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热点:结合《墨雨云间》出圈,谈谈对爽剧题材流行的看法
这是一篇关于热点:结合《墨雨云间》出圈的思维导图,结合《墨雨云间》的出圈现象,对爽剧题材的流行进行了探讨。爽剧以其“先抑后扬”的剧情设置和主人公的复仇升级情节,满足了观众在现实生活中的替代性满足心理。爽剧作为填补大众碎片时间的消遣性文本,通过短剧化风格实现了高效叙事,满足了观众快餐化的信息摄取偏好。同时,女主“拒绝隐忍”的处事原则与当代社会用户求快的心理相契合,使得爽剧在市场中受到热烈欢迎。
编辑于2024-07-18 09:26:47"罗宾汉情结"如何影响网络舆论?它既推动社会正义,又可能引发非理性暴力当网民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演变为盲目声讨时,真相往往被情绪掩盖如2023年川大女生误判偷拍事件,未审先判的网络暴力导致无辜者受害过度干预还可能扭曲司法判断,人们沉迷于"弱者必胜"的剧本,却忽视事实核查理性看待公共事件,拒绝情绪化站队,才是维护社会公正的关键。
【媒体如何塑造性别认知?】美国学者凯尔纳指出,传统媒体通过男性凝视将女性客体化,呈现刻板形象这种凝视不仅扭曲女性社会角色,更反噬男性自身广告影视中"完美男性"模板催生身材焦虑与自我否定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内化男权逻辑后,会以"逆向凝视"消费男性身体(如椰汁直播案例),实则是父权文化的变相延续男性凝视最终成为无差别伤害所有性别的枷锁。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观至今仍是互联网时代舆论工作的指南针!他们从阶级、政治与人民关系的本质出发,提出"有机报刊运动"等规律,强调自由与责任的统一其党报理论尤为鲜明:党的报刊是旗帜与思想阵地,既要贯彻党的精神,又需监督党内倾向,坚守人民利益核心在不同制度环境下,他们精准剖析了报刊活动的多维规律,为新时代新闻传播提供了根本遵循.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罗宾汉情结"如何影响网络舆论?它既推动社会正义,又可能引发非理性暴力当网民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演变为盲目声讨时,真相往往被情绪掩盖如2023年川大女生误判偷拍事件,未审先判的网络暴力导致无辜者受害过度干预还可能扭曲司法判断,人们沉迷于"弱者必胜"的剧本,却忽视事实核查理性看待公共事件,拒绝情绪化站队,才是维护社会公正的关键。
【媒体如何塑造性别认知?】美国学者凯尔纳指出,传统媒体通过男性凝视将女性客体化,呈现刻板形象这种凝视不仅扭曲女性社会角色,更反噬男性自身广告影视中"完美男性"模板催生身材焦虑与自我否定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内化男权逻辑后,会以"逆向凝视"消费男性身体(如椰汁直播案例),实则是父权文化的变相延续男性凝视最终成为无差别伤害所有性别的枷锁。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观至今仍是互联网时代舆论工作的指南针!他们从阶级、政治与人民关系的本质出发,提出"有机报刊运动"等规律,强调自由与责任的统一其党报理论尤为鲜明:党的报刊是旗帜与思想阵地,既要贯彻党的精神,又需监督党内倾向,坚守人民利益核心在不同制度环境下,他们精准剖析了报刊活动的多维规律,为新时代新闻传播提供了根本遵循.
