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高中政治、考研政治均可借鉴参考本内容。
编辑于2021-08-11 13:48:17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自然地理环境
受社会发展状况esp.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制约
合理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
人口因素
社会关系承担者,受社会生产状况、社会制度制约
物质生产方式
=生产力+生产关系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决定社会结构、性质及面貌
社会意识
分类
据不同主体
个体意识
群体意识
据不同层次
社会心理
感性认识为主.低层次.自发.不系统.不定型
社会意识形式
理性认识为主.高层次.自觉.系统的.定型的
意识形态(反映经济、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
政治法律思想
随阶级和国家出现而产生;最直接最集中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核心.主导
道德
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一定生产方式的产物
·历史性(时代不同,道德不同)
·继承性(道德对生活有积极影响)
艺术
审美.感染力®思想情感.社会生活
宗教
外部力量在脑中的虚幻反映;本质是“颠倒的世界观”
从产生根源看(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
从历史和现实看(将长期存在并发挥作用)
哲学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方法论的统一
非意识形态(不反映...)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统一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实践发展的反映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由于生产和交往需要而产生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历史的、具体的
(社会意识随社会变化而变化;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并非消极受制于社会存在,而是有其发展形式和规律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有赖于先进文化建设,通过指导群众实践实现)
先进社会意识促进发展,落后...阻碍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可能不平衡、不完全同步
社会意识可能先于¤落后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间相互影响且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生活有内在联系,社会意识前后相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含义
=物质力量.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实际能力的范畴
生产力水平(发展程度)
生产力性质(劳动资料性质)
=生产力状况(状态.态势)
性质
客观现实性.社会历史性
要素
劳动者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脑力、体力劳动有直接同一趋势)
劳动资料¤手段
(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物质标志;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劳动对象
(生产的必要前提)
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含义
=经济关系
性质
客观性.历史性
要素
生产资料所有制
基础、决定性;生产前提;区分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矛盾运动(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决定其性质(有何种生产力,就会有何种生产关系)
决定其变化(生产力发展要求与之适应的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反作用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促进发展;不适应...阻碍
规律:生产关系应适合生产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即社会经济结构,一定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核心:国家政权)
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设施
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组织(政治上层建筑.主导)
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行政制度.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体现统治阶级意志
·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会成为现实力量,影响并制约思想理论观点
矛盾运动(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经济基础的性质(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变更必引起上层建筑变更革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的经济基础服务,推动社会发展;...不适合...阻碍...
·上层建筑一方面保护并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一方面又排除对立物
·上层建筑通过法律、经济、思想等调控手段为经济基础服务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既有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
规律:上层建筑应适和经济基础
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并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社会形态
含义
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姿态的范畴,是一定生产力上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政治心态.经济形态.意识形态
本质:生产关系总和
特点
统一性(形态依次更替)+多样性(非依次更替)
必然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导致)+历史选择性(人的能动性)
前进性(形态更替的顺序性)+曲折性(形态更替跨越性,倒退、反复、停滞)
社会历史发展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革命
阶级
产生
生产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是历史范畴
其划分由人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所决定,是经济范畴
划分基础: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
本质
是与特定生产关系联系、经济地位不同的社会集团或人群的共同体
阶级斗争
是阶级社会发展(社会形态更替)的直接动力
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的直接表现
根源于阶级间物质利益及经济关系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
受历史条件制约
(无产阶级之前,所有斗争都是一种剥削取代另一种剥削)
阶级分析方法
·全面、动态地分析阶级间经济政治和意识状况,准确把握关系和力量对比
·据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判断
革命
实质
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统治,新社会制度代替旧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根源
社会基本矛盾
根本问题
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转移至革命阶级是社会形态变更的首要基本标志)
作用
·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决定性环节
·能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的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革命为消除阶级对抗、促进人类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
改革
含义
同一社会形态发展中的量变(阶级斗争也可能在此表现,即剥削阶级让步调整,以缓和矛盾)和部分质变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科技
影响
生产方式
·改变生产力构成要素(自动化、脑力劳动增加)
·改变劳动形式(自动化)
·改变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生产社会化)
两重性
利(推动发展)
弊
受客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主观条件(人的观念.认识水平)影响
·要有合理社会制度保障科技正确使用
·坚持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社会历史创造者¤主体(人民群众)
含义:是个历史范畴
从质上看: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从量上看: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决定性作用
是社会物质财富创造者
是社会精神财富创造者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发展中,人民群众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群众观点
人民自己解放自己,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实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史观
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
现实的人处于一定实践活动、社会关系中,有能动性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是变化的发展的,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
立足于整体社会历史过程
整体社会历史并非个体历史的简单堆砌
整体社会历史是一定群体相关活动的过程
立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是社会领域中各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
立足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
人与历史有三层关系:类与历史.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
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有阶级性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受历史条件制约
经济条件(首要.决定性)
生产力水平是物质基础、前提
政治条件
精神文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