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二章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二章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可以直接背,知识点系统且全面,有助于学习者快速定位到关键信息,减少在海量资料中搜索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作为复习的参考资料,帮助学习者在考试前快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内容实用,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收藏一下~
编辑于2024-07-14 08:42:20第2章 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
2.1公共建筑的空间组成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成:公共建筑空间的使用性质与组成类型可以分为
1)主要使用部分(根据公共建筑类型不同而不同)直接为建筑物使用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的部分
2)次要使用部分(根据公共建筑类型不同而不同)
为保证基本使用目的而设置的辅助空间以及设备用房。如影剧院的售票房、放映室,体育建筑中的服务用房(更衣室等),以及一般建筑物所共有的公共服务空间,如卫生间、 贮藏室等;还有一些内部人员使用的空间,如办公室、库房、设备用房等。
3)交通联系部分:联系上述两个空间及供人流、货物来往的空间,包括门厅、大堂、走道、 楼梯间和电梯间等。
要求
①适宜的高、宽、形状,流线简单明确,对人流有明显导向作用
②良好的采光、照明,重视安全防火等问题
分类:水平交通、垂直交通、枢纽交通
空间组合中的垂直交通(楼梯、坡道、电梯)
空间组合中的垂直交通(见构造)
1)楼梯
2)坡道
3)电梯
4)空间组合中的自动扶梯
空间组合中的交通枢纽(门厅、过厅等)
空间组合中的交通枢纽
考虑不到人流的集散、方向的转换、空间的过渡以及与通道、楼梯等空间的衔接等,需要设置门厅、过厅等空间形式,起到交通枢纽与空间的过渡作用
1)功能方面的要求
应体现空间构图意境
展示空间导向,增强人流方向感
室内外过渡空间的处理
门廊,雨篷,与室外台阶平台花池等建筑小品结合起来
总之,公共建筑门厅出入口部分既是过渡空间,也是公建空间组合的重点,在进行空间环境设计构思时,应满足使用方便、空间得体、环境优美、装饰适宜、技术合理、经济有效等方面的要求
2)精神方面的要求
空间组合中的水平交通(过道、过厅、通廊)
1.空间组合中的水平交通
根据使用性质的不同分类
(1)基本属于交通联系的过道、过厅和通廊。如旅馆、办公等建筑的过道
(2)主要作为交通联系空间,兼其他功能服务的过道。医院门诊部、小学过道
(3)各种功能综合使用的过厅与过道。如展馆、园林中的廊子
公建空间组合中通道的宽度与长度
宽度
分析人流的性质是关键;即单纯的人流活动、兼有携带物品的人流、人流中混有运送物品的车流;还需考虑人流方向、数量、门扇开启方向
公建中通用的过道,宽度大于1.5m,例,旅馆、办公1.5-2.m,学校2-3m,医院门诊3-4m
长度
根据建筑性质、耐火等级、防火规范及视觉艺术等方面的要求而定。最主要的是控制最远房间的门中线到安全出口的距离
采光
除大型公建可用人工照明,一般应考虑直接自然采光
双面通道采光问题解决办法:1)依靠走道尽端开窗,2)或借助门厅、过厅或楼梯间的光线采,3)利用走道两侧开敞的空间改善过道采光,4)局部采用单面通道,5)利用走道两侧房间的门或亮子、高窗等措施间接采光
综上,空间组合中的水平交通布置,应从全局出发,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结合空间艺术构图的需要,力求减少通道、厅堂的面积和长度,使空间紧凑,还节约经济。
公共建筑的空间构成及相互关系
各种类型的建筑物,由于用途、性质的不同,它们所需要的主要使用部分和辅助用房的 大小、数量很不相同,一般按设计任务书的要求进行设计。在设计时,通过调查研究,根据 具体情况可作适当的调整。
