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建筑史第5章宗教建筑
包括各种佛教道教等建筑特点、风格、变化,为建筑师和设计师提供关于宗教建筑设计的指导和参考,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融入宗教元素和文化内涵。通过思维导图的整理和归纳,读者清晰地看到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编辑于2024-06-17 22:01:20这是一篇关于考研单词词根词缀—前缀篇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③ 表示"副手",② 表示"不足,不够",① 表示"在…下",80.under-,② 表示"打开,解开,弄出",① 表示"不,无,非,没有",79.un-,② 表示"超出,超过",① 表示"极端",78.ultra-,② 表示"变换,改变,转移",① 表示"横过,越过",77.trans-,76.s
这是一篇关于美国背景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生活,教育,经济,法律,政治,历史文化,司法独立,2013 州政府与联邦政府,2008 美国黑奴与国父,2009 新英格兰移民。
这是一篇关于虚拟语气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虚拟语气的其他句型,从句中的虚拟语气,if条件从句引导的虚拟语气,四种语气。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考研单词词根词缀—前缀篇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③ 表示"副手",② 表示"不足,不够",① 表示"在…下",80.under-,② 表示"打开,解开,弄出",① 表示"不,无,非,没有",79.un-,② 表示"超出,超过",① 表示"极端",78.ultra-,② 表示"变换,改变,转移",① 表示"横过,越过",77.trans-,76.s
这是一篇关于美国背景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生活,教育,经济,法律,政治,历史文化,司法独立,2013 州政府与联邦政府,2008 美国黑奴与国父,2009 新英格兰移民。
这是一篇关于虚拟语气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虚拟语气的其他句型,从句中的虚拟语气,if条件从句引导的虚拟语气,四种语气。
第5章 宗教建筑
概说
唐代结构构架形式
殿堂式
内外柱等高
构件水平分层可分为:下层柱网层、中层铺作层、上层屋架层
代表建筑:佛光寺大殿
厅堂式
内外柱不等高
代表建筑:南禅寺大殿
佛教建筑的起源及发展
东汉时期
寺院布局:仍按印度及西洋式样,即以佛塔为中心的方形庭院平面
塔:佛教传入中国后,窣堵坡与中国楼阁式建筑相结合的演变产物
创新:汉末也有所创新,如寺塔的木楼阁式结构与四周的回廊殿阁,其已是中国建筑的传统样式
东汉洛阳白马寺: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正式传入中国,是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
两晋和南北朝时期
概述:该时期佛教得到了很大发展,建造了大量寺院、石窟和佛塔,佛教盛行
石窟寺方面,整体来看已经很大程度中国化
采用“前塔后殿”
其主体仍为塔院,用这种布置方式来突出佛塔
由塔、殿和廊组成,采取中轴对称平面布局的寺院,如北魏洛阳永宁寺
舍宅为寺
概念:达官贵人捐出自己的府邸当做寺院
原因
社会风潮,上层社会信佛之后捐出府邸起到了示范作用
灭法运动导致无法兴建寺院,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进一步发展成以殿堂为主的佛寺,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如北魏洛阳建中寺
