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典园林》
风景园林专业考研提纲,考研必备资料,知识点全面且详细,复习,预习使用,提高学习效率,收藏下来一起学习吧!
编辑于2024-05-14 21:58:32中国古典园林
园林的概念
什么是园林
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植和建筑布局,辅以禽鸟养畜,从而构成一个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园林的四要素
造园的四个主要手段
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
园林四要素
山,水,植物,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背景
自然背景
国土辽阔,多山多河流,植物种属多被誉为“园林之母”,气候多样
人文背景
1. 经济:地主小农经济体制,园林呈现封闭性,分散性,田园风光
2. 政治:中央集权的皇家气派,文人园林是民间造园的主流
3. 意识形态:儒,道,释为主流,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隐逸为典型
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原始社会
1. 人与大自然处于感性适应的阶段,呈现亲和的关系 2. 处于生产目的,出现种植场地,接近园林的雏形,开始园林的萌芽状态
农业社会
1. 人对大自然处于理性适应阶段,仍保持亲和关系
2. 园林特点 a 绝大多数为统治阶级私有 b 主流封闭内向 c 追求景观效益和精神寄托 d 由工匠,文人,艺术家来完成造园工作
工业社会
1.人的理性适应状态更加深入,亲和关系转变为对立、排斥关系
2.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a 园林发挥环境效益 b 社会规划设计转为开放外向型 c 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规划设计工作
现代社会
1.人与自然的理性适应状态升华,回归亲和关系
2.园林特点: 绿化面积增大,出现园林城市。 以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具有跨学科的综合性和公众的参与性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开发方式
人工山水园
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造,把天然山水风景移缩摹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类型,又称为“城市山林”
自然山水园
一般建置在城郊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规模较小的利用自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较大的则把完整的天然山水植被作为建园基址,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造
隶属关系
皇家园林
大内御苑
建置在首都宫城和皇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聚黄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
建置在都城近郊,远郊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骅之用
离宫御苑
建置在都城附近郊,远郊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着的政治中心
私家园林
宅园
依附于邸宅作为园主人日常游憩,宴会,会友,读书的场地, 一般紧邻宅后部呈前宅后园的格局,或成为于邸宅一侧而成为跨院
游憩园
私家园林的一种单独建置,不依附于邸宅,功能同宅园
别墅园
建置在郊外山林风景地带,共园主人避暑,休养或短期居住之用
寺观园林
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1.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有意识的加以改造,是精炼概括的典型化的自然 2.注意叠山里水的技法,形成山嵌水抱的格局,其山水都是自然山水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摹写,展现“咫尺山林,江湖万顷”的局面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揉
建筑的作用:1.点景和观景 2.组织园林空间 居住类建筑:一正两厢 (儒家思想的影响) 园林建筑:“道法自然”(道家思想的影响,人们的精神寄托)
诗画的情趣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如同诗化的章法,起承转和,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主次分明
意境的含韵
1. 借助于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摹写于咫尺之间 2.预先设定一个意境主题,然后借助于山,水,植物,建筑所构成的物镜,把这个主题表述出来,从而传达给观众这以意境的信息 3.意境并非预先设定,而是在园林建成之后再根据物镜的特征作出文字的点题,景墙,匾,联,刻石等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
生成期(商,周,秦,汉)
发展背景
商周为奴隶社会,(东周城市建设较为成熟,形成了以王宫为中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春秋战国为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化期,礼崩乐坏,思想活跃)——秦汉封建制度确立,小农经济发展,中央集权突出——东汉末年社会动荡
起源_商代
类型
囿: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之一,起源于狩猎,是王室专门集中圈养野兽的场所,囿的建置与帝王的狩猎活动有直接关系,同时也兼具游观的功能,已具备园林雏形性质
台: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之一,起源于山岳崇拜,即用土堆筑成的方形高台,包含两层意义, 一个是个体建筑物“台”, 二是台及周围绿化种植所形成的空间环境,即“苑台”。 原初功能是登高望天,后来就有登高赏景的作用
