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要点、考点、知识点,一图看懂全章节内容,知识点系统全面,无需死记硬背,框架式结构清晰明了,轻松掌握知识点。
编辑于2024-09-19 20:08:28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社会主义再生产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
同其他社会一样,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内容不仅包括物质资料再生产,还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
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
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方式
外延的
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以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
内涵的
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以及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率来扩大生产规模
二、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内涵及其划分
概念: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及结合状况,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基本方面
分类方法
两大部类分类法
生产资料生产
消费资料生产
三次产业分类法 (能够比较全面的反映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状况和相互关系)
第一产业
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不生产物质产品而只提供服务的部门)
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
资本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消费结构
资源结构 (科学技术越发达产业结构受自然资源结构的约束越小)
自然资源
经济技术资源
投资结构
科学技术进步
劳动力素质和数量
产业间关联方式
产业结构的优化
概念: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之间建立起最佳的结构和最优的比例关系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比例关系不合理的低级现象突出表现在
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不协调
产业发展在低水平上重复
目标
短期目标:实现产业结构的运行均衡
长期目标: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优化
途径
建立转换机制,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市场机制、宏观调控的作用,推动产业的调整和发展
选准主导产业、培育战略产业、强化基础产业
根据各产业地位和作用不同分类
主导产业
战略产业
基础产业
一般产业
三、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国民生产总值(GNP)
概念: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GDP) (目前世界各国更加普遍地使用GDP的总量指标,往往把GDP作为国民收入的来源,也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起点)
概念: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三种计算方法
生产法
总产出-中间投入
收入法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民 国 企 企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支出法
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民+政府 企 外国 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GNP和GDP的关系
GNP=GDP+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
GDP=GNP-国外净要素收入
社会主义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
积累基金
概念:积累基金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主要用作追加的生产资金的部分,它的物质形式是一年内新增加的生产资料总量
构成
扩大生产基金
最重要的部分,占比重很大
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
社会后备基金
消费基金
概念: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用来满足劳动者个人消费机社会消费的那部分资金,它的实物形式是一年内用于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消费资料总和
构成
社会消费基金
国家管理基金
文教卫生基金
社会保障基金
个人消费基金
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基金
二者关系
矛盾统一
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原则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
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兼顾积累和消费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臂力,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
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的关系
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
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内容
社会保险
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
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
改革与完善
弊端
国家财政和企业负担沉重,未树立职工个人的保险意识
社会保险覆盖面窄,享受社会保障的机遇不均等
明保少,暗保多,保障效果不明显,保障项目不完备,没有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不完善,保障措施不配套,立法滞后,未建立宏观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缺乏社会保障的规划、协调、监督体系
十九大
全面建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基本要求,实现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保障项目上,坚持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社会救助保底层,积极完善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
在组织方式上,坚持以政府为主体,积极发挥市场作用,促进社会保险与补充保险、商业保险相衔接
二十大
针对目前社会保障基金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基金运行安全风险更加凸显的现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把“安全规范”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进一步明确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养老保险体系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独大,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覆盖率低、发展滞后,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政策还处于起步阶段。
作用和重要意义
有利于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和社会安定
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有利于政府精简机构和减轻负担
有利于引导合理消费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四、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
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益的提高等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总供给量的增加
经济发展
概念:经济发展不仅是指一般的经济增长,而且是指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经济及社会发展程度等在内的各种结构的协调与优化
关系
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但它却是其中最基本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因为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内涵更广
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
概念:资源的总体配置方式,即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推动经济增长的三种基本要素 (科学技术和经济制度也是重要因素)
劳动
资本
土地
从经营角度分类
粗放型
主要依靠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来增加社会产品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集约型
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增加社会产品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和途径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加速科技进步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实施资源节约型发展战略
通过完善国家产业政策,指定区域经济政策,健全法制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
概念:在经济发展中有关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决策体系
特征
全局性
长远性
根本性
战略重点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时事考点
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加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
认识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年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六个远景目标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块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坚持新发展理念应当做好的工作
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由告诉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
健全财税体制、社会保障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等机制,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框架下实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善民生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人口规模巨大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走和平发展道路
本质要求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拖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持续推进工业化进程,、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路径,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确保现代化建设能不断满足人民度以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支撑
高质量的发展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