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建筑史第7章建筑意匠
书上详细,这边只写了重点,主要包含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选址与布局、 审美与建筑设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同构关系、名词解释等内容。
编辑于2024-06-20 19:12:53这是一篇关于考研单词词根词缀—前缀篇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③ 表示"副手",② 表示"不足,不够",① 表示"在…下",80.under-,② 表示"打开,解开,弄出",① 表示"不,无,非,没有",79.un-,② 表示"超出,超过",① 表示"极端",78.ultra-,② 表示"变换,改变,转移",① 表示"横过,越过",77.trans-,76.s
这是一篇关于美国背景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生活,教育,经济,法律,政治,历史文化,司法独立,2013 州政府与联邦政府,2008 美国黑奴与国父,2009 新英格兰移民。
这是一篇关于虚拟语气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虚拟语气的其他句型,从句中的虚拟语气,if条件从句引导的虚拟语气,四种语气。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考研单词词根词缀—前缀篇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③ 表示"副手",② 表示"不足,不够",① 表示"在…下",80.under-,② 表示"打开,解开,弄出",① 表示"不,无,非,没有",79.un-,② 表示"超出,超过",① 表示"极端",78.ultra-,② 表示"变换,改变,转移",① 表示"横过,越过",77.trans-,76.s
这是一篇关于美国背景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生活,教育,经济,法律,政治,历史文化,司法独立,2013 州政府与联邦政府,2008 美国黑奴与国父,2009 新英格兰移民。
这是一篇关于虚拟语气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虚拟语气的其他句型,从句中的虚拟语气,if条件从句引导的虚拟语气,四种语气。
第7章 建筑意匠
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在影响建筑发展的诸多观念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根本性的
统治者更是将奉天命,顺天意来作为其统治的合法性以及震慑民众的理论基础. 力图将人间的秩序模拟成通过天向观测所认识到的的”天”上的秩序,以求得合法和永恒.
天人合一的观点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作为中央,地方以至乡村的最重要的建筑活动,是创造与天及与从属于天的下一个等级的若干神灵对话的场所,这便是从远古的祭坛,直到明清两代的坛庙建筑以及地方社坛神祠的功能. 它们构成了中国建筑体系的神圣核心和最具象征意义的部分.
州郡依其在国中的位置寻求天上的星宿为其对应物,名曰星野.此外,城市,尤其是都城以及宫殿,陵寝的布局和规划设计与命名都力图体现天人合一的追求和窥天通天,与天同构的目标.
通过进一步的关于自然环境的具体认知以及其他更低层次的事物中的序的把握,把天人合一观念逐级转化为建筑中的关系.
物我一体的自然观
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奠定了思维基础
对建筑影响
文学要素也直接纳入到造园的范畴,并藉此催生园景意境中的人文精神,显示了人在自然中不可分割的地位与主体价值.
中国古代人工环境的意境追求“虽为人作,宛若天开”,认为不露痕迹的合于事物原来的特性与规律的是“自然”的.
同为人工经营,与欧洲相比,中国包含着更多的作为主体和灵魂的建筑物
阴阳有序的环境观
环境观指的是人对周围环境因素及相互关系的认识。
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下,古代在农立国的生存环境中,形成以天地、日月、昼夜、阴晴等,来概括阴阳的,一系列对立又相互转化的矛盾范畴的思想.
对建筑影响
对立而又互为转化,其影响是认定了方位是有主从的,对太阳崇拜等
战国前的王侯墓葬以及某些少数民族的庙宇始终以东向日为其主要轴线方位
明代以前的祖庙中的始祖牌位立坐西向东。
以天上星宿的方位与地上方位相呼应,从而有了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四象说,强调东向
坐北朝南的朝向与中国古代居住需求相适应,面南称尊成为称帝的代名词,也使南向成为中国多数地区最重要的朝向
在处理包括祭祀在内的位置问题时,左昭右穆,左先右后,以左为尊和以东为尊相结合
赋予构成环境的各要素宜以相互依存又有主有次的属性
最典型的就是关注环境中的山于水的位置,定山属静为阴,水属动为阳,南为阳而北为阴,高为阳而低为阴.