园囿: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之一,起源于农耕,园是种植树木的场地,圃是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界定四周范围。场圃供应宫廷,民间的园圃既有经济效益还有观赏功能。
社会因素
人们对大自然环境的生态美的认识——山水审美观的确立
意识形态因素
天人合一
源于宋儒的三层含义,天道人道相通,自然人为相通,天人感应。 强调就要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时期造福人类,又要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及其生态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君子比德
源于先秦儒家,从公立、伦理的角度认识大自然。将大自然某些外在形态、属性与人的内在品德联合起来
高山流水,人品高洁的象征
神仙思想
产生于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是原始宗教中的鬼神崇拜,山岳崇拜与老庄,道家学说融融的产物。 源于中国两大神话系统,西方的昆仑神话和东方的蓬莱神话
一池三山
代表园林
文献记载最早的两处贵族园林:殷纣王——沙丘苑台,周文王——灵台、灵沼、灵囿
1.沙丘苑台:商周时期略具雏形的贵族园林,商纣王修建。苑相当于囿,“苑” 、“台” 并提意味着两者相结合而成为整体的空间环境,沙丘苑台不仅是栽培、圈养、通神、望天的地方,也是略具园林雏形格局的游观、娱乐的场所
2.灵台、灵沼、灵囿:商周时期略具雏形的贵族园林,周文王修建,规模甚大 灵台具有通神、望气、游观的功能,以辟雍象征昆仑山和若水,兼有政治目的 灵沼是人工开凿的水体 灵囿是观赏动物的区域
3.辟雍:形状是一座犹如小山丘的土台,周围环境犹如圆璧的水池,象征昆仑山及其周围环绕的若水,兼具坛庙的某些功能,也是以后建置在最高学府——太学中辟雍、泮池的前身 “高台榭,美宫室”——春秋战国时期,将宫殿建在好好的台上,宫殿美轮美奂,即有防御作用也有观景作用
4.章华台:位于古云梦泽内,“高太榭之典型,大型水体之首例”
5.姑苏台:在太湖周边,是一座山地园林居高临下俯瞰太湖之境
6.贵族园林章华台和姑苏台的特点: 1.选址:(因地制宜)利用大自然山水环境优势,发挥其成景作用 2.建筑:(建筑丰富,功能多样)数量较多,包括台、宫、馆、阁等,满足游憩、娱乐、居住、朝会等多功能需要 3.植物:(植物栽培,动物圈养)除栽培树木外,姑苏台还有专门栽植花卉的地段,章华台有动物的圈养 4.理水:(人工理水,因水成景)园内开凿水体,有交通、游乐、供水的功能,创设因水成景的条件 5.意义:两者代表囿和台结合的进一步发展,为过度到生成后期的秦汉宫苑先型
大咸阳规划
秦代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宫苑建设。
1.大咸阳规划:秦始皇以咸阳为中心进行的大规模的城市宫苑建设,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按照天上星座布列安排地上皇家宫苑的布局;以渭水为界,南部是以阿房宫为核心的上林苑,北部是以咸阳宫为中心的都城区
2.复道:秦朝时连接各宫苑的通道,为两层廊道,上层封闭,下层开敞 甬道:秦朝时穿过宫廷区的驰道,在两侧加筑墙恒以保证皇安全
3.(西汉)上林苑:集锦式布局,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园林 1.是一个范围极其辽阔的天人山水环境 2.建筑类型多样,分布舒朗,呈现随宜的“集锦式”总体布局 3.是一座多功能皇家园林,具备生成期古典园林全部功能: 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求仙、生产、军训等
4.未央宫:西汉时期的皇家园林,沧池及其附近是未央宫的园林区,凿池筑山的做法 受到兰池宫的阴影,又影响后世建章宫“一池三山”的规划经营
5.建章宫:西汉时期上林苑的十二宫之一,上林苑最大的宫,具有朝官性质 总体布局以北以园林为主,南以宫殿为主,成为后世“大内御苑”规划的滥觞 园林区是历史上第一座完整的具有三仙山的宫苑式皇家园林,此后,一池三山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一直沿袭到清代
6.兔园(梁园):西汉时期的皇家园林,园主梁孝王刘武 规模宏大,已具备人工山水园的全部要素,是用石筑山的首例
生成期园林特点
1.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主流是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为数甚少且大多数多模仿皇家园林,园林内容驳杂,概念模糊
2.功能由先前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游憩、观赏为主 建筑与其他要素之间无密切联系 园林总体规划比较粗犷,谈不上多少设计经营
3.造园活动远未达到艺术创作境地,大自然在人们心中保持神秘感,构建了低层次的自觉审美意识
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发展背景
1.历史因素:社会动荡,民生凋敞,小农经济无法恢复
2.社会因素:统治阶级奢靡,文人阶级玩世不恭 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礼教的束缚,寻求个性的解放,一方面表现为饮酒服食、狂狷的具体行动,另一方面表现为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思想作风
3.意识形态:思想解放,文化多元,产生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思想,山水诗文和山水画开始出现。 出现竹林七贤、白莲社等隐士集团
4.技术发展:《南方草木状》嵇(ji)含——最早的一篇有关岭南一带所产花卉的专著 《齐民要术》贾思勰——北魏的一部重要农书也提及花卉栽培
文学与绘画方面的成就
山水诗
谢灵运——最早以山水为题材进行创作的诗人
山水画
顾恺之——首创山水画,奠定了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基础 《论画》为最早的文献作品
刘宋-宗炳《山水画序》、王微《叙画》——最早的山水画论专著
谢赫——《古画品录》是我国第一部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画品专注,提出作画“谢赫六法”,成为我国传统绘画的美学准则
代表园林
皇家园林
1铜雀园:魏晋时期邺城的皇家园林。又名铜雀园,曹操所建,略具大内御苑的性质。 园子园中建有三个高台——铜雀台、冰井台、金虎台,一座兼有军事坞堡功能的皇家园林
2.仙都苑:魏晋时期邺城的皇家园林。 规模宏大,总体布局象征“五岳、四海、四渎”,是继秦汉仙苑式皇家园林之后象征手法的发展。 建筑形象丰富,在皇家园林的历史上有一定开创性意义
