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唐后期的政治和经济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通史下,唐后期的复习,概述了唐后期政治与经济的各个方面,涵盖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的重要事件、政策和影响,介绍了“安史之乱”的背景、爆发、相持与结束,以及这场战乱对唐朝的深远影响,包括“安史之乱以后大唐帝国的四波危机”和“安史之乱的影响”。探讨了“唐中后期田制与军制的变化”,“均田制、府兵制的瓦解和军事布局的改变”,以及“盐商领导的唐末大起义”等事件。
编辑于2024-06-12 18:52:45唐后期的政治和经济
唐中后期田制与军制的变化
均田制、府兵制的瓦解和军事布局的改变
均田制的瓦解原因
人口增长,对农民授田不足的情况日益严重。导致逃户日增
周边战事频繁,朝廷开支猛增,均田农民不堪赋役
土地兼并加剧
租佃关系发展较快。丧失土地的农民或成为佃客、雇工,或沦为流民,天宝年间四处流散者有数百万,均田制已无法维持。
府兵制的瓦解原因
唐帝国边防战线越拉越长,府兵制的征调体制和原有员额已无法应付
战争规模和时间迫使府兵转为长期屯戍,也影响了上番宿卫的轮换
原有的勋赏优恤制度不能坚持,使府兵丧失了积极性
均田制的破坏损坏了府兵的兵员和后勤基础。由此府兵也出现了大量逃亡。府兵制遂走到了尽头
军事布局的改变内容
朝廷和地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巨大变化
由中强外弱向中弱外强变化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背景
甲.统治集团的腐朽
皇帝不思进取
内部矛盾尖锐
乙.安史势力与统治集团内部派系矛盾
安禄山与皇太子李亨,安与哥舒翰和杨国忠之间的矛盾激化
丙.方镇出现,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
安史之乱的爆发
755年爆发
756年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
6月马嵬兵变
7月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北上
安史之乱的相持与结束
757年正月,叛军内讧, 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
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在范阳称大燕皇帝
761年,史思明被其义子史朝义所杀
762年,肃宗卒,代宗即位
763年, 史朝义自杀。安史之乱结束。 7年
安史之乱以后大唐帝国的四波危机
玄宗和肃宗之间的帝国中枢矛盾
中央与地方矛盾唐帝国中央与新兴地方军将之间矛盾
唐朝与少数民族吐蕃等西部“异族”政权对唐帝国的军事威胁
唐帝国本身体制痼疾:边境地区存在着若干个军事实力强悍的节度使集团
安史之乱的影响
藩镇林立
河朔三镇
魏博节度使
成德节度使
卢龙节度使
早已丧失强大中央武装的唐朝廷只能依靠藩镇之间互相制约来维持内外局势的平衡,
藩镇割据
类型
河朔三镇
东南藩镇(中央直接控制)
中原型藩镇
边疆型藩镇
社会基础
无业流民提供军队人员来源
挂名军籍即全家随军
藩镇割据与反藩镇的斗争
四镇之乱
781唐德宗-李保臣、李惟岳父子袭位引起
783泾原兵变
本为平叛的泾原兵哗变长安
朱泚称帝
李怀光本为勤王,后反叛
李晟率军收复长安 德宗态度:裁抑转为姑息
淮西之乱
814年唐将李愬VS淮西镇吴元济,最终平定
元和中兴
除淄青镇外,唐王朝回复了表面上统一。晚年宪宗举措不妥,诛杀宦官失败反被杀
意义
安史之乱的“意义”,在于其既是边境节度使军团危机的最明显与最集中体现,也为唐帝国化解这一边境军团危机提供了一个算不上良好的历史契机。
藩镇时代的意义,在于其见证了帝国从区域本位向中央本位的转变。
政治经济后果与文化影响
政治
唐中央集权体制大为削弱。朝廷中宦官势力抬头,专掌禁军,左右政治。
经济
黄河流域从此失去了全国经济发展中心的地位
文化
北方地区,尤其是河北地区的文化与社会风气渐趋胡化
唐后期的政局变动与政策调整
宦官专权与反宦官集团的斗争
宦官专权
表现
所授官职越来越高
还染指军权,“内枢密使”,合称“四贵”
官员任免和皇帝废立也由他们决定
宦官的“宫市”强买强卖
原因
制度上
掌握禁军,宦官掌典禁军成为定制
参与军国要政
南衙北司之争
官吏和宦官的斗争
内容
二王八司马事件,永贞革新的失败,造成的
甘露之变”。从此宦官愈发专横,南衙也日益成了北司的附属。
牛李党争
牛党的首脑牛僧孺VS李党的首领李德裕
矛盾根源
选拔官员的途径。
李党重门第;牛党重科举。
如何对待藩镇,
李党主张平叛,牛党主张姑息。
结束
849年李德裕病死崖州
评价
牛僧孺出身进士,代表庶族,有改革倾向;李德裕出身门宦,代表士族,有保守倾向
牛僧孺才能低下,李德裕才能卓越,有进步倾向。
李党略胜牛党
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双方皆以派别来定好恶。对两者褒贬不能绝对化
唐代的民族与中外关系
唐朝与突厥及西域诸国
唐朝与突厥及西域诸国
唐朝与东突厥
唐初,东突厥势力强大,不断侵扰唐境,唐朝采取守势 【渭水之盟(便桥之盟约)】
唐朝与西突厥控制下的西域地区
