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核酸化学知识导图
食品生物化学中核酸化学部分的知识点包括核酸化学的概述、化学组成、DNA结构、RNA结构、理化性质、分离提取、基因组等,希望梳理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1-08-04 12:30:41核酸化学
概述
活细胞中最基本成分,占细胞干重的5%~15%
1944年,肺炎双球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提出,并成为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最显著标志
化学组成
核酸
核糖核酸
植物病毒基因组
细胞质(细胞总RNA的90%)
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
遗传的表达+其他生物功能
脱氧核糖核酸
真核-染色体线性双链,细胞器环状双链
原核(染色体、质粒)-环状双链DNA
质粒是染色体外能自主复制的遗传单位
动物病毒染色体DNA-线性双链、环状双链
唯一的功能:储存遗传信息
核苷酸
核糖
DNA,D-2-脱氧核糖
2-脱氧-β-D-呋喃核糖
RNA,D-核糖
β-D-呋喃核糖
碱基
嘧啶碱
胞嘧啶
尿嘧啶
胸腺嘧啶
嘌呤碱
腺嘌呤
鸟嘌呤
互变异构体
含有氨基取代基的嘧啶碱(胞嘧啶)+嘌呤(腺嘌呤),氨基亚氨基互变异构体
含有氧取代基的嘧啶碱(尿嘧啶、胸腺嘧啶)+嘌呤(鸟嘌呤),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体
稀有碱基
常见于tRNA
核苷
戊糖+碱基,糖苷键为β-D-N-糖苷键(嘧啶中的N1或嘌呤中的N-9+戊糖中的C-1)
假尿苷:碱基与核糖之间形成C-C键
常见核苷酸
环化核苷酸
核苷酸中的磷酸与自身核糖中的-OH可以再生成酯键形成环化结构的核苷酸
3',5'-环化腺嘌呤核苷酸(cAMP)由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而来
四磷酸鸟嘌呤核苷(ppGpp),响应蛋白质合成速率降低的信号,一直rRNA和tRNA的合成
核苷二磷酸与核苷三磷酸
NDP、NTP,解离状态下主要与Mg离子形成复合物
衍生物
参与辅酶的形成
NAD+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P+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FAD+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糖的活化形式糖核苷酸中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
磷脂合成中醇基的载体
CDP-胆碱
作用
遗传信息的储存、传递和表达过程中起核心作用
大多数放能代谢途径产生的能量最终储存在核苷三磷酸中,主要是ATP
大多数代谢途径收到核苷酸水平的调节:ATP、ADP参与糖代谢、脂代谢等途径的调控
某些核苷酸衍生物作为辅酶参与酶的催化过程
DNA结构
Chargaff规则
A=T,G=C,A+G=T+C,嘌呤碱数量=嘧啶碱数量,又叫当量定律
DNA碱基组成具有物种特异性,不同生物碱基组成不同,用不对称比率表示:不对称比率=(A+T)/(G+C)
同种生物不同组织的DNA碱基组成相同
一级结构
3',5'-磷酸二酯键连接脱氧核苷酸残基
2个重要特征
多核苷酸链具有方向性,一端带有游离的5'-磷酸,一端带游离的3'-羟基
每条多核苷酸链都是独一无二的,由组成多核苷酸链的核苷酸排练顺序或碱基排列顺序决定,也称为DNA序列
表示方法
线条式
字母式
5'→3'
双螺旋结构(重点)
三方面依据
核苷的化学结构
DNA纤维的X射线衍射分析
有关DNA碱基组成的Chargaff规则
基本要点
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双链构成的右手螺旋结构
两条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形成的主链骨架处于双螺旋外侧,碱基位于双螺旋内侧
两条链的碱基之间可以形成氢键,通常AT之间2个,GC之间3个
双螺旋平均直径2nm,螺距3.4nm,每圈螺旋包含10个碱基对
碱基平面与螺旋纵轴接近垂直,糖环平面与纵轴接近平行
螺旋结构中,围绕中心轴形成两个螺旋形的凹槽
意义