3.北魏洛阳在中国城建史上有跨时代的意义,南半部纵贯南北的干道“铜驼大街” “干道—衙署—宫城—御苑”自南而北构成中轴线,表现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中轴规划体制奠定了封建时代都城规划的基础和模式
4.飞阁/霓虹阁:假设在建筑物之间的高架廊道,好像虹一样拱起,方便往来交通,丰富建筑群体轮廓形象,增加园林的仙境气氛。 有存在于西汉的未央宫与建章宫之间
私家园林
石崇——金谷园 陶渊明庄园 谢灵运庄园
寺观园林
洛阳白马寺——第一座寺庙
公共园林
兰亭:魏晋南北朝时期,首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公共园林。为位于浙江绍兴兰渚 王羲之等人在此流觞曲水,作《兰亭序》。其审美趣味对后世园林艺术又深远的影响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为文人墨客诗歌唱酬的一种雅事
转折期园林特点
园林规模——由大入小
园林规划设计——由 粗放 转变为较细致的更自觉的经营
园林创作方法——由 写实 趋向于 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再现自然变为表现自然,单纯模仿变为适当概括提炼
造园要素——建筑作为造园要素,与其他要素融合;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揉已经开始形成
全盛期(隋,唐)
发展背景
1.社会因素:经济发展繁荣,两京制(长安&洛阳)的建立,儒学重获正统地位(儒道释共尊),科举制度的建立
2.政治因素:中央集权制;确立科举制,强化官僚机构的严密统治
3.技术发展:诗画互渗、木构技术成熟、植物技术提升《清泉山居草木记》李德裕、《酉阳杂俎》段成武、《西溪丛话》姚氏
4.园林发现:长安洛阳两地的园林发展,文人参与营造园林(道与器的结合),唐代佛教兴盛-舍宫为室,完整的园林体系成型
代表园林
1.皇家园林
1.唐长安城(隋大兴城)规划
1.形成宫城——皇城——外城三套城垣体制
2.御街——皇城——宫城——御苑构成城市中轴线
3.居住区采用里坊制,如棋盘式布局
2.东都苑
即隋西苑,隋唐时期的行宫御苑,位于洛阳,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特大型皇家园林,人工山水园。 总体布局以人工开凿的最大水域“北海”为中心,海中筑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岛山(一池三山),建“龙鳞渠”曲折萦行注入海中,沿水渠建置十六院(曲水流觞),北海之南有五个较小的湖
成就和历史地位:
1.大体沿袭汉以来的“一池三山”宫苑模式,五湖的形式象征帝国版图,源于北齐仙都苑
2.用十六组建筑群结合水道的穿插构成园中有园的小园林集群,是一种创新规划方式
3.龙鳞渠—北海—曲水池—五湖 构成完整的水系,摹拟天然河湖水系,开拓水上游览的内容。 与“积土为山相结合”而构成多层次的山水空间
4.大量的建筑营造,植物配植范围广泛,庞大的土木工程和绿化工程
5.在设计规划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的到来
2.私家园林
1.文人园林
唐代官僚政治在私家园林中催生的一种特殊园林风格,泛指有文人名仕所经营的园林
2.士流园林
士流园林中更侧重于以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性情…表现隐逸的园林 不仅是文人经营或所有的园林,也泛指受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
3.文人园林的兴起
1.原因
1.山水文学发达,文人对山水风景的鉴赏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水平
2.文人利用职权对山水风景进行开发
3.文人参与营造自己的私园,将自己的情怀融入造园之中
2.特点
1.园林侧重于赏心悦目,寄托思想,陶冶情操
2.园林蕴含诗画情趣,融入文人的价值和审美观
3.造园思想(道) 和 造园技巧(器)相结合
3.代表园林
浣花溪草堂、庐山草堂、辋川别业、嵩山别业
4.隋唐时期洛阳四大名园
城市私园——集贤里宅园(裴度)
归仁里宅园(刘僧儒)
履道坊宅园(白居易)
郊野别墅园——平泉庄(李德裕)
5.集贤里宅园(裴度)
唐代洛阳四大名园之一,园主人裴度 园中央为平津池,池中堆筑三座岛屿 北岸为主要建筑北馆,西岸为夕阳岭,东岸和南岸以花树为主,点缀少量台榭
6.履道坊宅园
唐代洛阳四大民园之一,原主人白居易 作《池上篇》,造园目的在于寄托精神和陶冶性情。 原址是城内风水土木最胜之处,前宅后院的布局,水池面积很大,为园林主体,池中有三岛
7.平泉山庄
唐代洛阳四大园林之一,反映园主人李德裕的江南情节 园内收藏各种花木和奇石,台榭百余所,以泉水为主线串联,具有若造仙府的格调
8.隋唐时期的郊野别墅园
平泉庄(李德裕)、浣花溪草堂(杜甫)、庐山草堂(白居易)、衡山别业(李沁)、辋川别业(王维)、 嵩山别业(卢鸿一)
9.浣花溪草堂
唐代的郊野别墅园,位于成都,园主人 杜甫 建筑布置因山就势,充分利用天然水景,主体建筑为茅草葺顶的草堂 大量栽植花木,极富田园野趣,又寄托诗人宦海沉浮的情思
10.庐山草堂
唐代的郊野别墅园,园主人 白居易,撰写《草堂记》记述园林情况及作者感受 建筑陈述极为朴素,人工经营和自然环境完美谐和,寄托园主全部情思
11.辋川别业
唐代的郊野别墅园,位于陕西蓝山,园主人 王维 总体以天然风景取胜,局部园林化则偏重树木花卉大片成林或丛植成景。 建筑物形象朴素,布局疏朗,园林造景尤重诗情画意
12.嵩山别业
唐代的郊野别墅园,园主人卢鸿一,蕴含浓厚的诗画情趣 嵩山别业、《十志诗》、《十志诗图》同时问世,侧面反映山水园林、山水诗、山水画的密切关系
13.唐代别墅园建置的三种情况
1.单独建置在离城不远,交通往返方便,风景比较优美的地带 如:平泉庄、浣花溪草堂
2.单独建置在风景名胜区内 如:庐山草堂、衡山别业
3.依附于庄园而建置 如:辋川别业、嵩山别业
代表人物
白居易——历史上第一个文人造园家,最早肯定“置石”美学意义的人,先后主持经营自己的四处私园: 履道坊宅园、庐山草堂、长安 新昌坊宅园、渭水之滨 别墅园
造园思想
1.别墅园应力求与自然环境契合。如庐山草堂
2.城市宅园应着眼于“幽”,获取 闹中取静 的效果。如履道坊宅园
3.建筑力求简朴小巧
4.重视植物配置成景,赞赏竹子,如履道坊宅园植物配置竹林为主
5.作《太湖石记》,认为太湖石是第一等园林用石
全盛期园林特点
1.皇家园林
1.皇家气派完全形成。 表现为规模宏大、园林规模,建筑体量巨大;总体布置呈现前宫后苑的格局,有明显的中轴线
2.已经形成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大类别
2.私家园林
1.开始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
2.隐与仕相结合,表现为“中隐”思想流行,成为士流园林风格形成的契机
