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世——一战至今
世界史考研、名词解释 一战开始,帮助考生梳理了考试的知识点,形成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关联,思维导图也促进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编辑于2024-07-25 22:28:57古代埃及文学知识点整理,帮助考生梳理了考试的知识点,形成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关联,思维导图也促进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外国古代文学 ,帮助考生梳理了考试的知识点,形成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关联,思维导图也促进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世界史考研、名词解释 一战开始,帮助考生梳理了考试的知识点,形成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关联,思维导图也促进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古代埃及文学知识点整理,帮助考生梳理了考试的知识点,形成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关联,思维导图也促进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外国古代文学 ,帮助考生梳理了考试的知识点,形成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关联,思维导图也促进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世界史考研、名词解释 一战开始,帮助考生梳理了考试的知识点,形成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关联,思维导图也促进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世——一战至今
三十年战争
1618–1648 年的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一次席卷欧洲战争。
导火线是 5 月 23 日的“掷出窗外事件”。
分为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瑞典—法国阶段。
欧洲各国在宗教信仰带领下形成两大对立集团:哈布斯堡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反哈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
战争以波西米亚人反抗奥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始,以哈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
沉重的打击了哈布斯堡家族,使德意志的分裂进一步加深,神罗更加陷入了分崩离析的境地
西班牙大为削弱,法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
划定欧洲大陆的各国边界
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
承认天主教和新教享有同样的权利,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使国际争端开始摆脱神权框架的束缚
确认了欧洲主权国家主权体系的存在,促成了近代国际法体系的诞生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三十年战争结束后由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的欧洲国际关系体系。和约重新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疆界,承认荷兰、瑞士及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沉重打击了罗马教皇的神权和哈布斯堡王朝的封建统治,奠定了近代欧洲各民族国家主权平等的国际格局,在欧洲大陆建立了第一个各民族国家处于相对均势状态的国际体系。
维也纳会议
1814–1815 年反法同盟各国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由俄英普奥操纵,于 1815 年 6 月 9 日签署《最后总决议》。
主要内容有:限制法国,瓜分波兰,保持欧洲均势,按大国意志重新划分欧洲版图。
维持意大利和德意志的分裂局面。
分割海外殖民地,英国由此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维也纳会议重建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暂缓了欧洲各大国的矛盾,但也损害了许多中小国家的利益,为体系的瓦解埋下隐患。(会议提出的“大国协调”和“会议外交”在外交实践上有所创新,并确认了正统、补偿、均势、围堵法国原则,确立了维也纳体系。)
神圣同盟
1815 年俄普奥三国君主在维也纳会议后缔结的同盟。
1815 年 9 月俄普奥在巴黎签署《神圣同盟宣言》。宣言规定:三国是上帝统治下的统一家庭的三个分支,三国君主以手足之情互相救援,并邀请承认盟约原则的国家参加同盟。19 世纪 20 难带神圣同盟先后镇压了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还曾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后因欧洲革命蓬勃发展而瓦解。
光荣孤立
19 世纪末英国执行的外交政策。1896 年由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正式提出。即,英国在战略上不同任何大国结成军事同盟以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从而使英国成为各国之间的调解者,最大程度维护英国国家利益。(不参加固定的同盟与集团,保持行动自由)
这种外交政策以英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依靠。
但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随着英国综合实力的下降,不得不放弃这一政策。