不同用途的各类型建筑组成部分为: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主要就是处理好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同摆法可以形成不同特 点的空间组合方式。
1、主要使用空间
主要使用空间是指直接为这种建筑物使用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房间,包括一般的工作房间及群众大厅。 如文化中心,有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报告厅。旅馆建筑中既有居住的客房,又有公共活动用的多功能厅及各种文娱活动室等
2、次要使用空间(辅助空间)
次要使用空间(辅助空间)是为保证基本的使用目的而需要的辅助房间及设备用房。如一般建筑物都共有的公共服务房间,如卫生间、盥洗室、管理间、贮藏室等。还包括一些内部工作人员使用的房间(如办公室、 库房、设备用房,如锅炉房、通风机房
3、交通联系空间
交通空间是指为联系上述各个房间及供人流、货流来往联系的交通部分,包括门厅、走 道及楼梯间、电梯间等。
上述三大部分是按它们的功用而划分,但有时也不能绝对分开,常常彼此寓于其中。 例如医院门诊楼的走道,一般除作交通外,常兼候诊,旅馆、剧院的门厅也用作休息厅; 又如厨房,有时可算为主要使用部分,有时也作为辅助使用部分。 就是主要使用空间内也有交通空间,供人通行。目前,交通空间作为“联系空间”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新建筑设计中。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形式
所谓“空间组合形式”是指若干独立空间以何种方式衔接在一起的,使之形成一种连续、 有序的有机整体。空间的组合方式根据各自的特征,概括起来有:
1.并联式(走道式)
并联式组合(走道式) 定义:并联式组合空间是指具有相同功能性质和结构特征的空间单元以重复的方式并联在一起所形成的空间组合方式。
特点:这种组合方式简便、快捷,适用于功能相对单一的建 筑空间。使用空间和交通联系空间明确分开。如教室、宿舍、住宅单元、幼儿园等等,这类空间的形态基本上是近似的,互相之间没有明确的主从关系,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可以相互联通也可以不联通。
种类:内廊式、外廊式
内廊式特点:走道使用效率高,平面紧凑。但缺点是部分房间朝向较差,通风条件较差, 走道较暗。 外廊式特点:其优点是通风采光条件较好,缺点是走廊所占交通面积较大,使用效率较 低,不经济。
2.串联式
定义:各组合空间单元由于功能或形式等方面的要求,将主要使用空间一个接一个的相互串通、直接相连,串联形成一个空间序列,呈线性排列,故此种组合方式也称为“序列组合”或“线性组合”。
特点: 1把交通联系空间置于使用空间之内;2各主要使用 空间关系紧密,并有良好的连贯性,先后次序明确 。
这些空间可以逐个直接连接,也可以由一条联系纽带将各个分支连接起来。前者适用于 那些人们必须依次通过各部分空间的建筑,其组合形式必然形成序列。如展览馆、纪念馆、 陈列馆等,后者适用于分支较多,分支内部又复杂的建筑空间,如综合医院、大型火车站、 航空港等。
在串联式组合的空间序列中,在功能上或象征方面有重要意义的空间,可以通过改变尺 寸、形状等手法加以突出,也可以通过其所处的位置加以强调,如位于序列的首末、偏离线性组合或位于变化的转折处等。另外高层建筑的空间组合方式也可归于串联式组合,由垂直交通核心将各层空间在竖直方向上串联在一起。
3.集中式(以大空间为主体的组合形式)
集中式组合通常是一种稳定的向心式构图,它由一 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围绕一个大的占主导地位的中心空 间构成。处于中心主导空间一般为相对规则的形状,应有足够大的空间体量以便使次要空间能够集结在其周 围;次要空间的功能、体量可以完全相同,也可以不同, 以适应功能和环境的需要。
一般说来,集中式组合本身没有明确的方向性,其入口及引导部分多设于某个次要空间。 这种空间组合方式适用于体育馆、歌剧院等以大空间为主的建筑,西方古代的教堂也有很多 采用这种空间组合方式。