3.文人参与造园活动,文人园林兴起
4.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进一步深化
3.寺观园林
1.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反过来促进宗教进一步世俗化
2.城市寺观园林具有城市公共交往中心的性质,发挥城市公园的职能
3.郊野寺观园林促进风景名胜区开发和建设
4.公共园林
1.更多的见于文献例外,两京尤其重视城市绿化建设
2.长安城以城区为中心,向四面辐射,形成近郊、远郊、乃至关中平原的绿色景观大环境的烘托
5.造园手法
1.筑山:造园用石的美学价值得到肯定,置石较为普通。 “假山”一词开始用作园林筑山的称谓,叠山包括土山和石山
2.理水:结合城市供水形成完整的城市供水体系,水体多样
3.植物:题材更加多样化,观赏树木花卉品种更加丰富
4.建筑:个性形象和群体布局丰富多样而不拘一格
5.诗画情趣: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三个艺术门类互渗,诗画情趣开始形成,意境的蕴含尚处于朦胧状态
成熟期(两宋)
发展背景
1.历史背景: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因素出现,积富于民;文人社会地位最高。 北宋 都城 东京(宫城——内城——外城),南宋都城临安(倒骑龙的都城位置)
2.园林发展:偏安一隅,病态浮华,大兴土木广营园林;茶文化、古玩鉴定、花卉观赏等流行,需要园林作为载体
3.技艺发展:建筑、叠石技术发展;山水诗、画、园林互相渗透的关系完全确立 《营造法式》李诫(李明仲)——官方和民间对当时发达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木经》喻皓、《洛阳花木记》周帅厚、《全芳备祖》陈景沂、《太平预览》太平兴国政府编、《云林石谱》杜壇
代表园林
1.皇家园林
1.艮岳 的造园成就和历史地位
1.布局
布局:左山右水(东山西水),北东南三面山体包围水体
山系:北面为主山万岁山,模仿杭州凤凰山,上建介亭。 主峰西为侧岭万松岭,上建巢云亭。 主峰的介亭与侧岭的巢云亭呼应成对景。 主峰东南面为余脉芙蓉城
水系:水自园西北角引入,从东南角流出。 山水布局形成山嵌水抱的态势, 这种态势是自然界山水成景的最理想的地貌的概括,也符合堪舆学说中上好的风水条件
2.造园成就
1.筑山:万寿山(主位)、寿山(宾位)、万松岭(侧岭)、芙蓉城(余脉) 宾主分明,远景呼应,有余脉延展的完整山系,典型化的天然山岳,体现山水画论的构图规律
2.理水:园内形成完整水系,几乎包括了内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河、湖、沼、溪、涧、瀑、潭等的缩影 山水配合为山嵌水抱的形态,是大自然山水成景最理想的地貌概括,也符合堪舆学说的上好风水条件
3.植物配植:植物品种丰富,配置方式有孤植、丛植、混交、大量为片植;放养动物
4.建筑:几乎包含当时所有的建筑形式,充分发挥点景和观景的作用
3.意义
艮岳是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 代表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 典型缩移模拟自然山水风景,建筑发挥重要的成景作用,总体而言从属自然景观
2.德寿宫
南宋临安 的 行宫御苑,亦称北内。其苑林区按景色不同分为四个景区即“四分地”, 东区以观赏各种名花为主;南区为各种文娱活动场所;西区以山水风景为主调;北区建置各种亭榭。 四个景区中央为人工开凿的大水池,缩影西湖之景,故称“小西湖” 园内大假山“飞来峰”模仿西湖飞来峰,誉之“壶中天地”
2.私家园林
1.宋代记述作者亲自游历的私家园林的两本著作:《洛阳名园记》(李格非)、《吴兴园林记》(周密)
2.《洛阳名园记》:记载北宋的私家园林,作者李格非,记叙了他亲自游历的19座洛阳园林, 对所记诸园的总体布局以及山池、花木、建筑所构成的园林而详实
3.富郑公园:宋代洛阳的私家园林、两朝宰相 富弼的宅园 整体大致分为南北两个景区, 北区比较幽静,包括有四个山洞的土山及山北竹林;南区以开朗取胜,包括大水池、池东平地及池南土山 四景堂 和 卧云堂 隔水对景,大致形成南北轴线
4.环溪:宋代洛阳的私家园林,王拱辰宅园 总体布局别致,南北开凿两个大水池,水池东西两端各以小溪连接,形成水环绕着当中大洲的局面,故名环溪,主要建筑集中在大洲上,多景楼位于大洲当中。以水景和园外借景取胜
5.湖园:宋代洛阳的私家园林,原为唐代裴度的宅园 主体为一个大湖,湖中为百花洲,洲上建堂,与北岸四并堂(取自 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慢并” )互为对景。 兼宏大、幽邃、力胜、苍古、水泉、眺望六者,在容带颇有名气
6.司马光的独乐园造园特点: 规模不大且朴素,注重园林意境 1.中部为读书堂,用于藏书 2.堂南为弄水轩,内有水池,暗渠分五股注入,名虎山泉 3.堂北为大水池,中央有岛,种竹一圈形成庐舍,名为钓鱼庵 4.池北六间横屋,名种竹斋,消夏避暑 5.池东为采药圃,圃南为六个花栏,再北为浇花亭 6.池西为土山,山顶建“见山台”(陶渊明——《饮酒 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苏州现存园林中始建最早的是沧浪亭,园主人苏舜钦,自撰《沧浪亭记》
8.沧浪亭的造园特点: 1.北部以水景为主,包括长河和沿河的园门、面水轩、复廊、观鱼处 2.中部以山景为主,包括大型土山、山顶沧浪亭和环绕土山的长廊,富有天然苍古之趣 3.南部以建筑为主,包括五百名贤祠 和 明道堂两路,两句之间是看山楼 4.一圈完整的走廊围绕假山,墙上漏窗造型各异,为苏州园林之冠
9.促成文人园林异军突起的原因: 1.文化发展登峰造极,文人参与造园 2.佛教禅宗兴盛,隐逸思想转变(禅悦之风 与 园居之乐 融于 文人生活) 3.艺坛的兴盛(中国特有的以意求意的欣赏方式在宋代确立)
10.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 1.背景:文人园林萌芽于魏晋南北朝,兴起于唐代。宋代成为私家造园的潮流,占士流园林的主导地位,影响了皇家园林、寺观园林 2.特点:简远、舒朗、雅致、天然
简远、舒朗、雅致、天然
1.简远:即景象简单而意境深远,对大自然风致的提炼和概括,创作手法趋于写意 ①以少胜多,造园要素不追求品类繁复,不滥用设计技巧,不过多划分景区 ②借助景物题署“诗画”来获致象外之旨
2.舒朗:景物的 数量不求多,园林整体性强,不流于琐碎,总体虚处大于实处 ①筑山:山体连绵,客山拱伏而构成一体,山势多平缓 ②理水:大面积水体形成园林开朗空间 ③植物配植:大面积丛植或群植为主,林间留有空地,虚实相衬 ④建筑:数量少、密度低,个体多于群体,很少用建筑围合或划分区域
3.雅致:追求雅趣,并把这种志趣寄托于园林中的山水花木 ①花木:多用竹、梅、菊等有象征含义者 ②奇石:盛行单块特置,出现太湖石的品评标准:瘦、透、漏、皱 ③建筑:多用草堂、草庐、草亭等,设流杯亭 ④题景:通过诗画来创作意境
