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风景园林专业考研提纲,包含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和分类、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公园绿地系统规划等内容,知识点系统且全面,一起收藏学习吧!
编辑于2024-05-14 21:56:55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绪论
01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对象
定义
城市绿地
城市中以植被为主要形态,并对生态,游憩,景观,防护具有积极作用的各类绿地的统称
城市绿地系统
是由城区各类绿地组成,并与区域绿地相联系, 具有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发挥绿地生态,游憩,景观,防护等多功能的绿地网络系统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城市中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园林绿地组成的生态系统,用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境域
功能
限制城市无序扩张,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理想的游憩环境、塑造城市文化特色、防灾减灾,以及教育和促进社会交往
02国内外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发展历程及趋势
国外
绿地系统模式
1.以城市结构优化为导向
理想绿地模式
田园城市理论
20世纪初
霍华德
定义
明确提出在城市中心配置公园,在城市外围配置永久性的环城绿地, 希望通过环境绿地控制城市规模,防止城市蔓延成片。
方案
1903年,世界上第一座田园城市
莱斯沃斯
第二座城市
韦尔温
早期的理想绿地模式基本上以环境绿带为主要内容, 着眼于总体建设用地规模的空间控制,并没有与城市内部结构优化结合起来
2.以环境与生物保护为导向
生态绿地模式
理论支持
麦克哈德
较早提出系统的运用生态手法进行规划
«设计结合自然»提出运用叠加法分析评价环境状况
拉尔鲁&特纳
继承麦克哈德的生态方法:
将绿地规划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相结合, 分别提出了以生态保护为目的的绿地空间系统的四种配置类型和六种绿地配置形态
福尔曼&戈德罗恩
«景观生态学»
斑块-廊道-基底
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
三方面内容
1.现存生物空间
2.恢复受到破坏的生物空间
3.创造和完善生物空间系统
生物空间系统
是欧洲生态学领域内新的研究动向
大规模保护地
保护地之间的通道
生态回廊
3.以人类利用和功能分区为导向
功能绿地模式
早期类型 19世纪30年代
1876年第一个绿地系统总体规划
波士顿绿地系统总体规划
波士顿城市公园系统的“翡翠项链”
1895年基本建成现在的绿地格局, 形成了一个以自然水体保护为核心, 将河边湿地、综合公园、植物园、公共绿地、公园路等多种功能的绿地连接起来的网络系统
社会学家,佩里
提出,邻里单位六个基本原则及模式图,服务半径成为绿地配置中普遍采取的一个标准
20世纪20年代,《东京公园计划书》
对不同功能的绿地制定了面积规模标准,服务半径标准和配置标准, 提出了比较完整,系统的功能绿地模式
1976年,日本《都市公园法》
规定,城市公园绿地必须根据功能和服务半径进行配置, 实际上是功能绿地模式方法规划后的一个重要成果
国内
发展时间线
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
1953年苏联援建,要求每项工程都要做配套基础设施的规划,此后形成了最初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世纪80年代
1985年,提出人与自然环境有机联系的最佳途径是开敞式城市园林化
通过林带、水系将建筑,山水,植物组合成一个整体, 形成“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园交融,园城一体”的园林城市艺术景观, 满足了市民对公园多功能,多层次的要求, 开创了我国“以环串绿”的绿地系统先河
20世纪90年代初
1990年,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第一部国家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颁布实施, 从法律上保证了城市绿色空间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占有一席之地
1992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首次提出“山水城市”的概念, 强调用中国园林手法和山水诗画的意境来处理城市山水,将生态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脉络综合起来, 具有深刻的生态学哲理
1992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城市绿化条例》, 对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管理以及法则作出了明文规定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
绿地系统规划的学科和理论框架探索
汪菊渊
大地园林化规划,将园林的尺度延伸到大地景观
吴良镛,李敏
将大地园林化纳入了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框架
吴人韦
从生物多样性,塑造城市风貌以及支持城市生态建设三方面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做了专题研究
俞孔坚
将生态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相结合
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绿地规划成果
黄晓莺
提出绿色量值群指标
王绍增,李敏,余琪
将城市绿地延伸到城市开放(开敞)空间,研究其生态机理
刘立立,刘滨谊
以“绿脉”为先导的城市空间布局理念
胡腆
最早将AHP法和模糊评价法结合,构成了评价城市绿地综合效益的AHP模糊评价法
严晓
确立了评价绿地生态效益的多级指标体系,包括绿地结构指标和功能指标
发展趋势
1.城市绿地系统的要素趋于多样化
2.城市绿地系统结构趋向网络化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区域化
4.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
5.将森林引进城市
6.高新技术的应用
7.加快国家公园建设
8.公园城市发展模式
2018.02.11,***,四川 天府新区
首次提出,“公园城市”全新理念和城市发展新范式
初步形成“1436”创新实践路径
绿林系统思想的演变——从田园城市到大地园林化
18~19世纪中叶
规划理论:公共地
民主思想的发展,皇室的狩猎场向民间开放
英国城市早期绿地系统的雏形
19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期
规划理论:城市公园
提出者,马尔什
大量增加公共绿地
1864年马尔什在《人与自然》中,阐明了人和动植物生存之间的相互关系,呼吁人要与自然相协调,以一种不损害自然环境的方式去利用土地资源
一,公园体系
最早出现的城市绿地规划意识
五个方面的价值
保障公众健康
滋养道德精神
体现浪漫主义(社会思潮)
提高劳动者工作效率
使城市地价增值
唐宁(美)
首次提出了城市公共绿地是城市“肺”的观点,他呼吁建设城市“开放空间”——公共绿地
奥姆斯特德 (美国景观之父)
主张利用城市公园体系改善城市环境
1870年,他在《公园与城市扩建》一书中提出,城市要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要为后人考虑
1880年后,波士顿公园体系的成功
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格局的限制,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
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
规划理论:带形城市
提出者:玛塔
内涵:反对原型城市与天然绿地,乡村的隔离
规划理论:田园城市
提出者:霍华德(英)
内涵:用绿地进行城市功能分区,构建美丽如画的都市景观
规划理论:卫星城市
提出者:雷蒙·恩文
内涵:以绿带的形式把现有的城市地区圈住,控致城市的向外发展。 将多余的人口和就业岗位疏散到一连串的卫星城镇中去,采用农田或绿带进行隔离,使得卫星城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保证便捷的交通联系
规划理论:有机疏散
提出者:沙里宁(芬兰)
来源《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
内涵:用绿地进行城市更新和衰败工业区改造
基本原则
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区域做集中的布置
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则做分散的布置。 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活动需要的交通量减到最低程度
有机疏散论对建设新城、改建旧城,以至大城市向城郊疏散通拓展的过程有重要影响
规划理论:绿带理论
提出者:乔治·派普勒
首次把设置绿带和城市空间发展联系起来
20世纪50~60年代
规划理论:广亩城市
提出者:赖特(美)
内涵:用“分散主义”实现城市的充分融合
《正在消亡中的城市》
《广阔的田地》,主张将城市分散到广阔的农村中去,每公顷土地的居住密度为2.5人左右
规划理论:绿色城市
提出者:勒·柯布西耶(法)
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贝伦斯,赖特,密斯凡德罗
多建超高层建筑,开发地下空间,扩充露天的绿地用地
《明日的城市》
1826年 建筑学新观点
底层架空柱
屋顶花园
自由平面
自由立面
横向长窗
”绿色城市”运动
国外
斯德哥尔摩会议
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
国内
90年代初,钱学森提出“山水城市”的概念
核心:“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
规划理论:生态思想
内涵:强调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20世纪70年代以后
规划理论:景观生态学
内涵: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以及动态变化的生态学新分支
