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1)神经元
神经元,也被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和功能单位。它们不仅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也构成了周围神经系统。转载请注明出处,请勿使用!
编辑于2024-07-14 22:12:33神经元
〈0〉人脑的组成
1、神经元(神经细胞)
1)地位: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
2)作用:基本作用是接收和传送信息
2、神经胶质细胞
● 作用:主要起 隔离、支持 神经元
● 作用:主要起 隔离、支持 神经元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一、神经元
1、结构
1)特点: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
2)组成:胞体、树突、轴突
3)种类(按形状大小分)
① 圆形
② 锤体形
③ 梭形
④ 星形
4)胞体
① 最外层:细胞膜
② 内部:细胞核、细胞质
● 细胞质 介于细胞膜与细胞核之间(细胞质 透明的胶状物质,细胞质中有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各种具有稳定形态的细微结构,被统称为细胞器)
5)树突
① 特点:较短
② 形状:像素的分支
③ 作用:类似于电信接收天线,负责接收刺激,并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
6)轴突(神经纤维)
① 特点:不同细胞长度差距大,细长、程纤维状
② 作用:将神经冲动从细胞传出,到达与他联系的其他细胞
2、神经元的种类
1)按突起(轴突和树突的统称)的数目分
① 单极细胞(只有一个突起)
② 双极细胞(有两个凸起)
③ 多极细胞(有两个及以上突起)〈人脑中的主要神经元〉
2)按功能分
① 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②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③ 中间神经元
二、神经胶质细胞
1)位置: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神经胶质细胞
2)作用
① 为神经元提供支持和保护
② 为神经元生长提供了线路
③ 为成熟的神经元提供支架
④ 在脑细胞受伤时,帮助其恢复
⑤ 使神经冲动的快速传递(神经胶质细胞 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髓鞘)
⑥ 给神经元输送营养
⑦ 消除神经元之间过多的神经递质
3)髓鞘
① 组成:髓鞘由某些特异化的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② 作用:绝缘,防止神经冲突,从一个轴突扩散到另一个轴突 (精准传输)
4)意义
①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行为分化的重要条件
② 髓鞘受到损害可引发 复视、震颤、麻痹 等鞘膜性疾病
5)血脑屏障
① 组成:由神经胶质细胞与毛细血管壁构成
② 作用:防止某些有害物质由血液进入脑组织
〈二〉神经冲动的传导
零、导言
1、神经元信息交换的方式:神经元通过接收和传递神经冲动来进行信息交换
2、神经冲动传导的两种重要方式
1)神经细胞内的电传导
2)神经细胞间的化学传导
一、什么叫神经冲动
1、基础概念
1)神经核其他兴奋组织的重要特性:冲动性
2)神经冲动:当一定程度的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元时,神经元会由静息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
3)轴突内的电压为负,轴突外的电压为正,两者相差70毫伏。当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测到的电位差,叫 静息电位
2、原理
1)神经元细胞膜内外存在大量正负电荷
2)离子在细胞膜内外的出入是通过离子通道
3)离子通道具有特异性:选择性氧离子通过
4)不同状态下细胞膜的通透性不同
① 静息状态下
● 细胞膜对 K⁺ 有较好通道性,对 Na⁺ 有较差通透性
● K⁺ 外流, Na⁺ 被隔绝在外
● 膜内电压比膜外电压约低70毫伏
② 受刺激状态下
● 细胞膜的通透性迅速发生变化
● Na⁺ 通道临时打开,带正电的那里只背泵入细胞膜内部
● 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动作电位)
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
① 关系:交替出现
② 过程
● 动作电位出现后,细胞膜恢复稳定,关闭离子通道
● 泵出过剩的 Na⁺ ,使自己重新稳定下来
● 恢复到-70毫伏的状态
4、受刺激的频率
① 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单位时间内产生动作电位的次数
② 不应期:动作电位被诱发后,神经元会有一段时间对刺激停止反应
③ 绝对不应期:开始一段时间对任何强度的刺激都停止反应
④ 相对不应期:对小强度的刺激停止反应(表现为诱发动作电位的刺激阈值提升)
二、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1、含义
1)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2)【区别】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的运动,跟电流在导线内的运动不同(电流按光速运动,每秒30万千米;人体内神经冲动每小时,运行速度 3.2∽320 千米)