4.天然:力求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契合 ①园林原址因山就水,利用原始地貌 ②内部成景以植物为主,营造天然气氛 ③园内建筑可摄取园外之景——借景。使园内外景色结合为一体
3.寺观园林
宋代的寺观园林:灵隐寺、韬光庵、天竺寺、天王院花园子
4.公共园林
1.苍坡村:宋代保存下来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农村公共园林,其园林景观有文房四宝的象征寓意, 表现当地居民“耕”读传家的心态和文化品味。 呈现开朗、外向、平面铺展的水景园的形式,便于村名游憩,又能与周围环境融糅
2.宋代临安西湖诸园的分布特点: 西湖相当于一座特大型公共园林——开放性天然山水园林 诸园以西湖为中心,南北两山拱卫,借湖山为背景,分段聚集,起伏疏密,充分发挥诸园的点景作用 各园的布局大体分三段:南段、中段和北段 总观观三段布置,各原址原则均能着眼全局,总体结构起承转合,长桥和西冷桥是三段衔接的重要环节。 宝石山顶的保俶塔是湖山整体的构景中心,总管全局。西湖十景已经形成。
成熟期园林特点
1.园林类型
1.三大园林类型中,私家园林最为突出。士流园林全面“文人化”,文人园林大为兴盛,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达到成熟境地的一个重要标志 2.皇家园林较多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 3.寺观园林由世俗化进一步文人化 4.公共园林虽然不是主流,但比上代更加活跃普遍。 某些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定期向公众开放,发挥一定公共园林的职能
2.造园要素
叠石、置石技艺高超。 理水能够缩移模拟自然界全部水体影响,与山体配合构成园林的地貌骨架,园艺技术发达,植物品种更加丰富 建筑几乎具备后世全部类型,小品、细部更加精美。 园林设计整体更加精致细密
3.意境含蕴
文人画画理的介入,使园林具有“画化”的特征,景题、匾联的作用赋予园林“诗化”的特征 更具体影响的体现了园林诗画情趣,深化园林意境的含蕴 受到禅宗和艺术的影响,富有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到宋代得以最终完成
4.总结
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体的两宋园林,蓬勃进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登峰造极的境地,在内容和形式上趋于定型
全盛期(元,明,清)
发展背景
元明清初
1.园林发展:元代几乎无发展——明 永乐 开始活跃——清代 康熙、雍正高潮,总体传承两宋,但有显著变化。 皇家园林气派宏大,私家园林文人风格深化
2.技艺发展:以享乐为主要目的的市民园林与重在陶冶性情的士流园林分庭抗礼,刺激造园技术的发展 ①建筑:木构技术更完善。《鲁班经》、《工段营造录》、《工程做法则例》 ②叠山:石材多样,技法多样,地方风格&匠师的个人风格明显 ③植物:《群芳谱》(王象晋)、《广群芳谱》(汪潑po)、《花镜》(陈滉子)——中国最早刊行的一部花卉园艺学专著 ④工匠分红明确:皇家有营造司,私家有地域行帮
3.文人画家参与造园活动,造园出现地方风格
代表园林
皇家园林
1.清初的三座大型离宫御苑: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
2.北方造园艺术发展到达高峰的标志,后期宫廷造园三大杰作:避暑山庄、圆明园、清漪园
3.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五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 静宜园是天然山地园,静明园、清漪园为天然山水园,圆明园、畅春园为人工山水园 圆明园面积最大,静明园面积最小
4.北京大内御苑的四大花园是: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建福宫花园、宁寿宫花园
5.御花园:北京四大花园之一,又名后苑。建筑密度高,多紧贴宫墙建置,让出园中较开朗的空间 按中、东、西三路布置,左右对称不完全均齐。山池花木配置自由
6.慈宁宫花园:北京四大花园之一。建筑布局主次相辅,空间开朗。 北半部为规整的庭园,主体建筑为北端的咸若宫 南部建筑密度低,园林意味更浓,以五座亭子构成南半部园林建筑布局的母题 整体看来颇有寺庙园林的色彩
7.建福宫花园:北京四大花园之一,又名西花园,清乾隆始建 没有水景,以山石取胜的旱园,建筑密度较高,全部沿宫墙建置 主体建筑为延春阁 大量使用游廊连接各殿宇,总体布局灵活,主辅分明
8.宁寿宫花园:北京四大花园之一,又名“乾隆花园”,始建于乾隆 总体规划横向分隔为院落,弥补地段过于狭长的缺陷,五进院落各有特色,形成步移景异的纵深观赏路线 建筑密度大,有明显的中轴但不贯穿,利用多出制高点借景
9.琼华岛的布局特点
东坡:植物之景为主,建筑比重最小,主要建筑为半月城上的智珠殿。 中轴不明显,借景景山。
南坡:永安寺是一组布局对称的山地佛寺建筑。 正殿为普安殿,由山门至白塔构成南坡明显的中轴线,显示宫苑的皇家气派
西坡:地势陡峭,建筑物依山就势,配局部叠石显示高下错落的变化趣味。 建筑体量较小,中轴线不突出,营造山地园林的气氛
北坡:地势上陡下缓,建筑按地形分为两部分 ①上部陡:人工叠石构成地貌起伏变化,是山地景观的缩影。 建筑体量小,分散为多组,随宜布置 ②下部缓:临水建两层的弧形廊“延楼”,后部为一组体量较大的厅堂建筑群,意在摹拟镇江北固山“江天一揽”之景
整体:四面因地制宜,各具不同的景观。 建筑充分发挥点景、观景的重要作用。 总体影响婉约端庄、比例均衡、色彩对比强烈,将元明的海上仙山升华到更高的境界
10.濠濮间—画舫斋
布局特点:利用延东宫墙的水系建成相对独立的景区,自南而北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筑土为山,云上建云岫、崇椒二室,以爬山廊串联
第二部分:濠濮间—以水池为主的小园林,青石驳岸,有九曲石平桥
第三部分:平地筑土山,如岗坞丘陵状,植物景观为主
第四部分:画舫斋—一组多进院落建筑群,皇帝读书的地方, 正厅为画舫斋,斋前方形水庭。东北部为跨院古柯庭,具有江南小庭院情调
总结:景区的四部分自南向北依次构成山、水、丘陵、建筑的序列,富于变化,具有开合韵律的空间序列,交替展现自然界山水风景的缩移摹拟和人工建置,构思巧妙,步移景异
11.静心斋(镜清斋)
布局特点:镜清斋为典型的“园中之园”,为皇帝读书、操琴、品茗的地方,后改名为“静心斋”
1.主景区以假山水池为主,南及东南以建筑庭院烘托,景观突出,空间多变,小中见大,咫尺山林的境界
2.四个独立的小庭院:画峰室、方正水院、抱素书屋、瞿画轩,均已水池为中心,不拘一格,建筑分隔,走廊串联
3.因地制宜,以增加层次弥补南北进深过浅的缺陷,以沁泉廊将水池分为两个层次,假山北高南低形成山脉的两个层次
