导图社区 消化管导图笔记
消化管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为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终于肛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等部位,有需要的朋友赶快收藏下图了解吧!
编辑于2021-08-01 22:57:05消化管
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黏膜
上皮
两端为复扁保护功能为主,其余为单柱消化吸收功能为主
固有层
疏松结缔组织(cap、淋巴管、神经、腺体)
黏膜肌层
薄层平滑肌→收缩促进固有层腺体分泌物排出和血液运行
△绒毛:上皮 + 固有层向管腔突起。
黏膜下层
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小型消化腺(食管腺、十二指肠);粘膜下神经丛(N元 + 无髓N纤维)→调节黏膜肌收缩和腺体分泌
△皱襞:粘膜+部分粘膜下层向管腔突起→扩大黏膜表面积
肌层
食管上段与肛门为骨骼肌,其余为平滑肌;肌层胃为内斜中环外纵,其余为内环外纵;肌间N丛(神经元 + 无髓神经纤维);间质Cajal细胞→BER
外膜
两端-咽食管直肠: 纤维膜(结缔组织);其余: 浆膜(结缔组织 + 间皮)
口腔与咽
口腔黏膜一般结构
只有上皮和固有层;固有层突向上皮形成乳头(富含cap,感觉神经末梢);口腔底部上皮菲薄→硝酸甘油吸收
舌
黏膜(复扁,固有层)+深部肌层(纵行,横行,垂直);舌腹面光滑,舌背面有舌乳头(菌状/丝状/轮廓),舌根部有舌扁桃体;味蕾=味细胞+支持细胞+基细胞→甜咸在舌尖,酸苦在两侧及舌根
牙
①牙冠牙根牙颈 ②釉质(乳白最硬的组织)-牙本质(淡黄痛觉感受器)-牙骨质(可新生修复)-牙髓(含血管淋巴管神经成纤维成牙本质C→营养,形成继发牙本质) ③牙周组织: 牙槽骨,牙周膜,牙龈→支持组织
咽
食管
黏膜
①上皮: 未角化的复扁→机械保护 食管癌好发部位(食管下段复扁与胃贲门部单柱交界处) ②固有层: 细密结缔组织,形成乳头突向上皮 ③黏膜肌层: 纵行平滑肌束
粘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含有粘液性的食管腺→分泌的粘液利于食物通过
肌层
内环外纵;上1/3为骨骼肌,中1/3兼有,下1/3为平滑肌;食管上下括约肌
外膜
为纤维膜
胃
结构特点
(1)有许多纵行皱襞 (2)表面有许多胃小凹:即表面上皮向固有层凹陷形成的结构,其底为胃腺的开口。 (3)表面上皮为单层柱状的表面粘液细胞,分泌含高浓度碳酸氢根的不可溶性粘液 (4)固有层含大量胃腺,开口于胃小凹底部 (5)肌层厚,三层平滑肌组成 (6)外膜为浆膜。
黏膜
上皮
为单柱,主要由表面粘液细胞组成(细胞柱状核位于基部顶部胞质充满粘原颗粒)→①保护性粘液膜 ②形成紧密连接屏障保护作用
固有层
胃底腺(泌酸腺)
一般
分布于胃底胃体部;主,壁,颈粘液,内分泌,干细胞→越靠近贲门主越多,越靠近幽门壁越多
主细胞(胃酶细胞)
分布
腺的下半部
LM: 低柱状细胞;核圆位于基部;;基部胞质强嗜碱性;顶部胞质有大量酶原颗粒 EM: 表面微绒毛,RER,Golgi, 酶原颗粒
功能
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泌酸细胞)
分布
腺的上半部
LM: 体积较大,呈圆锥形;核圆居中,有双核;胞质嗜酸性 EM: 细胞内分泌小管和微绒毛、微管泡系统、大量线粒体
功能
分泌①盐酸→使胃蛋白酶原变为胃蛋白酶并提供酸性环境,杀菌,激活胃肠胰内分泌细胞活动;②内因子→与维生素B12结合,使之在肠管内不被分解,并能促进回肠吸收B12。如内因子缺乏,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可致恶贫血
颈粘液细胞
分布
腺底腺颈部
结构
细胞较大,圆锥形;核扁平靠近基底部;核上方充满粘原颗粒,染色浅
功能
分泌可溶性的酸性黏液→对黏膜具有保护作用
干细胞
分布
胃底腺顶部至胃小凹深部一带
功能
处于活跃的增殖状态→增殖的子细胞,有的向上迁移,分化为表面粘液细胞;有的停留在局部或向下迁移,分化为其它胃底腺细胞。
内分泌细胞
ECL细胞→分泌组胺→促进邻近细胞的泌酸功能
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直接抑制壁细胞功能或抑制ECL而间接抑制壁细胞
贲门腺
分泌粘液和少量溶菌酶
幽门腺
胃小凹深,分支较多而弯曲的管状黏液性腺,少量壁细胞,很多G细胞→分泌胃泌素→刺激壁细胞分泌盐酸促进胃肠粘膜细胞增殖
黏膜肌层