1902 年英日同盟建立,后又参加协约国集团,标志着光荣孤立政策的结束。
克里米亚战争
英法与俄国争夺近东霸权导致的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其、撒丁王国之间的战争。
主要在俄国的克里木半岛进行,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主要原因是沙俄与英法在近东的利益争夺,尤其是争夺君士坦丁堡和黑海两海峡的控制权。直接原因是对在土耳其境内的耶路撒冷圣地保护权的争夺。1853 年,土耳其在英法怂恿下对俄宣战,但不久舰队被俄全歼。1854 年,英法对俄宣战,奥地利敌视俄国,俄最终战败。为结束战争,交战各方签订《巴黎和约》。沉重打击了俄国打开黑海海峡向南扩张的企图,促使了俄国的农奴制改革。由于维也纳体系未能阻止大国战争的爆发,走向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7)
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在塞尔维亚边境组织军事演习,黑手党组织暗杀检阅演习的斐迪南夫妇
战争开始:奥匈借此事件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虽然塞尔维亚同意大部分条件,但奥匈帝国一心向塞尔维亚宣战;协约国英法俄,同盟国德国奥匈
战争性质:除了塞尔维亚是民族解放战争其他都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
第一阶段 1914“施里芬计划”—德国陆军元帅施里芬指定的东西两线作战计划。集中优势西线,东线先用少数兵力监视牵制俄国军队;西线分左右两翼,左翼守住德国洛林防线,右翼越过比利时和卢森堡,打败法军后全力转入东线打败俄国
速决计划,未估计到比利时的顽强抵抗和英国的参战 马恩河战役—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决战,德军撤退联军胜利。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六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破产。双方转入防御战,自此西线机动战结束,僵持状态
第二阶段 1915-1916
西线战场- 凡尔登战役(德国猛攻,法国损失惨重,法国局部反攻,取胜。最长的一次战役) ;索姆河战役(英法联军为减轻凡尔登发起,规模最大,牵制德军的凡尔登攻势)
东线战场-勃鲁西洛夫攻势(俄军赢得的巨大胜利,奥匈近乎灭亡,俄国覆灭种子) 海上战场-日德兰海战(英国舰队vs德国舰队 水域战争停止转为潜艇作战)
第三阶段 1917
西线战场-战争僵持,德军采取守势,协约国几次攻战影响不大。康布雷进攻战役,采用大量坦克
东线战场-俄国二月革命后发动一次进攻但被德国反攻至里加,威胁彼得格勒
海上战场-无限制潜艇战(袭击英吉利海峡航行的一切船舰,包括中立国船只在内。取得大成果,但加速美国参战)
停战 1918 1918协约国的大规模反攻,使得德国进攻力量枯竭,西线德军节节败退 1918.11.11 巴黎东北面的贡比涅森林联军司令福煦的行军列车上签订了停战协定
影响 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损失和破坏,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欧洲工业发展倒退 欧洲衰落和美国日本兴起 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国际关系新格局和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萨拉热窝事件
1914 年发生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的刺杀事件。1914 年 6 月 28 日奥地利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检阅奥匈帝国军队演习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组织派成员普林西普刺杀,史称萨拉热窝事件。此事件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于 7 月 28 日向塞尔维亚宣战。该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索。 Bg:世界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世界殖民霸权的斗争空前激烈,在欧洲表现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战争一触即发。作为同盟国集团的奥匈帝国为了对与俄国结盟的塞尔维亚进行军事恫吓,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举行军事演习。
马恩河战役
一战期间英法联军与德军在西线发生的战役。1914 年 8 月依照施里芬计划,德军主力穿过比利时,插入法国北部,向巴黎逼近。同年 9 月在马恩河附近,德军同英法联军发生大规模会战。此战以德军全线撤退和英法联军获胜结束。马恩河战役是西线 1914 战局的转折点,宣告了德军迅速大败法军的计划的破产。
凡尔登战役
一战期间西线的一次决战性战役。1916 年 2–9 月,德军数度向凡尔登要塞猛攻,由于法军凭借大纵深防御顽强抵抗,德军终未攻克凡尔登。9–12 月,法军经过反攻重新夺回失去的要塞和领土。凡尔登战役是一战中历时最长的战役,这次战役使双方损失惨重,因而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是一战的转折点。从此德军失去西线作战的主动权。
全球民族国家建立的四次浪潮
1. 第一次是 19 世纪,欧洲的比利时等建立民族国家,意大利、德意志完成统一,希腊、保加利亚独立,拉丁美洲的巴西等建立独立国家
2. 第二次是一战后,欧洲一些弱小国家如波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匈牙利、南斯拉夫等 新兴国家诞生,波兰复国
3. 第三次是二战后,大部分亚非拉双半国家独立,如印度、巴基斯坦,中东建立了以色列等新兴国家
4. 第四次是 20 世纪 90 年代初,苏联分解为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南斯拉大联邦分解为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国家。同时,1990 年世界殖民体系瓦解,大批殖民国家独立。
巴黎和会