确立了核酸作为信息分子的结构基础,提出了碱基配对是核酸复制、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从而最终确定了核酸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提出了作为遗传功能分子的DNA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是生物体遗传信息传递的最基本方式
稳定因素
氢键
碱基堆积力
稳定双螺旋结构的最主要因素
相邻碱基碱非特异性相互作用
疏水作用
水使各个碱基相互靠拢,将碱基表面积降低,并处于双螺旋结构的内部
范德华力
扁平的碱基沿垂直方向堆积垛叠,垛叠碱基之间的π电子云相互重叠,形成范德华相互作用
具有加和性
离子键
主链上的磷酸基团在生理条件下带有负电荷,在分子内产生排斥力,降低分子稳定性
DNA分子通过与环境中带的正电荷和物质形成离子键,以消除双螺旋主链上所带负电荷产生的排斥力,有助于双螺旋结构进一步稳定
多态性
双螺旋DNA在不同条件下以多种构象存在
B-DNA最接近生理条件下的DNA构象
相对湿度降低后,DNA构象发生可逆変化,形成A-DNA
超螺旋结构
双螺旋圈数减少,DNA处于拧松状态时形成负超螺旋,右旋,绝大多数天然存在的DNA是右旋
连接数,L
双链DNA中一条链以右手螺旋沿另一条链缠绕的次数
环状DNA,L一定为整数
扭转数,T
松弛状态DNA中,T=L=20
缠绕数,W
指DNA双链绕双螺旋轴的旋转数
L=T+W,L为整数,T、W可以为小数
意义
负超螺旋DNA所具有的张力使DNA在复制、重组和转录等过程中易于解链
使DNA具有更紧密的结构形式,有利于其在体内的包装
三链和四链
三链:Hoogsteen配对
四链:连续的4个鸟嘌呤碱基配对形成一个平面,即G-四链结构
DNA序列分析
链终止法/双脱氧法/酶法测序
加入ddATP,互补链终止合成
RNA结构
概述
茎环/发夹结构
单链RNA某些区段有碱基互补序列,通过单链回折形成局部双螺旋区域
RNA中的双螺旋称为茎区
中间不形成碱基配对的单链区形成突环
最主要因素是碱基堆积力,其次是氢键
tRNA
一级结构
细菌和真核生物细胞质中的tRNA残基数为73~94个,沉降系数约为4S
含有较多稀有碱基
大多数tRNA的5'端为pG,所以tRNA的3'端都为CCAOH-3',是携带氨基酸的位置
二级结构
含有较多的发夹结构,呈现三叶草型
氨基酸臂
二氢尿嘧啶臂和二氢尿嘧啶环
反密码臂和反密码环
次黄嘌呤常出现
可变环
也叫额外环,是不同tRNA分子间差异最大的部分
tRNA分类指标
TΨC臂和TΨC环
T,胸腺嘧啶核糖核苷
Ψ,假尿嘧啶核糖核苷
三级结构
倒L形
mRNA
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编码区/翻译区
与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对应
5'端的叫5'UTR,3'端的叫3'UTR
非翻译区
原核生物
所有密码子都连续排列,没有间隔和连续插入片段
单顺反子:1个mRNA分子可以编码1条多肽链
多顺反子:1条mRNA编码两条或多条多肽链
mRNA的合成和蛋白质的合成都发生在一个区域,mRNA半寿期很短,平均2min
真核生物
内含子
是编码区中的插入序列,不编码蛋白质,在RNA成熟过程中被删除
外显子
另外一些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在成熟过程中被拼接起来
真核生物成熟mRNA为单顺反子
5'帽子由7-甲基鸟苷酸(m7G)经焦磷酸与mRNA5'-末端核苷酸相连,形成5'-5'三磷酸相连
3'-端poly(A)尾
作用
保护mRNA 免受核酸外切酶降解的作用
增加mRNA稳定性
rRNA
修饰核苷:假尿苷、胸腺嘧啶核苷、其他含甲基化修饰碱基的核苷
大量碱基配对的双螺旋区段→复杂二级结构
二级结构进一步折叠称为三级结构
理化性质&分离提取
溶解性
DNA和RNA含有极性基团,均微溶于水,其钠盐在水中溶解度较大
核酸不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常用有机溶剂(沉淀):乙醇、异丙醇、氯仿、聚乙二醇
核酸的水解
糖苷键的稳定性
在温和碱性条件下稳定
稀酸
RNA糖苷键稳定
DNA
嘌呤形成的糖苷键易被酸水解,使DNA脱去碱基嘌呤
嘧啶形成的糖苷键不被酸水解
磷酸二酯键的稳定性
DNA
磷酸二酯键对碱不敏感,脱氧核糖上没有2'-OH
RNA
容易被NaOH稀溶液随机水解
产生2',3'-环核苷酸
酶水解
沉降特性
