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哲第一章辩证唯物论(世界是什么)
马哲第一章辩证唯物论(世界是什么)徐涛 核心考案,考研政治,帮助考生梳理了考试的知识点,形成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关联,思维导图也促进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编辑于2024-08-10 12:50:52丹丹教育学考研+凯程+冬青,第一章 (夏商西周) 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思维导图,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便于学习者理解和记忆。
马哲第一章辩证唯物论(世界是什么)徐涛 核心考案,考研政治,帮助考生梳理了考试的知识点,形成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关联,思维导图也促进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总结概括了接案、 预估、 计划、介入、 评估、 结案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丹丹教育学考研+凯程+冬青,第一章 (夏商西周) 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思维导图,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便于学习者理解和记忆。
马哲第一章辩证唯物论(世界是什么)徐涛 核心考案,考研政治,帮助考生梳理了考试的知识点,形成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关联,思维导图也促进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总结概括了接案、 预估、 计划、介入、 评估、 结案等内容。
辩证唯物论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 及不同哲学流派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 两个方面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先有谁
唯物主义: 物质第一性 ——什么是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一种或几种实物
古代 = 朴素
机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物质是原子等粒子
机械 <形而上学
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上唯物, 历史观上唯心
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是一切客观存在
人类历史(社会)当做 物质 看待 ——马克思是第一人 ➡️ 唯物史观(创立)——两大历史贡献之一 彻底的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意识第一性 ——什么是意识
主观唯心主义: 作为世界本原的意识是人的意识
王阳明:心学,心外无物
慧能法师:风吹帆动,仁者心动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客观唯心主义: 作为世界本原的意识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精神
理,道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意识能否认识物质
可知论
有同一性 (即意识可以认识物质)
唯物、唯心✓
认识的顺序不同,结果相同
不可知论
没有同一性 (即意识不能或不能完全认识物质)
二元论者(物质和意识都是本原) ---- 不彻底的唯心 ——眼见未必为实
试图调和唯物和唯心的矛盾, 物质和意识都是本原
哲学的重要问题: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孤立、片面、静止、无矛盾
形而上学
联系、全面、发展、矛盾
辩证法
形而上学 唯物 辩证法 唯心
组合
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 两大历史贡献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创立
辩证唯物主义
形成
🔺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物质的相关问题: 物质范畴 物质和运动 运动和静止 时空
物质观 ——本原
🔺 物质范畴
恩格斯: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 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 抽象 出来的。
抽象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列宁: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 感觉 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 感觉 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一定义表明,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与唯心主义划清界线 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容观实在。与不可知论划清界线。 这种客观实在性,是从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中抽象出的共同特性。与旧唯物主义划清界线。 重大理论意义:
定义方式: 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
意识不具有
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
🔺 物质与运动
运动的概念: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变化 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 存在方式 和 根本属性。
运动 等同于 “变化”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不可分割。 一方面,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静止——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 运动是物质在运动。
不可分割: 我是你的我 你是我的你
批判两种错误的观点:
脱离物质谈运动
唯心主义
脱离运动谈物质
形而上学
🔺 运动与静止
静止的概念: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 空间位置 和 根本属性 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关系
不可分割
词性不同
对立统一
词性相同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 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相互联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批判两种错误的观点
夸大静止,否定运动
将导致 形而上学
夸大运动,否定静止
将导致 诡辩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正确
一次都不能——诡辩论
例: 运动才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 运动的存在方式是时空
🔺 物质运动与时空
时空的概念: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即 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特点是 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是 三维性。
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不可分割。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时空, 物质运动是时空中的物质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 存在形式。 时空的特点: 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有限性、无限性。
客观性:不以意志为转移
有限性:具体事物
无限性:所有事物(整个物质世界)
绝对性:绝对存在
相对性:速度突破极限 时空变化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列宁的原话)
物质世界的二重化
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着的,并从中分化出多样化的特别是更高级的事物和运动形式。人类的出现,特别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发生了二重分化, 即从自然界中分化出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中分化出主观世界。 物质世界=自然界(没有人) 物质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有了人类)