1919 年协约国在巴黎召开的和会。1919 年 1 月英法美日等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主要内容各战胜国拟定和签订对战败国的媾和条件及条约。会议通过创立国联的决议。制定武装干涉苏俄的计划。战胜国分别同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土耳其签订《圣日尔曼条约》《特里亚农条约》《纳伊条约》《色佛尔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巴黎和会家具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二战埋下隐患。会上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的决议引发了“五四运动”。
十四点原则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建立世界和平的纲领。1918 年 1 月,威尔逊在国会讲演中提出十四条原则,主要内容为:战后的世界应为开放的世界;抵制并消除苏俄的布尔什维主义影响;要求在给欧洲及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民族国家;成立国联。后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标志着该政策的破产。
《凡尔赛和约》
1919年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对德和约。
6月28日,与会各国在凡尔赛宫签订了凡尔赛合约
主要内容有:德国及其各盟国应该承担战争罪责,重划德国疆界,瓜分德国殖民地,限制德国军备以及赔款与经济条款等。
凡尔赛条约确立了英法在欧洲的主导地位,巩固了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优势,但美国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遭到了失败
鲁尔危机
20 世纪 20 年代因德国赔款问题引起的国际冲突。1922 年 7 月德国政府以通货膨胀、财政危机为由请求延期赔款。1923 年 1 月法比两国以德国拒不赔款为借口出兵占领德国鲁尔区。德国政府消极抵抗,宣布停付所有赔款。英美对法施压使法国撤军。鲁尔危机使法德两败俱伤。加深了英法之间的矛盾,为美国插手赔款问题创造条件。
道威斯计划
1924 年协约国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鲁尔危机后,协约国成立以美国银行家道维斯为主席的专家委员会拟定了赔款计划。该计划减轻了德国赔款负担,并使其得到美英贷款,但德国财政受协约国监督。道维斯计划加强了美欧经济联系,使美国开始干预欧洲事务,有利于欧洲经济和国际体系的稳定。
洛迦诺公约
1925 年英法德比意波捷在洛迦诺签订的以西欧安全和边界为主要内容的公约。该公约规定,德比法英意相互保证维护《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法德和比德间的边界现状;遵守关于莱茵非军事区的规定,承认道维斯计划,通过外交或一切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英意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该公约改善了法德关系,提高了德国的国际地位,但是英国均势外交的产物,未能保证西欧的安全。1939 年 4 月希特勒废除该公约。
东方会议
1927 年日本政府为侵华而召开的会议。会议制定《对华政策纲领》,指出:策划满蒙脱离中国,确保日本对满蒙的独占地位;日本随时出兵中国,武力干涉中狗革命。这一纲领确认的对华方针,导致了“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变“。
甘地主义
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领袖甘地创立的印度民族主义的学说。形成于 19 世纪末,思想渊源是印度教的传统挂念。主要内容为:宗教化的真理观;印度自治论;非暴力学说与不合作的斗争策略;提倡废除“贱民”制;竭力主张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团结一致,反对教派斗争。甘地主义指导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印度最终取得民族独立。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一种斗争方式。1920 年 9 月国大党加尔各答会议通过甘地制订的不合作运动纲领。主要内容是:以总罢工、和平示威、抵制英或、拒绝为英国殖民政府服务等手段反对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主要原则是非暴力。同年12月运动正式开始。1922年2月乔里乔拉事件发生后国大党宣布停止不合作运动。
1930 年甘地发动食盐长征,掀起第二次全国性不合作运动。1931 年再度停止。为二战后印度的独立奠定了思想和政治基础。
卡德纳斯改革
墨西哥总统卡德纳斯推行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1934 年,卡德纳斯当选为墨西哥总统后立刻推行改革。对内推行土地改革,改组国民革命党,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对外捍卫民族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该改革基本摧毁封建大庄园制,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奠基。
简述一战以后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一战结束后,为了重塑欧洲的和平秩序和国际体系,各大国于 1919年1月齐聚巴黎,召开旨在讨论德国问题和恢复欧洲秩序的巴黎和会。英、法、美、意、日五大国在内的27个战胜国和战败国参会。但实际主导的是英法美三国,被称之为“巴黎和会三巨头”的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导了这次和会。
《凡尔赛和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国际联盟盟约,然后是对德和约。盟约确定了国联的组织框架、职能以及有关会员国的义务,同时明确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争端,保障各会员国的主权和独立,采取集体安全机制维护和平,还确立了重要的“委任统治”制度来解决战后战败国殖民地问题。规定了英、法、美、意、日五国为常任理事国。随着 1920 年1月1日盟约的生效,国际联盟正式成立了。
