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7.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这是一篇关于7.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的思维导图,晰呈现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理论、经济危机等核心概念。帮助学习者透彻理解资本主义运作机制,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编辑于2024-08-18 14:20:21七、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原始积累
概念
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途径
一是用暴力手段对内掠夺农民土地
举例:圈地运动
二是用暴力手段对外掠夺货币财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
(1)初步确立(政治上层建筑)
17 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后半期,英、法、美分别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初步建立起资本主义政权;
(2)最终确立(经济基础)
到 19 世纪 20 年代,英国等国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最终建立起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商品经济理论
商品经济
内涵
是指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区别自然经济
依据
是否以交换为目的
自然经济是指不以交换为目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
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
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发展阶段
简单商品经济
简单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是商品经济的初始阶段。
发达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是商品经济的高级或发达形态
商品(商品二因素)
含义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劳动产品
交换
商品二因素
1.使用价值
(1)是商品的个性;
(2)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商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3)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载体);
(4)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2.价值
(1)商品的共性;
(2)商品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反映了商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劳动交换关系);
(3)商品的交换形式上是物与物的交换,但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二者关系
两者是相互矛盾的,二者不可兼得,这构成了商品的内在矛盾。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于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是相互分离的
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他们只拥有使用价值, 希望实现价值;
对于商品消费者而言,他们只拥有价值,希望获得使用价值
解决这一矛盾必须通过交换
商品生产者出让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了商品的价值
商品消费者出让了商品的价值,实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劳动二重性)
内涵
具体劳动
从形式上看,任何商品生产劳动都要有一定具体的形式、手段,具有具体性。
个性劳动——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
从内容上看,任何商品生产劳动都凝结着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有抽象性
共性劳动——价值
关系
相互区别
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相互联系
不是指不同的劳动,也不是同一劳动的两个阶段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空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作用
具体劳动
作用于自然物质,开发出物的有用性,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以使用价值的源泉——具体劳动+ 自然物质(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抽象劳动
创造出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的价值量理论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时所消耗的劳动量:以劳动时间来衡量)
1.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实际消耗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是在同一生产部门内部、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竞争中自发形成的
当同一生产部门内存在着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别时,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2.简单劳动-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
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
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 从事的劳动。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3.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商品交换(货币理论)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
内涵
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商品在 一次交换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量大小,又叫做价格。
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衡量商品的价值——只需要用想象中的观念形态的货币
流通手段
商品交换的媒介(纸币充当价值符号来显现交换双方价值的大小)
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出现的前提是,出现赊购赊销后,货币用作支付债务、工资、税款、利息等
区别
流通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现货)
支付
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贮藏手段
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退出流通领域而贮藏起来的功能。 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中充当货币的各项职能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内容
商品生产中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交换中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当货币出现后,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商品的价格,等价交换原则必然要求价格与价值相一致。
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在短期内
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会造成价格与价值背离,但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体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
在长期内
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在整体上正负相抵,从而使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相一致充分体现价值规律的要求
作用
筛子(生产关系的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鞭子(生产力)
3..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就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因此可以判定,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工人创造出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意义
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在这一阶段,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而实质上是资本家支配和剥削工人的雇佣劳动关系。
基本条件
(1)劳动者是有劳动能力的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商品
价值
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决定特点
第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二、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第四(特殊因素)、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是有区别的。
使用价值
特点
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它在(使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内涵
工资是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形式
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本质
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关键
要区分劳动和劳动力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双重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形式
劳动过程
(1)工人的劳动受资本家支配
(2)劳动的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实质
剩余价值的生产
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用公式
W=c(原材料转移而来的2000)+v(500劳动力使用价值)+m(1500剩余价值)
(1)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就是借助于具体的手段工具,作用在生产资料物的东西上,首先开发出物的有用性,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时把生产资料物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形成商品价值的 c 部分
(2)通过工人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新价值,形成 v+m 部分。 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出劳动力价值 v; 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商品的剩余价值 m。
(3)在整个商品价值形成过程中,剩余价值的形成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必要劳动时间)而延长了的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
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枢纽理论)来论述商品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形成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如何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定义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绝对地延长工作日的长度从而绝对地延 长了剩余劳动时间,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
途径
绝对地延长工作日的长度
提高工人劳动强度,也就是变相地延长工作日的长度
2.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定义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提高个别生产者劳动生产率从而使得个别 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叫超额剩余价值。
途径
个别企业通过改进技术、加强管理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 于社会价值,形成超额剩余价值
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定义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而缩短了必要劳 动时间,相对地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叫相对剩余价值
前提条件
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途径
由于超额剩余价值的存在使得所有资本家纷纷效仿,从而提 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最终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4.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相互区别
超额剩余价值是通过提高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相互联系
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基础、前提, 相对剩余价值是追逐瓜分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剩余价值率(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关系)
资本
内涵