大地园林化
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和区域规划思想
绿地系统
可持续理论
产物:园林城市
生态园林
产物:生态园林城市
面向生态城市的生态绿地
产物: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好循环的人类居住模式,是人类住区发展的高阶阶段
规划理论:计算机、遥感技术
内涵:为绿地系统规划提供大量及时可靠的基础信息
1. 城市 园林 绿地 的 功能 和 分类
居民点
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形成的人类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
城市
乡村
乡村型居民点的聚居特点
1.因生活与农业均离不开水,因此乡村型居民点一般处于靠近河流,湖泊且向阳的高地上
2.为了防范侵袭,在居民点外围挖壕沟,堆石块或筑栅栏为界
城市的形成
剩余产品的出现,推进了私有制的发展,使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阶级分化,人类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形成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和以商业与手工业为主的城市等两大人类聚居形态
城市
定义
1.以非农业产业和一定规模的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聚落
2.在中国通常也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或其所辖的市区
性质
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规划
定义
1.确定未来发展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行动纲领以及不断付诸实施的整个过程
2.规划制定工作完成的成果
特征
基本:未来导向性
目标:在一定期限内是既定的,特定的
基于现实既定目标或对其有贡献的行动或决策的集合或序列
这些行动或决策的内在逻辑在于后向传递性
城市规划
定义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国务院颁布,《城市规划条例》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规划专业领域的第一部基本法规
任务
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 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 布置城镇体系,合理地确定城市在规划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布局, 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公共事业及战备等各项建设, 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
城乡规划
定义
1.对学科和实践领域的统称, 指对一定时期内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使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2.对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总称
特征
学科上
城乡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社会学,建筑学,地理学,经济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美学等多门学科
行政上
城乡规划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和重要工作
属性
公共政策属性
公共利益属性
融合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属性
城乡统一的法律属性
地方政府的职能与责任属性
全社会遵守的契约属性
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属性
8.公众参与属性
作用
作为城乡未来的空间结构
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任务
通过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求
基本任务
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的持续发展,为城市居民保障和创造安全,健康,舒适的公共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国土空间规划
定义
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地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统一而形成的“多规合一”
从城市(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到国土空间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定义
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在空间,时间上对土地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的布局和统筹安排
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
主体功能区规划
指确定不同的主体功能区,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的基础性国土空间规划
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的基本依据
主要目标
到2020年
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审批体系,实施监督体系,法规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
基本完成市县以上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初步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
到2025年
健全国土空间规划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
全面实施国土空间监测预警和绩效考核机制
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到2035年
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基本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编制要求
1.体现战略性
2.提高科学性
3.加强协调性
4.注重操作性
层级 类型 组成
层级
“五级”
国家,省,地(市),县(市),乡(镇)
类型
“三类”
总体规划
详细规划
相关专项规划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详细规划的依据,相关专项规划的基础; 相关专项规划要相互协同,并与详细规划做好衔接
组成/主要内容
编制审批体系
实施与监管体系
法规政策体系
城市绿地
绿地
定义
1.是由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所形成的绿色地块,如森林,花园,草地等
2.是植物生长占大部的地块,如城市公园,自然风景地段等
3.是农业生产用地
城市绿地
定义
城市中与植被为主要形态,并对生态,游憩,景观,防护具有积极作用的各类绿地的总称
城市绿地的分类
两个空间层次的内容
1.城市建设用地内的绿地和广场用地
2.城市建设用地外的区域绿地
G1 公园绿地
公园绿地
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景观,文教和应急避险等功能,有一定游憩和服务设施的绿地的绿地
G11
综合公园
开展各类户外活动,具有完善的游憩和服务设施绿地
规模宜>10h㎡
G12
社区公园
用地独立,基本的游憩和服务设施,主要为一定社区范围内的居民就近开展日常休闲活动服务的绿地
规模宜>1h㎡
G13
专类公园
G131动物园
G132植物园
G133历史名园
G134遗址公园
G135游乐公园
绿地占地比例≥65%
G139其他专类公园
绿地占地比例≥65%
儿童公园,体育健身公园,滨水公园,纪念性公园,雕塑公园 以及位于城市建设用地内的风景名胜公园,城市湿地公园,森林公园
G14游园
除以上各种公园绿地外,用地独立,规模较小或形状多样,方便居民就近进入,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绿地
带状公园的宽度宜>12m
绿地占地比例≥65%
G2防护绿地
用地独立,具有卫生,隔离,安全,生态,防护功能,游人不宜进入的绿地
包括卫生隔离防护绿地,道路及铁路防护绿地,高压走廊防护绿地,公用设施防护绿地
G3广场用地
以游憩,纪念,集会和避险等功能为主的城市公共活动场地
绿地占地比例≥35%
绿地占地比例≥65%,的广场用地计入公园绿地
XG 附属绿地
附属绿地
附属于各类城市建设用地(除“绿地与广场用地”的绿化用地, 包括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工业绿地,物流仓储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等用地中的绿地
不再重复参与城市建设用地平衡
RG 居住用地附属绿地
AG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附属绿地
BG 商业服务业附属用地附属绿地
MG 工业用地附属绿地
WG 物流仓储用地附属绿地
SG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附属绿地
UG 公用设施用地附属绿地
EG 区域绿地
区域绿地
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具有城乡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保护, 游憩健身,安全防护隔离,物种保护,园林苗木生产等功能的绿地
不参与建设用地汇总
不包括耕地
EG1
风景游憩绿地
自然环境良好,向公众开放,以休闲游憩,旅游观光,娱乐健身,科学考察等为主要功能, 具备游憩和服务设施的绿地
EG11
风景名胜区
EG12
森林公园
EG13
湿地公园
EG14
郊野公园
EG1 9
其他风景游憩绿地
除上述外的风景游憩绿地, 主要包括野生动植物园,遗址公园,地质公园等
EG2
生态保育绿地
