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引论第八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应用(上)
《对外汉语教育引论》刘珣 第八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应用,包含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教学原则,对外汉语教学的编写和选用。(可直接背诵)
编辑于2024-09-09 01:10:43第八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应用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目的与课程设计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教学原则
1.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
这是总则,体现了语言教学的根本任务和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为了达到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应当注意: ①首先必须把语言当做交际工具来教和学; ②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规则的内化是形成语言交际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③培养交际能力需要运用实际生活中真实的语言材料;
2.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原则
这条原则是针对教与学的关系而提出的,是一条根本的原则。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只有通过“学”能起到作用;“教”必须为“学”服务。 ①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制订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并确定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 ②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③课堂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加强趣味性;课堂教学多用启发式,发展学生的智力,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积性原则;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排除学生心理障碍; ④让学生参与设计教学活动,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并根据所得到的反馈不断调整课程计划,改进教学; ⑤对待学生的偏误应采取严格纠正的态度,但纠错要根据其性质和发生的场合区别对待,注意方式方法。
3.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原则
“结构”是指语言的结构,包括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功能”指用语言做事,即语言在一定的情景中所能完成的交际务。“文化”也是指语言教学范围里的文化,主要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影响到交际的语言文化因素以及目的语国家的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①结构是基础。国内外长期的汉语教学经验证明,从起始阶段开始的、通过系统的语言结构的学习掌握语言规则,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较迅速地获得语言交际能力的关键。反之,初级阶段忽视结构教学或完全打乱结构教学的系统性,会给汉语学习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②功能是目的。这表现在:结构教学要重新组装规则以解决表达问题,而不是把重点放在结构的分析上;按人类言语活动从意念到言语形式的顺序,从功能出发进行结构教学,而不是按传统的从形式到意义的顺序、以教授结构为出发点;要突出功能的教学,既要考虑到结构的系统性,也要注意功能的系统性。
③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语义和语用的教学,作为语言交际能力一部分的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文化教学。
总结:结构、功能、文化的结合应贯串语言教学的始终。一般说来,初级阶段以结构为主,中级阶段要加强功能并巩固、扩展结构,高级阶段文化教学、特别是目的语国家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分量应逐渐加大。
4.强化汉语学习环境,加大汉语输入,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原则
在正规、自觉的课堂学习为主的情况下,自觉学习和自然习得相结合,以利于培养交际能力。为此必须加强汉语学习环境,加大汉语的输入,加强课外活动与社会语言实践并把它与课堂上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更多地给学习者提供运用汉语的机会,形成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学习与习得相结合的新的教学体系
5.精讲多练,在语言知识的指导下以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为中心原则
“精讲”是对教师的知识讲授而言,适当的理论知识和语言规则的介绍,对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是必不可少的; “多练”是指学生在课上、课下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培养语言运用的熟巧度。
6.以句子和话语为重点,语音、语法、词汇、汉字综合教学原则
这条原则涉及语言要素的教学。语音、语法、词汇的教学可以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甚至采取语音教学阶段、语法教学段等分阶段教学的做法。 但语言诸要素只有组成句子或话语时,才能较好地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所以我们主张以句子和话语这两级语言单位为重点,语音语法词汇综合教学。句子是语言交际中表达完整意义的最基本的运用单位,是语音、语法、词汇的综合体。
7.听、说、读、写全面要求,分阶段侧重,口语、书面语协调发展原则
初级阶段突出听说或者适当的听说领先;中级阶段听说读写并重;高级阶段侧重读写,但听说训练仍要紧抓不放。 在语体上,初级阶段既不宜过于口语化,也不宜过于书面语化,要注意学习口语和书面语都能用到的“中性”语体。从中级阶段后期开始,加强两种语体的区分和转换。高级阶段要特别加强书面语的教学。
8. 利用母语进行与汉语的对比分析,课堂教学严格控制使用母语或媒介语原则
指在教材编写和教师备课中进行语言对比分析,以确定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指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少量地用母语或媒介语进行难点讲解。学生在课堂上则应严格体现“沉浸法”的精神,除了必要的翻译练习外,不使用母语或媒介语。
9. 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加强重现原则
由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可能一次完成,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都应采取循环往复、加强重现、以旧引新、逐步深化、螺旋式提高的原则。
10. 加强直观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原则
语言教学要充分利用直观手段,如教具、图画、照片、实物和动作等,帮助学习者理解学习内容并加深印象,也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与选用
教材编写和选用的原则
1.针对性
教材要适合使用对象的特点。最基本的特点是,不同母语、母语文化背景与目的语、目的语文化对比所确定的教学重点不同。 ①学习者的年龄、国别、文化程度特点。(儿童、成人;美国、日本) ②学习者学习目的的不同。(汉语言专业学生,旅游者或临时来华的工作人员) ③学习者学习的起点不同。(初、中、高三级) ④学习时限的不同。(短期班、长期班;强化班、普通班)
2.实用性
语言知识要通过教学转化为技能。 ①教材内容要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是学习者进行交际活动所必需的,是在生活中能马上应用的,也是学习者急于要掌握的; ②语言材料必须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要有真实性; ③要有利于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要提供大量的、充分的练习,练习要生动有趣,在形式和层次上要多样化; ④要有利于开展交际活动,使教学过程交际化。
3.科学性
①要教规范、通用的语言。(普通话、《汉语拼音方案》、简化字) ②教材内容的组织要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循序渐进,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 ③对语言现象的解释要注意准确性,避免造成对学习者的误导。 ④教材内容要反映出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水平,及时更换陈旧内容。另一方面,语
4.趣味性
①教材的趣味性与教材的实用性、交际性紧密相关。 ②教材内容要反映现实,是学习者所关注的话题。 ③教材内容要逐步加大文化内涵,多方面介绍目的语文化。 ④多样化是形成趣味性的重要因素。
5.系统性
①教材内容在基本知识介绍和技能训练方面,也就是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 语言要素和听、说、读、写言语技能的安排方面,要平衡协调、有一定的章法; ②学生用书、教师手册、练习本、单元试题各部分要分工合理,相互呼应。 ③纵的方面,初级、中级、高级不同阶段教材要衔接,横的方面,综合技能课与听、说、读、写专项技能课教材要配合。 ③考虑图片、幻灯、声、像、电脑辅助教材的提供。从而形成系列的、立体的教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