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发展及其主要理论与实践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发展及其主要理论与实践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三节 世纪之交时期城市规划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第二节 中国城市与城市的发展,第一节 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编辑于2024-11-18 11:14:07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发展及其主要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1.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古典时期
古希腊
古希腊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一系列城邦国家
城市布局上出现了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 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希波丹姆模式,体现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和市民民主文化的要求
完整体现——米利都城;局部体现——雅典
古罗马
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国势强盛、领土扩张和财富聚集,骄奢娱乐,好大喜功,城市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大规模发展道路、桥梁、城墙和输水道等城市设施;同时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娱乐设施
城市还成了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古罗马城是这一时期城市建设特征最为集中的体现
营寨城平面基本呈方形或者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中心交点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中心广场,欧洲许多城市是从营寨城发展而来,如巴黎,伦敦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著作《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其中提出了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等方面的论述
中世纪
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中世纪
社会生活中心转向农村,手工业和商业十分萧条,城市处于衰落状态
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庞大体量和高耸尖塔成为城市空间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
城市基本上多为自发生长,从而形成了城市中围绕着公共广场组织各类城市设施以及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结构,构成了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独特魅力
10世纪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兴起,一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这时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主导地位
典型代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文艺复兴时期
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新生的城市资产阶级实力不断壮大,在有的城市中占据统治性地位。艺术、技术和科学都得到飞速发展
由于新的生产及生活发展变化的要求,城市进行了局部地区的改建。这些改建主要是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建设了一系列具有典型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以及公共建筑
典型代表: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和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绝对君权
17世纪开始,新生资本主义迫切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提供保护,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反对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形成了现代国家的基础
巴黎,伦敦,柏林,维也纳等,均发展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型的大城市
在这些城市改建中,法国巴黎的影响最大。在古典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轴线放射的街道(爱丽舍田园大道)、宏伟壮丽的宫殿花园(凡尔赛宫)和公共广场(协和广场)是那个时期的典范
2.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18世纪英国起步的工业革命极大的改变了人类居住地的模式,城市化进程速度迅速推进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基础
思想基础
空想社会主义(莫尔的乌托邦)
欧文1817年在美国实践的"协和村"
自己4/5财产,美国印第安纳1.2万h㎡
傅里叶1829年“法郎吉”
1500-2000人组成的社区
戈定1859-1870年在法国的实践
法国工厂相邻处按傅里叶设想进行实践,包括三个居住组团,有托儿所,幼儿园,剧场,学校,公共浴室和洗衣房
法律实践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1909年英国《住房,城镇规划等法》的通过,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确立
行政实践
法国巴黎改建(豪斯曼—巴黎行政长官)
巴黎存在的供水受到污染,排水系统不足,可以作为公园和墓地的空地严重缺乏,大片破旧脏乱住房和没有最低闲度的交通设施
对巴黎的全面改建,以道路切割来划分整个城市的结构
在城市两侧建造了两个森林公园,在城市中配置大量大面积公共开放空间,为当代资本主义城市的建立确立了典范
技术基础
美国城市美化运动
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
伯汉姆1909年完成的芝加哥规划被称为第一份城市范围的总体规划
实践基础
公司城建设
凯博里1879年在伯明翰所建的模范城
莱弗1888年利物浦附近所建造的城镇
普尔曼1881年芝加哥南部所建城镇最为典型
公司城的建设对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和付诸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理论提出——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
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
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个委员会受托管理
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部分,田园城市边缘地区设有工厂企业。田园城市实质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
每一个田园城市的城区用地占总用地的1/6 , 各个区域联系依靠从中心向外放射道路(莱彻沃斯),若干个田园城市(3.2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置,城区之间是农业用地,包括耕地,牧场,果园,森林以及农学院,疗养院等,作为永久性保留的绿地,农业用地永远不得改作他用
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
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公园周围布置一圈玻璃廊道,作为室内散步场所连并接商店,直径外1/3处设环行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建设工厂、仓库,环形铁路
对资金来源,土地分配,城市财政收支,田园城市的经营管理提出了具体建议,城市中的所有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交付租金,增值仍归集体所有
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letchworth)(伦敦东北部56公里处)由恩温、帕克完成
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体现对人文的关怀,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三五八万城市群农业不变城郊合三环六路交通流公共居住就业层岂能无钱来运转资金都归集体来