美国和日本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1921-1922年在华盛顿召开国际会议,先后达成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九国公约》,基本满足了美国的利益需求,部分满足了日本的利益需求,东亚和太平洋的国际格局就此确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得以完成。
凡尔赛体系的问题:
①正当性争议:国际秩序观念冲突,凡尔赛体系的合法性受质疑。
②国际联盟的缺陷: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苏联晚加入且后被开除,英法主导但内心矛盾。
③德国的转变初衷:一战结束时德国期待公正和平。和约失望:凡尔赛和约让德国感到被背叛,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升温。通过“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公约》德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恢复了大国地位,尤其是1926 年加入国联后成为了常任理事国。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大危机加剧德国困境,为纳粹上台铺平道路。
凡尔赛体系的脆弱与二战的爆发是复杂历史因素交织的结果。国际政治的变化、内部民族主义情绪的上升、经济危机的冲击以及法律与政策选择的交错,共同塑造了这一历史阶段的走向
马奇诺防线
马其诺防线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筑垒配系。从1928年开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
原因
大规模进攻理论的惨败
缺乏军事理论创新
军事领导层的短视
20世纪70年代后,马奇诺放线的军事意义已丧失殆尽。
1940年5月德军袭击马奇诺防线背部,使其失去作用
绥靖政策
专指在国际关系中对侵略者采取妥协让步,以牺牲他国利益去满足侵略者欲望,谋求自身安全和既得利益的政策。
狭义上指英法美在西班牙内战期间纵容德意支持佛朗哥反政府军的政策取向。
一战后,英国国防开支紧缩,军事力量薄弱。当德国发动战争时,英国为维护自身利益,企图靠牺牲中东欧弱小国家和苏联,把德国扩张矛头引开。张伯伦将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
为其既得利益,法国在 20 世纪 30 年代后半期和英国一道对德采取绥靖政策。
30 年代初期,美国在法西斯侵略尚未对自身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对欧洲的政治事务采取中立政策。在英法美的默认和纵容下,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德国进军莱茵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使绥靖政策达到顶点。英法妄想通过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缓和它们与德国的矛盾,以保其既得利益,进而达到让法西斯“祸水东引”的政治目的。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卷入战争,自食其果。张伯伦下台,标志着绥靖政策彻底破产。在东方,西方一些国家也对日本实行了绥靖政策。绥靖政策纵容了战争。
《慕尼黑协定》
1938 年 9 月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在慕尼黑签订的协定。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地区及捷南部与奥地利接壤的边境地区割让给德国;上述地区的任何设备不得损害,无偿交给德国;由四个签字国保证捷德新国界。捷政府被迫接受该协定。同年德军占领苏台德地区,后于 1939 年 3 月侵占捷克全境。该协定是绥靖政策的顶峰,增强了德国的实力,提高了希特勒威望,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敦刻尔克大撤退
二战期间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进行的重要军事撤退行动。1940 年德军入侵法国,击败英法军队。英法联军被迫撤退至敦刻尔克地区,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德军部队受命暂缓前行,使英法联军利用有利时机,组织渡海营救,使联军 30 万人撤至英国。此撤退使英法联军损失惨重,但挽救了大量人力,对保存英军实力和日后反攻有重要意义。
不列颠之战
二战期间英国为抗击德军空袭而组织的空战。为配合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德军自 1940 年 7 月起连续大规模空袭英国本土,企图夺取制空权,为入侵扫清道路。但三个月的空战使德军损失惨重,无法实现战略目的。不列颠之战是二战以来德军首次重大挫折,有力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斗争。并使希特勒无限推迟海狮计划,并于 1941 年最终放弃。
斯大林格勒会战
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1942 年 7 月开始,1943 年 2 月结束。德国第六集团军被全歼。自此苏军夺得战略主动权,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该会战是苏德战争中历时最长和最激烈的一次战役,是欧洲战场的转折点。削弱了德军力量,迫使其进入战略防御。
阿拉曼战役
二战北非战场上的一次重大战役。1942 年 10–11 月,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对隆美尔统帅的德意联军“非洲军团”发起攻击,激战 12 天。战役以英军胜利告终,扭转了北非战争的格局,成为法西斯军队在北非覆灭的开端
诺曼底登陆
二战中美英盟军反攻西欧大陆在法国诺曼底进行的登陆战役。1944 年 6 月,英美联军在艾森豪威尔指挥下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它是二战中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役,使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为英美联军解放法国和攻入德国本土扫清道路。
法国为什么在二战中被迅速击败?