4.辐射式(以广厅连接空间的组合形式)
定义:这种空间组合方式兼有集中式和串联式空间特 征。由一个中心空间和若干呈辐射状扩展的串联空间组合而成,辐射式组合空间通过现行的分支向外伸展,与周围环境紧密结合。
特点:其特点是广厅成为大量人流的集散中心,通过它既可以把人流分散到各主要空间,又可以把各主要空间的人 流汇集于此,从而使广厅成为整个建筑物的交通联系中枢。
这种组合较适合于大量人流集散 的公共建筑。(火车站,图书馆,航空站
另外设计中常用的“风车式”组合也属于辐射式的一种变体。并且呈辐射状分支空间的 功能、形态、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不同;长度也可长可短,以适应不同的基地环境变化。
5.组团式(单元式)
把空间划分若干个单元,用交通空间将各个单元联系在一起,形成单元组合
单元内部功能相近或联系紧密;单元之间关系松散,具有共同的 或相近的形态特征。实践中常用的庭院式建筑即属于这种组合方式。
单元之间的组合方式或可以采用某种几何概念,如对称或交错 等,这种组合方式常用于渡假村、疗养院、幼儿园、医院、文化馆、 图书馆等建筑。
6.网格式(沿柱网分割空间的组合形式)
这种组合方式是将建筑的功能空间按照二维或三维的网格作为 模数单元来进行组织和联系,我们称之为网格式组合。
其特点是被分割的空间直接相连,关系密切。
按照这种方式组合的空间具有规则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而且结构标准化,构件种类少, 受力均匀,建筑空间的轮廓规整而又富于变化,组合容量,适应性强,被各类建筑所广泛使用。
在建筑设计中,这种网格一般是通过结构体系的梁柱来建立的, 由于网格具有重复的空间模数的特性,因而可以增加、削减或层叠,而网格的同一性保持不变。
7.多种组合形式的综合运用
2.2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
功能的涵义
功能是构成建筑的三要素之一。两千多年前古罗马著名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适用、坚固、美观是建筑的三要素,其中“适用”指的就是建筑的功能性。
1)建筑功能
a)建筑的功能是指建筑的用途,建筑的目的是获取符合使用要求的有效空间。
b)建筑应满足人体尺度和人体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度。
c)建筑应满足人的生理要求。如良好的朝向、保温隔热、隔声、防潮、防水、采光、 通风条件等。
d)建筑应满足不同类别的建筑具有不同使用特点要求。例如交通建筑要求人流线路流 畅,观演建筑要求有良好的视听环境,工业建筑必须符合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等等;
2)物质技术条件
建筑物质技术条件是建造房屋的手段。
a)材料技术——物质基础
b)结构技术——构成建筑空间的骨架
c)施工技术——实现建筑生产的过程和方法
d)设备技术——改善建筑环境的技术条件
3)建筑形象(造型)
建筑形象是功能和技术的综合反映 。
a)内外部空间的组合
b)建筑的体型
c)立面构图与轮廓
d)细部与重点装饰处理
e)材料的质感与色彩、光影变化等
f)具有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的特征
4)建筑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a)建筑的三要素是辩证的统一体,互相联系、约束,又不可分割,但又有主次之分。 (曾经有分歧,见《建筑空间组合论》P12 页)
b)建筑功能起主导作用。
c)建筑技术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保障,技术对功能又有约束和促进作用。
d)建筑形象是功能和技术的综合反映。如果充分发挥设计者的主观作用,在一定的功 能和技术条件下,可把建筑设计的更加美观。
公共建筑的功能问题
建筑功能对于建筑空间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功能决定空间的组合形式 (第二节内容)