佛寺进一步中国化的产物,不仅把中国的庭院式木架建筑用于佛寺,也预示着佛教寺院朝着传统四合院的多进式院落格局发展,伽蓝七堂的必然形成
如北魏洛阳建中寺
如需构造物理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请关注我的mindmaster社区号主页:985建筑研究奇。
隋、唐、五代时期
概述:这是中国佛教的另一大发展时期,此时较大佛寺的主体部分仍是对称式布置
突出殿堂:殿堂逐渐成为全寺的中心,佛塔退居到后面或一侧,或塔单独成院,为双塔
前殿后塔
概念:塔从佛寺的中心位置转向次要位置,佛殿成为寺庙中心。
原因
北方太冷了,印度绕塔礼在中国水土不服。
更符合中国传统建筑布局。
塔殿并列
钟、鼓楼:晚唐时期,钟楼设置于南北轴线东侧已成为定制度;明中叶时期,在其西侧新建鼓楼,并将其移至寺前山门附近
宋代
伽蓝七堂式
是佛寺建筑平面的一种制度。伽蓝又称僧园、僧院,原意指僧众所居之园林。后来一般用于称呼僧侣所居住的寺院、堂舍(伽蓝)
山门,山门殿
入口
天王殿,大熊宝殿,主供菩萨殿
供奉
法堂,藏经阁
交流
直至后世,一所伽蓝的完成,必须具备七种不同的建筑物(七堂),即所谓的“七堂伽蓝”
该制形成于宋代,其布局同我国传统四合院布局几乎完全一致,从此成为我国佛教建筑的固有标准
山门:也称为“三解脱门”,通常为三开间牌坊。
山门殿:通常为“分心槽”,如独乐寺山门。内供哼哈二将,也就是门神。
天王殿:也叫弥勒殿,内供弥勒佛,左右为四大天王。
大雄宝殿:内供释迦摩尼,为主殿,与道观三清殿等同。 规模形制最大
主供菩萨殿:各寺院主供菩萨不同,如供奉观世音的大悲殿。
法堂:讲经及举行各种仪式。
藏经阁:收藏经书及接待用。
加强轴线:宋代的佛教寺院轴线方向空间层次进一步加强,以衬托主体建筑,如河北正定隆兴寺
元代
概述:统治者提倡藏传佛教,除了喇嘛塔和局部装饰外,影响并不大
代表建筑:北京妙应寺白塔
明、清
佛寺布局更加规整,大多沿中轴线对称布置。拘泥于程式化,最终停滞不前
佛教元素
钟楼:晚唐,立于南北轴线东侧
佛教寺院中钟楼的设置,至少在晚唐的庙宇中已成为定制,一般位于寺院南北轴线的东侧。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明初,大概到明代中叶,才在其西侧建立鼓楼,并将二者移至寺前的山门附近。
城市中的钟鼓楼,源于里坊制的宵禁管理和战时警报,后随着里坊制的消失和宵禁的解除而逐渐闲置,仅作礼仪性用途,至明末随着西方钟表的传入而彻底停建。
鼓楼:明中叶,立于南北轴线西侧
罗汉堂:五代,田字形,供奉罗汉的殿堂
转轮藏殿:南朝,遗物最早为宋代,内设一转动的八角亭式藏经橱
戒坛:宋代开始,僧徒传戒之坛
中国汉传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
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
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
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
佛寺形制的演变过程
以佛塔为中心(汉)
寺院布局按印度或西域式样
塔的木楼阁式和四周回廊殿阁,已是中国传统建筑式样
前塔后殿(两晋、南北朝)
此时佛教建筑已很大程度的中国化
出现佛殿、讲堂
塔殿并列,前殿后塔(唐)
佛殿居中,塔分列佛殿的两侧
塔位于佛殿的一侧或退居后面
塔单独成院,在中门外两侧
寺院形制基本定型——伽蓝七堂制(宋):塔的地位进一步降低
寺院的标准制形成(明、清):明清时期以中轴线对称布置建筑成标准寺院形制
如需构造物理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请关注我的mindmaster社区号主页:985建筑研究奇。
道教
道教建筑一般称宫、观、院,其布局和形成仍遵循我国传统的宫殿、祠庙形制
建筑以殿宇、楼阁为主,以中轴线对称布置,与佛寺相似,楼宇一般偏小且不建造经幢
伊斯兰教
类型:中国古代伊斯兰教 “ 有定制 , 无定式 ”早期为阿拉伯式,到明清逐渐中国化,演化成四合院式。
在遵从教义的原则下因地制宜,布局灵活,大多符合中国传统院落布局,沿轴线布置若干进四合院。
特殊建筑:清真寺主要建筑有礼拜殿、邦克楼(光塔)和沐浴室, 其中礼拜殿形制最具特色,无论寺院轴线方向如何,礼拜殿都坐西朝东,且神龛背向正西方 ,既朝向麦加方向。