648,唐设安西都护府,统领安西四镇
657,武则天时期再设西域都护府
唐朝与薛延陀、回纥
唐朝与薛延陀
贞观初年,唐太宗拉拢并册封薛延陀首领夷男,以便对抗东突厥
(646)联合回纥灭亡薛延陀
唐朝与回纥
647唐朝在漠北推行羁糜府州制度
即在回纥部设瀚海都督府
840,被灭
唐朝与吐蕃
吐蕃与唐朝长期保持友好往来
太宗朝文成公主嫁吐蕃
中宗朝金城公主再嫁吐蕃
开元十七年(729),吐蕃上表玄宗,称两国“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穆宗长庆元年(821),唐与吐蕃会盟(今拉萨大昭寺的长庆会盟碑)
战争冲突
吐蕃与唐朝也频生战事,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控制西域地区,代宗广德元年(763),吐蕃一度攻陷长安。
唐朝与南诏
738唐朝册封南诏王皮逻阁为云南王。
唐朝总体保持着良好关系,也有摩擦冲突
唐朝与靺鞨、渤海国
713年册封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722年黑水靺鞨首领受封为勃利州刺史,设黑水都督府
926年契丹灭渤海国,黑水靺鞨也归附契丹
唐代的中外关系
唐朝与朝鲜(半岛)、日本
朝鲜
统一后的新罗与唐朝保持着密切友好往来,成为派遣最多留学生来唐学习的国家。
7世纪末,薛聪创造“吏读”法,借鉴汉字音符来标注朝鲜
日本
日本遣唐使
日本大化改新(645)
唐朝与东南亚、南亚诸国
了解即可
唐朝与中亚、西亚等地区国家
了解即可
哲学文化艺术
宗教
佛道大兴,祆教(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景教传入
反佛理念出现
影响
佛教徒众多严重影响唐王朝财政税收安危
史学
唐修八史
刘知几《史通》(史学三长:学、识、才)
杜佑《通典》《元和郡县图志》
文学
唐朝古文运动(新散文体代替骈文)
陈子昂、韩愈、柳宗元
唐诗璀璨天下,唐传奇小说
唐朝后期的经济制度改革
辜榷制度
榷盐法
官收官销
官收商销
茶叶专卖制度
835年推行
刘晏理财
改进食盐专卖制度
整顿漕运
平抑物价
施行常平法
稳定物价,增加收入。
杨炎创立两税法
780年推行
内容
“舍人税低”改为按资产征户税,按田亩征地税
“两次纳税”分夏税秋税两次,分别于六月和十一月纳毕
“就地纳税”所有居民不分土、客户,一律在现居住地交税
“行商征所得”没有固定住处的行商,征三十分之一的所得税(后改为十分之一)。
“实物纳税”官府征税时以钱计税数,民户交纳时以实物折
“量出制入”,根据现行支出需要,以近十几年中各地税额最高的一年收入数为准,把这个总税额摊派到各州县人户头上。各州府之间不再有划一的征税数额。
“三份分出”各地征得两税,按一定比例分留州(留本州)、送使(送节度使、观察使)、上供(上交朝廷)三部分。
作用与评价
混乱税制得到统一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其以钱计税的规定具有刺激商品经济的意义
由于各地两税三分,全国每年总收入中上供中央的部分占到三分之一左右,改善了朝廷的财政状况。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两税法适应了均田制破坏以后土地关系的新变化,反映了隋唐以来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在中国封建赋税制度以人丁征税向以财产征税转化的历史趋势中,两税法是一重大变革。
唐末农民战争
唐末社会矛盾的激化
统治者的腐败
佛教国家支出庞大
战争频繁
苛捐杂税
土地兼并严重
庞勋兵变
868年开始869年结束
意义
庞勋及大部义军在蕲县(今安徽宿县南)战死。庞勋起义揭开了唐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盐商领导的唐末大起义
王仙芝 黄巢反唐起事
875年开始,前者发兵濮阳,后者发兵曹州
黄巢军的流动作战和大齐政权的建立
881年建立大齐政权
起义的失败(884)
他们并没有建立起稳固的基础。
起义军对所攻占的重要地区均未留兵防守
也没有去追击消灭西逃的唐廷和关中地区残留的唐禁军
长安很快陷于唐军重围.大齐仅能控制长安附近狭小地区,近百万大军的粮食得不到补给,处境日益困难
黄巢大起义的影响
从而对魏晋以来支配政治和社会的门阀世族制度以毁灭性的摧毁
黄巢大起义打烂了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赖以维持的中央地方军政格局的平衡
经济重心的南移
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表现
水利工程的增多且逐渐反超北方
丝纺织的发展,吴越是江南地区的丝纺织中心
商业的发展
表现
突破坊市制度
出现最早的汇兑制度
“扬一益二”
广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对外贸易城市
原因
人口大增,都市勃兴,市场发展,货币流通,交通发达,外国贸易等综合影响
大土地所有者不仅有土地,还有各种生产工具,以致出现高利贷,进而走向商业化。
大土地所有者的发展,也造成了商人资本的强化,贵族官僚商人化,商人贵族化,流民佃民潮加剧形成,更加促进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