为保障城乡生态安全,改善景观质量而进行保护,恢复和资源培育的绿色空间
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公益林,水体防护林,生态修复地,生物物种栖息地等各类以生态保育功能为主的绿地
EG3
区域设施防护绿地
区域交通设施,区域公用设施等周边具有安全,防护,卫生,隔离作用的绿地
各级公路,铁路,输变电设施,环卫设施等周边的防护隔离绿化用地
EG4
生产绿地
为城乡绿化美化生产,培育,引种试验各类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定义
对一定时期内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最佳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
目的
明确城市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
保障城市各项绿化建设措施得以顺利的实施
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依据
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
相关各类规划成果
当地现状基础条件
基本原则
1.尊重自然,生态优先
2.统筹兼顾,科学布局
3.以人为本,功能多元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从属 关系
内容的详细程度
总体规划
分区(期)规划
详细规划
地域范围不同
国土规划
区域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规划
总体规划
详细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竖向规划设计
专项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城市道路网专项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计划
城市雨水工程规划
城市燃气专项规划
生命共同体理念内涵的发展
城市公园
内涵
相关术语和概念
城市规划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乡规划体系
有关城市规划的各项制度安排的统称,包括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城乡规划行政管理体系,城乡规划运行体系。 也可以视为城乡规划编制成果所组成的整体,《中国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确定的城乡规划体系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组成
风景游憩体系
由各类自然人文景观资源构成,通过绿道,绿廊及交通线路串联,提供不同层次和类型游憩服务的空间系统
公园体系
由城市各级各类公园合理配置的,满足市民多层级,多类型休闲游览需求的游憩系统
规划区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以及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建成区
城市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城市绿化
城市中栽种植物和利用自然条件以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休憩场地和美化城市景观的活动
区域绿地
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具有生态系统及自然文化资源保护,休闲游憩,安全防护隔离,园林苗木生产等功能的各类绿地
城市绿地系统
由城区各类绿地构成,并与区域绿地相联系,具有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发挥绿地生态,游憩,景观,防护等多功能的绿地网络系统
市域绿地系统
市域内各类绿地通过绿带,绿廊,绿网整合串联构成的,具有生态保育,风景游憩和安全防护等功能的有机网络体系
园林绿地面积
城市中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等作用力和绿化的各种绿地面积的总和
城市绿地率
城市一定地区内,各类园林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例
人均绿地面积
市民平均可享有的城市绿地面积,即每人平均可拥有的绿地面积(单位:㎡/人)
三维绿量
绿地中植物生长的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的量(单位:㎡)。 三维绿量是应用遥感和计算机技术测定和统计的立体绿量
城市绿化覆盖面积
城市中所有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
城市绿化覆盖率
城市用地范围内全部植物垂直投影面积占该用地总面积的比例
公园服务半径
公园为市民服务的距离,即公园人口到居民住地的距离
防灾避险绿地
在城市灾害发生时和灾后救援重建中,为居民提供疏散和安置场所的城市绿地
形状
点状绿地
集中成块的绿地,如不同规模的公园或块状绿地,或是一个绿化广场,一个儿童游戏场绿地等
楔形绿地
从城市外围嵌入城市内部的连续,成片绿地
环状绿地
在城市内部或城市的外缘布置成环状的绿道或绿带,用以连接沿线的公园等绿地,或是以宽阔的绿环限制城市向外进一步蔓延和扩展
线
城市绿线
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城市绿线管理的对象,是城市规划区内已经规划和建成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各类绿地
城市蓝线
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限
城市紫线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限
城市黄线
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加以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城市红线
城市红线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一般指道路红线。
道路红线
由规划确定的城市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城市道路用地包括车行道,人行道,道路绿化用地等
用地红线
用地红线是指各类建筑工程项目用地的使用权属范围的边界线
建筑红线
又称“建筑控制线”
地块内建筑物,构筑物布置不得超出的界限
容积率
地块内建筑总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是衡量土地开发强度的一项指标。
建筑密度
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值
城市道路网
城市范围内由不同功能,不同等级的道路,以一定的密度和适当的形式组成的网络结构
城市道路网密度
每平方千米城市建设用地上的各类城市道路总长度(单位:km/k㎡)
绿色基础设施
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个概念,由河流、林地、绿色通道、公园、保护区,农场、牧场和森林以及维系天然物种、保持自然的生态过程、维护空气和水资源并对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所贡献的荒野及其他开放空间组成的互通网络。
灰色基础设施
是传统意义上的市政基础设施,以单一功能的市政工程为主导,由道路、桥梁、铁路、管道以及其它确保工业化经济正常运作所必须的公共设施所组成的网络
2 城 市 园 林 绿 地 的 功能
1.生态防护功能
1.净化空气
1.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乔木:柿树,刺槐,合欢,泡桐,栾树,紫叶李,山桃,西府海棠,紫薇,丰花月季,碧桃,紫荆(较强) 悬铃木,银杏,玉兰,杂交马褂木,樱花,玫瑰,棣棠,腊梅,鸡麻(较弱)
藤本:凌霄,山荞麦,白三叶
2.吸收有害气体
二氧化硫
乔木:柳杉,加杨,胡桃,臭椿,夹竹桃 珊瑚树,紫薇,石榴,厚皮香,广玉兰,棕榈,胡颓子,银杏,桧柏,粗榧
氟化氢
美人蕉,向日葵,蓖麻 大叶黄杨,蚊母树,海桐,香樟,山茶,凤尾兰,棕榈,石榴,皂荚,紫薇,丝绵木,梓树
氯气
吸氯能力强,抗性强:山桃,皂荚,青杨 吸氯能力中等,抗性强:水曲柳,旱柳,紫丁香 吸氯能力中等,抗性差:榆叶梅
黄杨,油茶,山茶,柳杉,日本女贞,枸骨,锦熟黄杨,五角枫,臭椿,高山榕,散尾葵,樟树,北京丁香,柽柳,接骨木
其他有害气体
臭氧
银杏,柳杉,日本扁柏,樟树,海桐,青栎,刺槐,悬铃木,连翘,冬青
醛,铜,醇,谜和致癌物质,安息香吡啉以及多种有毒气体
栓皮栎,桂香柳,加杨
笨
喜树,梓树,接骨木
汞
紫薇,夹竹桃,棕榈,桑树
铅
大叶黄杨,女贞,悬铃木,榆树,石榴
3.吸滞灰尘和粉尘
吸滞粉尘:榆树,朴树,梧桐,泡桐,臭椿,龙柏,桧柏,夹竹桃,构树,槐树,桑树,紫薇,楸树,刺槐,丝绵木
4.杀菌
杀菌:柠檬桉,悬铃木,紫薇,桧柏,橙,白皮松,柳杉,雪松 臭椿,楝树,马尾松,杉木,侧柏,樟树,枫香
松树林,柏树林,樟树林减菌能力较强
疗养院安排这些树种,有利于治疗肺结核等传染病
5.增加空气负离子
产生
植物叶表面在短波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电效应,使空气中电荷增加,导致负离子增加
森林中的天然瀑布,溪水,园林绿地中的喷泉,人工瀑布,与空气激烈碰撞,摩擦,形成喷筒电效应,也产生负离子
功效
抑制细菌生长,清新空气,调节神经系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稳定情绪,镇定催眠,疾病治疗辅助作用
称为“空气的维生素”
6.净化水土
湿生植物&水生植物
凤眼莲,浮萍,水花生,芦苇,宽叶香蒲,水葱
作用
7.环境监测
植物典型症状,树皮,草本植物,附生植物等指示气体污染,粉尘和重金属污染
苔藓植物等敏感植物
2.改善城市小气候
1.调节气温
热岛效应
原因
城市建设的下垫面使用砖瓦,混凝土,沥青,石砾等,这些材料的热容大,反照率小
建筑林立,城市通风不良,不利于热扩散
人口集聚,生产,生活燃料消耗量大,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巨增,下垫面吸收的长波辐射增加
措施
改善下垫面的状况
改善气流状况
增加绿色植物的覆盖面积
2.调节湿度
3.调控气流
3.降低噪音
作用
在城市中合理布置绿地,在种树木,以消减噪音的不良影响
阔叶树的吸音能力比针叶树要好
树木枝叶茂密,层叠错落的树冠减噪效果好
乔木,灌木,草本和地被植物构成的复层结构减噪效果明显
树木分支低的比分支高的减噪效果好
4.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
5.防灾减灾
防震避灾
防风固沙
固定沙土,防止沙尘随风飞扬
降低风速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防御放射性污染和有利备战防空