(1)法国没有真正做好战争准备,一直施行绥靖政策。法国总理达拉第便和英国首相张伯伦一道举着为欧洲争取“和平”的旗号,行其“绥靖”主义之实。整个 1938 年便成了法国人向希特勒献媚取宠的年份,法英的绥靖姑息既刺激了希特勒的野心,同时也让希特勒看穿了法国人虚弱畏惧的本色。
(2)法国人把遏制德国人进攻法国的希望寄托在“马奇诺防线”上,没有做好应变准备。马其诺防线并不完整,因为它并不包括法国和比利时的边境。德军主力则一举荡平卢、比、荷三国,并将英法联军逼得节节败退,最后只得上演了一幕敦刻尔克大败退的闹剧,几十万残兵败将狼狈不堪地撤往了英国本土。
(3)德军使用了飞机轰炸、坦克穿插的新式战法——闪电战。而法国人却仍然沉浸在一战的经验中,他们既缺乏应对闪电战的心理准备,也缺乏应对德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推进的有效手段。于是 1940 年 5 月到 6 月,仅仅几个星期的时间德国人就开进了不设防的法国首都巴黎,号称欧洲陆军第一强国的法国战败投降了。
《联合国家宣言》
是二战中英美苏中等26个国家联合发布的反法西斯宣言。
大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元旦,英美中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德意日轴心国及其附庸;保证相互合作,不单独与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合约。
《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使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开罗会议
1943 年 11 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埃及开罗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会议商讨了联合对日作战和解决远东问题、击败日本后如何处置日本等。签署了《开罗宣言》。此会对维护反法联盟的团结和加速反法战争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同时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收复失地的权力在会议上得到国际承认。《开罗宣言》成为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法律依据。
《开罗宣言》
是二战中为确定对日作战计划由美英中三国发表的宣言。
1943年11月,中英美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商讨联合对日作战计划。
12月1日三国首脑发表了《开罗宣言》。宣言庄严宣告: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将坚持长期作战以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使朝鲜独立等等。
《开罗宣言》是确定日本人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
德黑兰会议
对雅尔塔体系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的认识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吸收了近代各种国际体系建立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吸收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经验教训,例如“国联”就成为“联合国”的来源。雅尔塔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从《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开始的、建立在“主权”和“平等”基础上的、较为成熟的、能维持世界和平的现代国际体系基本形成。
雅尔塔体系是以雅尔塔会议的决议为中心,包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召开的所有重要会议发表的宣言、公开或秘密达成的一切协定,如 1943 年 10 月的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及其后由美、苏、英、中四国签订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布雷顿森林会议、波斯坦会议及其他美、英、苏外长会议等所签订的一系列协定、以及对战败国一系列和约的签订等。这些会议、协定和和约,共同构成了雅尔塔体系
在雅尔塔体系的支柱中,最重要的是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等)。
雅尔塔体系出现了二战后出现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和对立的两大军事集团分庭抗礼的国际关系格局,即两极格局,但基本上实现了整个战后的世界和平、安全与发展,在这一点上实现了二战至今尽管小冲突和地区性的战争不断,但却没有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雅尔塔体系的基础,是大国合作。雅尔塔体系保卫战后和平与发展的任务是通过大国合作来实现的。这种合作主要通过雅尔塔体系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创立的大国间相互制约的和平机制即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决策的表决程序来实现。这一机制在冷战中没有改变在冷战结束后也没有改变。在冷战中重新崛起的德、意、日等三个主要战败国没有成为独立的势力,只是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而随着非殖民化运动的发展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国家与七十七国集团的崛起成为了制约西方的一支新兴力量。但是它们并没有参与安理会的决策,没有改变五大国理事的大国合作和主导世界政治的形式。
冷战结束后,大国合作仍然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联合国宪章认可的五大国仍然是影响以至主导当代国际关系的主要角色,目前尚未出现可取代它们的大国或大国集团。今后即使出现了更多的大国,它也将加强大国合作的趋势,而不是削弱这一趋势。
冷战结束后雅尔塔体系并没有崩溃,崩溃的只是两极格局。在规划世界和平与新的世界秩序方面雅尔塔体系比历史上任何一个体系都更全面。在雅尔塔体系内,有超国家的国际行为体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等等。这些机构有效地捍卫着战后的“均势”与“和平”。
