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行政伦理学
行政伦理学、期末重点、期末必备、知识总结。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行政伦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相关概念,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从个人行为到公共管理,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编辑于2024-07-08 18:03:13行政伦理学
第一章
1.什么是行政伦理
行政伦理是规范行政管理主体行为,保证行政活动的公正性,合理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的价值准则体系
2.道德和伦理的关系
道德是伦理的反映和形式 伦理则构成了道德的基础和前提
3.伦理的底蕴(义务论和功利论)
4.行政伦理学中需要密切关系的两对关系
(1)公共权力和公共利益 (2)公共权力和公共责任
5.行政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1887年,威尔逊发表了《行政学研究》——标志着行政学的诞生 (2)美国公共行政学会(ASPA)于1976年成立了“职业标准与伦理委员会”——标志着行政伦理学的诞生
6.公共性是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 公共利益成为判断公共管理行为是否正当的价值标准
7.衡量公共管理是否公正的尺度——能否促进人的发展
第三章:行政纪律
1.行政纪律的内容
概念:行政纪律就是指行政组织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组织整体利益而制定的一种要求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甚至个人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政准则和行为规范
内容: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外事和保密纪律、廉政纪律、财政纪律、经济秩序纪律、社会管理纪律和公共道德纪律
我国行政纪律的基本内容
政治纪律 工作纪律 保密安全纪律 廉政纪律 财经纪律 道德纪律
2.自律和他律的辩证关系
(1)自律是行政伦理建设中最基本、最深刻的内在根据 (2)行政伦理“他律”机制的最终目的也正是为了实现行政人员的廉洁“自律” (3)需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行政人员的行为 (4)加强自律,促使行政人员实现人格道德的升华
第四章:行政荣誉
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
无限责任制:责任主体为其行为及其后果承担全部责任 有限责任制:责任主体为其行为及其后果承担部分责任 无责任制:责任主体不需要为其行为及其后果承担责任
行政荣誉配置机制中配置失灵的表现
以权力、地位获取和派生荣誉; 以财富和知名度衍生荣誉; 荣誉获取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把知名度等同于名誉; 行政荣誉称号的错误授予对社会、获得者所在组织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并影响政府公信力
第五章:行政伦理监督
1.行政伦理监督的作用
一般作用:(1)促进了公共行政价值的实现 (2)促进了行政体系(政府活动体系)价值的实现 (3) 能够促进行政人员职业意识的强化(个人层面) (4)行政伦理监督具有惩罚和激励作用
现实作用:(1)加强行政伦理监督有利于加强人民民主政治建设 (2)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型+责任型+回应型+整体型)的重要方式 (3)是保证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重要方式 (4)有利于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
2.新公共行政学的伦理价值
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在于社会公平,在于促进公民社会所拥有的、以社会公平为核心的基本价值
3.回应型政府
回应型政府是以公共治理为理念,以解决公共问题、社会问题为责任,具有自觉、稳定、可持续的回应性和回应机制,以及有效回应社会所需回应力,体现以民为本、服务导向、及时反应、依法治理的基本特征,以政府与社会平等合作为治理模式。
回应型政府=回应效率+回应质量
4.公共权力的特点
公共性 强制性 服务性 功用性 扩张性 政治性
5.公共权力异化
概念:公共权力异化是指公共权力运行背离了自己的公共利益目的,即公共权力主体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或小团体利益,或公共权力成为公众获取公共利益的障碍
主要表现形式——以权谋私
6.公共权力异化的原因
权力本身的原因:(1)公共权力的强制性极易导致权力的滥用 (2)公共权力的扩张性常使其侵犯社会或公众的权力 (3)公共权力的工具性容易造成公共权力运用的失范
权力主体的原因: 公共权力的主体包括公共权力的所有者,又包括公共权力的行使者。 然而,无论是权力的所有者——公共组织,还是权力的行使者——公职人员,都天然的会偏离公共角色规范和公共权力行使准则。
制度的因素:分配制度和监督制度
7.腐败的原因
(1)主观方面:伦理境界和道德自律的丧失 (2)客观方面:权力在社会中产生并脱离社会而具有超越社会之上的物质能量,失去制约的权力就具有扰乱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正常秩序的能量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阿克顿《自由与权力》 “一切拥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这一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8.腐败的治理(结合原因分析)
道德建设: (1)培育服务型公共行政文化 (2)加强对行政人员伦理法规的教育和培训 (3)要对行政伦理的结果进行 监督
制度建设: (1)完善党内的民主和党外的监督制度 (2)完善违纪行为惩处制度 (3)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具体制度 (4)加强反腐倡廉国家立法工作
9.公共权力制约
以权力制约权力——分权制衡论 以权利制约权力——人民主权论
10.我国的行政伦理监督体系
外部监督体系:权力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监督、司法监督