2.园林绿地使用功能
措施
第一,要建立好居民区周围的绿地环境,使居民住在一个清洁,优美,舒适的环境中,满足居民第一层次的需求
第二,利用一些大的公园或专业公园及郊区的度假区或风景名胜区的绿化,满足人们周末度假休闲的需要
第三,要提供“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的好去处,满足“黄金周”的休闲需要
动静分区
游憩活动
动
体育活动
田径,球类,划船,滑冰,滑雪,登山,狩猎
游乐活动
攀越障碍,游戏,射箭,打靶,野营
高速惯性车,登月火箭,转轮,浪船,秋千,滑梯,电子游戏,小火车,鬼怪馆
静
摄影,绘画,音乐,棋艺,钓鱼,散步,品茶
功能
休憩娱乐,观光旅游,修养身心,科普教育
1.满足日常休息娱乐活动
类型
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
子主题
2.观光&旅游
3.休养基地
海滨,水库,高山,矿泉,温泉
4.文化宣传及科普教育
展览馆,陈列馆,宣传廊
3.城市园林绿地的景观形象功能
道路
指运动网络,如街道,河流等
边界
指城市的外围和各区间外围的景观效果
标志物
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内容,它必须以独特的造型,与背景有强烈的对比,以及重要的历史意义,而形成特色
区域特征
在城市景观中,不同功能分区的景观效果不同
节点
一个相对广泛的概念,可能是一个城市的中心点,也可能是一个广场,一个公园
是历史形成的,大多为商业服务中心或政治中心
中心点不同于城市标志物,它主要构成城市平面图的中心, 而城市标志物是主要构成空间的视线焦点但,城市中心点和标志物常常位于同一地段
3. 城 市 绿 地 系 统 规 划 的 内 容 与 方 法
1. 城市绿地系统 编制 要 求 和 内 容
1.基本要求
2.主要内容
城市概况,市域绿色空间管控评价及城市绿地现状评价
规划总则
规划目标与规划指标
市域绿色生态空间统筹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城区绿地分类规划
树种规划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绿线规划
防灾避险功能绿地规划,绿地景观风貌规划,生态修复规划及立体绿化规划等
分期建设规划
规划实施措施
15.辅录与附件
3.编制成果
1.规划文本
2.规划图纸
区位分析图
现状系列图
城市综合现状图,古树名木和文物古迹分布图,市域绿地分布现状图,城区绿地分布现状图等
市域绿色生态空间布局图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图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图
市域绿地分类规划系列图
生态保育绿地规划图,风景游憩绿地规划图,区域设施防护绿地规划图,生产绿地规划图等
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图
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总图
城区绿地分类规划系列图
公园绿地规划图,防护绿地规划图,广场用地规划图,附属绿地规划图
防灾公园规划总图
近期绿地建设规划图
12.其他需要表达的规划意向图
如城市绿线管理规划图,城市入道规划图,城市重点地区绿地建设规划方案等
3.规划说明
4.规划附件
4.基础工作
1.资料收集与整理
基础资料类别
自然条件资料
地形图资料,气象资料,地质水文资料,土壤资料
社会条件资料
历史及人文资料,社会经济发展资料,城建规划等资料
市域绿地资料
现有各类城市绿地状况,生态保育绿地,区域设施防护绿地,生产绿地,河湖水系,管控与实施
场地≥10h㎡ 按人数总量的2%设置厕所蹲位
城区绿地资料
绿地率与绿化覆盖率,适宜绿化用地,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附属绿地,城市环境质量与环保
植物,动物物种资料
绿化管理资料
建设管理机构,行业从业人员,绿化维护与管理
7,其他资料
文字图件资料,指标资料
2.绿地现状调研
1.城市绿地空间属性调查
2.城市绿地植被状况调查
3.古树名木保护状况评估
4.绿地现状分析与评估
2. 市域 绿 色 生 态 空 间 统 筹
1. 相 关 概 念
市域绿色生态空间
包括市域内重要的生态资源,生态空间及维持生态流动和生物多样性网络格局在内的空间系统,是城市赖以维护生态安全的本底条件,必须进行科学有效的识别和保护,以便充分发挥其以生态为主体的多元功能
市域绿色生态空间统筹
通过识别整合绿色生态空间要素,明确生态控制线划定方案,提出分级分类管控策略,制定保护管控措施,以限制绿色生态空间内部的城乡建设行为,促进绿色生态空间与城镇空间,生产空间的协调
生态控制线
以严格的生态保护为目标,在市域内划定的重要生态空间的边界
生态控制线内的地区为生态控制区,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为基础,包括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 山地,森林,河流,湖泊等现状生态用地和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法定保护空间
生态保护红线
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
永久基本农田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永久特殊保护的耕地,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划定
城镇开发边界
在一定时期内,因城镇发展需要,可以集中进行城镇开发建设,重点完善城镇功能的区域边界,涉及城市,建制镇及各类开发区等
2.理论基础与技术手段
麦克哈格,“千层饼模式”
景观生态学,“廊道—斑块—基质”理论
是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网络构建的重要理论基础,
而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网络构建是开展市域绿色生态空间统筹的前提条件
斯坦尼兹,生态安全格局理论
是大尺度生态规划最为常用的技术手段
3.统筹要点与相关规定
目标
保护市域重要生态资源
维护城市生态安全
统筹生态保护
城乡建设格局
符合绿色生态空间要素
3.市域 绿 地 系 统 规 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两个空间层面
市域
城区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定义
市域
指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市域绿地
指在整个市域范围内,所有自然,人工绿化的区域, 也包括森林,水域,湿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耕地,园林,林地,果园,牧草地等
它覆盖了广大市域范围内所有非城镇建设用地, 即城市行政管辖区域内“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外的全部绿地
区域绿地
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具有生态系统及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保护,游憩健身,安全防护隔离,物种保护,园林苗木生产等功能的各类绿地
包括风景游憩绿地(如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其他风景游憩绿地), 生态保育绿地,区域设施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不包含耕地)
区域绿地=市域绿地(理解为)
作用
改善城市大生态环境
维系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与城区绿地相比,市域绿地具有的
2.特点
面积大
类型多
生态效益突出
产业效益明显
功能
生态安全功能
产业经济功能
游憩娱乐功能
建设意义
维系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合理的生态网络
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塑造合理的发展形态
提升区域环境质量,实现城乡的持续发展
利于实施区域管控,落实强制性内容
主要内容
明确是市域绿地系统的规划原则与目标
确定市域绿地系统布局
构建兼有生态保育,风景游憩和安全防护功能的市域绿地生态网络
明确市域绿色生态空间管控措施
提出重要区域绿地规划指引,以及下一级行政单元的绿地系统规划重点
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
公平合理原则
城乡一体原则
规划目标
1.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修复废弃退化土地
2.构建绿地网络体系,优化城镇空间结构
3.创造宜人城乡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布局
影响布局的因素
自然人文资源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发展方向
布局方法
以自然空间为主导的布局方法
特点
最大限度的与城市自然生态特征相协调, 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绿地综合效益, 规划区的原有自然格局能得到较好的保护, 适用于自然生态特征明显的城市
以规划区的山,水,林,田,湖,草,海等限定的自然空间特征为主要依据 利用绿色廊道连接,形成绿色网络体系
三种绿地类型布局方式: 控制建设绿地,(楔形控建绿地) 游憩活动绿地,(距离城区的远近采用近小远大) 生态保护绿地,(形成网络化结构)
以绿地功能为主导的布局方法
特点
促进绿化与土地使用在功能上的联系, 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景观的最佳布局方式
以城市发展模式为主导的布局方法
特点
较好的顺应城市协调发展的需求, 建设适应并促进城市发展的绿地系统, 保证城市经济,社会的高效发展, 适用于城市空间结构明显,城市建筑颇具特色的城市, 运用应处理好城市发展与自然山水格局之间的关系
手指状城市结构布局
以景观生态学为主导的布局方法
特点
充分遵循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 对各景观要素进行分类,进行优化配比与构建, 使城市绿地体系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均匀分布态势, 形成完善的绿地服务体系, 能较好的发挥各景观要素的生态效益
形成“斑块—廊道—基质”,构建绿色网络体系
市域绿地的 分类规划
城镇开发边界内规划人均区域绿地的面积不小于20㎡
EG 区域 绿地
区域绿地
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具有城乡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保护, 游憩健身,安全防护隔离,物种保护,园林苗木生产等功能的绿地