结合《墨雨云间》出圈,谈谈对爽剧题材流行的看法。
内容来源 | 考研热点改编题
近期,由吴谨言、王星越领衔主演的《墨雨云间》领跑暑期档剧集市场,从剧情内容上看,该剧是不折不扣的“女主复仇爽剧”,讲述了学士之妻薛芳菲在被丈夫沈玉容活埋、失去一切之后,以相国嫡女姜梨的身份回到京城,克服重重险阻,在绝境中涅槃重生的故事。跌宕起伏的剧情,密集输出“爽感”让观众看了直呼过瘾。
一、爽文化的心理指向:现实焦虑下的替代性满足
“替代性满足”的概念源于弗洛伊德对人本能的研究,他在确定人的本能与理性的二元对立之后,肯定人基于“本我”对“快乐原则”的遵循之余,也承认人在追求快乐、幸福的过程中人会遭致多方面的痛苦。其中,来自身体(疼痛、残疾、衰老、死亡等)、外部因素(灾祸)的威胁,以及人际关系之间的挑战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可避免。同时,他也提出了三种应对痛苦与压抑的策略,即注意力的转移、替代性满足与麻醉物。 艺术便是替代性满足的表达,在艺术世界里,艺术的逻辑可以取代理性的逻辑,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情绪、欲望可以被肆意宣泄,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实现的理想也都能达成。因此,人们可以用艺术及其他事物创造的与现实对立的幻想来缓释现实生活中的创伤。身处现代社会的青年本身有很多自我表达的需求,但是面对社会规则又不得不选择压抑自我,这意味着借助于一种媒介以完成自我表达的想象尤为重要。 近年来类似《墨雨云间》等“爽剧”能够受到观众的喜爱而成为“爆款”,正是由于在“先抑后扬”的剧情主线设置下,主人公在剧中对欺压自己的人一一进行复仇和一路升级的情节段落里让观众生成了以“爽”为特质的快感,使其被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从而得到替代性的情感满足。
二、快节奏的观剧惯习:短剧化风格实现高效叙事
爽剧作为填补大众碎片时间的消遣性文本,需要在单位时间内对碎片信息进行极致压缩,完成高强度的情节元素注入,让观众几乎不需花费时间捋清人物关系与背景便可触达剧情中的情感高潮。受到微短剧风格的影响,今天的爽剧日益短剧化,尤其重视即刻效应,将观众的喜怒哀乐在短短一两集之内数次唤醒并调动,并通过小而美的视觉呈现与行云流水的剧情发展中将充满跳跃与幻想的戏剧冲突快感不间断地输送给观众。 因此,依靠节奏快、爆点多、内容新等特点,《墨雨云间》一经推出,便靠聚焦起来的强烈视觉冲突满足了观众快餐化的信息摄取偏好。女主“拒绝隐忍”的处事原则与当代社会用户求快的心理相契合,让观众在重生、捉奸、刺杀等密集的高能情节中看到主角三下五除二地“斗赢”剧中的“反派”,得到正义渴求的即时性纾解。
三、碎片化的情节逻辑:对观众批判力的潜在剥夺
“快节奏、强冲击、高爽感”意味着剧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对话都力求直接服务于“爆点”的呈现,以确保观众始终保持高度的兴奋状态。这一诉求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情节的粗粝,很多情节看似合乎道理却又难经推敲,缺乏现实逻辑支撑。一些剧情和人物仅仅作为服务于女主报仇主线的工具而存在,显得刻板而扁平,但在单个的剧情片段中又能产生戏剧张力,达到对观众情绪的刺激。这也符合网络时代的内容呈现与表达都日益碎片化的趋势。 在多层爽点的轮番刺激和酣畅淋漓的感官体验之后,观众除了感慨主角的一路披荆斩棘与睚眦必报的快意,也让爽剧短暂地隔绝自身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可能造成对真实人生体验的疏离。在爽感的持续诱惑下,一些观众容易陷入对虚拟世界的幻想,影视剧对“爽感”的过度贩卖与泛娱乐化的内容生产便有钝化大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批判力和理性思维的风险。
四、景观化的复仇主题:青年现代主体性消解危机
德波在《景观社会》中认为:“有利于被凝视物体(该物体是观众自身无意识活动的结果)的观众异化可以这样表达:他越是凝视,看到的就越少;他越是接受承认自己处于需求的主导图像中,就越是不能理解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欲望。”最显明的例子无疑就是如今为数众多的影视媒体和平面媒体,它们的内容和对象其实都经过了预先的设计,而资本躲在幕后着力制造种种我们将去预期和追求的东西,一旦我们真将这些影像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欲望,也就失去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此时作为应当具有主体性的观众,对于影像视觉所内含的霸权则失去了抵抗的能动性。 在《墨雨云间》一剧中,女主角的复仇之路融合着儒家家庭伦理、侠义精神、启蒙主义人权观念、市场经济竞争原则等多种来源的道德观念,但最终被编剧、市场与受众合力剥落为一种个人利益至上的特质,建构了一种充满自我陶醉的镜像迷恋。 尤其是对于年轻女性来说,女主自身的强大固然能够给她们带来一丝心理的安全感与满足感,但是这种治愈却类似于一种致幻剂,从本质上而言会对作为主体的人的情感自我进行无限地放大。情感自由、释放自我虽然是解放人性、建构主体自我所必经的关键阶段,但是如果一直未有理性自我的参与,最终只会带来自我的沉沦。一旦陷入影视中存在的他者意识中,受众就会耽于剧情所带来的感官刺激而拒绝思考,由此造成自我主体性的消解危机。
多说一句