结构:早期保留许多外来影响的结构,高矗光塔、葱头、尖拱券门和斗球形穹隆结构化的礼拜堂
室内布置:殿内均不设偶像和动物装饰,仅设朝向圣地麦加,供信徒参拜的神龛
装饰题材:装饰纹样用古兰经文、植物、几何图案等,后期除神龛和装饰题材外,所有建筑结构外观都已经完全采用本土传统木结构形式
如需构造物理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请关注我的mindmaster社区号主页:985建筑研究奇。
佛寺、道观及清真寺
佛教寺院【时间地点,平面 立面 斗拱(有几个斗拱) 屋顶】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
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平面:面阔七间、进深八架椽(清称九檩、四间),金厢斗底槽;三面围以厚墙,建在砖台基上。
立面
门窗:中央五间版门,两端尽间为直棂窗
屋顶:单檐庑殿顶,鸱尾硕大,屋面坡度平缓,举高约为1/4.77,正脊以及檐口都有升起曲线。
铺作层:斗拱占比大,高度约为柱高的1/2,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区别明显,后者更为简洁
开间:中间五开间,每开间的柱高与面阔比例略呈正方形,且每个开间的宽度相同,两尽间的宽度比其稍窄些
柱子:内外柱(金柱和檐柱)高相等但柱径略有别,柱身都是圆形圆柱。柱上端略微卷杀,檐柱有侧脚、生起
内部空间
内槽宽大、宽敞(中置大佛像),外槽砌台3级,置五百罗汉,空间狭小,与内槽形成对比,佛像和建筑处理成统一整体,体现了对功能的满足
结构
阑额(额枋)上无普拍枋(平板枋)
殿堂型构架:下层柱网层,中层铺作层,上层屋架层
平梁:脊檩下不施侏儒柱而采用“叉手”是现存木建筑中的孤例,上平槫下仍然用“托脚”构造,构成局部的三角形,以增强其稳定性
托脚:梁头和槫(檩)间斜置的木件。它主要起扶持檩的作用,清式建筑中没有这个构件。
室内装饰:天花用小方格的平棋(清代已不用);天花之上的梁架为“草栿造”,天花下的梁架为“明栿造”。
外檐铺作
转角铺作施于四角柱之上。其正侧两面均出双杪双下昂,如柱头铺作
柱头铺作:外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向外出跳四层,其下两层为“华拱”,上两层为“昂”,一、三跳偷心造;
补间铺作:不成熟,无坐斗,只是在柱头枋上立蜀柱后,再内外出两跳,且补间为一朵(补间铺作的朵数逐代增加,至明清已经很繁密)
槽内铺作四种
柱头铺作;两山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
柱头铺作向外出一跳,华栱承托明乳袱,与外檐柱头铺作后尾完全相同,并相对称。向内出四跳(四跳均为“偷心造”)承托四椽明栿
建筑特点
单体建筑屋顶坡度平缓,出檐较大
斗拱厚重,比例硕大,柱子粗壮,上有卷杀,补间铺作简洁朴实。
柱高与面阔比例呈正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
多用板门和直棂窗,风格朴素庄重
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体不呆板,华美不失纤巧,扎实却富有活力,是唐代建筑的特点
色调简洁明快,不过多装饰
建筑构件表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意义
靠斗拱悬挑解决了大跨度的梁栿,大出檐的悬挑
初步建立模数化、规格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
有周匝无副阶
有一圈台基,没有走廊。
所以是单檐
金厢斗底槽
内外两圈柱
七开四进
接条石不画
内槽前一排柱础是方框
要表示窗户,窗户双线表达
立面垂带石要画
阑额(额枋)上面没有普拍枋,阑额和角柱榫接后的阑额端部也不会突出,斗拱直接落在柱头上。唐宋建筑的差异
南禅寺大殿【唐代】
平面布局
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方形平面;殿内有一砖砌佛坛,殿身内部无柱,整个大殿只有周围的十二根檐柱
立面外观
屋顶:单檐歇山顶,屋檐出檐深远且平缓