不参与建设用地汇总
不包括耕地
EG1
1.风景游憩绿地
选择自然环境良好,历史人文丰富,适宜开展体验和休闲游憩活动,并与城区之间具有良好交通条件的区域。
原则:保护优先,合理运用
市域人均风景游憩绿地面积不应小于20㎡,其中城镇开发边界内不应小于10㎡
EG11
风景名胜区
利于风景名胜资源的完整性,便于保护管理和游憩使用
EG12
森林公园
利于保护森林资源的自然状态和完整性
单个规划面积≥50h㎡
EG13
湿地公园
有利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和湿地资源的稳定性, 有稳定的水源补给保证,应充分利用自然,半自然水域,可与城市污水,雨水处理设施相结合
单个规划面积≥50h㎡
湿地面积不宜小于公园面积的50%
首要任务: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EG14
郊野公园
城区近郊,交通便利,保护利用自然山水地貌,维护生物多样性
单个规划面积≥50h㎡
不得安排大规模的设施建设
绿道体系
以自然要素为基础
串联城乡休闲游憩空间
构建兼顾生态保育功能和风景游憩功能的城乡绿色廊道体系
EG2
2.生态保育绿地
市域中承担生态保育功能的核心区域
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生态修复绿地,特有和珍稀生物物种栖息地等各类需要保护培育生态功能的区域
规定
1.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
2.不得缩小已有保护地的规模和范围
3.不得降低已有保护地的生态质量和生态效益
4.培育和修复生态脆弱区,生态退化区的生态功能
EG3
3.区域设施防护绿地
铁路
两侧隔离带控制宽度,从外侧轨道中心线向外
高速铁路
>50m
普通铁路
>20m
其他线路
>15m
公路
高速公路
公路红线宽度/m
40-60
公路两侧隔离带规划控制宽度/m
20-50
一级公路
公路红线宽度/m
30-50
公路两侧隔离带规划控制宽度/m
10-30
二级公路
公路红线宽度/m
20-40
公路两侧隔离带规划控制宽度/m
10-20
三级公路
公路红线宽度/m
10-24
公路两侧隔离带规划控制宽度/m
5-10
四级公路
公路红线宽度/m
8-10
公路两侧隔离带规划控制宽度/m
2-5
EG4
4.生产绿地
确定规划指标
生产绿地的发展呈现出市场化和郊区化的发展趋势。
优先保障城市园林绿化专用永久性苗圃
要求生产绿地总面积不宜低于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
明确选址要求
生产绿地
邻近苗木用地,交通方便,劳动力充足,电力供应,良好的自然环境
苗圃
地势平坦,土壤疏松,排灌方便,水源充足,排水良好
避开风口,水淹及霜害,病虫害严重的地方
原则:保证苗木质量,便于经营管理和操作
拟定发展计划
4. 城区 绿 地 系 统 规 划
1.规划指标的确定与计算
城市绿地指标
定义
是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基本标志,它反映了城市一个时期的经济水平,环境质量及文化生活水平
指标确定
人均公园面积(㎡/人),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1.影响城市绿地指标的因素
时代发展
城市规模
城市性质
自然条件
国民素质
2.城市绿地指标的确定
1.国外城市绿地发展水平
2.城市环境保护科学的要求
3.《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建城〔2016〕235号)的相关规定
城市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满意率不小于80%
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小于80%
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不小于0.06
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中乔木,灌木所占比例不小于60%
城市各城区绿地率最低值不小于25%
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5㎡
城市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达标率不小于95%
园林式居住区单位达标率不小于50%或年提升率不小于10%
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不小于95%。
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不小于80%
城市防护绿地实施率不小于80%
公园免费开放率不小于95%
自然水体的岸线自然化率不小于80%,城市河湖水系保持自然联通
林荫路推广率不小于70%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的相关规定
1.确定以10㎡作为人均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控制的低限
2.为了维护城市(镇)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控制的低限为8㎡, 设区城市的各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宜小于7㎡
5.《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 51346-2019)的相关规定
1.规划城区绿地率指标不应小于35%,设区城市各区的规划绿地率均不应小于28%
3.绿地指标的计算
城市绿地率
定义
指城市中的绿地面积占城市用地面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
城市绿地率%= 〔(公园绿地面积㎡+防护绿地面积㎡+广场绿地中的绿地面积㎡+附属绿地面积㎡)/城市的用地面积㎡〕×100%
城乡绿地率
计算公式
城乡绿地率%= 〔(公园绿地面积㎡+防护绿地面积㎡+广场绿地中的绿地面积㎡+附属绿地面积㎡)/区域绿地面积㎡〕×100%
人均绿地面积
定义
指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城市绿地的面积
计算公式
人均绿地面积㎡= (公园绿地面积㎡+防护绿地面积㎡+广场用地中的绿地面积㎡+附属绿地面积㎡)/人口规模 人(常住人口)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定义
指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城市公园绿地的面积
计算公式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公园绿地面积㎡/人口规模 人(常住人口)
城市绿化覆盖率
绿化覆盖面积
指乔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覆盖面积,按植物的平面投影面积测算, 但是乔木树冠下重叠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再重复计算
城市绿化覆盖率
指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全部绿化种植物垂直投影面积之和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
2.城市绿地系统布局
重点
布置组团隔离带和通风廊道
构建公园体系
布置防护绿地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原则
应遵守城区的地理地貌特征,并与市域绿色生态空间有机贯通
应因地制宜,保护和展现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资源
应与城区规模,布局结构和景观风貌特征相适应
应采用绿环,绿楔,绿带,绿廊,绿心等方式构建城绿协调的有机网络系统
要求
1.组团隔离带
2.公园体系
原则:分级配置,均衡布局,丰富类型,突出特色,网络串联
3.防护绿地
4.楔形绿地
5.带状绿地
布局模式
基本布局模式
点状,环状,廊状,带状,放射状,楔状,指状,绿心状等
常见模式
点状绿地布局
特点:
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关系和相对完整的用地范围,有着点状功能结构特征
环状绿地布局
特点:
外形上呈现出环形状态
目的:控制城市扩展,避免大城市扩展与周边城市融合, 保护城市和乡村景观格局的特征差别。
廊状绿地布局
特点:
有较强自然特征的线性空间
作用:为野生动物迁移提供安全路线,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 引入外界新鲜空气,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气候, 提高整个城市的景观效果和艺术风貌
楔形绿地布局
特点:
从城市外围沿城市辐射线方向插入城市内的由宽到窄的绿地
设计关注点:考虑与城市的主导风向一致,便于城市外围气流进入
优点:改善城市小气候效果显著 促进城镇空气流动,缓和城市热岛效应,维持城市生态平衡 改善城市艺术面貌
绿心状绿地布局
特点:
在城市中心区域布局大片中央绿地
通常称之为“绿心”与“绿肺”
优点: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供氧源和游憩空间
组合布局模式
环楔式绿地布局
环网放射式绿地布局
结合城市人文特点而发展的模式
廊道网络式绿地布局
其他布局模式
结合城市山水格局的模式
以功能为主导的模式
打破了传统“点,线,面”结构,从绿地的生态性,人文性,景观性三大功能入手
生态型城市绿地子系统(区域绿地—生态廊道体系—城市绿化空间)
游憩型城市绿地子系统(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
景观型城市绿地子系统
3.城市绿地的分类规划
1.公园绿地(G1)规划
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
规划要点:
选址分析
分级配置
面积配置
综合公园>社区公园>游园
数量配置
游园>社区公园>综合公园
分类规划
综合公园(G11)
至少应有一个主要出入口与城市干道相衔接, 宜优先布置在空间区位和山水地形条件良好,交通便捷的城市区域
单个面积>10h㎡
基本设施
儿童游戏,休闲游憩,运动康体,文化科普,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园务管理
社区公园(G12)
单个面积>1h㎡
根据城市居民居住用地分布独立原址, 满足一定社区范围内居民,特别是老人,儿童就近开展日常休闲活动
基本设施
儿童游戏,休闲游憩,运动康体,文化科普,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园务管理
专类公园 (G13)
类别
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遗址公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体育健身公园,纪念性公园