“万物负阴而抱阳”既为人居经营时提出了背山面水的要求,也为人居环境的变通提供了其他可能,在与周易卦象结合中,为宫与寝、长与幼、文与武、上与下、僧与俗等的功能格局提供了选择空间。
这种“序”的观念与礼制对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要求相结合,并逐渐纳入规范文化中
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坛庙,陵寝等实用功能不强的建筑上面,其次是宫殿庙宇,再其次是对居住建筑提出了日趋明确的规定.
早在周代,《礼记》中对作为坛台使用的堂就做出了规定:”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天子诸侯台门.”
这些规范文化使建筑群成为与社会关系同构互治又自身有序的群体,是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建筑化
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若干影响
内向性
半封闭的环境与农立国造就了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和思乡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和内倾性格所促进的都是防御性的内向性空间.
早自仰韶时期的姜寨遗址到后来的城池,住宅,建筑群,特别是全面承载了这种文化的汉族活动地区的建筑群,大都以院落的形式呈现在大地上,从而在强调内向空间的同时促进了门屋艺术和空间序列艺术的发展
尚祖制
血缘联系和祖先崇拜基础上的宗法制度强化了祖制
中庸
反对固执一端,反对失于偏颇,儒家基本精神的传播对民众心理产生影响
这种机制使得中国建筑沿着量变和渐变的方向走到了近代,整体上不曾出现欧洲建筑跌宕起伏的变化
中国古代建筑的营建过程依靠着规范文化,依靠着社会文化心理结构所产生的同构机制,在更大范围和更广时间内,为中国建筑发展的路径在宏观上做了限定.因此是任何流派,组织,风格更为强大稳定的生长力.
选址与布局
对环境的分析与利用
中国古代建筑选址
近水利而避水患:即接近水源,但地势要高于洪水位
防卫性好:多选易守难攻、通道数量有限、便于控制与防御的地带。在平原地带就通过工程手段兴建城墙和护城河,以提高防御性。在江南丘陵地带的村落,利用山水为屏障
交通通畅、供应有保障:此点在较大的消费性城市尤为重要
注重小气候:江南村落选址常常选择在冬季西北风小,夏季有山谷风,冬季日照多,夏季又稍凉爽的环境,因而北与西以山为屏障,南与东为开阔地的村址常能入选
理想的景观模式:不存在纯粹形式美的景观,而是将景观与人事和理想相互联系
有良好的环境主体:即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群的一定期望值,这是对社会环境的选择
环境改造与方位变通
认识自然规律,适宜自然环境的同时改造自然环境
方位变通
近水源,避风寒,根据地形调整城市村庄朝向。
万物负阴而抱阳”为人居环境的调整朝向,提供了其他可能
河北承德普乐寺以山峰为院落轴线抵景。
改造环境
安徽徽州呈坎村,明代建设大坝
几何关系与均衡对称秩序
几何关系:一种以简单矩形并通过轴线均衡对称关系组成院落及院落群的几何秩序
均匀对称秩序:中国传统建筑群中的均匀对称不同于一般形式上的完全对称,还受阴阳观念的影响。包含了一种内容的相关矛盾的均衡
同构关系与自然秩序
同构关系:或称为拓扑关系,是在中国园林建筑中存在的一种秩序。这种经过变换但仍得以保持的性质就是拓扑性质。具有拓扑性质的图形之间的关系是拓扑变换关系或称拓扑关系。经过拓扑变换的图形在结构上相同,其图形称为拓扑同构。
如苏州的一些园林中,围绕水面的建筑物轴线并不平行,但都指向水面一个大致的中心区域。这就是在变化的条件下保持不变的关系,即拓扑关系。
空间序列与总体权衡
空间序列:在轴线上空间序列变化颇为丰富,在处理大型建筑的尺度时,运用了“势”和“形”两个概念,并在建筑的远近、大小尺寸的设计上又有所运用
审美与建筑设计
实践理性精神与建筑审美趣味
形式美在中国建筑中的特色
礼的秩序要求
色彩以黄色为皇家与宗教专用
受不中不尊的思想影响,明间加宽
实践理性的原则
比例的推敲—过白
含蓄性与模糊性
庑殿顶—屋脊线的延线指向苍穹
歇山顶—结构简单且产生庑殿顶天际线效果
意境美