开间:明间宽,次间窄,比例约为2:3:2
台基:低矮,台阶侧面为象眼
柱子:有显著的侧脚、生起和卷杀。
如需构造物理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请关注我的mindmaster社区号主页:985建筑研究奇。
剖面
小型厅堂型构架,是比较特殊的“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的做法
四架椽屋:南北二坡各架二椽,共四架椽
通檐二柱:殿内无柱,只有前后檐柱
使用“叉手”、“托脚”;“彻上露明造”,无天花,不施普拍枋
铺作
柱头铺作:五铺作(出两跳),双抄偷心造
补间铺作:无,在明间柱头枋上置散斗一枚
成就价值
南禅寺大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架建筑
虽是三间小殿,却以舒展的屋顶,洁净的屋身,雄劲的气度表现出唐代建筑豪爽的美
河北正定隆兴寺(始建于隋,宋改建)
概述
轴线
建筑群布局上,采用多进式院落,沿中轴线对称布置,与唐代的佛寺相比,明显加强了轴线方向的空间层次,呈南北中轴线的狭长方向,
利用了建筑体量大小和院落空间的变化,使得轴线虽长,但不会显得呆板
主要建筑:以阁作为佛教寺院的主体建筑,不同于以往常规的佛教寺院
山门
摩尼殿
转轮藏殿
慈式阁
佛香阁(大悲阁):寺中最高大的建筑,共3层,高33m,有栏杆、平坐,屋檐歇山式,此殿大部分为近代重修
弥陀殿
摩尼殿(建于北宋)
剖面构造:殿堂型构架
铺作:补间铺作用了45°斜栱
平面布局
形制:面阔七间、进深七间,面阔和进深的次间较稍间窄,整体略呈方形,平面形制为“金厢斗底槽”和“副阶周匝(砌墙)”主体是五开五进。
抱厦:四面出抱厦(龟头屋),其中南面的抱厦面阔三间,其他面抱厦面阔一间。抱厦特指屋顶是歇山式的。
立面外观
屋顶:主体建筑为重檐歇山顶,四面的抱厦为单檐歇山顶,且抱厦以歇山的山面作正面
柱子:外檐檐柱间砌以封闭的砖墙,檐柱有侧脚和生起,阑额上面已用普拍枋,阑额和角柱榫接之后的端部伸出柱外作卷云头式样。唐宋区分点就是普拍枋。枋是维持柱子稳定性的存在,不受垂直方向的力。额枋=阑额
门窗:四面除了抱厦正面开门窗外,其余都以砖墙封墙,因此大殿内部的采光和通风效果不好,只能通过抱厦的门窗、斗栱间的栱眼壁略微采光通风
意义
体现出宋代建筑的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装饰与建筑有机结合,着眼于建筑细部刻画,一梁一柱都极尽雕刻艺术美
只有这一个是十字形抱厦
转轮藏殿(北宋)
平面
形制:面阔、进深各三间,正面出了副阶作为前廊空间,整体呈现出长方形的平面
移柱:底层有两根内柱分别向两侧移动一定的距离,以便能放下中央八角形可转动的转轮藏;上层对应的两根内柱取消
立面
二层堂阁式建筑,重檐歇山顶(清代大修时,曾在上层檐的下面增添一层覆盖平座的腰檐,1958年重修时,已将此腰檐取消,恢复原建模样),下层向前伸出坡檐
带腰檐平座,做法与独乐寺观音阁类似,这是宋辽时期楼阁建筑的常见做法
剖面构架
构架:厅堂型的多层木构。上、下层柱交接处采用叉柱造,(平座檐柱与下层檐柱交接处采用缠柱造)
曲梁:明间的檐柱使用了曲梁
彻上露明造:不用天花,梁架均暴露在外,展现建筑的结构之美的真实
檐柱与内柱间使用顺袱串
如需构造物理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请关注我的mindmaster社区号主页:985建筑研究奇。
室内:内部中心靠前位置做亭阁式转轮藏,重檐攒尖顶,下层八角形,上层圆形,檐下有制作精美的斗栱;转轮藏中央安转轴,可转动
(宋)宁波报国寺
最能体现营造法式细节的建筑,严格参照营造法式
时间:宋 地点:宁波
天津蓟县独乐寺(始建于唐,重建于辽)
山门
平面布局: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四椽);平面有中柱一列即“分心槽”式样
立面外观
屋顶:单檐庑殿顶,举高约1/4,出檐深远,屋面平缓;正脊较短,最早出现鸱吻(嘴部吞脊的形象,不同于以前的鸱尾)
柱子:柱收分小,但有显著的侧脚
台基:建在石砌台基上,低矮
门窗:直棂窗、版门等
结构
剖面构架:殿堂型构架,彻上露明造(不用天花)
梁枋:阑出头垂直切割,未用普拍枋。梁架上仍用叉手、托脚,都是较早的做法
铺作
柱头铺作:五铺作(出两跳),双抄偷心造
