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引论第四章2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跨文化交际)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刘珣 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包含语言与文化,语言与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化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四部分。还有《第二语言学习》相交叉的内容补充。
编辑于2024-09-09 00:55:46文化学基础
为什么对外汉语教学要进行文化教学?
1.要求
①语言学:要真正掌握一种第二语言,单学习语言本身还不够,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②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要培养的交际能力实际上是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需要以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指导语言教学
③学习者: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一般都要求更多的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甚至要学习专业性的文化知识
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3.文化教学的三个层次
一、语言与文化
(一)文化的定义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精神文化”部分
(二)文化的分类
1.按内容分
物质文化:人类创造的体现一定生活方式和种种物质文明
行为文化:是人们交往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社会风俗习惯和行为标准
制度文化:是由观念文化所决定的社会规范体系,指各种典章规范
观念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宗教情感、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以及哲学、科学、文化、艺术等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
2.大文化和小文化
大文化 (C文化):指经济,政治,哲学,教育,文化,艺术,科学以及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
小文化(c文化):指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等
(三)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人类在社会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
2.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以民族的形式体现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共同之处,但由于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同,形成了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3.文化具有社会性,为一定的社会群体共同创造、共同遵守、并共同享有,体现该社会群体的共性。
4.文化具有系统性,是有一个上述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从表层到深层组成的复杂体系。
5.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之上的。文化必须通过一定的符号,系统的记录才能得以表达,保存和传递,语言是记录文化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6.文化是在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扬弃和更新原有的文化
(四)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1.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
2.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载体
3.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举例两种语言间词汇的意义
文化词汇
二、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二)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1.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两种文化的共同之处有利于双方语言的理解,不同之处则可能由于差异的存在而造成对语言理解和运用的偏误。
2.交际原则和价值观念。人们在绘画交际中需要遵守一定的交际原则,但由于事实上存在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这些人的理解就受到不同价值观念的制约。
3.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人们往往容易形成母文化的思维定势和优越感,并不自觉地把母文化模式当做衡量别的文化的标准。文化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偏见,是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4.交际过程中的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交际双方为了使信息传递顺利进行并实现交际目的,在交际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
5.文化的相互影响。跨文化交际实际上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在长期的交际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不可避免相互影响。
(三)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冲突和适应
1.蜜月阶段 处于兴奋,激动,满足的状态,一切都觉得美好
2.挫折阶段
新鲜感过去,开始遇到问题,产生迷惑,沮丧,孤独,失落和烦恼,焦虑,悲伤,思乡的情绪
文化休克
提出者:奥博格
定义:也叫文化震荡症,是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文化休克常出现在挫折阶段。
主要表现:有的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不接触当地人和当地文化;有的对当地文化产生敌意,甚至发泄不满,采取不理智的行动;有的因承担不了心理压力而离开这一文化环境,回到自己的国家。
3.调整阶段 开始调整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寻找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办法
4.适应阶段 对生活环境渐渐感到习惯,对第二文化也在逐步适应
(四)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1.尊重不同的文化。
2.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
3.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
4.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5.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
冰山文化理论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认识上的误区
刻板印象
民族中心主义
三、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化教学
(一)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化教学的三个层次
1.语言的文化因素
①定义:主要指语言系统各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使用的社会规约。
②地位:是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首先接触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③影响:主要隐含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之中,在跨文化交际中,制约着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甚至可能造成一定的交际误解和障碍。
④分类:陈光磊把这种文化因素分为语构文化、语义文化和语用文化。
⑤教学:常常与语法、词汇、语用教学结合在一起。
2.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①定义:指目的语国家的基本国情知识。国情文化知识可以看作是文化本位出发提炼出的最基本的“知识文化”。
②地位:是掌握目的语和进行目的语交际所必需的,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③作用:可以弥补上述语言文化因素比较零散、不够系统的缺点,也可以为文化知识系统学习打下初步基础。
3.专门性文化知识
①定义:是在掌握最基本的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比较系统的专门性文化知识。
②地位:不属于对外汉语学科的范畴,是与语言教学平行而又相关的文化课
③作用:前调“对外”的特点,强调文化知识的基础性和常识性,它所考虑的主要不是如何表达该专业的目标,而是如何为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
1.语构文化
定义:语构文化是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语构文化常常和语法教学结合在一起。
①汉语结构最大的特点是重意合而不重形式
②汉语的意合性必然带来语言结构的灵活性和简约性
③汉语句式结构还体现叙事一般按时间或是顺序排列。(说明事物常由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部分,先原因后结果的特点)
④汉语独特的词语排列整齐,语义对称,节奏和谐的对偶句,体现了中国人喜欢对称,成双的心理
2.语义文化
语义文化是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这是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最基本,最大量的表现形式。
语义文化常常和词汇教学结合在一起。 原因:首先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和概念体现在词汇中,而在别的语言中没有对应词语,如不加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者就难以理解。 某一事物和概念虽然在不同的语言中有对应词语,但词义却存在很大差别,因而在语言交际中最容易造成误解和障碍。
3.语用文化
语用文化是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语用文化常常和语用教学结合在一起
常用的基本的语用文化
①称呼
②问候和道别
③道谢和道歉
④敬语和谦辞
⑤褒奖与辞让
⑥宴请与送礼
⑦隐私与禁忌
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
1.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
文化教学必须为语言教学服务,为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服务。这是本学科本专业的限制所决定的。
文化教学必须与文化教学的阶段相适应,与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实际需要相适应。
从初级阶段的语言文化因素教学开始,中级阶段结合课文逐步增加国情文化的知识的内容,高级阶段则开设一定的专门性文化知识课程。
要体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要适度。
2.要有针对性
要针对外国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障碍和困难,确定应教的项目并作出解释和说明。
3.要有代表性
所有代表性的文化,就是指中国人的主流文化,当代的活的文化和有一定文化教养的中国人身上所反映的文化
4.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
特别在年轻人身上所反映的习俗文化已经有很大的变化。在对外国学习者介绍中国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时,不能绝对化,要适当说明这一文化变化的趋势
5.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
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能力,正确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内涵,自觉遵守社会规约。需要大量的练习与实践
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汉语教师如何提高此能力
不融合
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
价值观
低语境文化
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
主流文化和亚文化
中西方人际关系区别
传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