功能决定空间的“形”
功能决定空间的“质”
功能决定空间的“量”
1)功能决定空间的“量”
所谓空间的“量”是指空间的大小和容量。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以平面面积作为空间大小的设计依据。根据功能需要,一个空间要满足基本的人体尺度和达到一种理想的舒适程度, 其面积和空间容量应当有一个比较适当的上限和下限,在设计中一般不要超过这个限度。
2)功能决定空间的“形”
功能的制约与建筑空间的灵活多样并不矛盾。空间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功能特点对于使用空间的形状要求并不严格,设计师可以根据形体组合的要求,地形环境的限制,甚至个人的喜好进行多种选择,这也正是建筑形体丰富多彩的原因之一。不论如何选择,使用功能应该是首要的制约条件,那种随意牺牲功能而片面追求空间形体变化的设计手法是不可取的。
所谓空间的“形”是指空间的形状。除了空间的大小和容量,空间的形状也同样受功能的制约。虽然说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某些空间可以被设计成多种形状,然而对于特定环境下的某种使用功能,总会有最为适宜的空间形状可供选择,是一个优化组合的过程。
3)功能决定空间的“质”
所谓空间的“质”,主要是指满足采光日照、通风等相关要求。当然遮风避雨,抵御寒暑几乎是一切建筑空间所必备的条件,某些特定的空间有防尘、防震、恒温、恒湿等特殊要求,主要是通过机械设备和特殊的构造方法来保证,而对于一般建筑而言,空间的质主要涉及到开窗和朝向等方面。
不同的空间,由于功能要求的不同,需要不同的朝向和不同的开窗 处理;而同样尺寸的空间,由于朝向和开窗的处理不同则会带来不同的使用效果。
不同的功能需要还会影响到开窗的形式,从而对具体的空间形式产生制约性。一般建筑上最常用的为侧窗,采光要求低的可以开高侧窗,采光要求高的可以开带形窗或角窗。一些进深大的空间则可以双面开窗或开设天窗。
以朝向为例,不同性质的房间,由于使用要求不同,有的必须争取较多的日照条件,有的则应尽量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
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
什么是功能分区
概念
建筑物内部使用程序
工业建筑都有一定的生产工艺,建筑设计必须根据工艺的安排进行建筑平面布局。在公共建筑中虽然没有严密的一道道工序,但也有一定的使用程序。建筑的平面布局要与这种使用程序相适应,而不能与之发生冲突。
建筑物内部使用程序不仅影响着平面布局方式,同时也影响着空间的安排及出入口设置等。
在设计各类公共建筑时,在研究了它们的使用程序和功能关系后,就是要根据各部分不同的功能要求,各部分联系的密切程度及相互的影响,把它们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区或组, 进行合理的分区设计组合,以解决平面布局中大的功能关系问题,使建筑布局分区明确,使用方便、合理,保证必要的联系和分隔。
合理的功能分区就是既要满足各部分使用中密切联系的要求,又要创造必要的分隔的条件。
联系和分隔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的作用在于达到使用上的方便,分隔的作用在 于区分不同使用性质的房间,创造相对独立的使用环境,避免使用中的相互干扰和影响,以 保证有较好的卫生隔离或安全条件,并创造较安静的环境等等。
功能关系图
为了更清楚、更简明地表示建筑物内部的使用关系,常以一种简明的分析图表示公共建 筑的内部使用程序,我们通常称之为功能关系图。
这种功能关系图对设 计者是颇有益的。它是功能分析的一种手段,不仅表示出使用程序,也表示各部分在平面布局中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和功能分区的内容。 在某种情况下,分析图本身就可以提出平面关系的方案。
功能分区的原则
处理好“主”与“(次)辅”的关系
任何一类公共建筑物都是由主要使用部分和辅助使用部分所组成。在进行空间布局时考虑各类空间使用性质的差别,将主要使用空间与辅助使用空间合理地进行分区。