内部监督: (1)一般监督:主要包括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的监督、职能监督和主管监督 (2)行政监察:是指政府系统内的专门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的工作所实行的全面监督 (3)审计监督:审计监督是为了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监督制度,主要包括调查权、审查权、建议权、处理权、通报权
第八章:政府信任关系
1.政府公信力的评判标准
(1)政府责任是否到位 (2)公民本位服务是否到位 (3)依法行政是否滥用 (4)信息公开,政府透明
2.考察政府信任关系
重要指标——政治信任感(从选举结构、政党得票率、行政首长的的个人威望体现出)
考察指标
3.三种类型的政府信任关系
(1)习俗型(先例或习惯的取向)信任关系——农业社会的统治社会治理模式 (2)契约型(法的取向)信任关系——工业社会的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 (3)合作型(德的取向)信任关系——后工业社会的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
4.塔西佗陷阱
出处:塔西佗所著《塔西佗历史》 政府部门一旦失去了社会公信力,那么它无论办什么事情或表达什么言论,都不会引起人们的相信,相反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5.政府如何避免塔西佗陷阱
(1)构建公共舆情预警系统 (2)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 (3)及时回应群众的关切
6.公众对政府信任度下降的原因
(1)行政管理中的“家长制”作风和“个人专断”(个人权威盛行) (2)行政权力缺乏制约,内外部约束机制软弱 (3)政府行政效能与社会和经济要求断裂(不能有效提供公共服务) (4)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固守旧规,应变能力不足 (5)公共行政缺乏绩效评价,责任机制薄弱
7.政府信任关系构建的原则
(1)利益一致原则 (2)客观求实原则:第一层为说真话,第二层为解真象,第三层为求实施 (3)公开性原则 (4)整体性原则
第九章:行政忠诚
1.行政忠诚的对象
(1)忠诚于公共利益: 根据主权在民原则,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行政人员只是人民的雇员。行政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所以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国家责无旁贷,具体表现为忠诚于公共利益 (2)公共利益至上的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行政人员将公共利益摆在第一位,成为自己的价值追求目标后,行政忠诚才可以真正实现
第十章:行政责任
1.行政责任的类型
农业社会——对个人负责 工业社会——对制度负责或对组织机构负责 后工业社会——对良心负责
2.问责制
问责制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而实施的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追宪制度。 原则:(1)过错责任原则 (2)无过错责任原则(危险责任原则)
同体问责:在我国指党政组织系统内部对其成员的问责 异体问责:由党内组织外部系统对行政机关及其成员进行的问责
3.如何塑造责任型政府——实现公共责任的途径
责任政府是政府建设的起点和落脚点,是行政伦理建设的核心内容(为公民服务向为公民负责转变)
(1)强化责任主体,牢固树立责任观念 (2)加大责任监督力度,广开责任监督渠道 (3)完善责任制度和责任机制,行为应有责任依据,后果应有处罚尺度 (4)责任追究惩处应规范科学,惩处力度避免因人而异 (5)公共责任的实现有赖于个人品德、组织文化和社会伦理之间的有效整合
第十一章:政策制定中的伦理
1.邻避冲突
邻避冲突是指将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在社区周边且具有负外部效应而引发的群体排斥及利益抗争现象——NIMBY
2.理解公共政策伦理
(1)制定公共政策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2)公共政策应该为公共利益,公民服务
(3)通过加强公民参与保证公共政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合法性 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决定着政府公共政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合法性,有助于保证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增强对公共政策的回应与监督。实现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应该加强公民参与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政策公开制 度,建立健全政府性民意表达机制与舆论监督机制,并培育公民参与的主体意识,践行公民参与,培养公民参与文化。
3.政策制定中伦理价值的建设路径
制度路径:(1)约束机制 (2)公开化、民主化机制 (3)评估机制、反馈机制和纠错机制 (4)利益表达机制 (5)重视非正式制度(公民认同)的建设
个人(决策者)路径: (1)平等对待多元价值 (2)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把握公共利益 (3)具有责任意识 (4)具有道德自主意识
4.政策制定中要遵循的具体伦理准则
(1)公平【一视同仁】,公平的原则要求公共决策过程中能做到公平分配利益与价值 (2)正义【公正】 (3)民主,民主的理论基础来源——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民约论》)
5.政策制定中的根本伦理准则:公共性
(1)实现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必须正确处理好围绕价值目标的利益冲突;决策者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冲突;人类社会利益与自然利益之间的冲突 (2)公共政策是维护公共利益和实现公共意志的手段 (3)公共性是一种在任何公共政策中都应当存在的基本价值 (4)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的要求:成为公共利益的体现;普遍的代表性;充分的开放性;民众的广泛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