补间铺作
一朵,在斗子蜀柱(于短柱上置小斗承柱头枋。清已不用)上外出华栱二跳承托橑檐槫,实际上第二条华栱是耍头
内出华栱四跳,第二跳为耍头尾,第三跳为撑头木尾。做法同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和大同华严寺大殿斗拱有相似之处
意义:屋檐伸出深远,斗拱雄大,台基较矮,形成庄严稳固的气氛,在比例和造型上是成功的
观音阁,辽
平面布局: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八椽,“金厢斗底槽”式样;二层形成六边形井口,以容纳观音像
立面外观
屋顶:九脊殿式样(清称歇山顶)
外观两层,内部三层(中间有一夹层)
柱子:仅端部有卷杀,并有侧脚
台基:石建,低矮且前附月台
剖面构架
构架:殿阁型构造;外观两层,有腰檐平座,内部三层,上下层之间为平坐暗层
缠住造:平坐檐柱与下层檐柱之间采用缠住造(也有人说缠柱造无实例)
叉柱造:上下层柱之间,包括平坐内柱与上下柱之间、平坐檐柱与上层檐柱之间的交接
梁架:分明栿和草栿两部分。大部分天花用平闇,仅当心间中央用八角形藻井
特殊构件:仍用叉手、托脚;其中,位于底层斗栱以上和平坐楼板以下的夹层,在柱间施以斜撑,加强了结构的刚度(与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做法一致)
铺作
上檐柱头7铺作向外出四跳,一二跳为华拱,三四跳为下昂,一三偷心造,做法和佛光寺大殿一样。
平坐斗拱向外出三跳华拱
下檐柱头铺作向外出四跳华拱,一三跳偷心。
抗震性能
位移:整座构架浮摆在石柱础上,木柱与石柱之间可以发生位移
刚性环:由内、外层斗栱构成的三个铺作层,形成了三道水平刚性环
斗栱:具有榫卯结合的“柔性构造”的特点,发挥减震作用
斜向构件:采用递脚栿、抹脚栿、柱间斜撑等多种斜向构件,强化了整体稳定性
成就价值: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架高层楼阁,观音阁塑像也是我国古代最高的塑像
台基→佛坛→一层梁柱→铺作层(柱头铺作)→腰檐→斜撑(同方向)→暗层内庭栏杆→暗层梁柱→铺作层(会有两个补间铺作)→ 平座外廊栏杆→平座内庭栏杆→平座梁柱→铺作层(有两个补间铺作)→藻井→屋架→屋面
上面的屋顶是歇山顶(九脊顶) 下面的屋顶是腰檐,二层建筑的中间
不是重檐顶,单层才会叫重檐 重檐的下檐是副阶周匝
两个斜撑同方向
接条石不画,如果要画四面都是双线
阁楼梯子在内槽西侧
有墙的柱础都是圆的
没有墙的柱子下面加柱础方框基本不会出错
剖面的梁枋都在唐宋之前在柱顶和斗拱不冲突也不关联,枋是穿插在柱子里,很少有普拍枋
华严寺薄伽(qie)教藏(cang)殿【辽、山西大同】
天宫楼阁为室内木结构家具,非建筑。
山西大同善化寺普贤阁(金代)
大雄宝殿
普贤殿
特点:
观2实3
金代
图:
三圣殿
山西洪洞县广胜下寺大雄宝殿(元代)
1)平面:面阔七间,进深8椽(四间);殿内使用移柱、减柱造,前列明间用两根内柱,后列仅用四根柱子,共减6根,之后又增加两根
2)立面:单檐悬山顶
3)结构技术:元代木构建筑规模质量下降,开始采用减柱、移柱造,取消室内斗栱,梁、柱直接承接;取消卷杀,采用直柱、直梁
4)时代特征:建筑上接受宋金传统,并开始简化单体建筑设计
显通寺无量殿(明代)
五台山
用了拱券结构
明代建筑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清代)
概述:清初重建,是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教建筑群,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明珠”,是集建筑、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宫堡式建筑
特点
环境:依山而建,建筑与山势合为一体,融于自然,气势十分雄伟
建筑形式:既使用了汉族建筑的艺术形式,又保留了藏族建筑的许多传统手法,汉藏融合,表现了藏族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总平:在总平上没用使用中轴线和对称布局,但却在体量、位置和色彩上强调红宫与其他建筑的鲜明对比,仍然达到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效果