一般是:主要使用部分布置在较好的区位,靠近主要入口,保证良好的朝向、采光、通风及景向、环境等等条件,辅助或附属部分则可放在较次要的区位,朝向、采光、通风等条件可能就会差一些,并常设单独的服务入口。
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
任何一类公共建筑物中的各种使用空间,有的对外性强,直接为公众使用,有的对内性强,主要供内部工作人员使用。在进行空间组合时,必须考虑这种“内”与“外”的功能分区。
一般来讲,对外性强的用房(如观众厅、陈列室、营业厅、讲演厅等)人流大,应该靠 近入口或直接进入,使其位置明显,便于直接对外,通常环绕交通枢纽布置;而对内性强的 房间(如内部办公、仓库及附属服务用房等)则应尽量布置在比较隐蔽的位置,以避免公共人 流穿越而影响内部的工作。
处理好 “动(闹)”与“静”的关系
公共建筑中一般供学习、工作、休息等主要使用部分希望有较安静的环境,而有的用房在使用中嘈杂喧闹,甚至产生机器噪声,这两部分则要求适当的隔离。
如幼儿园建筑中的卧室应安静、隐蔽,文体活动的音体室应布置在阳光充足、明显易找且与室外活动场地联系紧密的位置,布局特点往往要求开场通透
处理好 “污”与“洁”的关系
公共建筑中某些辅助或附属用房(如厨房、锅炉房、洗衣房等)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气味、 烟灰、污物及垃圾,必然要影响主要使用房间,在保证必要联系的条件下,要使二者相互隔离,以免影响主要工作房间。一般应将它们置于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且不在公共人流的主要交通线上。此外,这些房间一般比较零乱,也不宜放在建筑物的主要一面,避免影响建筑物的整洁和美观。
亲与疏
功能分区方式:总结实践经验,按功能要求分区,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a)分散分区 即: 将功能要求不同的各部分用房分别按一定的区域,布置在几个不同的单幢建筑物 中。这种方式可以达到完全分区的目的,但也必然导致联系的不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要 很好地解决相互联系的问题,常加建露廊相连接。
b)集中水平分区 将各功能要求不同的各部分用房集中布置在同一幢建筑的不同的平面区域,各组取水平 方向的联系或分隔,但要联系方便,平面外形不要搞得太复杂,保证必要的分隔,避免相互影响,一是将主要的、对外性强的、使用频繁的或人流量较大的用房布置在前部,靠近入口 的中心地带;二将辅助的对内性强的使用人流少的或要求安静的用房布置在后部或一侧,离 入口远一点。也可以利用内院,设置中间带等方式作为分隔的手段。
c)垂直分区 将功能要求不同的各部分用房集中布置于同一幢建筑的不同层上,以垂直方向进行联系 或分隔。但要注意分层布置的合理,注意各层房间数量、面积大小的均衡,以及结构的合理性。并使垂直交通与水平交通组织紧凑方便。分层布置的原则一般是根据使用活动的要求, 不同使用对象的特点及空间大小等因素来综合考虑。
2.3公共建筑的人流聚集与疏散
一般公共建筑在人流组织上基本可以归纳为平面的和立体的两种形式
中小型公建,平面组织
大型建筑,立体组织
综合布置,旅馆、影剧院
人流活动的合理顺序问题
1.阶梯教室人流疏散特点
特点:人流活动比较集中
要求:出入顺畅留有缓冲空间
出入口布置:(1)出入口合并设置,易造成人流的交叉拥挤,用于规模不大的阶梯教室。(2)分开设置,入口在讲台附近,出口在教室后部。优点,干扰小、疏散快、不易干扰
2.影剧院、会堂人流疏散特点
特点:人流活动具有连续性
设置:常要求入场口与出场口分开设置,疏散设计方便、安全、快捷
3.体育建筑人流疏散特点
特点:集散大量人流,疏散时间集中
布置方式
(1)观众席内设置横向通道,利于疏散,易造成席位减少、提高席位坡度、影响观众视线
(2)观众席内设只设纵向通道,会增加疏散口数量,减少观众席位。适用于小型体育馆
公共建筑的交通空间组成
公共建筑的水平交通
分类
完全为交通联系的需要而设的过道,过厅和通廊;
主要作为交通联系空间兼为其他功能服务的过道、过厅或通廊;
各种功能综合使用的过道与厅堂。
布局要点
水平交通空间的布局应与整体空间密切联系;
