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国际关系理论名词解释框架
这是一篇关于国际关系理论名词解释框架的思维导图,包含古典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等。
编辑于2024-10-17 14:59:01现实主义
古典现实主义
时间:二战爆发后兴起,40S-60S流行,越战中美国的失利使其陷入困境,后在其基础上产生新现实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
爱德华·卡尔
思想来源:批判理想主义、反思一战
《二十年危机》:奠定古典现实主义的基础
1.权力:最重要因素
2.道德相对主义:道德虚幻
3.利益冲突论:国家间利益根本冲突
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现实主义理论大厦的建立
内容
基本单位:国家
基本互动方式:国家竞争
核心:权力政治
国际组织、国际法<权力、实力
支柱
人性观
思想渊源
修昔底德
正义从属于权力,利益是思考的起点
国家首先追求的是安全和生存,个人道德不能指导国家行为,强国有界定正义的权利
马基雅维利
对人性的悲观假设:人性是恶劣的,完美的德行不能解决人性问题→君主要根据维护权力的需要,混合运用美德与恶德
霍布斯
自然状态: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战争状态,恐惧、猜疑,为求名誉而进行侵犯
卢梭
自然状态:田园牧歌
汉斯·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 |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
地位:1948 标志着现实主义学派成熟
内容:总结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辩论,提出对人性和历史进程的看法,系统的阐明了政治现实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把西方国际关系立论推向了新的阶段
以权力政治为核心,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间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主张应把所有国家视为追求权力和利益的政治实体,反对理想主义的道德主义和法律主义观念,主张赤裸裸地追求国家权力和国家利益
现实主义六原则
1.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支配
2.政治领导人从“以权力界定利益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行动”
3.权力界定国家利益是普遍适用的原则,是客观存在
4.“必须根据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而不能用抽象和普遍的公式把普遍的道德原则应用于国家的行为”
5.不能把特定国家的道义愿望同普遍适用的道义法则等同起来
6.政治学的独立性
评价
积极:适应了美苏冷战、美国称霸的需要
消极:强调国家是国际政治的唯一行为体,主张完全理性及研究方法上的传统特性,引起批评
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的支配
人性
人性观是摩根索政治哲学的基点,在深入研究人性的基础上,树立起他政治哲学的另外两个支柱——权力与政治道德
利己主义:对其自身赖以生存的稀缺的物质和精神利益的追求。与个人基本需要相联系因而有限度
支配欲:保持、扩大或展示自己地盘的渴望。作为人类对权力的集中体现,本质上是无限的、缺乏理性的。这种权力欲造成人间恶性
政治生活的现实景象:人类邪恶和自私的本性使每个人都将自己的利益置于他人利益之上,从而导致人类社会中的冲突不断发生
人性追逐权力法则→国家间斗争:国家是由寻求权力的个人组成的实体,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的扩展。对国内政治中的行为主体“人”的讨论→对国际政治中的行为主体“国家”的讨论
人是自然的产物,有自然本性→个人私欲、生存意志、追求利益→国家追求利益、谋求权力→权力越大利益越大
权力零和性质→冲突→均势抑制冲突
人性恶→机制约束
抽象的道德原则VS政治家为国家利益和权力采取在个人看来不道德的行为
利益观
道德观
评价
积极影响
外交政策
理论缺陷
理论化程度不高
轻视道德、鼓吹权力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无政府性必然导致对抗的单一逻辑