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制备RNA的常用方法
重金属盐氯化铯(CsCl)——分离DNA的离心介质,在离心场中可自行调节形成浓度梯度并保持稳定
黏度
DNA是线性分子,分子细长而不对称,有高轴比性质,溶液黏度高
通常纤维状线性分子溶液的黏度>球形分子溶液的黏度
DNA变成单链的无规则线团(被降解)时,溶液黏度降低——黏度作为DNA变性的指标
RNA黏度比DNA小得多
紫外吸收
原因:组成核酸的嘌呤碱和嘧啶碱含有共轭双键,使核酸在紫外区有强烈吸收
核酸溶液在260nm波长附近有一个最大的吸收峰
紫外吸收法可以确定核酸的纯度和含量
双链DNA的OD260/OD280为1.8时,样品纯度很高
<1.8时,混有蛋白质或酚类
>1.8时,DNA中的RNA没有除尽
260nm,OD260=1
浓度为50μg/ml的双链DNA溶液
浓度为33μg/ml的单链DNA
浓度为40μg/ml的单链RNA
浓度为20μg/ml的单链寡聚核苷酸溶液
变性与复性
变性
定义:一定条件下,受到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的作用,DNA的双螺旋结构破坏,氢键断裂,碱基有规律的堆积被破坏,双螺旋松散,双链分离成两条缠绕的无定形多核苷酸单链的过程
RNA因其结构中有大量双螺旋区,也有变性现象
伴随变性过程,DNA一些物化性质发生变化:紫外吸收↑,黏度↓,沉降系数和浮力密度↑,比旋光值↓
增色减色
增色效应:DNA变性时,双链解开变成单链,碱基充分暴露,紫外吸收明显增加
减色效应:变性DNA单链重新形成双螺旋结构时,碱基又处于双螺旋结构内部,DNA紫外吸收降低
熔解温度Tm
DNA的加热变性称为熔解,DNA的变性是爆发式的,变性发生在一个较窄的温度范围内
通常将增色效应达到一半时的温度或DNA分子有½发生变性时的温度称为该DNA的熔解温度或熔点
影响因素
DNA的(G+C)含量,正比
DNA所处介质
在离子强度较低的介质中,DNA的Tm较低,变性温度也较宽——DNA通常保存在浓度较高的盐溶液中
DNA分子均一性
均一性越高,发生变性过程的温度范围越窄
RNA只存在局部双链结构,Tm值较低,但RNA双链比DNA双链更稳定
复性
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分开的互补单链重新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
如果DNA加热后迅速冷却,两条互补链保持在单链状态,不能复性
如果缓慢冷却,则两条分开的单链可以发生互补序列的重新配对,复原成天然状态的DNA,这种缓慢冷却的过程称为退火
分子杂交
具有碱基互补序列的不同来源的单链核酸分子,通过退火复性,碱基互补区段按照碱基配对原则结合在一起形成双链的过程
DNA-DNA,RNA-RNA,DNA-RNA
常用方法
Southern印迹法
被检对象为DNA,探针为DNA或RNA
Northern印迹法
被检对象为RNA,探针为DNA或RNA
原位杂交
核酸的提取
原则:保持核酸的完整性
DNA的提取
用高盐溶液从细胞破碎液中提取DNA核蛋白,然后稀释得到DNA核蛋白沉淀
因为RNA形成的核蛋白易溶于低盐溶液
RNA的提取
关键:减少RNA酶的污染
核酸的凝胶电泳
两种凝胶介质:琼脂糖凝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
凝胶具有分子筛效应,分离不同分子量大小的核酸
常用指示剂:溴酚蓝
常用染色剂:溴化乙锭
基因组
病毒
病毒的核酸即病毒的基因组
原核生物
大肠杆菌的类核称为细菌染色体,染色体基因组为环状双链DNA分子
质粒: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单位
真核生物
染色体的包装
核小体(考)
核小体中,由组蛋白内部核心和盘绕在组蛋白核心外面的DNA片段形成核心颗粒
组蛋白内部核心有四种组蛋白H2A,H2B,H3,H4各两分子构成致密八聚体
DNA链按左手螺旋在八聚体外部盘绕1¾圈
这段DNA长146bp,与组蛋白结合紧密,被称为核心DNA
核心DNA这种缠绕方式使DNA形成负超螺旋,不同生物核小体中的核心颗粒结构完全相同
核心颗粒之间的连接部分为连接DNA
组蛋白H1结合在核心颗粒外侧DNA双链的进出口端,犹如打扣将绕在八聚体外的DNA链固定,形成完整的核小体结构
核小体是染色质上的重复结构单位
由核小体包装成染色体
结构特征
编码区
非编码区
调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