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
这是一篇关于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真理与价值,实践与认识。
编辑于2024-11-08 14:40:35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
实践与认识
地位: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实践为基础,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内容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马克思科学阐明了人类实践的本质和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科学的实践观是不断丰富发展的
(二)科学实践观的意义
第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揭示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四、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认识基础论(科学实践观)
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征
客观实在性
自觉能动性(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蜜蜂建筑蜂房)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
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个体主体
群体主体
人类主体
实践客体
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是否为实践所创造)
自然客体和人工客体(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角度)
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物质性和精神性角度)
变化发展
主体客体化
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石头雕刻成石碑
客体主体化
是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汽车是双腿的延伸
双向运动
实践中介
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的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物质性工具系统(电脑是对脑功能的延伸)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最根本的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
实践的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社会政治实践(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
科学文化实践(创造精神文化产品)
派生形式
虚拟实践
通过数字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进行双向对象化的活动(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地位: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本质论+认识过程论
认识的本质
唯心主义先验论
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先于人的实践经验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
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人的认识是反映性或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认识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概念
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
对象
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形式
感觉(视觉、听觉、触觉)——个别特征
知觉(色、香、味等)——整体形象
表象(对过去感觉和知觉的回忆)——高级形式
特点
直接性、具体性
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
对象
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
抽象性、间接性
关系
辩证统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割裂二者关系会走向唯理论/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实现飞跃的基本条件
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性思维和科学抽象,将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加工,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到实践
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又是理论实现自身的过程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与价值
认识结果论
真理
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一定要100%符合)
真理是不是客观的,这是真理观中的首要问题
特性
客观性(本质属性)
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①客观性≠客观实在②真理具有主观形式≠主观产物③真理固然是有用≠有用的都是真理
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
真理是一元的是针对真理的客观内容而言
认识是多元的,但真理是一元的
真理是内容上的一元性与形式上的多样性的统一
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绝对性
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主客观的相统一
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性的界限,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
能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能获取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相对性
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
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认识有待扩展
就特定事物而言
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认识有待深化
辩证统一
从真理的两重性上看
相互依存
相互包含
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之中有绝对
从真理的发展上看
由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转化和发展过程中
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真理与人的认识能力的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
人的思维能力
思维的至上性、无限性、绝对性:全人类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思维的非至上性、有限性、相对性:每个人乃至每一代人认识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
割裂二者关系
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绝对主义、教条主义、思想僵化
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定真理的绝对性
相对主义、诡辩论、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作为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与谬误
含义
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
真理:同上
对立统一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二者的对立就是相对的
对立: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与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与对象不相符的认识就是谬误
真理和谬误有着原则界限
统一:超出这个范围,真理和谬误就会相互转化
首先,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谬误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超出这个范围,失去特定条件,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又是全面的:把全面的真理性认识组成的科学体系中的某个原理孤立地抽取出来,切断同其他原理的联系,也会使其丧失自己的真理性而变为谬误
其次,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向真理转化
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总结失败的教训,是获得真理、消除谬误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最后,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是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一种形式
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真理是具体的、全面的、发展的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也没有别的标准(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使实践成为最公正、最有权威的“终极审判官”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有确定性,又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确定性(绝对性、唯一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当前的实践不能检验,最终也会被发展的实践做出检验
不确定性(相对性、条件性)
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的局限性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实践不断发展,真理也不短发展,在发展的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这就是实践检验真理的辩证发展过程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的含义
是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意义关系的哲学范畴,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对人类是否有用
价值的基本特性
主体性
主体不同,价值不同
依赖于主体的创造,使客体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的价值
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多维性
维度不同,价值不同
社会历史性
历史时期不同,价值不同
价值评价(价值判断)及其特点
含义
是对客观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
特点
评价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价值评价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
是否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是否维护、满足了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和根本利益,是价值评价的最高标准
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
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情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核心价值观
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国家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辩证关系
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
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展新的真理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目的论
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深入改造主观世界
只有认真改造主观世界,才能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含义
必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
自由:表示人的活动状态范畴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自由是有条件的
认识条件
对必然认识越全面越深刻
自由程度越高
实践条件
利用必然改造世界并达到预想目的
实现自由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进程
必然与自由的关系贯穿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始终,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动力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心互动
坚持守正创新
地位
守正创新深刻揭示了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
守正
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性认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要坚持守正不动摇
创新
就是坚持解放思想,破除与客观事物进程不相符的旧观念、旧模式、旧做法,发现和运用事物的新联系、新属性、新规律,更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要坚持创新不停步
守正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守正的目的和路径
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要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