意义
建筑材料:选择应尽量就地取材,利用现代技术打造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建筑与环境:建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影响,力求将建筑融合于所处环境中
场地:建筑在设计初始就应考虑好、组织好场地周围环境的关系,两者应对立统一,和谐自然
有机性:建筑本身的有机性,使其与环境产生联系,间接的绿色有机性是当今建筑创作中需考虑的一点
河北承德外八庙(清代)
概述:在承德避暑山庄周围有八座(实际上有12座)藏传佛教的寺庙,叫“外八庙”
风格:大多是藏式或汉藏结合的建筑风格,也有少数汉式建筑
用途:专门为西藏、内蒙古、新疆等地少数民族上层领袖而建造的
西藏日喀则萨迦南寺
内蒙古呼和浩特席力图召
云南傣族佛寺
道教宫观
概述
道教建筑主要是庙宇建筑群组,通常称为宫、观、庙
发展概况
初创时期:东汉至南北朝
发展时期:隋唐至北宋
宗派纷争时期:南宋至明
衰败时期:明中叶以后
艺术特色
选址与布局
丛林道观:自由均衡式,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空间灵活
市井道观:沿纵轴线布置,与市民文化更贴切
出色的建筑结构:建造楼阁,追求建筑形式多样的艺术表现力,在大空间构架技术方面有极大的创造与贡献
天宫意象
寓意丰富的装饰
山西芮城永乐宫
概述:建于元朝,主要建筑沿纵向中轴线排列,是一组保存比较完整的元代道教建筑
三清殿
其中的壁画是元代的代表
时间:元 地点:山西运城
背景:地处道教全真派发源地永乐镇
宫中主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殿前有月台二重
平面中减柱甚多,檐柱有生起及侧脚,檐口及正脊都呈曲线
平面:金厢斗底槽有周匝无副阶→前后月台→明次开门,尽间无窗→背明间开门
立面:台基→屋身(每间 4 扇面+横披-透光用)→铺作(尽间补 1 其他补 2)→单檐四阿顶(庑殿)
湖北均县武当山道教宫观
伊斯兰教礼拜寺
概述
伊斯兰教发展
宋代传入中国,元代开始在各地传播
早期礼拜寺:建筑上仍保留较多的外来影响
后期礼拜寺:在结构和外观都完全采用中国传统木构架形式,但在某些民族聚居地区,还保留本地区民族的固有特点
伊斯兰教清真寺风格
完全的西亚风格建筑:主建筑中心部位高高耸起洋葱头式的穹顶,尖券形门窗,角部有“邦克楼”(宣礼塔)
中国传统建筑式样:只是细部装饰上具有伊斯兰教文化特征,只能用阿拉伯式的图案。建筑上的文字,包括匾额等都用阿拉伯文
中国四大清真寺
广州怀圣寺
泉州清净寺
扬州仙鹤寺
杭州凤凰寺
介绍
福建泉州清净寺
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
新疆喀什阿巴伙加玛札
佛塔 经幢
佛塔
楼阁式塔
概述
楼阁式塔是仿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出现早,数量多,是我国佛塔的主流。中国塔最早的形式是楼阁式塔。
从时间上看,南北朝至唐宋是楼阁式塔的盛期,现存实例也以宋代最多,元代以后渐少
从材料上看,由全部用木材,随着砖石的发展逐渐过渡到砖木混合和全部用砖石。
从平面上看,唐以前都是方形,五代起有六角、八角,元代起八角形渐多,六角形为数较少,平面为偶数,层数为奇数
(唐)西安大雁塔
七层中空
砖石楼阁塔
用来保存唐僧取回的佛经用的
是翻译经文的地方
(五代)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建于五代,八角形平面
是我国仿木的楼阁式塔砖石塔中,用双层塔壁的最早实例
(宋)江苏苏州报恩寺塔:南宋,木外廊,砖身塔
(宋)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
建于唐末五代,原为木构,南宋全改为石建
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砖石塔
东塔镇国塔
西塔仁寿塔
平面:八角形
立面
各层均设平坐及勾阑
塔身全部用大石条砌成,比例较粗壮
高5层,下施具石阶及勾阑的八边形台座。台为须弥座式样,刻有莲瓣、力神、佛教故事等