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用小品绿化衬托建筑性格。
空间与屋顶艺术
特殊矛盾性—-空间层次上。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穿插着院落空间,檐下空间,廊下空间等多重空间
特殊矛盾性—-硕大的屋顶。举架,举折
由上而下的设计思维,屋盖制约建筑空间
模数制与结构体系
等级制度服务,提高材等加大重要建筑的安全系数提高建筑等级
为设计和施工留了充分的灵活性,对构件断面做出规定,构件长度很少做规定
地域文化与建筑乡土性
气候、宗教影响等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同构关系
概述
我们可以将园林中的建筑等要素在这种格局中的关系称为”同构关系“或者”拓扑关系“
在中国的园林建筑中存在着另一种秩序,一种较为自由与自然的秩序。特别是将中国古典园林与欧洲古典园林相比较时尤其如此
拓扑同构的几种形式
向心关系:主要建筑和景点的法线都指向一个大致确定的中心区域
互否关系:相邻的建筑或景点的轴线常以接近相互垂直为特征,景观要素之间平衡互否
互含关系:如山中之水和水中之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景观各个要素相互包含的关系
在园林中的体现
向心关系
平面图中每栋建筑临水的法线都指向一个大致确定的中心区域,每栋建筑物的扭转即使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在一定的程度内,法线指向中心区域的相互关系并未变化,这就是在变换条件下保存不变的关系
在江苏无锡寄畅园、苏州网师园、拙政园等较小的园林中,围绕水面的建筑物轴线并不互相平行,常常略有扭转,互相顾盼
互否关系
相邻要素平面的进退位置和高度等空间尺寸、屋顶形式、色彩等方面也有出现
把拙政园、留园等园相邻建筑物的长轴画出,也常会看到这些相邻建筑的轴线常以接近互相垂直为特征,不断地改变着方向,在长轴方向上互为相反,互为否定的趋势,在对建筑平面作平行移动时并不改变
互含关系
尤其在山水关系上更为明显,如颐和园的万寿山与昆明湖在构成互否关系的同时,还呈现互含关系,万寿山东坡的水院“谐趣园”,昆明湖中的南湖岛,一为山中之水,一为水中之山
又如网师园,一半是水院,一半是旱院,但旱院内有一泉,水院中有一假山,这种景观各个要素互相包含
总结
文化本质:这三种关系都可在我国众多的古典园林中找到,三者之间不能相互变换,却可在《易经》中的太极图中找到之间的同构关系,这种集体无意识正是文化的深层次反映,揭示了我国建筑文化中来自《易经》思想的深层本质
自然有机
在自然秩序与均衡对称秩序之间,在同构关系与几何关系之间并没有一条截然划开的界限
在某些民居建筑中,即便是分期建设且未经过规划,在形成单个院落的集合关系的同时,院落之间以至建筑之间呈现着更多的拓扑同构关系,可以看出中国的自然观是有机的
名词解释
拓扑关系
中国园林中的建筑要素,在较为自由与自然的环境秩序中,呈现出的关系,也称为“同构”关系
如苏州的一些园林中,围绕水面的建筑物轴线并不平行,但都指向水面一个大致确定的中心区域。这就是在变换条件下保存不变的关系,即拓扑关系
过白
建筑间距的处理方法,指要求两栋建筑的距离要足够大,使坐于后进建筑中的人通过门樘可以看见前一进的屋脊,即在阴影中的屋脊与门樘之间要看得见一条发白的天光
现仅存于闽粤一带的民居营建中
微差与对仗
传统建筑为追求“和而不同”这一和谐秩序、审美效果而使用的两种途径
微差,如佛光寺大殿的立面,略微把当心间的宽度增加了一些,使之看起来接近一个横向的矩形,突出了当心间的重要性,体现了“以中为尊”的思想。檐口的处理上用到了生起,有平缓的出檐,屋脊也形成曲线,与檐口相呼应,使屋顶看起来虽厚重但不笨重,反而轻盈舒展。诸如生起、起翘、侧脚、收分、卷杀等包含了微差意味的处理手法广泛运用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使古建筑不论是结构上还是外观上都和谐统一。
对仗,如拓扑关系,以内在的相辅相成构成完整和谐的群体
模数制
模数制集中反映在《营造法式》中“以材为祖”这一句话上。宋代称为材分制,清代为斗口制。“材”在宋代包含三方面内容
指以反映该等级的标准断面的木构杆件
指以该标准断面杆件为基础的木构构件
设计时选用的作为制约全建筑主要尺寸的木构件的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