从宏观上看雅尔塔体系的国际秩序,当今世界的潮流是和平与发展。联合国和其他各种超国家的国际组织,是超国家的国际行为体,而不是超级国家,它们是建立在"主权国家自愿联合的基础上的。它们工作的原则,正是“主权”和“平等”。雅尔塔体系能够完成保护国家主权、维持国际“均势”、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任务,体现了“主权”和“平等”的精神,能适应历史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仍然存在,并且还在不断完善当中。
从微观上看雅尔塔体系的国际秩序保证了整个体系的运转,其保障机制非常有力。联合国在维持和平和促进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世界的发展。今后联合国在这些方面的作用还将越来越大。而其他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近现代诞生过一系列的国际体系,但是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前存在过的所有国际体系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不适应所处时代国际关系发展的需要先后消亡。惟独雅尔塔体系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基本适应目前国际关系发展的需要。因此从国际体系的视角来看雅尔塔体系在现阶段不仅没有崩溃,而且还在发展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仍然存在。
雅尔塔会议
1945 年 2 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的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战后处置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远东问题、联合国问题,还讨论了南斯拉夫、希腊、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有关问题。会议最后签订《雅尔塔协定》。此次会议对协调盟国对德日作战,加速反法战争的胜利进程和促进战后和平稳定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基。但会议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倾向,严重损害了中国等国的主权和利益。 (1)处置德国问题:对德分区占领,设立盟国中央管制委员会进行协调管理,设置赔偿委员会处理德国赔偿问题。
波兰问题:确定波兰疆界;成立波兰临时统一政府。 (3)联合国问题:决定于 1945 年 4 月 25 日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确定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 (4)远东问题:苏联同意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与对日作战。
布雷顿森林体系
二战后形成的国际金融体系。
为了恢复受战争破坏的各国经济,1944年美中苏法等44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最终通过了3个重要文件,决定成立2个国际金融组织,总称
主要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确认了1944年美国规定的35美元1盎司的黄金官价;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按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实行经常账户下各国货币的可自由兑换;确立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国际金融机构。
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战后初期的汇率波动和经济动荡,增加了投资,扩大了世界购买力,也促进了世界贸易,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和美国在全球经济的霸主地位从此确立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含义: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退出了对欧洲援助的一揽子计划。从1948年2月实施到1951年结束,共有英法意奥比丹等17个国家和地区接受了总额为131.5亿美元的援助
作用:解除了西欧各国的燃眉之急,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防止了革命的发生。同时,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马歇尔计划用经济手段为美国铺平了控制欧洲的道路,成为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一个关键性战略
不结盟运动
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努力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先后设立了首脑会议、外交会议、协调局、协调委员会4个机构。不结盟运动逐渐成为国家舞台上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对立的国际关系格局,客观上加速了世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体系瓦解的过程,对保卫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20世纪80年代末,成员国已经增加到100个以上,不结盟国家会议成为仅次于联合国的最大的国际讲坛
蒙巴顿方案
二战后,英属殖民地印度各党开始要求印度独立,英国无力镇压,为了维护英联邦利益,1947年通过了《印度独立法案》,即,,
主要内容是:印度分为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印度斯坦国家和伊斯兰教徒占多数的巴基斯坦国家。各土邦有权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亦或是都不加入,但不能自治。
印巴独立结束了英国对印度长达190年的直接统治,引起印巴双方的宗教大仇杀,尤其是克什米尔土邦归属问题,导致了印巴之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严重对立。
印巴冲突
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冲突。两国不断交恶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克什米尔问题。克什米尔问题是分而治之殖民地政策而造成的。