结构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
肯尼斯·沃尔兹
1979 《国际政治理论》
地位:新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主张对国际关系展开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全球系统的研究;强调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重视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层次分析法
层次
世界系统
国际关系
国内社会
国家政府
决策者角色
决策者
系统层次:国际体系,即国际环境,研究环境如何影响国际间互动模式
国家层次:国家和其他国家行为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如何制定对外政策
个人层次:领导者的个人背景、历史经验、价值选择和领导风格对决策的影响
基本内涵
理论前提:理性主义
基本研究层次:国际体系
基本特征:国际无政府状态
基本国际关系行为体:民族国家
自变量:国际体系结构
因变量:国家行为
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对古典主义的修正
1.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力是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而非人性
2.无政府条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而非盲目追求权力
3.国家权力是国家生存的手段,不是国家政策的目的
4.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
理论假定
1.国际体系的基本性质:无政府性
2.基本行为单位:国家
3.影响体系的稳定和体系单位行为的重要因素:体系结构,即大国间的实力分布
继承了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学说,理论核心仍是权力
理论意义:运用层次分析法解决问题,有助于研究的深入系统,其不足是难以建立宏达理论框架,实现理论突破;难以辨明国际格局的宏观变化,把握国际关系中长期趋势
方法论意义:国家必须学会顺应国际体系的规律,依照国际体系结构的要求而行动
新古典现实主义
90S中后期 现实主义理论内部出现的新现实主义的分支
性质:明确走对外政策理论建构路径的新分析方法
代表人物:施韦勒、扎卡利亚、沃尔弗斯
理论建构
被吉登·罗斯称为“新古典现实主义”
批判继承结构现实主义和古典现实主义
吸收新现实主义的体系论
秉承古典现实主义重视单位层次分析的传统
强调了内部变量与外部变量、系统变量与单位变量的结合,系统压力通过国内层次的干预变量才发挥作用,影响外交决策
不满于将考察国家对外政策的外部环境与国内要素分裂开来,也无意建构一种关于国际关系的一般性的理论。只关注于解释具体国家对外政策和行为。政策和行为:国家的大战略、军事政策、结盟偏好以及危机处理等
国家以及国内因素对国家行为的影响
1.坚持权力政治这一现实主义的核心命题
2.将国家理论扩展到了国际国内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强调安全并非国家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国家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追求国家相对力量的上升
评价:这两方面研究框架给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思路和范例,解释能力得到加强。并在不损害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设的前提下将决策者观念和国内政府结构等一些新的变量引入这一范式当中,这使得现义理论更接近于它所要解释的现实世界。但是,它的弱点是不适合说明国际结构,不能对单个国家间的战略互动的总体结果进行预测
主要内容
1.国家在国际体系中位置,尤其是其相对力量物质能力是对外政策的首要驱动因素