尼采说:“梦是白天失去的快乐和美感的补偿。” 对于爽剧为代表的娱乐方式,知识精英们一直充满警惕,在赫胥黎《美丽新世界》里,“快乐剂”成为腐蚀人心的社会毒药,电影《黑客帝国》中,“幻觉插管”是泯灭民智的技术手段。但如此理解“爽文”,似乎过于片面。在广阔的欲望空间中,生长起来的不只有极致的快感, 也有对现实世界的回响和反抗。而这,才恰恰是文化创作必须重视的关键。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杨幂发表论文引起舆论争议的原因
内容来源 | 2025考研热点改编题
近日,演员杨幂在C刊发表文章的话题登上了热搜,媒体很快对此进行了追踪报道。作为从业人员,杨幂在完成一部重要影视剧表演后撰写创作心得,并向学术期刊投稿,值得鼓励,无可厚非。但此事迅速成为社交媒体争议热点,下文将结合传播学理论,对此进行分析。
开始答题
一、明星视角:“内娱”附着的刻板印象带来认知反差
刻板印象也称刻板成见、刻板偏见,是一种简化形态的,用以协助人们获得有关真实世界的意义,主要是指人们对社会环境中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固定、概括、笼统的看法,它往往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好恶。由于我国内地的娱乐明星大多出身于专门的电影、戏剧学院或由选秀节目出道,加上近年来的一些活动中,一些明星存在基本读写的失误以及面对采访时表达不畅、言之无物等问题,公众对娱乐明星形成了文化素养不高,甚至有些“不学无术”的刻板印象。 而在学术期刊发表文章则意味着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也需要一定的理论素养。“杨幂在C扩发表论文”这一事件打破了人们对明星文化水平持有的刻板成见,“明星”与“学术”连接形成的反差感是此次事件引起热议的主要原因。
二、受众视角:“人设”营销频繁引发网友对抗式解读
人设,即人物设定,是一种被设置了戏剧感的角色定位,它包含着固定的外貌特征、性格、生活背景、价值观等方面。打造“人设”并不是新近发生的现象,而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里,明星可谓是运用人设最熟稔的一个群体,多年前便涌现出“老干部”“吃货”“甜妹”等等人设标签。明星人设的出现解构了传统的造星模式,使明星的打造和宣传不再局限于泛泛而谈,而是瞄准某个狭窄的领域,进行“垂直化”修饰润色,成为攫取市场注意力资源的有效工具之一。 然而,随着饭圈文化的乱象频出,加上明星人设时常“翻车”,许多网友对明星的人设标签已经感到麻木和厌倦。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曾提出受众解码的三种立场,肯定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此次杨幂发表论文的相关热搜下,不少人认为杨幂是在营销学霸人设,从而激起了逆反心态,站在对抗立场提出了与发布者和粉丝的期待相违背的观点。
三、粉丝视角:“粉黑之争”下的迷群割据与日常极化
一般由娱乐明星引发的热点事件,舆论场上总是避免不了“粉丝”与“黑粉”的交锋。“粉”“黑”之争本质上属于一种情感对抗。作为一种特殊情感政治,双方经年累月的极化表达塑造出了“割据”式的迷群图景。对于身份认同强烈的粉丝,不仅会将自己偶像的“实绩”和成就进行大量的宣传和赞美,还会出于对自家偶像的捍卫而对“黑粉”的挑衅给予还击,双方最后往往陷入互相攻讦的境地。此时,诉诸理性固然是一条通路,但理性之声却常常淹没于众声喧哗之中。 就如此次杨幂发表论文事件,其粉丝将能够证明杨幂“学霸”人设的素材进行宣传,并对杨幂此举大加赞赏;而“黑粉”们也以尖锐的态度进行质疑和讽刺。“粉”“黑”两方的对垒也是此次舆情呈现出较大争议的重要因素。
四、平台视角:流量逻辑下对娱乐性争议性事件的放大
网络平台出于商业化考虑,一般会综合当前的热门内容和趋势,将热门话题或视频推荐给更多用户,以增加其曝光度和传播范围。那些能够吸引和聚集流量的话题,例如重大社会事件或娱乐事件便更容易被平台算法所推送,从而将更多的用户卷入流量漩涡之中。杨幂作为娱乐圈“顶流”自带话题性,加之其庞大的粉丝数量,所能引发的关注和讨论量是巨大的。 在杨幂发论文的相关话题引起关注之后,平台通过算法推送机制和热搜机制将之迅速传播,而在相关内容的大规模传播中,不同的态度和观点也被聚集起来,形成了争议性舆论。
综上
综上所述,杨幂在C刊扩展版发表论文,不仅仅是一则娱乐圈的小插曲,更反映了当下社会对明星形象、人设和文化水平的复杂期待与认知。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明星形象不再局限于表演作品,他们的行为和言论更容易被放大和深入解读,进而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应当审视和理解舆论形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更加客观和理性的态度面对各类事件和讨论。
新闻考研题库
简述互联网时代媒介基础设施表现和重要意义
内容来源 | 2024厦门大学考研真题
互联网时代,媒介的演变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媒介的内在逻辑重构了社会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与日常行为。媒介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不断演进,媒介组织间所形成的传播网络成为了传播环境的“基础设施”。下文将简述互联网时代媒介基础设施的表现和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时代媒介基础设施的表现
(一)互联网媒介基础设施的基础:人工智能技术
