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学接受的创造性与文学经典
源图书:马工程文学理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科目,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可用于期末考试复习、文学考研复习等。
编辑于2024-06-27 16:44:10参考资料:徐涛版考研政治,背诵笔记。 本人二战考生,希望可以帮助首战考研的学子,在一轮政治学习中了解所学部分有何重点,减轻后续背诵负担,缓解焦虑和压力。 备注:马哲部分一般没有很大更改,因而将所做思维导图分享出来,供大家共同学习参考,后续陆续更新。如有问题,请您指正!
参考资料:马工程文学理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课课程。概括了文学作品的意蕴、文学作品的体裁,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适用于期末考试复习、考研考试复习等。
参考资料:马工程文学理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课课程。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适用于期末考试复习、考研考试复习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参考资料:徐涛版考研政治,背诵笔记。 本人二战考生,希望可以帮助首战考研的学子,在一轮政治学习中了解所学部分有何重点,减轻后续背诵负担,缓解焦虑和压力。 备注:马哲部分一般没有很大更改,因而将所做思维导图分享出来,供大家共同学习参考,后续陆续更新。如有问题,请您指正!
参考资料:马工程文学理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课课程。概括了文学作品的意蕴、文学作品的体裁,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适用于期末考试复习、考研考试复习等。
参考资料:马工程文学理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课课程。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适用于期末考试复习、考研考试复习等。
文学接受的创造性与文学经典
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二度创造
二度创造与文学活动的完成
开放与持续的文学接受活动
从宏观角度看,一次文学接受的完成是另一次接受的开始,审美价值越高的作品在读者心中留存的时间就越长,即使在特定时间条件下会被遗忘,但在另外的情境下,这种感动还会被触发并继续对读者发生作用。在这种持续和重现过程中,文学接受的创造性活动还在继续,表现为时间上的延续和文学意蕴的拓展和深化。
另一方面,从整个文学接受史的角度看,只有伟大的作品才能超越历史,在不同时代都成为人们接受的对象。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交流和对话,使作品的潜在意义和价值由此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度创造的历史继承和发展
一部文学的接受史,是被不断阅读、不断发掘的历史,是一部不断经历二度创造的历史。
就个体读者而言,由于作品本身蕴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更由于主体自身对创造新的无线诉求,对一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阅读和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不仅完善了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创造性阅读,阅读经验积淀也有助于使读者形成相对稳定的审美文化心理。
人类历史是不断前进发展的,人类主体性也相应具有无限性,因而二度创造也是无限的。
读者的二度创造过程也使某部具体的作品意义得到不断积累,影响后人的阅读和理解。
绿P40
文学接受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由于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存在二度创造,所以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接受程度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当然由于面对的是同一作品,接受时也必然存在一定的相同相通之处。这就构成了文学接受的差异性和共通性。这是一堆基本的矛盾,是由文学接受活动的创造性决定的。
差异性
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同一读者或者不同读者在不同时间和心境下对同一作品的解读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时这种差异还很大。
文学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以及读者阅读的个体差异,也使不同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时间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解读。
eg.鲁迅:对于《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共通性
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的接受又往往存在着稳定的、超越时代、地域和民族差异的一致性,即文学接受的共通性,主要表现在:
对文学语言的把握具有共通性。文学语言虽然具有含混性的特征,但对于约定俗成的语音语法和意义,不同读者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
对文学形象的把握具有共通性。eg《红楼梦》林黛玉的外貌描写为例,虽然不同读者心目中的黛玉不尽相同,但对林黛玉体弱多病的美人形象大都是毫无疑问的。
对文学意蕴诠释和价值评价具有共通性。人类本性、民族文化、阶层文化有着共通性,所以不同国度、历史时期的读者,对同一文学作品意蕴的体验与评价,也有共通性。eg.历代读者对李白及其作品中的豪放情怀、杜甫及其作品中的爱国忧民情怀的认知大体一致。
差异性和共通性的联系
对立统一
一方面,由于文学作品的媒介符号的确定性,每一读者面对的作品是一致的,而作品对一切阅读有着规定和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在一定的共同范围内,读者的接受必定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共通性乃至共同性。
然而,在这种共通性的基础上,差异性更为普遍地存在。因为即使围绕着同一部具体的文学作品的是同一时代具有某种共通性的读者群,但其中每个读者个体的阅读能力、趣味也还是千差万别。不同的读者群和同一读者群内的不同读者必然会从不同角度切入具体的作品,从而造成文学接受的差异性。
从整个文学接受来说,共通性是有条件存在的,差异性的存在则是绝对的。两者是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差异性建立在共通性之基础上,共通性则现实地存在于差异性之中。
总之,共通性保证了文学阅读的有效性和交流的可能性;差异性则是文学生命延展的动力和表现,是读者阅读准备同作品自身所展现的形式、内涵与价值的凝聚和融合。二者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影响,缺少共通性,文学接受无法达成;缺少差异性,文学接受将逐渐走向衰落。
文学经典
概念
一般认为,文学经典是指在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蕴含社会与历史意义,凝聚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作品。它是文学创作的借鉴对象,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参照标准,更是文学接受的宝贵资源。
文学作品的优胜劣汰
文学经典的出现,是读者意志的反映,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一部作品的优劣高下,根本上还是靠历代普通读者、专业批评家的阅读和文学史家的遴选。其中,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对推出文学经典所起的作用最为直接。
文学经典在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甚至里程碑的意义,其意义需要熟悉文学史的专业读者通过比较、发掘才可以显现;缺少丰厚文学阅读经验的普通读者往往很难辨别这种创新的意义和价值。有的文学作品传播范围极小,很难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
对这些作品的评价、阅读,专业的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就承担着主要的责任。文学史家还承担着将某些文学作品遴选入文学史的工作,并使之以教材形式纳入学校的课程教育体系。这种文学教育的传承性保证了文学经典谱系的延伸,也保证了文学经典在未来被接受的可能性。
从较长的时间段来审视,普通读者在两方面最终影响着文学经典的命运: ①一是专业读者所推荐的经典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普通读者的响应和认同的话,其经典地位就会逐步丧失;②二是普通读者集体认同并赋予其较长久生命力的作品,往往会反馈、影响和最终决定专业读者对经典的选择。同时,意识形态对文学经典的形成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某些作品会因为表达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或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暗合而被推升为某时代的文学经典。
此外,在文学经典的形成过程中会出现一种“伪经典”现象,即在特定历史时期出于非文学原因将某部作品人为拔高,使之一度获得本应只有真正的文学经典才可能获得的影响和地位。是因为文学接受活动出了问题,偏离了审美的追求。“伪经典”常常是商业炒作造成的,这种偏离现象很不利于文学的健康发展。
绿P41
文学经典的特征和意义
特征:具有独创性;蕴含社会与历史意义;凝聚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
意义: 1.否定的规范作用: (1)为后世作家指出了雷区。它告诉后人的不是应该怎样写,而是不应该怎样写;不是写什么,而是不能写什么。(2)新作要成为经典,只有背叛原有的经典,在实际操作中采取迂回策略一打着复古旗号。 2.文学史价值:文学经典一经形成,就会受到社会的更多推崇,从而拥有更多的读者,获得历史继承的优先性,成为被阅读和阐释的焦点,对以后的文学接受活动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文学经典的积极影响集中表现为对读者心理结构的塑造、改进、丰富和完善。eg.杨沫《青春之歌》,林道静形象,揭示出知识分子只有投身革命洪流才有光明前途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