联系应该直接、通畅,防止曲折多变;
应具备良好的采光和通风;
空间形式
a 封闭式 ;b 开敞式 ;c 半封闭半开敞式 a直的 ; b曲的 ; c直曲结合的
除根据内容的需要外,还应服从整体布局及空间艺术处理的需要。
公共建筑的垂直交通
楼梯:直跑楼梯(入口大厅处居多,大多强调艺术氛围) 双跑楼梯(较常用,主要楼梯或辅助楼梯)三跑楼梯(与门厅或过厅结合,与特定空间结合) 旋转楼梯(轻松气氛,装饰效果)剪刀式楼梯(利于人流疏散)
布置要点:
位置数量:按照功能要求和防火规定,有主次之分
自身宽度长度:根据人流量与层高而定
踏步形式:宽度、高度
扶手设计:形式、高度等
坡道:某些类型的公共建筑,火车站、机场、医院等,为了解决大量人流疏散或特殊人流的交 通问题而设置坡道。
坡道坡度一般为 8%-15%,在人流集中部位,则平缓些,为 6%-12%。坡道设计应考虑防滑因素。坡道缺点:占面积太大(为楼梯的 4 倍),应用较少。
电梯:高层建筑,或某些特殊功能的多层建筑(医院,疗养院等),除布置楼体外,换设置电梯以解决垂直交通问题。
按防火规定,必须配辅助楼梯,距离靠近或成组布置;电梯入口前应配有缓冲等候空间;规模较大(8 层)的高层建筑中,电梯可成组(不超过 8 部为宜)排列;电梯位置主要依据交通联系是否方便来确定,一般设在建筑的中心地带。
公共建筑的交通枢纽
解决人流集散、方向的转换、空间的过度以及通道楼梯等空间的衔接需要设置门厅、 过厅等空间形式,起到交通枢纽与空间过渡的作用。
门厅出入口部分,既是过渡性的空间,也是公共建筑空间组合的重点。在进行空 间环境设计构思时,应满足使用方便、空间得体、环境优美、装修适宜、技术合理、经济 有效等方面的要求,才有可能解决好这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公共建筑的交通流线组织
人在建筑物内部的活动,物在内部的运用,就构成建筑的交通组织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互的联系,二是彼此的分隔。合理的交通路线组织就是既要保证相互联系的方便、 简捷,又要保证必要的分隔,使不同的流线不相互交叉干扰。
公共建筑物中交通流线组织,尤其是那些使用频繁,拥有大量人流的医院、影剧院 、 体育馆、展览馆等建筑物中显得特别重要。交通流线组织的合理与否一般是评鉴平面布局好 坏的重要标准。它直接影响到布局的形式。
交通流线的类型
公共建筑物内部交通流线按其使用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公共人流交通线:即建筑物主要使用者的交通流线。
不同类型的建筑物交通流线的特点有所不同,有的是集中式的人流,在一定的时间内很快聚集和疏散大量人流, 如影剧院、体育馆、火车站等;有的是自由的流线,如商业建筑、图书馆等;
而有的则是持 续连贯的流线,如展览馆、博物馆等。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合理的组织大量人流进与出的问题, 并应满足各种使用程序的要求。
公共人流线按其流线的动向,可以分为进入人流线和外出人流线两种。在车站建筑中就是旅客进站流线和出站流线,在影剧院中就是进场流线和退场流线。
公共人流交通线中不同的使用对象也构成不同的人流,这些不同的人流在设计中都要分别组织,避免彼此的干扰。
例如车站建筑中的进站旅客流线就包括一般旅客流线、 母子旅客流线、软席旅客流线及贵宾流线等等。一般旅客流线中通常按其乘车方向构成不同 的流线;体育建筑中公共人流线,除了一般观众流线外,还包括运动员的流线
2内部工作流线:即内部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交通线,在某些大型建筑物中还包括摄影、 记者、电视等工作人员流线。
3辅助供应交通流线:如食堂中的厨房工作人员服务流线及食物供应线,车站中行包流 线,医院建筑中食品、器械、药物等服务供应线;商店中货物运送线,图书馆中书籍的运送 线等等。
交通流线组织的要求
交通人流的组织要以人为主,以最大限度地方便主要使用者为原则,应该顺应人的活动,正因为“人的活动路线” 是设计的主导线,因此,交通流线的组织就直接影响到建筑空间的布局。
人是建筑的主体,把“主要人流路线”作为设计与组合空间的“主导线”。根据这一“主导线”把各部分设计构成一连串的丰富多彩的有机结合的空间序列。
