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3教育学 第三章 教育目的
这是一篇关于03教育学 第三章 教育目的的思维导图,从教目的的概述、我国的教育目的来展开阐述,是教育知识与能力中的考点。
编辑于2021-08-02 14:23:29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目的概念和意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大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为谁培养人)等方面的要求。
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具体要求
为谁培养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
地位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的功能
1.激励功能 2.导向功能 3.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是全部教育首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教育目的最高理想。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考点1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考点2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考点3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导向、激励、评价
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主要标准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普遍与特殊
教师的教学目标
具体与抽象
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宗教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涂尔干、柏拉图、荀子、凯兴斯泰纳(记忆:巴图寻死)
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记忆:孟禄陪福马,喝奶吃披萨)
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杜威
辩证统一论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多选题)(社会+人+理想)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社会)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 3.人们的教育理想(理想) 1、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取向 4、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想
(4、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教育目的的理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考点1 社会本位论
观点:确立教育的目的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强调国家、社会 教育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最高宗旨
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青年社会化)、凯兴斯泰纳(教育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孔德、巴格莱等。 “巴图寻死”
考点2 个人本位论
观点:确立教育的根据是人的本性,强调本性、潜能、需要、天赋,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 “孟禄陪福马,喝奶吃披萨”
考点3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1、全面发展的人;
2、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的教育目的
新中国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1957年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第一个教育方针
1985年 教育体制改革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确立教育基础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1995年 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第一次明确提出“终身教育”理念,形成社会化、开放化教育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
3.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考点1 我国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的内容。
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考点2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目的的基本精神(重点)(多选题)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根本性质)
2.坚持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本宗旨)
考点3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体力与智力、道德与个性)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唯一途径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德育(首位与灵魂,保证方向与保持动力,统帅) 2、智育(核心,认识基础)智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 3、体育(物质保证)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学校体育与学校其他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4、美育: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最高层次)的能力 功能:直接功能、间接功能、超美育功能(超越性美育功能) 5、劳动技术教育 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德育
灵魂和统帅、导向、保证
智育
前提、支持、基础
体育
物质基础、特殊保障
美育
动力、升华
劳动技术教育
综合各育
“五育”之间的关系
全面发展教育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判断题) 1、“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全面发展不是样样都好的平均发展,不是人人都要发展成一样的人 2、 "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3、 "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三要义: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2.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3.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素质教育的特点
全体性(本质规定,根本要求)、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未来性
素质教育的内涵
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是全面发展教育
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单选题)
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追求、核心、本质区别、时代特征
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
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改变教育观念;
转化学生观;
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实施素质教育容易出现的误区
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2、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减负” 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4、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5、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6、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7、素质教育就会影响升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