历史名园和遗址公园
公园范围:保护范围&必要的展示和游憩空间
植物园
选址:水源充足,土壤良好的区域,有丰富的现状植被和地形地貌
满足科研,科普,游憩,景观需要
面积宜>40h㎡, 专类植物园面积宜>2h㎡
动物园
选址:河流下流和下风方向的城市近郊区域,远离工业区和各类污染,与居住区有适当的距离; 野生动物园应原址在城市远郊区
体育健身公园
接近城市居住区
绿地率>65%
儿童公园
选址:地势较平坦,安静,避开污染源与居住区交通联系便捷
面积宜>2h㎡
配备 儿童科普教育内容&游戏设施
滨水,沿路设置呈条带状的公园
设计关注点:满足安全,交通,防洪和航运的要求
宽度不应<12m,宜>30m
配置 园路和休憩设施
游园(G14)
用地独立规模较小,形状多样 具有一定的游憩功能,方便居民就近进入
占地比例>65%
2.防护绿地(G2)规划
规划要点:
防护绿地分类
卫生安全防护绿地
道路防护绿地
变电站及高压走廊绿带
组团隔离带
防风防火林带
其他防护绿地
防护绿地控制指标
卫生安全防护绿地
道路防护绿地
变电站及高压走廊绿带
防风防火林带
城市组团隔离带
3.广场用地(G3)规划
规划要点:
选址原则
规划要点
4.附属绿地(XG)规划
规划要点:
类型
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等等
作用
完善城区绿地系统,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绿地率控制指标
附属绿地
附属于各类城市建设用地(除“绿地与广场用地”的绿化用地, 包括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工业绿地,物流仓储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等用地中的绿地
不再重复参与城市建设用地平衡
RG 居住用地附属绿地
居住用地绿地率>30%
AG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附属绿地
绿地率>35%
BG 商业服务业附属用地附属绿地
绿地率控制在20%—25%
MG 工业用地附属绿地
工业企业内部一般不得安排绿地
有害气体及污染物工厂的绿地率不应<30%
工业绿地绿地率<20%
WG 物流仓储用地附属绿地
绿地率>20%
参照工业用地附属绿地指标
SG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附属绿地
绿地率>20%
UG 公用设施用地附属绿地
绿地率>30%
4.城区绿地的分期建设规划
原则
安排
5. 城市 绿地 系统 规划 的 实施 措施
1.法规性措施
2.行政性措施
3.技术性措施
4.经济性措施
5.政策性措施
6. 城市 绿地 系统 中 信息 技术 的 应用
Auto CAD
航天遥感技术(RS)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
”3S”技术集成及应用
以RS.GIS.GPS为基础,将这三种独立的技术领域中的有关部分与其他高技术领域的有关部分有机的组合成一个整体而形成的一项新的综合技术领域
4.专业规划
1.专业规范的一般性规划
道路绿化规划
树种规划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防灾避险功能绿地规划
绿地景观风貌规划
生态修复规划
绿道规划
9.立体绿化规划
2.树种规划
基本原则
1.适地适树原则
2.乔,灌,花,草及地被植物相结合的原则
3.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的原则
4.生态效益,景观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调查与分析
主要内容
确定基调数种
确定骨干树种
确定树种的技术指标
1.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合理搭配
优点:三季有花,四季有景 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例:3~4:6~7 落叶树种生长快,易见效,常绿树种寿命长,生长慢
2.乔木与灌木的合理搭配
优点:增加力量,提升整体景观效果,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发挥园林树木的生态效益 乔灌比例7:3左右
3.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的合理搭配
乡土树种优点:气候适应性较强,维护成本低,生态效益好 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的比例7:3
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比例,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比例,速生与中生和慢生树种比例,城区种植土层深度,行道树种植规格等技术指标
市树和市花的选择
乡土树种 或 较长栽培实践的历史的外来树种
适应性强
良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
影响力大,知名度高,有特殊文化品位
市树以乔木为佳,体现雄伟,树形好,寿命长 市花要求花艳或花型奇特
不同应用类型绿化适用树种的选择
公园绿地和庭院绿地
功能性,艺术性,文化性 观赏性强:花,果,枝,茎,叶 突出植物的形态,质地,气味,色彩因素
防护绿地
适应性和抗逆性强,不易受病虫害侵袭,管理粗放 净化能力强,具有滞尘减噪功能的乡土植物
道路绿地
美化街景,纳凉遮阴,滞尘减噪 树干挺拔优美(分叉高2.5m以上),枝干繁茂,根深且花果无污染,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病虫害少
特殊绿化类型
湿生水生,山体绿化彩化,立体绿化,海滨防护,农田林网建设,大遗址绿化,生态修复
3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定义
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活的有机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种类,以变异性及其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它通常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即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保护规划应体现多种途径的保护原则,其中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内容
1.物种保护规划
本地植被气候带园林植物物种的发掘与应用
相邻植被气候带园林植物的引种与应用
建立种资源保存,繁育基地,提高园林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园林绿化建设中突出乡土植物景观特色,坚持园林绿化植物的多样性
2.基因多样性保护规划
就地保护
规划建设自然保护区
迁地保护
规划建设植物园
离体保护
建设种质资源库
3.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规划
分类保护策略
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等
保护自然生境
重点保护和恢复本植被气候地带各种自然生态系统和群落类型
4.景观多样性保护规划
定义
以景观元素保护为出发点,强调景观系统和自然空间整体保护,通过保护景观多样性来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内容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城市绿地等
措施
建立栖息地核心区,缓冲区,迁移廊道和踏脚石, 增加景观异质性,建立或恢复乡土景观斑块等
5.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
方式
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扩大其生物种群,建立或恢复适生环境,保存和发展珍稀生物资源
内容
就地保护
建立保护区,增加景观的异质性,保护和恢复栖息地,减缓物种灭绝和保护遗传多样性, 在城市市域周围建立完整的生物景观绿化带,保护湿地,山地生态系统等特殊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
迁移保护
建立植物园和有计划的建立重点物种的资源圃或基金库, 建立和完善珍惜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网络,保护遗传物质
具体保护措施
开展普查
加强保护和发展城市公园及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工作
加强植物园建设,开展科研和科普工作
4.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定义
古树 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 名木 指国内外稀有的以及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和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
分级及标准
一级古树名木
树龄在300年以上,或者特别珍贵稀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及重要科研价值的古树名目
二级古树名木
其余
古树名木的后备资源
一般指树龄超过50年(含)的古树名木
价值(6个)
生态价值,科研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经济价值
特征
多元价值性,不可再生性,特定实际性,动态性
主要内容
古树明木及其后备资源的数量,物种,分布情况和保护现状
纳入保护的古树名木及其后备资源的名录,位置和保护级别
古树名木保护的要求和措施
方法和措施
2.挂牌登记管理
统一登记挂牌,编号,注册,建立电子档案, 做好树种,树龄鉴定,核实有关历史科学价值的资料及生长状况,生长环境情况, 完善古树名目管理制度, 标明树种,树龄,等级,编号,明确养护管理的负责单位和责任人
2.技术养护管理
一般养护,施肥,除病虫害, 安装避雷针,围栏等设施, 修补树洞及残破部分,加固可能劈裂,倒伏的枝干,改善土壤及立地环境, 定期开展古树名木调查,物候期观察,病虫害等自然灾害方面的观测, 制定古树复新的技术措施
3.划定保护范围
禁止建设的范围
成林地带外缘树树冠垂直投影以外5m所为和的范围, 单株树同时满足树冠垂直投影及其外侧5m宽 和 距离树干基部外缘水平距离为胸径20倍以内
4.加强立法工作和执法力度
《关于加强城市和风景古树名木保护的通知》
5.防灾避险功能绿地规划
防灾避险功能绿地
只在城市灾害发生时和灾后救援重建中为居民提供疏散和安置场所的城市绿地
原则
以人为本,平灾结合,合理兼顾,因地制宜,分级配置,系统布局
1.规划原则
1.规划引领,因地制宜
2.平灾结合,以人为本
平时:生态,游憩,观赏,科普...