2.系统压力必须通过单位层次的干预变量加以转化。国际体系不像进攻性现实主义所说的是霍布斯式的,也不似防御性现实主义认为的是平稳的,而是相当模糊的,处于无政府国际体系中的国家很难看清楚安全是稀缺的还是充足的,它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去解读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的国际政治现实,即系统压力必须通过单位层次的干预变量加以转化。因此这种影响是间接和复杂的,也就是说,体系因素和单位因素对国家对外行为都会产生影响
3.国内层次变量重要性
第一,对外决策由领导人精英作出,因此领导人对相对权力的认识至关重要。这意味着中短期的对外政策选择不必重视认真仔细和连续不断考察的相对权力趋势
第二,权力分析必须考察国家与社会的相对力量及国家与社会的结构,这些因素决定着可以分配给对外政策的国内资源的比例。如:美国扩张的原因
第三,体系压力决定对外政策的大方向,但不能决定国家行为的具体细节
防御性现实主义
背景
新现实主义理论的防御性特征
认为“国家专注于维护均势”,追求“不超过现有权力的权力”
1.在无政府状态下,安全是首要目标,权力是手段,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根本关切是安全最大化,而不是权力最大化
2.安全最大化逻辑使制衡而非追随(即加入实力强的一方)成为国家的优先安全战略,这种国际均势机制导致追求权力最大化往往会遭到遏制和挫败
3.安全最大化的可靠途径是维持均势现状
20C80S 沃尔特、斯奈德、范·埃弗拉、格拉泽等人推动防御性现实主义进一步发展,分析层次也从体系层次扩展到单元层次,但其理论核心仍然是关注安全最大化、重视均势铁律、提醒大国过度扩张的风险,主张国家奉行适度的安全战略
主要内容
防御性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中的安全并不是稀缺的,而是充足的。国家获取安全的最佳途径通常是采取防御性的战略,或者说是旨在维持现状的战略
历史上奉行扩张战略的国家往往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制衡而最终导致失败,作为理性的国家会从中汲取教训,计算扩张的得失损益,进而约束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无政府的国际体系并不必然导致激烈的冲突和战争,也会促使国家采取温和、慎重和有节制的政策。如果一个国家采取一种不计后果的扩张政策,那么其原因在于国家层次而不是国际层面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比如当“进攻一防御”的平衡关系有利于进攻一方时,即便同是追求安全目标的国家之间也可能会因“安全困境”的加剧而彼此发生冲突。但在多数情况下,国际体系是平稳的,“安全困境”的问题并不严重,国家动员主要限于对付产生于体系的某些特定的威胁
分支
沃尔特 威胁平衡理论
核心问题:国际政治中的联盟因何而起,即国家在无政府状态下“如何选择朋友”
基本理论逻辑:威胁失衡导致国家结盟,国家结盟行为“取决于它们认识到的威胁”,即国家结盟不是为了制衡最强大的国家,而是制衡威胁最大的国家,以维护自身安全,同时“影响国际体系作为整体的嬗变”
内容
一国构成威胁的程度由四个要素决定:综合实力、地理邻近性、进攻能力和意图,这就修正了华尔兹均势理论单纯以实力认定安全威胁的主张
一个综合实力强、地理上邻近、进攻能力高、侵略意图昭彰的国家是更大的安全威胁,可能导致相关国家结成同盟对抗之。倘若最具威胁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比二号威胁者危险得多,便造成威胁失衡,进而引发结盟以恢复威胁平衡
战略意义:揭示了苏联被认为更危险的根本原因,论证了为何美国为首的阵营能积聚更多的力量平衡苏联威胁,为何美苏竞争形势的发展总体上对美有利,美国需要担心的不是盟友的背叛,而是如何避免错位的好战情绪激发其他国家的反对
斯奈德 帝国神话理论
以国内政治为基底阐释大国为何总是奉行扩张政策,而且往往走向过度扩张,其理论逻辑是以扩张安全的战略观念被神话为意识形态,被国内政治中由各种利益集团所形成的卡特尔化政治联盟用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这些利益集团的狭隘利益系于帝国扩张、军事准备或经济自足,它们出于私利相互扶持,“以整个社会的普遍利益为幌子追求其狭隘利益”
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并不必然推动国家对外扩张,相反,国际政治的均势律与扩张成本增长律往往导致以扩张求安全的战略适得其反
均势律意味着帝国扩张会招致其他国家的压倒性联盟,从而陷入“自我包围”
扩张成本增长律意味着持续不断地向边缘地带的扩张会导致成本逐渐超过收益,陷入“帝国的过度扩张”
斯奈德理论表明,评估和预测一国对外政策的扩张倾向,不能只看国际体系,更应关注该国国内政治的卡特尔化,卡特尔化程度越高,越有可能对外扩张,其他国家应据此采取相应的安全战略予以应对