4.以主体建筑静心斋和构图中心沁泉廊构成南北向主轴线。 枕峦亭&东面石拱桥 构成东西向次轴线 两条轴线控制全园
5.叠翠楼为全园制高点,西北与枕峦亭奇角呼应,借景 什刹海&北海
12.静宜园
布局特点:位于香山东坡的天然山地园,全园分为内垣、外垣、別垣三部分
1.内垣:园林的东南部,主要景点和建筑荟萃之地,包括宫廷区、香山寺、洪光寺 宫殿区正殿为勤政殿,香山寺是园内最宏大的寺院
2.外垣:高山区,面积大,景点舒朗分布,绝大多数为自然景观,玉华寺是外垣最大的一组建筑群
3.別垣:建成稍晚,两组大建筑群——昭庙、正凝堂(见心斋)
13.见心斋的布局特点
1.总体布局分东西两部分,顺应地形,东半部以水面为中心,建筑围合水景为主体;西半部地势较高,建筑结合山石的庭园山景为主体。 一山一水形成对比
2.西部正厅正凝堂、方亭与东面见心斋构成东西向的轴线
3.畅风楼是全园建筑制图制高点,俯瞰园景及借景园外
14.静明园(行宫御苑)的布局特点
静明园以山景为主,水景为辅,总体格局山嵌水抱,以五个小型水景园环绕,烘托一处天然山景 宗教色彩浓郁,规划思想在于摹拟名山藏古刹的传统 以五泉山为基址,大体分为南山、东山、西山景区
1.南山景区:全园建筑荟萃之地,布列玉泉湖和裂帛湖 景区中心是玉泉湖,一池三山的布局,燕京八景“玉泉曲突”位于此 玉峰塔为全园制高点
2.东山景区:水景区,重点为影镜湖,其北为宝珠湖。 植物以竹为主,建筑不多,主要为庙高寺
3.西山景区:开阔平坦地段,有含漪湖,建置园内最大的一组建筑群,包括道观、佛寺、小园林,东岳庙居中
15.畅春园的布局特点
张然 主持叠山
1.宫廷区:园东南部,成中轴对称布置
2.苑林区:清华园前身 ①理水:水景园,水面以岛屿划分为前湖和后湖,外围环绕河道,构成完整水系 ②建筑:建筑与景点纵深三路布置,中路相当于宫廷区的延伸,主体建筑为延爽楼。 东西两路结合局部地貌,因地制宜,舒朗朴素 ③植物:大部分景观以植物为主调
16.圆明三园(离宫御苑)的特点
圆明三园都是人工水景园,采用集锦式总体规划
1.圆明园
①西路中部是三园的重点,包括宫廷区和前湖后湖景区。 后湖九岛环列,取“禹贡 九州”之意,最大的岛是九州清宴,其余八处各有特色 (坦坦荡荡——模仿 杭州玉泉观鱼;上下天光——取景 云梦泽;慈云普护——天台山 的缩写) 周围是小园林集群,廓然大公、西风秀色、鱼跃莺飞、北远山村是四组相近的小园林
②东部是以福海为中心的大景区,以辽阔开朗取胜,十岛环列,有景点南屏晚钟、平湖秋月、三潭印月 仿扬州瘦西湖
2.长春园
面积不到圆明园的一半,分南北两个景区
①南景区:占绝大部分,大水面以岛堤划分为若干水域,主体建筑群是淳化轩。 建筑舒朗、山水布局得宜
②北景区:即西洋楼景区。 六组建筑——谐趣楼、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宴堂、远瀛观 三组喷泉——水法 三处庭院——万花阵、线法山、线法墙
3.绮春园
全部为小园林点缀,更自由灵活,更有水村野居的自然情调
17.圆明园中小园林的主体取材来源
1.摹拟江南风景意趣,甚至直接仿写某些著名山水名园。如平湖秋月
2.借用前人诗画意境。 如夹镜鸣琴、武陵春色
3.移植江南园林景观,以江南园林为创作蓝本。 如四宜书院,狮子林
4.再现道家传说中的仙山琼阁 和 佛经中的梵天乐土。 如方壶胜境、如舍卫城
5.运用象征寓意宣扬 帝王传统 和 儒家思想。 如九洲清宴、涵虚朗鉴、澹泊宁静
6.以植物造景为主要内容,突出植物的形象寓意
18.避暑山庄的布局特点
总体布局:前宫后苑
1.宫廷区:包括三组平行的院落建筑群——正宫、松鹤宫、东宫。正门为丽正门 ①正宫前朝正殿为 澹泊敬诚殿,内廷正殿为 烟波致爽殿,后廷后殿为 云山胜地楼 内廷建筑均已游廊连贯,庭院空间既隔又透,园林气氛浓郁 ②松鹤斋为皇后嫔妃们所居住,最后一进院 落名万壑松风,建筑物交错穿插连以回廊,自由式布局 最后一进院落地势陡降,万壑松风恰在陡坡之巅 ③东宫地势较低,内有三层大戏台“清音阁”,最后一进为 卷阿胜境殿,北面紧邻苑林区的湖泊景区
2.湖泊景区:包括三大景区——湖泊景区、平原景区、山岳景区 ①湖泊景区:以洲、岛、桥划分成若干水域的一个大水面,一池三山的模式。 如意洲、采菱渡、月色江声 建筑密度较为集中,建筑与水域有机结合。金山亭为总绾全局的特点,如意洲为景区的建筑中心 局部处理以江南水乡河湖作为蓝本,体现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尺度亲切宜人。 规划重在创设明确的游动观赏路线 ②平原景区:建筑物很少,大体沿山峦布置。南缘的四座亭子莆田追槌濠濮间想莺嗽乔木水流云在作为平原区和湖泊区的过渡。 最高的建筑为永佑寺,作为湖泊平原南北进深的尽端收束 ③山岳景区:占全园三分之二的面积,四条山峪为干道。建筑布局求隐求疏,突出天然野趣的主调。 点景建筑——南山积雪、北枕双峰、四面云山、捶峰落照,均以亭子的形式出现在峰头,形成山区制高点网络
3.总结:三大景区,湖泊景区具有江南情调,平原景区宛若塞外景观,山岳景区象征北方名山,乃是缩移天地于君怀的帝王缩影,也是塞外的一个政治中心
19.清漪园的布局特点
1.整体布局
1.清漪园模仿西湖,着重于环湖景点的布置,以一系列的景点建筑的显露和格律顺序,在自然中体现人工的意匠经营 前山前湖景区中,万寿山屏列于北,昆明湖横陈于南,成北实南虚之势,同时南面、东面场地十分平坦,能够充分向外借景
2.贯穿湖面南北的西堤和其他堤,将湖面东西部三块水域。 西部水域较小,筑有“治镜阁、藻鉴堂”两座大岛,东部水域筑有南湖岛,三岛星一池三山皇家园林格局 颐和园是中国最后一座一池三山仙苑式皇家园林,也是硕果仅存的一个。 另有三个小岛——小西冷、知春亭、凤凰墩
3.万寿山东麓,湖山相交的部位建有乐寿堂、宜云馆、玉澜堂三组四合建筑群,为交通枢纽 东连宫廷区,西接长廊,北通前山
2.建筑布局
1.佛香阁中央建筑群为前山前湖布置重心。佛香阁是全园最大的建筑,是前山前湖景区的构图中心 前山前湖景区 中央建筑布局: ①主轴:佛香阁主体建筑群。建于前山的大报恩延寿寺,从山脚至山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多包殿、高台之上的佛香阁等建筑,形成了完整且富有变化的空间序列,成为贯穿南北的中轴线 次轴与辅助轴:东侧 转轮藏和慈福楼,西侧 宝云阁和清华轩,又构成两个次轴, 两个次轴外还有两条辅助轴线,共五条轴线 建筑布局五条轴线意图: 1.自中轴线向两侧逐渐减少建筑物密度和分量,作用“正变虚实”的手法逐渐减弱左右均齐的效果 2.自中心而左右的“退晕式”的渐变过程来烘托中轴线的突出地位,强调建筑群体的严谨中不失变化的意趣
2.前湖区:昆明湖由西堤及其支堤划分为三个区域,一池三山的传统模式——治镜阁、藻鉴阁、南湖岛 ①南湖岛表现月宫仙境的主题,十七孔桥连接东岸 ②西堤建六析,有著名的玉带桥 ③湖东岸的镇水铜牛与西岸的大建筑群耕织图隔水相对,再现神话传说 后山后湖区:自然环境幽邃基调 ①后山区:万寿山北坡,须弥灵境建筑群,与三孔石桥、北官门形成南北轴。东西景点布置随意。 园中之园为惠山园,惠山园为景区的结束点,也是前山前湖的延伸点。 ②后湖区:即河道,分段收束,化河为湖 北岸的土山与南岸的真山呼应延伸,中段是摹仿江南市肆的后溪河买卖街,又名苏州街
3.植物特色
前山松柏大片,后山松柏结合落叶,昆明湖荷柳盛
4.造景手法