一方面,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是最高级的物质存在形态。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不同主要在于,在自然界中一切都是自发产生的,而在人类社会中一切都打着人的意识的印记,是人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的结果。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交叉重叠和相互作用的。在自然界中有“人化自然”,即经过人的改造并体现着人的目的和意志的自然。在社会中有自然物质和自然力的运用,而构成社会存在基础的物质生产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
另一方面,世界分化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客观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思想意识而存在的现实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 主观世界从客观世界中分化出来,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主观世界并非独立存在的实体,也不是一个超然于客观世界而孤立存在的世界,它不能完全脱离客观世界,而是从属于客观世界。 从根本上说,主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并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的实践活动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相分化的关键,也是它们相统一的关键。(基础✓,前提✓) 实践实践实践!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始终在处理自然与社会、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力求克服二者的对立而达成它们的统一。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而自然与社会、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过程。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意识的概念:
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最标准(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再到高等生物的感觉和心理
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是人独有的
意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劳动交往中形成的 语言 促进了意识的发展,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语言是物质,内容是意识
劳动对意识是决定性影响; 其他的都是重要影响; ——重要的意思就是没“那么重要”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是客观世界 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 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意识的内容是物质
意识不是特殊的物质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意识的作用:能动作用
主要表现在: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
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
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相互联系
物质可以转化为(变成)意识, 意识可以转化为(变成)物质
说“代替”❌, “转化”“变成”✓
意识对物质既有 依赖性, 又有 相对独立性
物质——强 意识——弱,不那么弱 一强一弱——稳定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从实际出发
前提
实践
基本途径
依赖于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在社会历史领域,主观能动性 与 客观规律性 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 社会历史趋向与 主体选择 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指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前提和条件: 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意识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实质
人工智能,就是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器化,让机器具有完成某种复杂目标的能力。 它实质上是对人脑组织结构和思维运行机制的模仿,是人类智能的物化。
人工智能没有意识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
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拟和扩展人脑的某些活动,甚至在计算速度和准确度、程序化任务的执行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超出人类所能,但即使是计算能力最强大、最 先进的智能机器,也达不到人类智能的层级,不能真正具有人的意识,不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
所有方面不能超越❌ 任何方面都能超越❌
人工智能不能取代,超越人类智能的原因
第一,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而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拟和扩展,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 第二,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 第三,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 第四,人工智能能够获得人类意识中可以化约为数字信号的内容,但人脑中总有许多东西是无法被化约的。(010101)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第一,自然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并不依赖人类意识而存在。 人类的实践 活动能够改变自然事物的形态和面貌,在自然界打上人类的印记,使之成为人化的自然,但不能改变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 无论是尚未进入人类实践活动范围的天然自然,还是已经被实践 打上烙印的人化自然,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实践能改变(创造消灭)? ①物质性,客观实在性,客观存在❌ ②性质,结构,存在状态✅
第二,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物质体系。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定形态。 社会中虽然也包含精神现象,但从根本上讲人类社会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人类社会的自然基础是物质的, 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物质的,特别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三,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 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 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说意识统一于物质。
意识来源于物质✅ 意识派生于物质✅ 意识统一于物质✅
方法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 基石, 一切从实际出发, 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
世界是统一的, 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批判二元论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 物质
批判唯心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加在一起批判旧唯物 ——同时承认这三句话的只有马哲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与其他哲学的 区别和联系
与唯心主义一元论
联系:都是可知论
一元论,本原只有一个
区别
马哲认为物质是本原,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
认识问题上, 马哲坚持 能动反映论, 唯心坚持 先验论
马哲坚持彻底的 辩证法, 唯心 部分坚持
有的坚持
有的不坚持
历史观上, 马哲唯物, 唯心唯心。
与旧唯物主义
联系: 都是唯物主义, 都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区别
认识论: 马哲坚持 能动反映论, 旧唯物坚持 机械反映论
马哲彻底坚持辩证法, 旧唯物完全不认同辩证法,坚持形而上学
历史观: 马哲唯物, 旧唯物唯心。
旧唯物 ——半截子的唯物
自然:唯物
历史:唯心
马哲坚持实践的观点, 旧唯物没有实践的观点
独有
例题
马哲与唯心、旧唯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坚持从客观的物质 实践 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