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二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这是一个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的教育的思维导图,,从教育革新、教育思潮、1922年新学制、收回教育权运动、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这几个方面来作了阐述。
这张思维导图讲述了教育心理学-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系统归纳了基础理论、罗杰斯的人本理论等知识,方便大家记忆和学习。
这是一张有关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的思维导图,详细的归纳了思想渊源、理论取向、基本观点、应用等内容。
这是一张关于学习及其理论--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的思维导图,归纳了早期的认知主义、认知-发现说、有意义接受说、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教育革新
教育观念的革新
教育个性化
教育权力:自由平等的教育机会
教育思想:儿童平等
不能以单一模型塑造个人---各尽其性
尤忌“随便教育”
教育平民化
令平民大众都能享受教育
教育实用化
教育目的:培养生活能力,实际应用能力
学校教育:社会生活与学习生活相联系
教育科学化
科学的教育化:传授给学生科学的知识、方法、精神
教育的科学化:用科学的方式研究教育
教育实践的革新
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
教育普及有所发展
落实义务教育
在中学阶段兼顾升学和就业
学校教育内容改革
推行白话文和国语教学
中学教育开始注意科学和实用
中学选科制
师范教育和大学改革
高等师范学校的设立
北大改革
教育思潮
平民教育思潮
目的:使普通的平民百姓都有教育权力,获得文化知识,改变生存状况
派别
共产主义:向平民普及教育
资本主义:通过平民教育来救国
结果:使平民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知识教育,最终融入了乡村教育运动
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内涵:以工兼学,勤工俭学,以工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求学的精神,以求消弭体脑差别
内容
工学主义:发展实业救国
王光祈:空想社会主义,将工读视为新组织、新生活、新社会
共产主义:工农结合思想
胡适:纯粹的工读主义
职业教育思潮
内涵: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
机构
中华职业教育社,形成职业教育理论
勤工俭学运动
内涵
目的:造就新社会,新国民
勤于俭学,勤于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
意义
认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宣传马列主义,产生了无产阶级运动骨干
科学的教育思潮
科学的教育化:
教育的科学化:
使人们开始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教育
新教育方法和实验引入中国
高校开始设立培养教育学科专门人才的学科和专业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教育为国家的工具
对内:国泰民安
对外:抵抗外来侵略
教育是国家的任务,教育应该完全由国家负责
为收回教育权提出的
学校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实践
最早传入中国:赫尔巴特 五段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杜威的思想
1922年新学制(壬戌学制)
七项标准
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发扬平民教育精神
谋个性质发展
注意国民经济力
注意生活教育
使教育易于普及
多留各地伸缩之余地
特点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划分教育阶段(六三三)
第一次把学制建立在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上
初等教育
缩短了小学年限,4年义务教育,易于普及
将幼稚园纳入到了初等教育阶段,使幼稚园与小学教育阶段相衔接,从而确立了幼儿教育的地位
中等教育
延长年限,利于和大学衔接
分为初、高两级,多给学生选择余地,以及给地方办学的余地
中学教育开始实行分科制和选科制
高等教育
取消了预科
承担了科研的教育职能
职业教育
自成体系:从初级到高级
类型
独立的专门学校
普通学校设职业科
师范教育
高中设师范科
高等师范学校升为师范大学
课程标准
小学取消修身课
初中实行学分制,实行必修+选修制
高中设普通科和职业科
评价
从七项标准看:体现了实用主义精神,使我国彻底摆脱了封建教育残余
从学制体系上看,仿照美国的六三三制,但符合中国的国情
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体系的基本完成,是我国学制史上的里程碑
收回教育权运动
原因
教会教育的快速推进,侵犯了中国的教育主权
自成体系(初---高)
无一向政府注册立案
措施
蔡元培:使教育独立于宗教,率先举起了反基督教教育的大旗
余家菊:提出“收回教育权”口号
学生掀起收回教育权运动
结果:颁布法律
办学需要注册立案
学校名称要有私立字样
教会学校要求中国人做校长
学校董事会中,中国人占多数
不得以传布宗教作为宗旨
宗教科目不得作为必修课
本土化、世俗化
向政府注册立案
改革课程与教学
加强社会服务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李大钊
简介:中国马克思教育的奠基者之一,中国第一位在大学中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的教授
教育本质上主张
教育受制于国家的政治、经济,主张先革命
教育作用:传播文化道理和文化科学
倡导工农大众教育
平民主义:通过革命先建立工人阶级后,才可实现
对当前社会:给工人教育提供便利的教育环境以及缩短工时
农民教育:倡导有志青年到农村开展农民补习班
青年教育
树立正确人生观,为人类幸福而奋斗o
磨练坚强意志
必须走工农结合的道路
恽代英
主要观点
在教育与社会改造方面,他认为关键在于要以社会改造的目的来办教育,要与社会需要来决定教育,批判“教育救国论”
儿童教育方面:实行儿童公育,一出生就可以受公众教育
中等教育方面:“升学就业两均便利”教育
工农教育和干部学校
灵活多样,因地制宜
工人教育:长辛店工人补习学校
启发了人的觉悟,培养了工人运动的骨干
农民教育:有日班和夜班
传授记数、识字、生产、生活
传授革命道理
干部学校
湖南自修大学
办学宗旨:平民主义的大学
目的:为“改造社会”做准备
教育方法:自学辅导法
课程:文科、法学、马克思主义教育
上海大学
办学目的:研究社会实际问题和建设新文化的革命人才
鼓励投身革命
农民运动讲习所
目的:培养农民运动干部
形式:短训班
方法:马克思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结果:培养了一批农民干部,成为南昌起义骨干
黄埔军校
简介: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筹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办学特色
贯彻新三民主义的办学宗旨,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政治教育+军事教育
实行课堂教学与现实斗争相结合
纪律严明、管理规范、从严治校
评价:摒弃了旧军队在制度上的弊端,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建军路线,培养了大批的军事将领,政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