1.反衬烘托的手法——前山建筑布局疏朗,以众星拱月的手法烘托主体建筑凸显皇家气派
2.借景手法——西可俯瞰五泉山,东可俯瞰圆明园、畅春园
3.对景手法——昆明湖东水域、南湖岛北侧高阁—望蟾阁,与佛香阁互相呼应成对景; 湖东岸的镇水铜牛与西岸的大建筑群耕织图隔水相对成对景
4.意境的含蕴——南湖岛平面如满月,结合岛上望蟾阁、月波楼等,以月宫仙境作为意境主题
20.清漪园建成后对三山五园的影响 (为什么说一园建成,全局皆活)
1.与西邻静明园之间不设宫墙,加强了万寿山和五泉山的整体感和联属关系
2.三山五园东西中轴线:静宜园的宫廷区——五泉山主峰——清漪园宫廷区——圆明园和畅春园 间的南北轴线中心点 这个轴线系统将三山五园串缀成整体的园林集群,清漪园处在枢纽位置
3.水取其近、山取其远,形成两个层次的景深,布局形式超越园林的界限,显示西北郊整体的环境美,为三山五园之间互相借景,彼此成景创造良好条件
清代皇家园林的主要成就
乾嘉两朝皇园规模、艺术造诣达到巅峰,尤其是大型离宫御苑
1.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造园基址不同,采用不同的规划方式 ①大型人工山水园:横向延伸面广,采用集锦式布局。 如圆明园 ②大型天然山水园:因地制宜,再现自然景观之美与人文景观之胜。 如避暑山庄一兼具南北方特色的风景名胜区,有北国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乡
2.突出建筑影响的造景作用——建筑成构图中心 ①建筑的造景作用:通过建筑个体、群体组合表现。重视布置原址、相地,充分发挥点景环境作用 ②因地制宜,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③建筑风格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园林风格,多变,典雅华贵中有朴素气息
3.全面引进江南园林的技艺——促成皇家园林模仿江南园林的高潮 ①引进江南的造园手法:建筑形式、叠山技法、水体处理、植物引种 ②再现江南园林的主题。 例如:圆明园“坐石临流”——绍兴兰亭茂林修竹、曲水流觞; 长春园、避暑山庄——摹拟苏州狮子林,以假山叠石,高树茂林为主题; 圆明园坦坦荡荡——引用西湖“玉泉观鱼”的鱼泉相嬉、悠然自得主题; 清漪园“小西泠”——摹拟瘦西湖“四桥烟雨”的构思 ③具体的仿写名园。 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宁波天一阁;清漪园的惠山园——无锡寄畅园
4.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借造景表现天人感应、皇权至尊、纲常伦纪象征意义 ①景:建筑结合景域,摹拟蓬莱三岛、仙山琼阁、梵天乐土等,寓意历史典故、宗教传说等 利用景题命名歌颂帝王德行 ②规划布局:圆明园后湖九岛环列——禹贡九州;圆明园整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避暑山庄和外围环境建筑布局——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帝国天朝 ③寺观:大量建置佛寺,满清通过弘扬佛法来巩固地位,拉拢蒙藏民族
私家园林
1.影园
明代扬州文人园林的代表作品,园主郑元勋,计成设计施工 借以山影、水影、柳影为主题 以水池为中心的水景园,东面筑主山,北面客山,西、南开敞借景,利用山水植物划分景域,花木繁盛,建筑舒朗 整体恬淡雅致,以少胜多
2.小盘谷
清扬州私家园林,小型宅园 池西的水榭与池东假山隔水相对 以曲桥划分两水域增加层次,风亭为制高点,假山是以太湖石堆叠的九狮图山,用地紧凑,空间主次分明,精致含蓄。
3.瘦西湖
位于扬州,原名保障河,湖上园林的代表,私园荟萃之地,也是兼有公共园林性质的水上游览区 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对其记录翔实 丁溪一段的四座园林是卷石洞天、西园曲水、冶春诗社、倚虹园
4.岭南四大园林
清晖园(顺德)、可园(东莞)、余荫山房(番禺)、梁园(佛山)
5.余荫山房
岭南四大名园之一,园主人为耶姓大商人 受西方园林的影响,两个规整几何形状的水池并列形成水庭 某些园林小品、建筑装饰均用西洋做法 西部以方形水池为中心,池北正厅深柳堂与池南临池别馆,构成南北中轴线; 东部中间为玲珑水榭,与两池间的廊桥构成东西向轴线; 南部为愉园,以船厅为中心的小庭院复合体
6.个园的布局特点:
位于扬州城新城,以多竹而闻名
1.理水:水池不大,层次丰富
2.筑山:分峰用石,配以不同的植物。 象征四季景观 ①春山:入口处,石笋&竹子,表达雨后春笋之意 ②夏山:抱山楼西,太湖石&松树,阴影变化如夏天行云、山岳景象 ③秋山:抱山楼东,黄石&古柏,秋山画卷 ④冬山:透风漏月庭院内,雪石,摹仿冬雪未消。 墙上开圆洞,摹仿北风呼啸,与春山相望——四季周而复始,自然循环
3.建筑:正厅为宜雨轩(俗称桂花厅),抱山楼俯瞰全园之景
7.网师园的布局特点
位于苏州,为紧邻宅邸西侧的中型宅园。 (南宋 史正志——渔隐;乾隆 宋宗元——网师园) 宅邸:四进院落:轿厅、大客厅、撷秀楼、五峰书屋 园林:平面略丁字形,以水体为中心,建筑物和游览路线沿水池边缘安排
1.主景区为四幅完整的画面,定观动观结合的佳例,每幅画面都有点景建筑 南-濯缨水阁(屈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西-月到风来亭(韩愈——晚风秋将至,长风送月来) 北-竹外一枝轩 东-射鸭廊 动观时游览路线又将画面联缀成长卷
2.南半部主要厅堂——小山丛桂轩。 北岸主要厅堂——看松读画轩 看松读画轩与濯缨水阁为对景
3.空间的主辅对比:主景周围安排若干辅助空间,众星捧月的格局 殿春簃——遍植芍药;小山丛桂轩、琴室——空间幽奥;集虚斋——奥中有旷
4.尺度处理独到:水池东南水尾的小拱桥故意缩小尺寸,反衬两旁假山气势,水池东岸堆筑小黄石假山以削弱其后白墙的高大。 南北角的集虚斋和五峰书屋体量过大,在其前面建置单层小体量廊榭,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将建筑密集对之趣的影响降到最低
8.拙政园的布局特点
位于苏州,园主人王献臣
1.中部拙政园:全园精华部分 ①中心:以大水池为中心,水面有聚有散。池中堆筑东、西两岛,划分水面。 水面较大,山上建 雪香云蔚亭、荷风四面亭(观赏梅花、荷花) 东山较小,建待霜亭(观赏柑橘)。 为全园风景最胜处 ②南部主堂区:入口大小空间转换和开合对比。 黄石假山为健景,欲扬先抑 ③南北主轴线:主体建筑远香堂(收摄四面之景,视野开拓)——雪香云蔚亭,隔水成对景 东西次轴:别有洞天——梧竹幽居,借景大报恩寺塔 ④园中园 a.枇杷园:建玲珑馆(以冰裂纹为主题,表现冰清玉洁。西部池塘种有荷花) &春秋佳日亭 b.小沧浪:以水为主题的内聚独立幽静水院 北部为香洲画舫。廊桥小飞虹横跨水面,得真亭位于东南角,南部为小沧浪水阁。 视线通过小沧浪——得真亭——小飞虹——荷风四面亭——最北端的见山楼;景观深远 c.玉兰堂:清净小庭院 ⑤总结:水面约占全园3/5,主景区是以大水面为中心的开阔环境。 建筑舒朗,自然野趣。 次景区建筑密度大,宅邸的延伸,多是以建筑围合的内聚空间。 多空间复合,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2.西园,补园 ①以水面为中心,水面进曲尺形,散为主,聚为辅 ②池中小岛建扇面形小亭 与谁同坐轩(苏轼: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点景观景 与西北山顶浮翠阁互为对景 ③东岸建水廊,北端以倒影楼收束,南端以宜两亭观西部和中部之景。亭西为主体建筑鸳鸯亭,体量过大 西岸:留听图,观赏荷花与南端 塔影亭 呼应对景。北面是制高点浮翠阁 李商隐:留的枯荷听雨声(留得残荷听雨声——红楼梦)