范·埃弗拉 攻防平衡理论
以战争原因为核心问题,检验了关于战争起源的五个现实主义假说,据此对现实主义理论做了两大修正:一是将其对整体权力结构的关注修正为对精细权力结构的关注;二是将其对权力本身的关注修正为对国家权力认知的关注
战争起源的五个现实主义假说
1.若国家对战争结果抱有错误的乐观主义,则战争发生的可能性很大
2.若先动员或先进攻的一方占据优势,则战争发生的可能性很大
3.若国家间相对权力产生剧烈波动,即机会之窗和脆弱之窗都很大,则战争发生的可能性很大
4.若资源具有累积性,即控制资源可使国家能保卫或获得其他资源,则战争发生的可能性很大
5.若征服比较容易,则战争发生的可能性很大
错误认知
由于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国家的首要目标是安全,战争的原因在于国家对国际权力的精细结构出现错误认知
1.国家对国际权力结构的认知对发生战争的风险具有重大影响,国家发动战争的原因在于它们认为自己会赢,认为优势在先发制人的一方,认为其相对权力处于相对衰落之中,认为资源具有高度累积性,最重要的是,认为征服是容易的
2.国际权力的实际结构对发生战争的风险也有影响,但影响较小些,因为国家常常对国际权力的实际结构产生错误认知,而且它们只按其认知做出反应
3.当代权力结构是良性的,先发制人的优势很小,大国相对实力的兴衰很少剧烈起伏,资源的累积性很低,政府非常困难。但各国认为当代国际权力结构是恶性的,即对上述精细结构的各方面产生反复的错误认知,大量现代战争成为“错觉导致的战争”
核心逻辑:一个“进攻主导”(即征服被认为比较容易)的世界,比一个“防御主导”(即征服被认为非常困难)的世界,更具战争危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便在于“进攻拜物教”在欧洲的兴起和泛滥
格拉泽 权变现实主义
国际政治无政府性不会导致追求安全的国家奉行竞争性战略的普遍优势,相反,在一系列条件下,合作才是一个理性国家的最佳选择
影响国家战略选择的因素
1.该国自身的动机
2.影响该国军事潜力的物质因素,如权力和进攻——防御平衡态势
3.国家动机相关信息,如A国对B国动机的看法及其对B国掌握A国动机相关信息的看法。因此,安全困境不仅仅关乎物质,更关乎信息,“如果追求安全的国家认为其对手也很可能是一个安全追求者,如果防御比进攻相对容易,那么安全困境就不严重,合作和克制就更有吸引力”
格拉泽的理论是一种“理性的规范理论”,旨在揭示为何合作才是无政府条件下“安全追求者的最优选择”,其重大政策含义是对中国崛起对美国安全和中美关系的乐观主义,强调无论是中国崛起后中美安全实力对比,还是中国的动机,都不会给美国造成安全压力而促其发动防御性战争,因为美国依然享有多重防御优势,特别是巨大的核武器优势所具有的威慑效应,因而美国会很安全,中国的安全利益也会得到保障
进攻性现实主义
理论内核:国际无政府性促使国家追求安全最大化,权力最大化是实现安全最大化的最可靠方式,理想结果是成为地区霸权,即体系中遥遥领先的大国或唯一大国
基于五个基本假定
1.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主权国家之上“没有中央权威”,国家生存环境的根本特征便是“没有守夜人”
2.大国在内地拥有军事攻击能力,提供了彼此伤害甚至相互摧毁的资本,互为潜在威胁,军事力量越雄厚,其危险性就越大,越令人生畏
3.各国对别国意图无法百分之百准确认定
(1)意图具有不确定性
(2)国家并非必然拥有敌对性意图
(3)攻击的可能原因很多,没有国家能确信别国不受到任意一种原因的驱动
4.生存是大国的首要目标,即“维护自己的领土完整和国内政治秩序的自主”,一旦一国被征服,它便失去了追求其他利益的地位
5.大国是理性行为体
(1)国家明了其他外部环境的无政府性和他国拥有军事攻击力量的现实,并从战略高度考虑自己的生存之道
(2)国家“考虑别国的偏好,关注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别国的行为,也掂量别国行为会如何影响自己的生存战略”
(3)国家“既重视其行为的长期影响,也重视其直接影响”,国家会对行为的长期和短期权力效应认真加以甄别
五个假设命题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足以单独导致国家的进攻行为,但他们的共同作用为大国进攻性地思考和行动创造了强大的驱动力,恐惧、自助和权力最大化成为普遍的国家心理和行为模式。上述理论假定及其国家行为推论塑造了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基本逻辑架构
进攻性现实主义
1.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