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这是一篇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思维导图,讲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编辑于2021-08-07 15:50:42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过渡时期:1949-56(8年)。无论是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社会主义因素占主导地位
五种经济成分
国营经济-社会主义-领导地位
合作社经济-半社会主义,个体经济向集体经济过渡形式-绝对优势
个体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所有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私人所有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过渡形式
阶级构成:工人,农民,小资产、民族资产
主要矛盾:两条道路、两个阶段
原因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发展方向
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被引导走向资本主义
矛盾特点:两重性
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
又有互相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
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消灭阶级,团结个人
社和非社因素
二者关系
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政治上已居于领导地位
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两者不可避免存在限制与反限制、改造和反改造的斗争
正确处理的意义:这种斗争的结果决定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方向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总路线
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原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摆脱落后挨打的命运
三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为何走这个道路
近代史证明,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当时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促使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决定
不搞资本主义
关系:体现工业化与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
理论依据
暴力剥夺与和平赎买
资到社的过渡
第一步:夺取政权
第二步:解放生产力:改造生产关系,消灭私有制、确立公有制;发展生产力: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无产阶级要不停顿地把民主革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转变+政治过渡
列宁革命转变思想
无产阶级不但应以独立姿态参加革命,而且要自觉担负领导重任
过渡期相当长
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转化为公有财产,通过合作社形式使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
并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的根本任务提到首位
1949.2七届二中提出两个转变
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由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过渡期必要且时间长原因
经济文化落后,需要时间创造前提保证
极其广大的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及占很大比重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需要时间改造
改造目的和意义
有利于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在技术上起一个革命,把简单的落后的工具改变为使用各类机器直至最先进的机器去工作
借以达到大规模生产各种工农业产品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增强国防力量,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巩固人民政权,防止反革命复辟
总路线意义
将马列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理论在中国进一步具体化了
形成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
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行动指南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农业改造
历史性难题:个体到集体所有制
改造道路
积极引导,互助合作
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阶级政策: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逐步地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手工业改造:供销小组(国营商业或供销合作社提供原料,报销产品;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但已开始脱离资本主义工商业轨道)-供销合作社(小组合并,统一供销,分别核算,生产活动仍由各户分散独立完成;部分生产资料公有,合作社对各户生产有一定干预)-生产合作社(生产资料全部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按劳分配)
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方法:说服教育,示范,国家帮助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方法:和平赎买
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革命的一条基本原则:无产阶级掌权后,“剥削剥夺者”,使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变成人民的财产
马恩列曾设想两种方式变革所有制
赎买
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部分利润
意义
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
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巩固统一战线
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和管理经验
争取和团结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服务
原因
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既剥削工人,又维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剥削与被剥削的对抗性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可转变为非对抗性矛盾
长期统一战线关系:为将对抗性矛盾转变为非对抗性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前提
对社会主义的依赖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
人民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
过渡形式:国家资本主义
含义: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
特点
特殊新式的
主要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人民和国家的需要
性质:带有很大程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企业改造三步骤: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个别行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
企业性质变化
资方红利占1/4,剥削受到限制
工人地位发生变化
企业有社会主义因素
工商业者的改造:包下来、量才使用
方式
通过改造阶级成分方式达到从整体上消灭资产阶级
对企业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改造资本家个人与消灭他们所属的资产相结合
政策和原则
国家对资方在职人员和代理人员采取“包下来”政策
以企业为基地,根据“量才使用,适当照顾”原则
对其政治上适当安排、工作上发挥作用、生活上妥善照顾
作用和意义
既避免了激烈的阶级对抗,减少了改造的阻力
又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正面经验
建设与改造并举
两种革命:所有制革命、技术革命
改造对象: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私人资本主义
实质: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
核心:生产资料所有制
中心任务:工业化建设
积极引导、逐步过渡
和平方法
赎买: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反面教训
要求过快、工作过粗、形式单一
部分工商业者使用不太恰当
原因: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过于简单;认识上的局限(经济模式;公有制实现形式;发展阶段)
正确评价
两点论(既有成功经验,又有反面教训)和重点论(成功经验是主要的)相结合
伟大历史性胜利:两个没有(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们普遍拥护下完成的)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确立标志: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理论依据
列宁批评庸俗生产力论(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批评)
一个超越一个不能超越
能: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目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正是为了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
不能: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经济文化落后,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只能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不经过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不可能超越这个阶段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制度基础:最深刻最伟大变革
生产力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
劳动人民成为主人:阶级关系
世界意义:改变世界格局
理论意义
社革理论运用
发展社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