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学接受
源图书:马工程文学理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科目,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可用于期末考试复习、文学考研复习等。
编辑于2024-06-27 16:42:40参考资料:徐涛版考研政治,背诵笔记。 本人二战考生,希望可以帮助首战考研的学子,在一轮政治学习中了解所学部分有何重点,减轻后续背诵负担,缓解焦虑和压力。 备注:马哲部分一般没有很大更改,因而将所做思维导图分享出来,供大家共同学习参考,后续陆续更新。如有问题,请您指正!
参考资料:马工程文学理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课课程。概括了文学作品的意蕴、文学作品的体裁,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适用于期末考试复习、考研考试复习等。
参考资料:马工程文学理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课课程。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适用于期末考试复习、考研考试复习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参考资料:徐涛版考研政治,背诵笔记。 本人二战考生,希望可以帮助首战考研的学子,在一轮政治学习中了解所学部分有何重点,减轻后续背诵负担,缓解焦虑和压力。 备注:马哲部分一般没有很大更改,因而将所做思维导图分享出来,供大家共同学习参考,后续陆续更新。如有问题,请您指正!
参考资料:马工程文学理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课课程。概括了文学作品的意蕴、文学作品的体裁,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适用于期末考试复习、考研考试复习等。
参考资料:马工程文学理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课课程。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适用于期末考试复习、考研考试复习等。
文学接受
文学接受的构成
概念:指读者对作品阅读、理解、欣赏的活动,是文学活动的最后一环节。
两大要素:读者和作品
读者的地位和作用
读者的作用
①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尽力理解或还原作者赋予作品的意义;(孟子 · 以意逆志)②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对作品意义有新体会和发现。(董仲舒 · 诗无达诂)
读者的地位
在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处于主体地位,具体体现在读者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中。
读者与作者
①读者与作者所面对的事物不同。作者直面鲜活的生活世界,读者面对的则是作者创作的语言文字作品,读者只有通过阅读作品,才有可能间接接近作者所描写的生活世界。
②读者与作者的审美方式不同。作者通过对世界的审美体验完成艺术形象构思,并把它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形成文学作品,即“情动辞发”;读者则是通过阅读作品唤起审美体验并进行形象重构,使潜在文学作品转化为现实的文学作品,即“披文入情”。
③读者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作者创作。文学活动作为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联,作为对作品的反馈,读者的阅读反应会通过各种渠道为作者所了解,使作者对自己的创作的影响做出相应的自我评定,并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创作思想和方法,从而影响新的创作。
读者与作品
①作品对读者的接受具有规范作用。一部作品在作家笔下一经完成,其基本内涵、人物形象、整体风格就基本确定了,尽管时空变换,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始终规范着读者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②作品一般具有一样不确定性和空白处,等待读者解读。文学作品对于读者而言不同于学术著作新闻报道和产品说明,后者用的是解释性语言,而文学作品为了反映生动的生活和情感,一般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包括大量的气氛渲染、情调表现、节奏变化、色泽润饰、比喻象征等,这就必然留下意义不确定和空白,为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提供的空间。
从潜在的作品到现实的作品
读者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活动促使潜在的作品向现实的作品转化。未经读者阅读的文学作品作为'物'的客观存在,仅具有潜在的审美意义。 || 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欣赏,潜在的文学作品的意义才能被唤醒,成为活的文学作品。
文学接受的作用
①读者的阅读理解鉴赏活动,彰显文学作品的现实价值,同时赋予文学作品以新的创造与发现。读者阅读行为不仅是被动接受,也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对于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
②读者的阅读欣赏是对作品价值的检测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者的文学创作与生产。
③文学接受是读者进行文学欣赏、理解,满足自身审美需要的过程,对读者审美情趣培养、人格塑造、人生引导起重要作用。
文学接受的过程
阅读前的素养储备
绿P38
读者的接受素养
一定的语言能力:文学接受的基础。
生活体验:与文学接受密切相关,读者在文学接受中总是联系自己的生活、思考和情感,读者生活体验的积累越丰厚,对文学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文学艺术修养:是进行更高层次文学接受的基础和条件。
接受动机
指推动读者阅读并接受文学作品的心理需求。可以分为六种:审美动机(文学阅读的根本动机)、娱乐动机(是初始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借鉴动机、批评动机(获得对文学规律更深刻的认识)。这些动机往往交叉出现、相互转化。
审美感受
概念
指读者在阅读文本、重新创造艺术形象的同时,对重构的艺术形象进行审美的感知领悟与欣赏。
审美感受与审美体验:在阅读中始终伴随着审美体验,在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自身存储的经验同作品所表现的经验之间产生呼应和共鸣,在此状态下,读者发现了自己未曾留意的生活经验的意义与内涵,现实的经验由此得到超越,具有了某种难以言传的韵味,普通的经验转化为深刻的审美体验。eg.青年冰心在泰戈尔《吉檀迦利》影响下,触发日常生活体验的回忆,形成独特审美体验,创作了《繁星》《春水》,还把《吉檀迦利》翻译为中文,与更多读者分享。
文学审美感受的独特性:与雕塑、绘画相比,文学形象是在读者精神世界中存在的,文学作品所提供的对象并不直接诉诸视觉听觉,而需要读者在理解语言文字符号的基础上,以自身经历去发现和填充,重构带有个人理解的文学形象。||同时由于语言文字符号自身负载的理性和历史内容,对文学阅读而言,没有相当的文学素养、自觉参与和创造性的投入,文学作品的内在意义和审美潜质是无法真正实现的。||因此,文学媒介的特性使文学的感受和体验呈现出更大的创造性和自由性,这也体现了文学接受本身的独特价值。
审美评价
概念:对作品思想性、艺术性、审美价值等做出的理性判断和评价。
特点: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相互交织,但又有所不同。审美感受是文学接受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读者主要在感性层面对文学进行感知和体验,其结果是感性的文学想象的形成;审美评价则是文学接受活动的高级阶段,读者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凭借一定的尺度或标准,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审美价值等做出比较理性的判断和评价,但往往不脱离具体的审美感受。
一般读者审美评价:每个读者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总是有通过文学教育和阅读经验等途径确立的审美标准,总是能够根据这个标准对文学作品做出自己的审美评价。||普通读者的审美评价往往是随机的、感想式的、零碎的,但也是对作品最直观的理解,最真切的感受,因而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能够帮助作家调整、改进、丰富、提高作品。
批评家的审美评价:是审美评价的高级形态,往往是对一般读者审美评价的进一步提升。批评家往往可以对文学创作的方法技巧和思想有更深刻的了解和研究,因而在文学接受过程中,要比一般读者的审美评价更独到,提炼的更为准确,概括的更为集中,对普通读者的阅读有更强的指导作用。
文学接受的创造性与文学经典
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二度创造
概念:指读者阅读过程中在心理层面展开的再创造活动。二度创造强调读者在整个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由此对作家作品的意义进行再发现,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文学的创造性事实上既包括作家的创造性,也包括读者的创造性。二度创造是文学接受的重要特点。
内容
重构文学形象——阐释文学作品中的不确定和空白处,根据自身现实经历和经验,再造出打上个人印记的文学形象世界
开掘深层的意蕴世界——结合自身对生命的感悟对世界的认知,对自己二度创造的文学形象进行深度体验、领悟,从中发掘出超越具体人物、情节、故事的人生感悟。
形式:个人感悟,人际交流,生活追求,学习借鉴。
举例:王实甫《西厢记》对元稹《莺莺传》的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