互联网时代,数字基础设施成为新型物质基础,云计算、算法大数据、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相互连结,共同构成互联网时代媒介基础设施网络。以云计算为例,通过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和并行式计算等方式,向客户端提供持续计算和存储服务,在传媒领域,用户(媒体或受众)使用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以“云”为媒介基础设施,随时随地根据需要获取、使用、存储各类信息。
(二)互联网媒介基础设施的显像:互联网平台
平台通过大数据搜集与智能计算,将信息、商品、服务与用户精准连接,影响公众的日常生活并逐渐成为网络社会的基础设施。一方面,数字平台不断介入并成为多个社会和经济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依靠平台的特性来取代或与现有的基础设施相融合,以获得经济优势。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越来越多地投资于基础设施项目。因此,当前平台正日趋成为维持社会运转的底层架构和物质基础,即平台的基础设施化。
(三)互联网媒介基础设施的媒介:网络化身体
身体作为人的基础设施与网络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可作为网络扩展硬件的中介与网络连结。学者刘海龙认为,网络化身体还扮演着修补和对抗现代互联网技术和制度漏洞的“补丁”和“病毒”的角色。人的身体能够生产数据、成为网络的义体,因此可以作为技术系统的“补丁”存在。与此同时,物质性的身体又能够切断与网络的连接,作为破坏网络秩序的“病毒”存在。例如在沉浸传播过程中,网络化身体作为互联网媒介基础设施的中介,不仅仅是搭载着个人情感的载体,同时成为了技术和设备的载体,并在技术的作用下使其成为了一个更具有传播力的媒介。
二、互联网时代媒介基础设施的意义
(一)媒体融合支撑力:全媒体体系的建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的重要任务。随着智能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相互连结, 共同构成当今时代的基础设施网络,这一趋势也对“全程、全员、全息、全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产生影响。例如算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基础设施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运用,能够加强用户数据库建设,提升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因此,互联网时代媒介基础设施能够支撑媒体深度融合,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
(二)社会转型助推力:平台化社会的来临
当下社会被媒介所造就的结构框架高高架起,技术逻辑无孔不入,任何场域都与之相交融,相同的技术逻辑造成了每个原本独具特色的场域的边界解构,而互联网的“广泛”与“普遍”也使这种解构成为最广泛而普遍的现象。互联网时代媒介基础设施的发展带来了全社会一切元素的破界与重构,生成性社会在这样强大的媒介技术力量之上形成,原来的时间与空间观念将再度秩序化,这也必将导致人类原有的价值观、权力关系等重构。
(三)网络空间共同体:全球化的互联互通
领导人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出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其中便包括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全球互联互通。以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机遇期为契机,不断提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这是保障互联互通的前提基础。不断推动媒介基础设施建设,才能越过地域不同、资源差异带来的信息鸿沟,才能使世界各国更好地共享网络资源,提升网络信息的利用效率。
(四)学术体系创新性:媒介物质性的发展
在传播研究的视域中,互联网时代媒介基础设施的物质维度聚焦的是互联网及其广泛且深入的技术与制度安排对生活世界的物质构筑与维系,以及多元社会主体就这种物质构筑与维系所进行的传播实践、话语生产及其社会影响。在学理层面,对互联网媒介基础设施的研究旨趣勾连起了当前传播研究的新兴视角——媒介物质性(media materiality)。传播研究对媒介物质性的聚焦以及就互联网媒介基础设施而展开的广泛实践,是促使学者反思并开启互联网研究替代性路径的重要契机。
综上
综上,互联网时代媒介基础设施的发展为传播研究注入新的视角。然而,当下“媒介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平台世界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境况,所有的元素汇集于数字基础设施内,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社会熵值不断增加。而对于传播研究来说,媒介基础设施的兴起或许能激发媒介哲学的想象,因为“媒介不仅决定了我们的境况,媒介本身就是我们的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