简述战后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欧洲一体化进程也即二战以后,欧洲走向政治、经济联合的进程。欧洲一体化的产生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关于欧洲统一的思想却由来已久,不少思想者提出过这个构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统一思想逐渐得到了政治家的重视。法国外长白里安于 1929 年在国际联盟会议上提出了建立欧洲联邦的计划,但是他的提议受到了当时欧洲各国政府的冷遇。直到二战结束后,欧洲统一思想才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一体化计划。
欧洲一体化的主要动力首先来自于欧洲寻求持久和平的愿望。雅尔塔体系确立以后,欧洲各国从世界的领先者和国际事务的支配者变成夹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间的小伙伴,国际环境的变化也是欧洲一体化得以推行的重要原因。不可否认,欧洲国家经济角色的分工与合作也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
欧洲一体化分成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和社会一体化三个领域。欧洲一体化进程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
1951 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在巴黎签署《欧洲煤钢联营条约》,于 1952 年 7月生效,正式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为欧洲的联合奠定了基础。1957 年,上述 6 国父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于 1958 年 1 月生效。罗马条约的主要目标是建立欧洲共同市场,实现商品、资本、劳务和人员的自由流通。1965 年,6 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煤钢共同体 3 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条约于 1967 年 7 月 1日生效。英国、爱尔兰和丹麦 3 国、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先后于 1973 年、1981 年和 1986 年加入欧共体,使欧共体成员 6 国扩大到 12 国。1986 年,欧共体 12 国在卢森堡签署《欧洲统—法》,该法修改并完善了《罗马条约》,把政治合作正式列入条约,同时确定在 1992 年 12 月 31 日建成欧共体统—大市场。欧洲统一大市场已于 1993 年 1 月 1 日正式运转,这标志着 1957 年《罗马条约》规定的目标已经实现。
1992 年 2 月 7 日,欧共体成员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经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统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分阶段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经济、财政和货币政策,最迟于 1999 年 1 月 1 日建立欧洲中央银行和发行统一货币;加强欧洲议会的权力;实行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并将最终实行共同的防务政策等。1993 年 11 月 1 日,“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开始启动,欧洲一体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一个包括欧共体 12 国、人口逾 3.3 亿的欧洲联盟自即日起正式宣告诞生。
在 1997 年的《阿姆斯特丹条约》和 2001 年的《尼斯条约》之后,欧盟在机制改革上进行了不断的努力,希望为冷战后的欧洲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治和经济秩序。2004 年《欧盟宪法条约》最终文本的出台充分展现了欧洲人谋求实现其政治一体化目标所做的努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欧盟已经拥有 27 各成员国,成为了当前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
经济上,欧盟从早期的单一商品上的经济一体化(煤钢共同体),经过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和共同市场阶段,发展到经济体化的最高阶段:经济和货币同盟,这是其他一体化组织难以做到的。欧洲一体化还是一个包括政治、法律、文化和社会领域在内的全方位的一体化过程。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支持以及法德双头领导都对欧洲一体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北约东扩和英国脱欧则给欧洲一体化带来复杂的后果。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较快发展的原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获得较快发展,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1)以科技为导向推动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种科技发明发现超过前2000年的总和。科技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不断加快。
(2)社会生产关系领域进行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强,70年代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3)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存的加深及协调的加强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
(4)国内外环境稳定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5)掠夺第三世界的廉价原材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罗斯福 杜鲁门 艾森豪威尔 肯尼迪 约翰逊 尼克松 福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