柯布的现代城市设想
1922—明天城市
明天城市规划方案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引发了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300万人口的城市规划图,中央为中心区,除必要的各种机关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文化和生活服务设施,40万人24栋60层摩天楼,周围绿地,建筑占5%;外围环形居住带,60万人多层板式住宅;最外层200万人花园住宅
平面是严格的几何形状,矩形和对角线道路交织
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
特别强调了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中心区规划地下铁路车站,车站上面布置直升机起降场,中心区三层道路系统——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市区和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联系
1930—光辉城市
光辉城市规划方案是柯布思想的集中体现,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采用大量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设一个地铁和人车分离的离效率交通系统
所有城市都应是垂直花园,而不是水平向的每家每户拥有花园的田园城市
建筑物地面全部架空,城市的全部地面均可由行人支配,建筑屋顶设花园,地下通地铁,距离地面5米高处设汽车运输干道和停车场网
规划实践——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
《雅典宪章》
柯布撰写,体现了理性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
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关心建筑和工程,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其他理论
索利亚玛塔线形城市
西班牙工程师,于1882年提出
500米宽的街区,要多长就由多长—这就是未来的城市,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
线形城市的基本原则,第一条是最主要的城市建设的一切问题,均以城市交通问题为前提
城市平面应当呈规矩的几何形状,在具体布置时要保证结构对称,街坊呈矩形或梯形,建筑用地应当至多只占1\5 ,要留有发展的余地,要公正地分配土地等原则
规划实践
斯大林格勒等城市规划
哥本哈根(1948年)指状式发展
巴黎(1971年)轴向延伸
戈涅工业城市
法国建筑师,于20世纪初提出。1904年在巴黎展出了这一方案的详细内容
1917年出版《工业城市》专著,阐述他的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
假想的城市规划方案,位于山岭起伏地带的河岸斜坡上,人口规模35000人,城市选址考虑靠近原料产地或附近有提供能源的某种自然力量,或便于交通运输
城市内部布局,强调按功能划分为工业,居住,城市中心等,各项功能之间是相互分离的,以便今后各自的扩展需要,工业区靠近交通运输方便的地区,居住区布置在环境良好的位置,中心区应联系工业区和居住区,在工业区,居住区和市中心之间有方便快捷的交通服务
注重各类设施本身的要求和与外界的相互关系,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更注重经济性、更实际
摆脱了传统城市规划,尤其是学院派的对称,轴线放射
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的原则,对于解决当时城市中工业居住混杂而来的弊病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工业城市以重工业为基础,具有内在的扩张力量和自主发展的能力,更具有独立性,对于强调工业发展的国家和城市产生了重要影响;田园城市在经济上仍然具有依赖性,以轻工业和农业为基础
西谛城市形态研究
1889《城市建设艺术》
原则:以确定的艺术方式形成城市建设
通过城市空间各个构成要素的研究,在城市建设中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批判“呆板僵硬”,肯定“中世纪自然生长”
把社会经济的因素作为艺术考虑的给定条件,应根据既经济又能满足艺术布局要求的原则寻求两个极端的调和
在经济和艺术之间,城市规划不能走向任一极端。这就要求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则强调土地的最经济使用
戈迪斯的学说
生物学家,对城市进行生态学的研究,强调了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并揭示了决定现代城市成长和发展的动力,认为场所、工作和人是结合为一体的
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把对城市的研究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即,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
这一思想经美国学者芒福德等人的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格迪斯提出城市规划的工作模式:调查——分析——规划
4.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
城市发展理论
城市化理论
所谓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城市化不是一个过程,而是许多过程。不发达国家如果不解决他们的乡村问题,其城市问题也就不能够得到解决
农业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一前提,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
也就是说,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城市的兴起和成长,只有当农村同时提供了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时,城市现象才能发生。
工业
现代城市化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是工业化
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现代城市化的基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越晚,它的城市化就越快
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这一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70%——城市化逬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50%进而上升到70%左右
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这一阶段也成为城市化稳定阶段
城市发展原因的解释
区域理论
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认为,区域产生城市,城市反作用于区域
佩罗 增长极理论
城市对周围区域和其他城市的作用是既不平衡也不同时进行
城市作为增长极与其腹地的基本作用机制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极化效应是指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表现为增长极的上升运动。在城市成长初期,极化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增长极达到一定规模后,极化效应会相对或绝对减弱,扩散效应会相对或绝对增强,最后扩散效应就代替极化效应成为主导作用过程。同时,由扩散效应所带动,城市的极化效应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得到提升。
经济学理论
在影响和决定城市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城市的经济活动是其中最为重要和最为显著的因素之一
城市的基础产业是城市经济力量的主体,它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关键
基础产业是指那些产品主要销往城市之外地区的产业部门,具有乘数效应
社会学理论
人文生态学认为,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人类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
相互竞争导致了为追求生产效率而促进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同时又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依赖
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同样也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交通通讯理论
城市发展时,克服距离的结构性调整往往采用建立新的中心和改进交通系统两种方法,这两者通常同时发生