灾时:防灾避险
3.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2.类型
1.长期避险绿地
避险需求:30d
设计关注点:依据相关规划和技术规范要求 配置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应急辅助设施及应急保障设备和物资
以生态,游憩等城市绿地常态功能为主,满足平灾结合,灾时转换的要求
2.中,短期避险绿地
避险需求:中期7-30d 短期1-6d
设计关注点:一般靠近居住区或人口稠密的商业区,办公区设置, 依据相关规划和技术规范要求 配置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应急辅助设施及应急保障设备和物资
以生态,游憩等城市绿地常态功能为主,适度兼顾防灾避险功能
3.紧急避险绿地
避险需求:1-3d
设计关注点:可以在极短时间内3~10分钟到达
以生态,游憩等城市绿地常态功能为主,兼顾灾时短时间防灾避险功能
4.城市隔离缓冲带
位于城市外围,城市功能分区之间,城市组团之间,城市生活区,城市商业区与加油站,变电站,工矿企业, 危险化学品仓库区,油田仓储区之间以及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作用
阻隔,隔离,缓冲灾害扩散,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点状空间,线状空间和面状空间
3.级配与布局
“四级配置”
长期避险绿地—中期避险绿地—短期避险绿地—紧急避险绿地
安全可达,至少应与2条以上应急疏松疏散道路相连接, 短期和紧急避难绿地应靠近居住区,便于快捷疏散
长期避险绿地
规模>50h㎡
有效避险面积占比>60%
布置:结合郊野公园等区域绿地
中,短期避险绿地
中期规模>20h㎡ 短期规模>1h㎡
有效避险面积占比>40%
布置:结合广场用地,综合公园,社区公园等
紧急避险绿地
规模>0.2h㎡
有效避险面积占比>30%
布置:结合广场用地,游园和条件适宜附属绿地
长期避险绿地
布置:一般结合防护绿地,附属绿地
功能:生态防护,安全隔离
4.选址
不得选址于
地震断裂带,洪涝,山体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生地
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物或和放射物处放地,高压输电走廊等对人生安全有威胁或不良影响的区域
需要特别保护的历史名园,动植物园和文物古迹密集区
低于城市防洪标准确定的洪水淹没线以下的区域
坡度大于15%区域的面积占比超过60%的绿地
开敞空间小于600㎡的绿地
公园绿地中坡度大于15%的坡地,水域,湿地,动物饲养区域,树木稠密区域,建构筑物及其坠物和倒塌影响区域,影响地下空间开发区域作为有效避险区域
应选址于
平坦开敞的安全地域
5.规划依据与指标
服务半径300~500m,步行时间3~10分钟
有效避险面积
指绿地总面积扣除水域,建构筑物及其坠物和倒塌影响范围(影响范围半径按建构筑物高度的50%计算),数木稠密区域,坡度大于15%的区域和救援通道等占地面积之后,实际可用于防灾避险的面积。
6.规划程序
调查分析
场地选择
避难地域界定与避难人口统计
确定防灾功能与防灾设施
主要功能提供①避难者避难②对避难者进行紧急救援
具体功能
1.临时或较长时间避难, 2.防灾减灾及提高避难空间的安全性 3.情报的收集与传播, 4.实施消防,救援,医疗与救护活动 5.为避难居民创造基本的生活条件, 6.进行防疫治病工作, 7.开展灾后恢复活动 8.提供救灾物资运输条件
防灾措施
情报设施,水设施,能源与照明设施,防灾树林等植被,灾后用厕所,救灾物资储备仓库,道路与广场
确定区域规划
道路宽度
从社区到防灾公园的避难道路
小型防灾公园避难道路的宽度为5~12m
大型防灾公园避难道路的宽度大于15m
防灾公园内应设救灾通道
小型防灾公园救灾通道宽度为8~15m
大型防灾公园救灾通道宽度应大于15m
避难道路两侧的建筑物倒塌后产生的废墟宽度设定为建筑物高度的1/2
防火隔离带或树林带 宽度
紧急避难所10~15m.
固定避难所大于25m
大型避难所内应划分区块,区块之间亦应设防火隔离带
绘制设施配置规划平面图
7.制定防灾植被规划
植被的防灾作用
防止,延续火灾蔓延, 减轻建筑物等倒塌或落物造成的灾害 起界标作用,并对居民避难生活有辅助效果
火灾现场到居民避难场所划分
火灾危险区,防火纸被区和居民避难区
树种要求
对火焰的遮蔽率,高抗火性能强
常用树种:木荷,杜英,油茶,构树,刺槐,青杨,甜槠栲,枫香,荆条,山羊,黄连木,臭椿,含笑,高山杜鹃 生态工林:高山杜鹃,木荷,杜英,含笑,木莲,甜槠栲,麻栎,冬青, 商品林:木荷,枫香 风景区:冬青,青冈栎,石栎,楠木,含笑,木莲,桂花,大叶黄杨,十大功劳 果树:柑橘,杨梅,山楂
6.绿地景观风貌规划
城市绿地景观风貌
定义
城市绿地景观所展现出的风采和面貌,是城市在历史文化,自然特征和市民生活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城市绿地环境特征和空间组织
“风”展示了城市绿地景观的整体风格和文化精神等 “貌”承载了城市绿地景观的功能面貌和空间形态
特色定位
风貌系统
自然主导型,人文主导型和综合影响型
类型
山地城市,滨海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
规划原则
一,有利于保护和优化自然山水格局
二,有利于强化城市整体风貌格局
三,有利于完善城市空间结构
结构
面
山体林地
线
线性绿地规划
交通型,休闲游憩型,日常防护型和滨水型线性绿地
特色风貌轴规划
视线通廊规划
山—山,山—水,山—城市开放空间,山—周边重要观景点,山—城市主要道路
通过山体的眺望试点,选择合适的跳望方向,确定合适的眺望区域,有意识的留出显山露水的绿色通廊,强化城市亲山近水的可识别度
点
城市中心节点,市民活动节点和交通枢纽节点
分区
《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
一脊一带十八廊
《广州市绿地系统规划2020~2035年》
北部——田园山野景观 中部——滨海都市景观风貌 南部——湿地水乡景观风貌
7.生态修复规划
“双修”破解“城市病”
“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
“城市病”内容:热岛效应,城市雾霾,水体污染,垃圾围城等
生态修复
定义
对象
城市生态系统
目的
降低城市发展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修复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提升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层次(三个) 空间尺度
宏观尺度
主要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修复
内容: 通过绿楔,绿道,绿廊等结构性绿地,加强城市绿地,河湖水系,山体丘陵,农田林网等自然生态要素的衔接连通 构建区域宏观生态安全格局, 保护生物栖息地和生物迁徙通道,保护和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构建完整连续的水系网络等 强调“保护优先”,防止“边修边破坏”
中观尺度
主要研究各类城市生态要素的修复
内容保护山体自然风貌,消除安全隐患, 加强河湖湿地的水量,水质,水生态的修复,嗯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等
微观尺度
主要研究具体场地的生态修复设计
内容开展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等生态工程, 注重滨水景观带等敏感性场地的利用, 适地适树,科学配置,营建乔灌草自然生长的植物群落, 建设屋顶绿化,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
城市生态要素类型
城市生态修复可分为山体,水系,废弃地,绿地四大类型
一,加快山体修复,加强对城市山体的自然风貌的保护,严禁在生态敏感区域开山采石,破山修路,劈山造城
