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8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教育
这是一篇关于08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教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思想,隋唐时期,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与实践。详细介绍了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实践。从“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与实践”开始,探讨了这一时期的教育体系,包括中央官学如国学、太学等,它们主要面向高级官僚子弟,为士族子弟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在这一时期,教育制度在维护门阀士族利益、加强等级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是一篇关于关键对话的思维导图,关键对话是指那些观点差异巨大、情绪激烈且后果重要的对话。这类对话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关系破裂、决策失误甚至人生重大损失。
这是一篇关于荀况的教育思想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6、论教师-教师权威,5、“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4、六经为教育内容,3、以培养“大儒”为教育目标,2、性恶论与教育作用,荀况与“六经”的传授。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内容整理
考研三步翻译技巧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08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与实践
曹丕
九品中正制,选士,才能-出身门第
五经课试法,育士,
西晋的中央官学,国子学
西晋 ,贵族子弟,中央官学
面向高级官僚子弟-国学、太学
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加强了等级
分别士庶的
南朝宋的中央官学
四馆,单科性质
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
道教的哲学流派
总明观,综合性质
设以上四科,
藏书、研究、教学
北魏
仿汉晋
特创中书学,独创
首创皇宗学,
三学分建制,国子学、太学、四门小学
隋唐时期
文教政策L
崇儒兴学,兼用佛道、发展科举、任立私学
措施
尊孔
统一儒经《五经正义》
提高儒士地位
政府管理教育机构和体制的确立L
隋朝国子监
国子寺改名
中央政府专门教育行政部门,专门教育长官的开始
沿用到清朝
唐朝国子监
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国家的最高学府
主要管理“六学一馆”
育士制度
中央官学
六学一馆
以儒家体系为主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广文馆,
前三个儒学,三品以上、五品、七品,
后三专门学校
广文-补习学校,门槛低
按照身份划分,国子监管理
二馆
崇文馆,东宫
弘文馆-门下省
高级官僚子弟
专门学校
天文、医学、音乐学
地方官学
州学、府学、县学
由长史管理
经学、医学、崇玄学,是创新
学校教学和管理制度
入学,等级入学
学礼,束脩之礼,拜师礼,
教学,教学内容具体性、专业性
考核,旬、月、季、岁、毕业
惩罚,国子监主簿负责执行学规
休假,旬假、田假、授衣假,农业社会的人文关怀
私学发展
原因
社会民众的需求
唐朝明文鼓励
隋唐经济繁荣
科举考试刺激
种类
初级和高级
仿汉朝
书院的萌芽,唐末
制度特点
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行政体制
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
增添教学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多样
教育等级性强
学校的分布面广,普及程度高
重视医学教育
教育、研究、行政三者合为一体
选士制度-科举制度
隋唐以前是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科举是相反
产生与发展
隋炀帝606年,始建进士科,形成的标志
1905年废除,存在1300年
程序、科目、方法
程序
学校出身,生徒,
州县考送,乡贡
报考步骤:乡试(地方)-省试(中央尚书省礼部)-吏部试-殿试(武则天)
科目: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六科(常科)
方法: 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
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积极作用
是教育与从政为官的桥梁,刺激学校发展
儒家经典,统一
消极作用(抑制)
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败坏学风,腐蚀士人思想
最后取舍权在主考官、礼部、吏部决定,主观因素大,标准不统一
影响学校的考试方法
影响
积极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思想,缓和阶级矛盾、人才
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
选拔人才较为公正,成绩
消极
只重科举,忽略学校教育
欺骗性
败坏学风,束缚思想,功利化
对高考的启示-
5、中外教育交流
新罗、日本
教育思想
1、颜之推
颜氏家训,第一部家庭教科书,士大夫教育和家庭教育
论士大夫教育
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
人性论,人性分三品,
个人前途
利
教育的目标,培养治国人才
主要内容
德,仁义重要任务,实践仁义,最终目的
艺,广博的知识,五经、杂艺
德是根本,知识教育是德育的基础
论家庭教育
尽量早教,心灵纯净,容易引导
慈与严结合,
均爱的原则
重视通用语言,跟方言相对,流行用语
道德教育
2、韩愈
简介
3岁孤儿,13岁嫂子养大,6次落榜,34岁入仕,52岁被贬,54岁平定兵乱,57岁病逝
t八大家之首
国子祭酒
复兴儒学,反对佛老
“性三品”与教育作用
性三品
人性分“上中下”
人性有性、情,继承董仲舒,为“明天理,灭人欲”铺垫
性可移,但性的品级不可移,维护等级秩序
教育作用
人性决定教育所起的作用
人性规定教育的权利
人性决定教育的主要内容-五常、五经
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不拘一格
放宽等级限制
实际才学选官
尊师重教,“师说”教师观
专门论述教育,第一次集中论述师道
学者必有师,学无常师
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师生关系
以“道”为 求师的标准,
“相师”,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三人行必有吾师
儒家师道观淡化
科举考试使文学地位大于经学
重振儒术的捍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