设计一个博物馆应该以“观众参观路线”作为组合空间的主导线,把各种陈列室连贯而又灵活地组织起来
例如:设计一个图书馆应该以“读者人流路线”作为设计的“主导线”,把各个阅览室 及为之服务的有关空间有机地组织起来;
对于某些有多种使用人流的建筑,如火车站,它有一般旅客人流,又有贵宾等其它人流, 显然应该以广大旅客进、出站的人流为”主要人流“,并以它为设计的“主导线”。
设计体育馆、影剧院这些人流量既大而又集中的建筑,更应该以“观众进、出场”路线 作为设计的“主导线“;
在明确“主导线”的基本原则后,1)不同性质的流线应明确分开,避免相互干扰。2)流线的组织应符合使用程序,力求流线简捷明确、通畅,不迂回,最大限度地缩短流线,直接影响着平面布局和房间的布置。3)流线组织,要有灵活性,以创造一定的灵活使用的条件。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情况的变化,建筑内部的使用安排经常是要调整4)流线组织与出入口设置必须与室外道路密切结合,二者不可分割,否则从单体平面上看 流线组织可能是合理的,而从总平面上看可能就是不合理,或者反之。
首先,要做到:使主要活动人流线不与内部工作人流线或服务供应线三种流线不交叉。其次,主要活动人流线中,有时还要将不同对象的流线适当的分开;
此外,在集中人流的情况下,一般应将进入人流线与外出人流线分开。不出现交叉、聚集、“瓶子口”的现象。
车站建筑设计中,人流路线的组织一般要符合进站和出站的使用程序。进站旅客流线 就应符合问讯—售票—寄行李—候车—检票等活动程序。出口路线就要使出站后能方便地到 行李提取处或小件寄存处,并且能尽快地通到市内公共汽车站。
如图书馆设计(尤其是大学图书馆)既要考虑全馆开放人流的组织又要考虑局部开放(如 大学图书馆在寒暑假期间),而不影响其他不开放部分的管理; 在展览建筑中,这种流线的组织的灵活性尤为重要。它既要保证参观者能有一定的顺序 参观各个陈列室,又要使观众能自由地取舍,同时也便于既能全馆开放,也能局部使用的可 能,不致因某一陈列室内部调整布置而影响全馆的开放。 这种流线组织的灵活性直接影响到建筑布局及出入口的设置
以展览建筑为例,各个陈列室相套布置,参观路线很连贯,但是没有一点灵活性。一但调整某一陈列室的布置,全馆就不能开放。若采用一个交通枢纽,把几个陈列室连接起来, 参观路线既连贯也具有灵活性,可中断开放任一个陈列室而不影响其他部分的开放。此外也可增加出入口,如北京美术馆,除设主要入口外,两侧还入了二个辅助入口,除了全馆统一安排陈列外,三个部分都能独立的开放。
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调查研究着手,区别对待。以展览建筑来讲,历史性博物馆由 于陈列内容是断代的,连贯的,因此主要是考虑参观路线的连贯,而艺术陈列馆或展览馆则 要求灵活性更多一些。
流线组织的方式
三种基本方法:
a. 水平方向的组织
把不同的流线组织在同一平面的不同区域。
这种水平分区的流线组织垂直交通少,联系方便,避免大量人流的上上下下。在中小型的建筑中,这种方式较为简单,但对某些大型建筑来讲,单纯的水平方向组织可能不易解决复杂的交通问题或往往使平面布局复杂化。
如在车站建筑中,将旅客进站流线和出站流线分开布置在两边;在商店中将顾客流线和货物流线分别布置于前部和后部;在展览建筑中,将参观流线和展品流线以前后或左右分开 布置,等等。
b. 垂直方向的组织
即把不同的流线组织在不同的层上,以垂直方向把不同流线分开。
这种垂直方向的流线组织,分工明确,可以简化平面,对较大型的建筑更为适合。但是 它增加了垂直交通,同时分层布置要考虑荷载及人流量的大小 。一般讲,总是将荷载大, 人流多的部分布置在下,而将荷载小,人流量少的置于上部。
在车站建筑中将进站流线和出站流线分别布置于底层和二层;医院建筑中将 门诊人流布置在底层,各病区人流按层组织在其上部;展览建筑中将展品流线组织在底层, 把参观人流组织在二层
c. 水平和垂直相结合的流线方式
既在平面上划分不同的区域,又按层组织交通流线,常用于规模较大,流线较复杂的建筑物中。 总之,公共建筑空间组合中的人流组织问题,实质上是人流活动的合理顺序问题。它应是一定的功能要求与关系体系的体现,同时也是空间组合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