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师招聘 第一部分 教育学 第六章 教学第六节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知识梳理,需要的自取~
编辑于2022-12-04 00:31:51教学
第六节 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方法
(三)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老师
教师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最常用,最古老、最主要
分类
讲读
讲与读的结合;语文、外语
讲述
描绘+叙述;人文学科
导入
详述
汇总
讲解
对概念原理的解释
解说式讲解
解析式讲解
解答时讲解:
讲演
最高形式
多用于高年级和大学;报告
讲评
评价
优缺点
优点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
结合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缺点
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造成“填鸭式”教学
基本要求
一.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确保讲授质量的首要条件)
二.讲授要有系统性和启发性;
三.讲授方式要灵活多样;
四.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
谈话法/问答法
师生
教师采用问答、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基本要求
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要讲究提问艺术,善于启发诱导,面向全体学生
要做好归纳、小结。
谈话法的优缺点
优点:照顾每个学生特点,激发思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了解学生程度,检查教学效果,开拓学生思路,保持学生兴趣。
缺点:对老师的谈话技能要求较高。
讨论法
生生交流
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相互学习
高年级用的多
要求
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
①做好讨论前的准备。
②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联系实际发表意见
③做好小结,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优缺点
优点:有利于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并发展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缺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高年级运用多)
读书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培养读书能力的方法(教师不指定书和教材)
以书面语言为主
要求
前:教师提出明确目的和要求
中: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的方法
后:分享读书心得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形象性、具体性、直接性和真实性
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或示范性动作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
体现教学性原则: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
要求
前:做好演示准备
中: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和观察力
后:归纳综合,得出正确结论
参观法/现场教学
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实地观察、研究)
分类
前:准备行参观
中:并行性参观
后:总结性参观
要求
参观前,做好准备工作
参观时,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做好记录
参观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结
以实践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教学方法
各年级、各学科普遍采用
要求
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及时反馈;自我检查;练习方法多样法
实验法
学生进行,教师只是指导
常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
实习作业法/实习法
运用所学知识,在课上或课外进行生活实践操作
实践活动法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多方面动手能力
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参谋式顾问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发现法(探索法、研究法)
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给事例和问题,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布鲁纳:主动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
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方法
欣赏教学法
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欣赏
情境教学法
角色扮演;感受情绪色彩
情感和认识活动相互作用;有意识活动和无疑是心理活动相互作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统一
核心:激发学生情感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选择依据
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的重难点
学生年龄特征
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
一课程二师生三教学
此外还受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运用
发挥教学的整体性功能
以启发式为主导思想
综合性和灵活性
(五)国内外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
国内
情境教学法
[江苏]李吉林
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感知-理解-深化
六步教学法
魏书生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关键:少讲多读,打破单纯传授、填鸭式教学
基本程序∶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和小结。
尝试教学法
[江苏]邱学华
学生尝试,先练后讲
五个步骤: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联系,学习讨论,教师讲解
愉快教学法
[上海]倪谷音
一切为了儿童,为了一切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
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成功教学法
[上海]刘京海
使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力争成功
基本要素:积极的期望、成功的机会和鼓励性评价
国外
[美]布鲁纳
发现式教学法
[美]布卢姆
教育目标分类、掌握学习策略“目标教学法”
[美]斯金纳
程序性教学
[德]瓦·舍根因
范例教学法
[保加利亚]洛扎诺夫
暗示教学法
外语学科(外语教学法)
[美]罗杰斯
非指导教学法
二、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概念
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与组合相关的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
(二)教学策略的特征
指向性
问题、内容、目标、效果
操作性
转化为具体行动
综合性
综合性
调控性
行为
灵活性
解决多个行为
层次性
范围
(三)教学策略的关要类型
1.内容型策略
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有效地提供学习内容。
(1)结构化策略:强调知识结构,主张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
(2)问题化策略︰问题解决为中心。
(向学生提出问题,由问题引出内容)
2.形式型策略
(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
3.方法型策略
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这是一个包含着各种各样方法、技术、程序和模式的领域。
4.任务型策略:是以教学任务或学习类型为中心实施的教学策略
5.综合型策略
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教学策略。
6.概念形成策略
建立在布鲁纳等人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的策略。包括选择性策略和接受性策略
教学程序:呈现实例-确认概念-强化练习-发展思维技巧
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策略教学策略 从展次上高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第七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概念
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起始环节
备课的分类
1.个人备课。个人备课是教师自己研究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所进行的备课活动。
⒉.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由相同学科和相同年级的教师共同研究教材,解决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方法等问题的活动。
内容上
1 .学期备课。
2.单元备课
3.课时备课
一节课
备课的时间
1、课前备课。充分估计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准备。
2.课后备课。指课后回顾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效果,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可以通过写教学后记进行记录和总结。
(一)备课的意义
1、地位∶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车
2、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二)备课的内容
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钻研教材(备教材):懂、透、化
中心,核心环节
了解学生(备学生)
关键工作
设计教法〈备教法)
也有人认为教师备课有五备:即备教材、备课程标准、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2.写好三种计划:
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单元或课题计划
课时计划(教案)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主要部分。
二、上课
(一)上课的意义
教育过程
地位: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教育工作
(二)课的类型与结构
1、课的类型
教学任务——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单一课、综合课(凯洛夫)
课程的最终形成——凯洛夫
教学方法——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口诀:师父练演讲
2、课的结构
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①组织教美(贯穿始终);
②检查复习;
③讲授新教材;(核心环节\最基本部分)
④巩固新教材;
⑤布置课外作业。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教学策略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与组合相关的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教学方法师生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为有效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