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社会的发展
这是一个关于教育社会的发展的思维导图,包含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教育与人的发展。
编辑于2024-11-05 19:02:31教育社会的发展
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政治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制约着教育的受教育权 制约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原始社会:劳动、合作、生存、战斗 奴隶、封建社会:阶级子弟—掌权官僚 劳动人名—愚民政策 社会主义社会:我乃社会主义接班人岂能读儿女情长 教育目的
领导权 生产资料——经济——政权——精神产品——教育领导权 强制手段:政策法规、办学宗旨、教育方针 经济力量:财政拨款、经济经费 思想优势:教科书、各类读物、教室思想
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 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模 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
工业革命:普及初等——初级中等——高等中级——高等教育大众化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教育的本质是“以文化人”)
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
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和变革(文化传统越久,对教育传统变革的制约性就越大)
东方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强调尊师重道,影响了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西方文化鼓励批判性思维和个性化发展,体现在教育体系中的自由讨论和项目制学习上。 非洲部落文化注重口头传承,导致其教育中故事讲述和歌唱活动较多。
一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基本上就是一部儒家文化的传播史
科技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结构
学生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方法
影响教育结构: 推动教育信息化:促使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变革。 改变教育资源配置:使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和高效。 影响学生: 改变学习方式: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机会。 拓宽知识获取渠道: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领域。 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科技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 在线教育的兴起: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线上和线下教学,提供更灵活的学习方式。 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定制教学内容和进度。 科技对教学手段的影响: 多媒体资源的丰富:如图片、视频、动画等,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智能教学工具:如电子白板、平板电脑等,提高教学效率。 科技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探究式学习:借助网络资源,学生可以自主探究问题。 合作学习:通过在线平台,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游戏化学习:将游戏元素融入教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科技的发展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师应积极适应和利用科技,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是最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统一教学。 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能力或兴趣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教学。 个别教学:针对个别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一对一的教学。 复式教学:在同一课堂中,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 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手段:如黑板、粉笔、教科书等。 现代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虚拟实验室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讲解向学生传授知识。 讨论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共同探讨问题。 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亲身体验和探究知识。 项目学习法:学生通过完成一个项目来学习和应用知识。 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组合,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数量☞规模、速度
人口质量☞教育的质量
人口结构☞教育结构
人口流动
人口数量、规模和速度: 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产生影响。大规模的人口可能导致教育资源的紧张。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可能需要加快教育设施的建设。 人口质量和教育质量: 人口质量的提高与教育质量密切相关。优质的教育可以提升人口的素质和能力。教育质量的提升有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人口结构和教育结构: 不同年龄段的人口结构会影响教育结构的调整。例如,老龄化社会可能需要更多的老年教育资源。教育结构应根据人口结构的变化进行优化。 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会带来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流入地可能面临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流出地可能需要调整教育布局。 人口因素对教育具有重要影响,教育政策和规划应充分考虑人口的变化情况,以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
教育的政治功能
维系社会政治稳定
培养政治人才 政治素养的社会公民(政治社会化)
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传播先进思想☞积极的舆论力量 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基本途径(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
可能的劳动力转化现实的劳动力 一般的劳动力加工专门的劳动力 (经验型劳动力训练科学型劳动力 体力型劳动力培训智力型劳动力)较低水平☞较高水平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型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知识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是提高劳动素质和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教育对劳动力和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培养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使其具备从事特定工作的能力。 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帮助劳动者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 现代教育是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提供支持。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提高生产力水平。 教育是提高劳动素质和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提升劳动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增强其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培养劳动者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能力,使其能够不断适应工作的变化和发展。 优化劳动力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教育在劳动力和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教育的文化功能
传递、保存文化(传承)
传播、交流与丰富文化(传播交流)
选择、提升文化(选择)
创造、更新文化(创新)
教育的科技功能
培养后备力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的人才。 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通过教育,人们能够创造和传承科学技术知识。 加速科学技术相互转化:促进科学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转化。 讲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推动经济发展。
教育的人口功能
提高人口质量
控制人口增长
影响人口迁移
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
控数量,优结构,提质量,便迁移
1.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 2.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制约条件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主导主用 4.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是什么)
人的发展概念
人的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死亡期间人的身心不断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机体的正常发育 体质增强)和心理发展(认知发展(感知、记忆、思维)意向发展(需要、兴趣、情感、意志))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
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决定的
代表人物:孟子:人之初性本善 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外铄论
人的发现主要依靠外在力量
代表人物:荀子:性恶论 洛克:白板说 华生:一打健康的儿童☞任何类型
多因素相互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 强调内外因素 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 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人的发现取决于什么)☞
遗传
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 (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 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环境
定义:是指存在于人们周围并能给予一定影响的客观世界
性质划分为自然和社会环境 范围可分为大和小环境
作用: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狼孩
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有积极、消极之分
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深度和广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近朱者未必赤
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一)原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育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 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二)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共性) 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现个性的功能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教育 (人的发现有啥规律 教育应该怎么做)☞☞
顺序性
定义: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 (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一个整体)
生理:上—下;中间—四肢;骨骼—肌肉 心理:感知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教育要求: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不能“拔苗助长”“凌节而施”
阶段性
定义:是指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体发展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从整体中摘一段)
要求:教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方法 不能一刀切、一锅端,有针对性
做好教育的的衔接性和过渡性(最近发展区)
不平衡性(个体内部)
(1)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不平衡的(身高) (2)不同方面的发现的不平衡性(视觉10岁已成熟;思维20岁以后) (速度不一样)
要求:做到“抓住关键期”
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印刻现象
个体差异性(个体之间)
群体角度:男女差异 个体角度:身心 (人和人不一样)
要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发展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长善救失
互补性
要求: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发掘潜能 (生理弥补生理 心理弥补心理)(长善救失)
整体性
表现:生理、心理、社会性等 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大学生培养成完整的和完善的人
可能的发展水平
现有水平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一概念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最近发展区是学习的最佳期限。他将学生的发展分为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它强调了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跨越最近发展区,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同时,最近发展区也提醒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为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能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与学生进行交流、分析学生的作业和测试结果等。一旦确定了最近发展区,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学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总之,最近发展区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它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和利用最近发展区,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教育
规模和速度
规格和结构
课程和内容
方法和形式
生产力
再生产劳动力
再生产科学知识
提高劳动素质和生产率
直接的 劳动力
创造物质 财富
劳动者的 知识和技能
知识形态 的生产力
科学知识
教育
领导权
受教育权
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的取舍
政治
培育人才
形成舆论
促进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