塔身每面都以槏qiǎn柱(窗旁的柱,或用于分隔板壁、墙面的柱,属小木作,不承重。宋式名称。)划分为三间,中间开门或窗,两侧雕天神像
塔转角都置圆倚柱,柱间有阑额无普拍枋,一、二层又出绰幕枋,但很短,仅为跨度的1/10左右
斗栱:用五铺作双抄偷心造,补间铺作在一、二层每面二朵,以上各层一朵
(宋)河南开封佑国寺塔:我国现存最早的琉璃塔
(辽)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不能说应县木塔
总平面:位于山门与佛殿之间,与其后的佛殿形成“前塔后殿”布局
平面布局
“方形+八角形”的两层砖台基,塔平面也是八角形,可减少水平风力。筒中筒结构。内槽8根柱子,外槽12根柱子,廊柱12根。正方形底座四边大月台,八边形底座三边大月台。
内外柱排列为”金厢斗底槽“,檐柱外设有回廊,即”副阶周匝。
双层塔壁结构,塔身强度增加,底层的内两圈柱都包砌在厚度达1m的土坯墙内,有利于抗震
立面外观:外观五层、六檐(包括底层外加一层"副阶周匝"的檐部)。实际9层
剖面构架
构架:殿阁型构架
平坐:塔身内槽五层,外槽添加了四个平坐暗层,从而是九个结构层
斜撑:各平坐暗层在结构上增加了梁柱间的斜向支撑,加强了构架的稳定性(抗震措施之一)手法与独乐寺观音阁基本一致
结构
叉柱造:平坐暗层柱与其上的檐柱之间
缠柱造:平坐暗层柱与下层檐柱之间
也有书说中国没有缠住造实例,看情况写
铺作
斗栱形成的铺作层既作为一圈圈刚性环“箍”住塔体,也作为削减地震力的重要构件
地震力作用上来,可以快速通过各个斗栱构件将力分解掉,传入地下,减少地震力对于木构架的直接破坏
价值成就:我国现存唯一一座最古老、最完整的全木构塔,也是世界现存最高的古代木构建筑
角柱和角柱之间都是两个柱子
底层柱子之间的距离和上层柱子之间的距离不一样且上层明间距离比次间要宽。第一层两个柱子之间都有补间铺作,第二层及以上只有明间有补间铺作。第一层两个角柱之间有五朵斗拱,第二层以及以上层数有两个角柱之间有三朵斗拱。
(明)南京报恩寺琉璃塔
密檐塔
概述
密檐塔底层较高,上施密檐5~15层,与楼阁式塔不同,大多不供登临远眺。密檐塔特点是从下向上每层的高度都降低。
从时间上看,辽金是密檐塔的盛期。随着砖石的发展出现。
从平面上看,除嵩岳寺塔为十二边形外,隋唐多为正方形,辽金多八角形
从材料上看,一般用砖、石,辽金在塔基和底层的装饰十分华丽
(北魏)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塔/砖塔
材料:砖,塔刹用石
平面布局:十二边形,是我国塔的孤例,塔内部无塔心柱,为空筒式结构。塔心室为八角形直井式,以木楼板隔为十层
立面外观
层数:建有密檐15层,高40米。每一层高度逐渐变矮。
台基及塔身:低矮,台基上二段塔身,下段塔身无装饰,朴素;上段塔身有火焰式尖瓣拱门、佛龛,龛下壶门须弥座,上段塔身转角有倚柱
出檐:密檐出挑都用叠涩,未用斗栱
收分:塔身往上逐渐收分,轮廓呈现一缓和凸曲线。密檐间距逐层往上缩短,与外轮廓的收分配合良好,使庞大的塔身显得稳重而秀丽
檐下小窗:既打破了塔身的单调,又产生了对比的作用,是较好的处理手法
塔刹:用石构成,其形式为在简单台座上置俯莲覆体、束腰、仰莲再叠相轮七重与宝珠一枚。
南瓜+菠萝+西红柿
如需构造物理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请关注我的mindmaster社区号主页:985建筑研究奇。
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建于唐朝,正方形平面
有15层
两头收分,最宽的地方在第四层
山西灵丘觉山寺塔
崇圣寺千寻塔
云南大理
单层塔
概述
单层塔大多用作墓塔,或在其中供奉佛像
到唐代时,外形大力模仿木构,平面有方、圆、六角、八角多种
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
(隋)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成就价值:建于隋朝,是最早的亭阁式塔,也是现存最早的一座石塔
材料:石
位于山东济南
平面布局:方形,中心设置塔心柱
立面外观
结构:塔基、塔身、檐部、塔刹几部分组成
檐部:檐部出檐采用五层叠涩,层层出挑,然后向上收成四角攒尖顶,最上置山花蕉叶托相轮,全高约13米