内环外纵两薄层平滑肌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①胃上皮表面覆盖的粘液层厚,主要由不可溶性粘液凝胶构成,并含大量HCO3‐ ②粘液层将上皮与胃蛋白酶隔离,而高浓度HCO3‐使局部pH为7,既抑制了酶的活性,又可中和渗入的H+,形成H2CO3,后者被胃上皮细胞的碳酸酐酶迅速分解为H2O和CO2 ③胃上皮细胞的快速更新也使胃能及时修复损伤
3种腺体分泌物混合→胃液: 1.5-2.5L,PH为0.9-1.5
粘膜下层
为致密结缔组织
肌层
较厚,3层平滑肌(内斜中环外纵),贲门/幽门括约肌
外膜
1层浆膜
小肠
一般
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黏膜
一般
①皱襞:粘膜和粘膜下层向肠腔隆起 ②肠绒毛: 上皮和固有层共同突入肠腔形成的指状突起(十二指肠叶状;空肠长指状;回肠短锥状) ③小肠腺(肠隐窝):绒毛根部的上皮向固有层内陷形层的盲管状结构
上皮
单柱;绒毛上皮-吸收C杯状C和少量内分泌细胞组成,小肠腺还有帕内特C干C
吸收细胞
LM:细胞高柱状;核椭圆位于基部;游离面有纹状缘; EM: 细胞顶部有紧密连接; 微绒毛;细胞衣(细胞膜内镶嵌蛋白的胞外部分构成有各种酶,特殊受体→消化吸收的重要部位;分泌肠激酶;参与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的释放); SER、GC丰富。
杯状细胞
分布
散在,从小肠至大肠段杯状C逐渐增多,绒毛与肠腺均有分布
功能
分泌粘液润滑保护
内分泌细胞
I细胞→缩胆囊素-促胰酶素 S细胞→促胰液素
酸性食物刺激其分泌活动,最终效果是促进碱性胆汁和胰液中和胃酸并为胰酶提供碱性环境
干细胞
位于小肠腺下半部,不断增殖分化向上迁移补充
固有层
绒毛→绒毛中轴-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含①丰富毛细血管 ②1~2条中央乳糜管 ③散在纵行平滑肌 ④丰富淋巴组织
小肠腺: 吸收C;杯状C;内分泌C;干C;帕内特C
LM: 位于肠腺基底,三五成群;锥体形;基底部嗜碱性强;顶端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 EM: 蛋白质分泌细胞(丰富的RER,高尔基体,酶原颗粒) 功能: 分泌防御素、溶菌酶
黏膜肌层
内环外纵两薄层平滑肌
粘膜下层
十二指肠腺→分泌粘稠碱性液体保护免受胃酸侵蚀
肌层
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外膜
除部分十二指肠为纤维膜其余为浆膜
小肠扩大表面积的结构
①长而弯曲的肠管 ②环行皱襞: 粘膜 + 粘膜下层 ③绒毛: 上皮 + 固有层 ④微绒毛(纹状缘) 细胞膜 + 细胞质
小肠及其腺体的分泌物→小肠液: 1-3L,PH约7.6
大肠
一般
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主要功能是吸收水电解质,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
盲肠结肠与直肠
黏膜
光滑无绒毛;皱襞(结肠袋之间有环形皱襞,直肠横襞) ①上皮: 单柱, 杯状细胞很多 ②固有层: 肠腺(直管状,含吸收杯状少量内分泌干,无帕内特)→分泌黏液 ③黏膜肌层: 内环外纵两薄层平滑肌
粘膜下层
小A、V,淋巴管,成群脂肪细胞
肌层
内环外纵2层平滑肌→①内环形成结肠袋 ②外纵形成3条结肠带
外膜
盲横乙-浆膜;升降-前壁浆膜后壁纤维膜;直肠上1/3大部和中1/3前壁为纤维膜其余为浆膜
阑尾
管腔小不规则;无绒毛; 肠腺短而少,杯状C少; 固有层淋巴组织丰富→粘膜肌层不完整
肛管
齿状线: ①以上: 与直肠相似 ②齿状线处: 单注骤变为轻度角化复扁,大肠腺黏膜肌消失 ③以下: 与皮肤相同的复扁,含有黑色素
固有层
含有丰富皮脂腺
粘膜下层
密集的静脉丛→V淤血扩张→痔
肌层
内环外纵2层平滑肌→①内环形成肛门内括约肌 ②外纵形成肛门为外括约肌
消化管的淋巴组织
肠相关淋巴组织: 弥散淋巴组织,孤立淋巴小结,集合淋巴小结
M细胞(微皱褶细胞)
胃肠的内分泌细胞
概念
散布在胃肠道上皮和腺体内的内分泌细胞
结构特征
细胞基部有分泌颗粒, 颗粒具嗜铬性或嗜银性
分类
开放型和封闭型
作用方式
①内分泌作用 ②神经递质作用 ③旁分泌作用
概述
消化系统
消化管
组成
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
功能
①主要对食物进行物理性和化学性消化,将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的氨基酸、单糖、甘油酯等,吸收后供机体生长和代谢的需要 ②重要屏障→防御作用
消化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