3.园子东部象征归园田居
9.留园的布局特点
位于江苏,原东原废址,后改为寒碧庄,又改为留园 园林紧邻宅邸之后,分西、中、东三区,别具特色 西区以山景为主,中区山水兼长,东区以建筑取胜 中区和东区为全园精华所在
留园与邸宅紧密相连,其整体上被划分成三大主要区域,东部以建筑错落叠加打造别样风韵雅致,西部以假山山石打造山景曲径通幽,中部则以静谧水景彰显自然意境。
1.入口空间:采用收放相简、序列渐进变换手法 建筑空间大小、方向、明暗对比 通过入园门后——开散前厅——曲池形走道——面相天井的敞厅——半开敞的小空间 转至古木交柯,折至绿荫,北望中区之景豁然开朗
2.中区:东南开凿水池,西北堆筑假山 ①布局:以水池为中心,西、北堆筑假山,东、南布置建筑。 建筑与假山隔池相对 ②池南:主体建筑为 明瑟楼 和涵碧山房。与北山 可亭 相呼应,以爬山游廊连接远翠阁。 爬山游廊、远翠楼、东区走廊构成了外围廊道游览路线
3.东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主体建筑分别为 五峰仙馆 和 林泉耆硕之馆 ①西部:园内建筑密度最高。 五峰仙馆(有名楠木厅)、鹤所、石林小屋、还我读书处、揖峰轩 其余均为各式走廊,有限空间内形成多变空间 天井、曲廊、粉垣、门洞穿插使室内外空间流通复合、彼此融糅 ②东部:林泉耆硕之馆庭院中特置巨型太湖石——冠云峰,左右分别为瑞云峰、岫云峰 庭北为冠云峰,可借虎丘之景
4.留园空间两大特点: ①丰富石景:冠云峰三峰特置,石林小院大小峰石从置 ②空间多变:以花木为主的空间,以建筑为主的空间,建筑与山水相间的大小空间——庭院、庭园、天井等 建筑布局以密托疏,空间丰富为江南园林之冠
高水准造园技巧“壶中天地” 与 人工意味过浓“人造自然” 间 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1.园居活动频繁,娱与园上升为主导。建筑比重增大,削弱了自然气氛
2.宅邸性质改变,园林与宅邸的关系更加密切,宅邸向园林延伸,宅邸的园林化
3.用石筑山更加普遍。既有戈裕良的创新,也有缺乏创新性、矫揉造作的形式化、程式化
4.园林植物注重配置的艺术效果,不注重栽培技术、缺乏系统性的园艺科学
5.意境创作出现矫揉造作之风,景题缺乏思想内涵,文人风格流于世俗
6.造园经验未能总结,理论活动趋于萎靡,丧失进取精神
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园林风格对比
私家园林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风格鼎立的局面。 只要表现在各自造园要素的用材、形象、技法、总体规划上 成熟后期私园总的趋向:技巧性胜于思想性,宅园突出发展
1.江南园林:叠石以太湖石、黄石为主;植物以落叶为主,品类繁多; 园林建筑多以乡土建筑为源泉、玲珑清盈,柔媚,内外通透,恬淡雅致。园林空间多样,富有变化。 江南园林居三大地方风格之首,代表这个时期民间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
2.北方园林:叠石以北太湖石、青石为主,浑厚凝重;水资源少,多旱园的做法; 观赏树种少,隆冬经常营造萧索寒林的意境;建筑形象稳重、敦实、封闭,体现刚健之美; 规划布局多采用中轴线、对景线,布局凝重严谨。园林空间划分较少,整体性强,不如江南曲折多变
3.岭南园林:叠山常用英式包镶——塑石法;理水手法多样,受西洋影响,少数为方整的几何形式; 植物品种繁多,四季开花不断;建筑比重大,布局紧凑,庭院与庭院组合密集。 规模较小,多宅园与庭院结合;建筑意味浓,部分拥塞,深邃有余开朗不足
晚清的四大造园家
张南阳、计成、张南桓
明清时期造园家特点:工匠“人文化”、文人“工匠化”
张南桓:名涟。明清时期的叠山巨匠 平冈小坂,主张截取大山一角而让人联想到大山的整体形象,开创叠山艺术的新流派。 代表作:乐郊园
张然:字陶庵,明清时期的叠山巨匠。 张南桓之子,其后人的一支——山子张成为北京著名的叠山世家 代表作:西苑瀛台、玉泉山行宫、畅春园叠山
张南阳:西山人,明清时期的叠山巨匠 主张以绘画手法缩移摹拟真山整体 代表作:豫园的黄石大假山、日涉园
计成:字无否,明清时期的专业造园家,著有《园冶》——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园林理论著作 代表作:影园
戈裕良:江南最后一位叠山巨匠。独创大小石沟带联络之法,类似桦卯结构 代表作:小盘谷、环秀山庄
园林著作
造园理论——计成《园冶》、李渔《一家言》(《闲情偶寄》)、文震亨《长物志》 种植园艺——王象晋《群芳谱》、汪瀨《广群芳谱》、陈滉子《花镜》 用石赏石:林有麟《素园石谱》
《园冶》:明清时期造园家计成所著,是一部全面论述江南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细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 全书分三卷,第一卷:兴造论(1篇)——全书总纲、园说(4篇)——相地、立基、屋宇、装折。 第三卷专论栏杆。第三卷分论,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 提出好的园林的评价标准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借是手段,体、宜是目的。 提出两个规划的设计原则:景到随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认为借景是造园最要者:远借、临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一家言》(《闲情偶寄》):明清时期文人李渔所著 共九卷,第四卷“居室部”是建筑与造园的理论,分房舍、窗栏、墙壁、匾额、山石五节。 认为“雅”是造园的标准之一;反对墨守成规,勇于创新; 提到“一卷江山,一勺代水”的缩移摹拟思想,提到“尺幅窗”、“无心画”的框景做法
《长物志》:明清时期文人文震亨所著 共十二卷,与造园有直接关系的为室庐、花木、水石、禽鸟四卷 提出“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筑山理水原则
全盛期园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