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引论第四章1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刘珣 第四章中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包含记忆与第二语言教学,心理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两部分。
编辑于2024-09-09 00:51:02心理学基础
一、记忆与第二语言学习
1.定义: ①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②第二语言记忆则是指第二语言知识和能力的保持和再现,是第二语言学习者主动积极的活动过程。
2.记忆的类型: ①按此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②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3.记忆的过程: ①识记。是指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知、识别并记住第二语言的知识和技能的心理过程。 按其目的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指没有预定目的、未经任何努力对第二语言自然而然的识记,是不知不觉的识记。无意识记常常是由能使他们产生兴趣和激发起情感的符合他们需要的对象引起的。这种识记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选择性。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创造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多接触目的语,通过无意识记获得第二语言,是第二语言教学中特别需要加强的一个方面。无意识记由于缺乏目的性,在语言获得方面就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系统性。有意识记:指具有明确预定目的、合理的策略和方法和必要的意志努力所进行的识记,是一种自觉、主动进行的识记活动。以有意识记为主,配合以无意识记,不仅能调动学生有意识活动的积极性,也能发挥无意识活动的作用,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依照材料是否有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②保持。第二语言的保持是对已识记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加以巩固。 ③再认和重现。即恢复记忆的两种形式,是暂时神经联系痕迹或记忆痕迹恢复的过程。都需要一定的线索进行联想,以恢复已经建立的联系。再认和重现是记忆的第三阶段。 再认:是已经识记过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再度呈现时能识别并确认的心理过程。 重现:也称为回忆,是指已经识记过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虽然并未呈现,但在脑中重新回想起来的心理过程。 回忆是以联想为基础,并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所谓联想是指由一种事物想到具有某种联系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联想分:类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关系联想。
4.遗忘的规律与加强记忆 (1)遗忘 ①定义:即记忆过的内容不能保持也不能正确地再认或重现,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不能巩固。 ②分类:部分遗忘和完全遗忘、暂时遗忘和永久遗忘。 (2)心理学对遗忘产生的理论解释 ①衰退说:由记忆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甚至消失,因而产生遗忘。 ②干扰说:由记忆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由于受到其他剌激的干扰而产生抑制,所以产生遗忘。 (3)干扰信息保持的因素: ①前摄抑制:前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的保持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旧的记忆干扰新的记忆。 ②倒摄抑制:后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保持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后边的新的记忆干扰旧的记忆。 (4)影响遗忘的因素及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简答、案例分析) ①从识记的方式来看,信息如果结合一定的情景并通过视觉、听觉、动觉多通道输入,比孤立地呈现、只凭视觉或听觉的单通道输入,遗忘要慢得多。 启示:要充分利用情景,多采用实物、图片或多媒体以加强形象化教学,并调动视觉、听觉、动觉多种感官,增强记忆能力。 ②从识记的程度来看,一定的范围内识记的程度越高,遗忘越少。如果把超过刚能背诵的程度的继续学习称为“过度学习”,那么过度学习达 150%时遗忘最少。 启示:应鼓励学习者采用“过度学习”的策略。③从识记的数量来看,识记的数量越大,遗忘得越多。即使是有意义的材料,当识记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也会遗忘得很快。 启示:在第二语言教材中要掌握好“量”的因素。 ④从识记的内容看,有意义内容的识记比无意义内容的识记遗忘得慢;熟悉的材料、难易程度适合的材料比生疏的材料遗忘得慢;学习者感兴趣、所需要的内容比不感兴趣、不需要的内容遗忘得慢。 启示:第二语言教材应当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形象生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难易适度。同时要注意合理安排识记材料,对整篇材料应采取整体——部分综合记忆的方法。 ⑤从识记的时间来看,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衡的。最初遗忘很快,识记后的一小时遗忘率达 56%,以后就逐渐放慢,31 天后遗忘率达 79%,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这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名词解释) 启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对已识记的材料应赶在遗忘以前迅速地、及时地进行巩固、复习、重现和运用,并且要经常复习,复习的间距由短拉长。
三、心理学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 1879 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为标志。心理学的发展:(助记:机构格式,人人警醒)
构造主义 奠基人:冯特 典型人物:铁欣纳 主张:通过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结构,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并将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元素。 研究方法:强调内省,内省与实验相结合,运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
机能主义 创始人:詹姆士 代表人物:杜威 主张:①主张研究意识,着重研究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②主张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强调研究与人的适应行为有关的心理过程,强调心理学的应用价值。 研究方法:内省法,但更重视客观的实验和测
格 式 塔 心理学(“完形学派”) 人物:韦特海默、考夫卡和柯勒 主张: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研究方法:强调采用综合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演示和主观报告的方法。
精神分析学派 创始人:弗洛伊德 主张: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本能和原始冲动。这种本能和冲动以无意识支配着人的思想,并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动之中;人出生以后的愿望由于不容于社会标准而受到压抑,不能得到满足。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去,这是导致精神病的重要原因。
行为主义(反对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 人物:创始人:华生。后期主要代表人物:斯金纳 特点 ①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 ②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 理论 ①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②华生:建立刺激——反应模式,成为经典性行为主义理论 ③托尔曼:增加“中介变量” ④斯金纳: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和“刺激——反应——强化”模式评价 意义: ①心理学方面:影响到20世纪上半叶心理学的发展道路,推动了心理学在医疗、教育、人事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②第二语言教学:成为视听法、听说法、程序教学法等教学法流派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缺点:片面强调人与动物共有的外显行为,把人等同于动物而忽视人的思维活动。
认知心理学 产生标志 :1967年奈塞尔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主张 ①把人看作是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 ②强调对人的内部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 ③强调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研究意识。 研究方法 ①应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②自己特有的计算机模拟等 ③接受了行为主义对客观方法的重视评价 ①认知心理学的出现表现了当代心理学互相融合的新趋势 ②影响遍及整个心理学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③已成为认知法教学流派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