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墓塔
此塔是国内已知最早的八角形塔,所以很是珍贵。
喇嘛塔
概述:喇嘛塔分布地区以西藏内蒙为主,多作为寺的主塔或僧人墓,内地始见于元代
(元)北京妙应寺白塔
成就价值:我国中原地区现存的、最早且最大的喇嘛塔。不仅是中国喇嘛寺塔的艺术典范,也是中外文化建筑交流的历史结晶。
建于元朝,是尼泊尔工匠阿尼哥的作品。
立面外观
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
建于“凸”字形台基之上,台上有“亚”字形须弥座,座上置覆莲与水平线脚.承托以肥短的塔身(宝瓶)、塔脖子、十三天(相轮)与金属宝盖
色彩艺术:塔体为白色,与上部金色宝盖相辉映,外观甚为壮伟
书上是错的,十三天只有12道线
西藏江孜白居寺菩提塔
金刚宝座塔
概述:金刚宝座塔是在高台上建塔5座,一大四小,仅见于明清,数量很少,台上塔的式样,或为密檐塔,或为喇嘛塔
(明)北京正觉寺塔
立面外观:由须弥座和五层佛龛组成的矩形平面高台上,再建五层密檐方塔。台座南面开一高大圆拱门,由此入内,可循梯登台。台上中央的密檐塔较高,13层;四角的较小,11层
台座和塔上有四大天王、金刚杵、罗汉等雕刻题材,种类虽多,但华丽而不凌乱,是其成功之处
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城塔
傣族佛塔
云南景洪曼飞龙塔
中国古塔是怎样形成的?作用与其发展变化?
宋之后的塔大部分都是实心重装饰,因为塔不重要了,前殿后塔处于次要地位。南北朝时期砖石不发达,砖瓦匠很少,密檐塔砖石发展后才有。塔为中心,变成前塔后殿,变为塔殿并列,塔的地位降低,所以变为实心塔。
经幢
定义:经幢是在八角形石柱上镌刻经文,用以宣传佛法的纪念性建筑
组成: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
演变
唐代经幢形体较粗壮,装饰也比较简单
宋代经幢高度增加,比例较瘦长,幢身分为若干段,装饰也更加华丽
始见于唐,宋辽颇为发展,元以后少见
石窟 摩崖造像
石窟
概述:中国的石窟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约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
分类
僧院型: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供僧众打坐,这类石窟较少——来源于印度毗诃罗
塔院型:以塔为窟的中心,将窟中支撑窟顶的中心柱刻成佛塔形象,云冈石窟中较多——来源于印度支提窟
佛殿型:按中国佛殿的布置方式,以佛像为主要内容,较普遍
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
建筑以石窟洞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
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纵深布置不同
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
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
中国四大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甘肃敦煌鸣沙山石窟
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摩崖造像
概述
大多以石刻为主要内容的佛教造像,少数为道教造像
特点是造像或置于露天,或位于浅龛中(石窟是位于深龛中),多数以群组形式出现,有时亦与石窟并存
江苏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
四川乐山凌云寺弥勒大佛
如需构造物理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请关注我的mindmaster社区号主页:985建筑研究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