2、原理
1)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
① 神经纤维局部会出现电位变化
② 细胞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③ 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2)邻近未受刺激部分
① 膜外层为正电位
② 膜内仍为负电位
3)电流的产生
① 由来受刺激的细胞膜,发出正电荷
② 向受刺激的细胞膜
4)局部电流:膜内兴奋部分与静息部分之间也出现了电位差,产生了相反方向的电流,构成了一个电流回路
5)动作电位:局部电流使邻近未兴奋部分的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产生动作电位。
6)电传导:神经冲动作用反复进行,使兴奋从一处传到另一处
3、
1)全或无规则:神经冲动 要么发生,要么不发生
2)特点
① 当刺激强度达到诱发神经冲动的阈限时,就会导致一个完全的神经冲动发生
② 但刺激强度高于阈限时,并不会引起更强的神经冲动
③ 达不到阈限,神经冲动就不会发生
3)积极影响
① 神经元的强弱反应不会随着外界刺激的强弱而改变
② 信息传递途中不会变得越来越微弱
三、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0、实现其生理机能的条件
各个神经元相互联系,构成简单或复杂的神经回路
1、突触的结构
1)突触前成分
① 位置:突触末梢的球形小体
② 特点:含许多突触小泡
③ 作用:神经递质的存储场所
2)突触间隙
定义:间隔约 200 埃(200×10⁻⁸ cm)
3)突触后成分
① 位置:临近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或胞体上的一定部位,通过突触后膜与外界相联系
② 特点:含有特殊的分子受体
4)突出结构的作用:保证了神经冲动能够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与它相邻的另一个神经元
2、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1)神经冲动的传递是借助神经介质完成
2)传导方式(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
① 神经冲动达到神经末梢
② 神经末梢的有些小气泡突然破裂
③ 通过突触前膜的张口处,将储存的神经地质释放出来
④ 神经递质在经过突触间隙后迅速作用于突出后膜
⑤ 激发突出后神经元内的分子受体(另一种化学物质)
⑥ 另一个神经元打开或关闭膜内的某些离子通道,改变膜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神经兴奋的传递
3)神经递质的特点:能被循环利用
神经介质在使用过程中并未被破坏,借助离子泵从受体中排出,回到轴突末梢,重新被包装成突厥小泡,实现重复利用
4)突触
① 突触的种类
● 兴奋性突触
● 抑制性突触
② 兴奋性突触
● 含义: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由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兴奋作用的神经地质
● 神经递质的成分: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
● 成分作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
③ 抑制性突触
● 含义: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由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抑制作用的神经递质
● 神经递质的成分:甘氨酸
● 成分作用:肌肉瘫痪
〈三〉神经回路
1、脑回路
1)单个神经元具有多个突触
2)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结构
3)微回路:由少量神经元组成的相对简单的神经回路
作用:这是脑进行信息加工的主要场所
2、反射弧(简单而特殊)
1)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系统的中枢部位、传出神经、效应器
2)过程
① 一定的刺激作用与相应的感受器,使感受器产生兴奋
② 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部位
③ 经过中枢部位的加工,又沿着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并支配效应器的活动
3)神经元的连接方式
① 一对一连接
② 发散式
③ 聚合式
④ 环式
4)发散式连接(过程)
① 连接方式:一个神经元的轴突通过它的末梢分枝与许多神经元(胞体或树突)发生接触联系
② 作用:是一个神经元的活动,有可能引起许多神经元的同时兴奋或抑制
③ 表现了神经兴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整合作用
5)聚合连接
① 连接方式:许多神经元的神经末梢共同与一个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② 表现了神经兴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整合作用
6)环式连接
① 连接方式:一个神经元发出的神经冲动经过几个中间,神经元又回到原发冲动的神经元
② 作用:使神经冲动在这个回路内可以往返持续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