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分类
不变资本(c)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价值增殖
可变资本(v)
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它在生产中会创造出比自身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剩余价值
划分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意义
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无论是机器还是机器人,都是生产资料,都是不变资本,只会转移价值,不会增殖。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工人从事的是复杂劳动,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只有工人的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公式
m′= m / v
m′为剩余价值率,m 为剩余价值,v 为可变资本
m′= 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
意义
剩余价值率反映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
剩余价值的分配(平均利润)
(一)剩余价值的分配
在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下,不同的资本家集团共同瓜分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家获得产业利润
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
银行资本家获得银行利润
农业资本家获得农业利润
平均利润率规律反映了在瓜分剩余价值上,资本家之间存在着竞争和矛盾,但在加 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上,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
(二)平均利润的形成
1.生产成本的形成
(1)取消 c 和 v 的区别,把它们都看作生产中必须投入的费用——生产成本 K;
(2)W=K+m,从形式上 m 就被看作 K 的增加额,即所费资本的产物,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c不发生价值增值)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m → P)。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当m 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实质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 p′=m / c+v
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形成
由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竞争而形成。
原则
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原则
剩余价值的大小就完全取决于所投入资本的数量而与工人的劳动无关,这样就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4.商品价值转化为商品的生产价格
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时,商品价值转化为商品的生产价格,商品的生产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平均利润。
W=c+v+m=4000
生产价格=c+v+m拔=3500
资本理论
资本积累
内涵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实质
用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规模去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动因
内在动力
对剩余价值无限贪婪的追求
外在压力
资本主义激烈竞争的需要
途径
(1)资本积聚(依靠生产力提升在生产中一点点积累)。
内涵
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个别资本规模的增大
结果
个别资本增大,社会总资本也增大
资本积累与资本积聚的关系
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
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2)资本集中(依靠生产关系的所有制形式在社会中合并)。
内涵
把中小资本合并(兼并、联合)成为大资本。
杠杆工具
竞争、信用
结果
个别资本规模迅速增大,社会总资本规模不变
关系
相互促进
作用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唯一源泉
产业工人的剩余价值
意义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1)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3)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4)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成正比
后果
直接后果——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资本的技术构成
自然形式上看
资本的构成表现为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构成比例(材料数:工人数)
资本的价值构成
从价值形式上看
资本的构成表现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比例(c:v)
资本的有机构成
从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的关系上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所决定的,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
(一般来说,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
间接后果——相对过剩人口(资本主义失业理论)。
内涵
劳动力供给相对于资本对它的需求而言过剩
成因
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①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劳动力的供给增加
②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生产过程日益简单化,妇女、儿童纷纷加入到劳动的队伍中,加剧了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使中小资本家、小生产者纷纷破产,从而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
作用
不仅是资本积累的必然后果,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
规律和历史趋势
规律
两极化
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无产阶级则只占有少部分社会财富。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少部分。
历史趋势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两极化加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从而迫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资本循环与周转
资本循环
内涵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依次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三种职能作用,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实现价值增殖。
内容
阶段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的职能、生产资本的职能、商品资本的职能
职能作用
(1)购买阶段:购买生产资料、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作准备。
(2)生产阶段: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形成商品,创造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3)售卖阶段:通过售卖商品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实现资本循环的条件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必须在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
资本周转
内涵
不断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1)资本周转的时间:与资本周转的速度成反比。
(2)生产资本的构成
固定资本
越多越慢
流动资本
越多越快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节约预付资本;
(2)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3)减少无形资产损耗。
资本再生产
(一)社会总资本
内涵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
运动的特点
不仅包括个别资本运动的生产消费以及相应的资本流通,还应包括个别资本运动所不能包括的生活消费以及相应的一般商品流通。
(二)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价值补偿
通过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补偿上一生产过程中已投入的价值并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是社会再生产的基础
(2)实物补偿
通过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购买新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补偿上一生产过程中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这是社会再生产的关键
(三)社会再生产的基本规律
(1)社会再生产的各大部类之间要按比例协调发展(结构优化)
(2)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相平衡(总平衡)。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理论
实质
生产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的,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
根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其根本的制度根源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
(1)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破坏了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协调关系
(2)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破坏了社会再生产的总量平衡,从而引发了产品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周期性
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本质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应用辩证批判的观点来分析它。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内容
民主制度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
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国家在不危及资本主义国家安全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给予民众一定的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迁徙等权利和自由。
法制
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是建设法制、实行法治的法律基础。
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是在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资产阶级)”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和人权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政权组织形式
分权制衡
立法权
行政权
司法权
选举制度
从形式上看
竞选制度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重要形式
从实际政治作用上看
选举制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为达到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组织。
类型
两党制
多党制
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局限性
民主
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法制
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资本特权的基础上的,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严重的不平等,资产阶级法律的实质是将这种不平等合法化。
选举
为了筹集竞选经费和赢得选票,各政党一味讨好选民,作出过高的许诺,而置民众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于不顾,使得政府债台高筑,各种社会矛盾不断积累和尖锐化。
政党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政党恶斗相互掣肘,决策效率低下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与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作为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
对内职能
政治统治
政治统治的职能,即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运用手中掌握的政府机构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控制,使社会生活保持在统治阶级所制定的秩序要求之内
社会公共管理
即国家要运用各种权力和资源对邮政、铁路、水利、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等事业进行管理,以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对外职能
国际交往
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