二,开展水体治理和修复。 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避免盲目结弯取直,禁止明河改暗渠,综合整治城市黑臭水体,科学开展水体清淤,恢复自然岸线,滩涂和滨水植物群落,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三,修复利用废弃。 科学分析废弃地和污染土地的成因,受损程度,场地现状及其周边环境,综合运用多种适宜技术改良土壤,消除场地安全隐患。选择种植具有吸收降解功能,适应性强的植物,恢复植被群落,重建生态系统
4完善绿地系统。 推进绿廊,绿环,绿楔,绿心等绿地建设,构建完整连贯的城市绿地系统。均衡布局公园绿地。通过拆迁建绿,破硬复绿,见缝插绿,拓展绿色空间。因地制宜建设湿地公园,雨水花园。乔灌草合理配置,广种乡土植物,推行生态绿化方式
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景观生态学理论
“斑块——廊道——基质”
主要应用于大尺度的城市生态修复
核心内容:由“斑块——廊道——基质”所组成的空间镶嵌体主要源自自然干扰,植物内源演替及人为干扰,其中必要格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理是景观生态规划和自然保护的基础。
植物学理论
植物对生态修复的作用
治理污染土壤,净化水体,净化空气,降低城市烟雾污染
生态修复规划
城市双修的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协同推进,统筹规划,系统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保护优先,科学推进
绿地系统规划的生态修复规划
原则
以城市绿色生态空间的生态修复为主并应遵循保护优先,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推进,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
主要任务
加快身体修复,开展水体治理和修复修复利用废弃地完善绿地系统
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
策略
1.对于人为破坏生态少,环境保持良好的区域,采取保护主导策略,提出严格的生态保护要求,提出禁止人为破坏和人工干扰的措施
2.对于已造成较大生态破坏的区域,采取工程修复主导策略,提出工程修复和植物恢复措施
3.对于受到一定人为干扰和破坏,生态系统尚在自然恢复能力内的区域,采取人工辅助下以自然恢复为主的策略,提出自然恢复促进措施和工程修复辅助措施
8.立体绿化规划
立体绿化
定义
指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种植在各种建筑物,构筑物或其他空间结构之上,一般不从大地吸收营养(攀缘植物除外)以灌木,地被和小乔木为主的绿化形式,包括桥梁,花架,棚架,栅栏,屋顶面,门庭,建筑墙面,阳台,廊柱,枯树及各种假山与其他构筑物上的绿化
意义
1.立体绿化是绿化思维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一次飞跃,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2.立体绿化对于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开拓城市绿化新空间,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扩大城市力量,缓解热岛效应,丰富城市景观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3.如果一个城市大面积的实现立体绿化,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将会成倍增加,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也将大大改观
主要内容
一,明确规划目标
远近期目标。立体绿化空间体系构建目标,立体绿化景观体系形成目标,立体绿化增量目标等
二,筛选立体绿化的重点区域
建筑密度高,绿化覆盖率低,热岛效应严重的旧城区 城市新区的重点景观区域 城主要街道的立交桥,人行天桥等 具备条件的教育科研,公共服务和行政办公区的等 具有大面积裸露边坡和立体的山体,河道,道路以及其他桥隧
三,构建立体绿化空间网络
以重点着线和重点区域为主要抓手,有序推进立体绿化建设发展
四,对立体绿化进行分类设计指引
主要内容:绿化形式,安全要求,技术要点,植物选择要求,植物推荐等
五,提出促进立体绿化的保障措施
出台立体绿化技术指引,重点地块规划设计方案的技术审查,立体绿化专项资金的拨付,促进立体绿化的奖惩制度,社会宣传引导等
5.公园绿地系统规划
1.公园绿地规划的基本理论
公园绿地
定义
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景观,文教和应急避险等功能,具有一定游憩和服务设施的绿地
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公园 分类
城市公园
自然公园
指大规模的森林公园和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
1.城市公园的分类
美国
德国
日本
中国
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游园四个中类及六个小类
专类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遗址公园,游乐公园,其他专类公园 (儿童公园,体育健身公园,滨水公园,纪念性公园,雕塑公园,风景名胜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等)
2.公园绿地系统的配置
一,分散式
二,联络式
三,环状式
四,放射状式
五,放射环状式
六,分离式
3.公园绿地规模容量的确定
1.公园游人容量
公园游人容量(人)= 公园陆地面积(㎡) / 人均占有公园陆地面积(㎡ )+ 公园开展水上活动的水域游人容量(人)
公园游人容量为居服务区范围内的居民人数的15%~20%
公园有开展游憩活动的水域时,水域游人容量一按150~250㎡/人进行计算
厕所蹲厕位
场地≥10h㎡ 按人数总量的2%设置厕所蹲位
场地<10h㎡ 按人数总量的1.5%设置厕所蹲位
男女蹲厕位比例为1-1.5
厕所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50m
座椅坐凳
座位数按人口容量的20%~30%设置 每公顷陆地面积上的座位数在20~150位之间,应分布合理
2.设施容量的确定
公园内游憩设施的容量应以一个时间段内所能服务的最多人数来计算
某种设施的容量=(参与活动的人数×活动参与率×某校活动的参与率×设施同时利用率)/设施所能服务的人数
3.公园规划的面积标准
综合公园的规模宜大于10h㎡
小城市,中等城市,人均庄内公园面积不应小于1㎡ 大城市及以上规模的城市人均专类公园面积不宜小于1.5㎡
4.公园绿地的服务半径以级别配模式
服务半径
级配模式
5.公园绿地的用地选择与用地平衡
用地选择
用地平衡
6.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
城市公园绿地构成元素
城市公园规划布局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程序
2.各类公园规划设计
1.综合公园的规划设计
1.规划要求
2.主要活动与设施内容
3.总体规划设计
1.总体规划的任务
2.公园出入口的规划设计
3.综合公园的功能分析
文化娱乐区
安静休憩区
儿童活动区
老人活动区
体育活动区
公园管理区
4.植物景观与配置规划
1.全面规划,突出主题,分区布局
2.植物基调及各景区主,配调搭配
3.植物规划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4.注重植物造景的生态性,构建生态园林
5.综合公园中广场的布局
集散广场
休息广场
生产广场
6.综合公园中的建筑用地比重
4.综合公园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1.现状分析
2.总体规划
3.详细规划
4.植物种植设计
5.施工详图
6.编制说明书及预算
2.儿童公园的规划设计
3.动物园的规划设计
4.植物园的规划设计
5.滨水公园的规划设计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