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
分散发展理论
是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不断深化和运用,即通过建立小城市来分散向大城市的集中
卫星城:恩温
1920年,针对田园城市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背离霍华德基本思想的现象而提出卫星城理论,以此来继续推行霍华德的思想
提出卫星城是防止大城市规模过大和不断蔓延的一个重要方法,卫星城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概念
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物
卫星城的概念强化了于中心城市(母城)的依赖关系,功能上强调中心城的疏解,往往被作为中心城市某一功能疏解的接受地
1944艾伯克龙比大伦敦规划,伦敦周围8个卫星城,以达到疏解的目的
新城
开始强调卫星城的独立性。居住与就业岗位之间相互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设施配套,形成一个职住健全的独立城市
1940年代中叶,统称为新城,根据建设时期称为第一代新城,第二代新城,第三代新城。其更强调相对独立性,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
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
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
1942《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改建目标
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上述腾出来的地方,按照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他最适宜的用途
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把大城市目前那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各集中单元,把这些单元组织成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最显著的特点:原先密集的城区,分裂成一个一个的集镇,彼此间将用保护性绿化地带隔离
还探讨了城市发展思想,社会经济状况,土地问题,立法要求,城市居民的参与和教育,城市设计等方面
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
广亩城市:赖特
把城市分散发展推到极致
《宽阔的田地》正式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设想,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与就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
每一户周围都有一英亩的土地来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菜,居住区之间以高速公路相连接,提供方便的汽车交通,沿着这些公路建设公共设施,加油站等,并将其自然的分布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内
集中发展理论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基础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这是城市经济的最根本特征之一
城市化经济、地方化经济、内部规模经济:卡利诺
城市化经济
当城市地区总产出增加时,不同类型的生产厂家的生产成本下降
城市化经济源自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而不是某一行业的规模
城市化经济为整个城市的生产厂家获得利润,而不只是特定行业的生产厂家
地方化经济
当整个工业的全部产出增加时,这一工业中的某一生产过程的生产成本下降
经济性来源
生产所需的中间投入的规模经济性
劳动力市场的经济性
交通运输的经济性
内部规模经济
当生产企业本身规模的增加而导致本企业生产成本的下降
对于产业聚集的影响而言,内部规模经济并不起作用。对于工业整体而言,城市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才具有经济性。聚集就产出而言是经济的,就成本而言也可能是不经济的,这类不经济主要表现在地价或建筑面积租金和劳动力价格,以及环境质量下降等。当城市人口少于330万时,聚集经济超过不经济,当超过330时,聚集不经济超过经济。
《世界城市》:豪尔
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城市的主要特征
政治中心
商业中心
人才中心
人口中心
文化娱乐中心
《世界城市形成:一项研究与行动的议程》:弗里德曼、沃尔夫
将世界城市看成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并提出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的控制中心
两项判别标准
城市与世界经济体系联结的形式与程度
由资本控制所确立的城市空间支配能力
《世界城市假说》:弗里德曼
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
世界城市的指标
主要金融中心
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
国际性机构集中度
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
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
世界交通的主要枢纽(尤指港口和国际航空港)
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
城市聚集区,联合国人居中心
被一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和城市的行政界线不尽相同,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
大都市带:戈特曼
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指多核心的城市连绵区,人口下限是2500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至少250人
大都市带是人类创造的宏观尺度最大的一种城市化空间
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
城市体系理论
宏观整体,广大的区域范围内存在着向城市集中的趋势,而每个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又存在着向外扩散的趋势。英国的城市扩散是以新城的建设为主要特征,美国的以郊区化方式实现,在郊区的建设中也始终存在着相对集中的倾向,如1980年代后美国的新都市主义
区域层次,城市体系理论较好的综合里城市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的基本取向
城市体系是指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城市体系的研究始于格迪斯,人与环境相互关系,揭示了决定现代城市成长和发展的动力
芒福德等人确立了区域规划的科学概念,并从思想上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
完整的城市体系:贝利
结合了人文生态学,中心地理论和区位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和一般系统论
三部分内容
特定区域内所有城市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城市规模上的相互关系
地域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
等级—规模分布理论:齐普
在这个体系中所处的等级,决定了它的合理规模的大小
这个城市在规模系列中处于第几级,它的规模就是同一系列中最大城市规模的几分之一。如第三级,就只拥有最大城市人口的1/3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城市组成要素空间布局的基础:区位理论
区位,是指为某种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在城市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各种区位理论研究的目的就是为各项城市活动寻找到最佳区位,即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区位。使城市中的各项活动都处于最适合于它的区位,可以说区位理论是城市规划进行土地使用配置的理论基础。
农业区位理论:杜能:区位理论的基础
利润是由农业生产成本,农产品市场价格和把农业产品运至市场的费用三个因素决定的
给定条件下,前两者价格不变,运输费用是决定利润大小的关键
工业区位理论:韦伯
工业区位具有综合性
运输费用是决定利润的决定因素,运输费用可看作工业产品的重量和生产地与市场之间距离的函数
影响区位的因素有区域因素和聚集因素
区位因素指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
聚集因素指生产区位的集中,包括人口密度,工业复杂性程度等
市场网络(六边形):廖士
第一个引入了需求作为主要的空间变量
市场最有利的形状是六边形,市场网络是廖士区位理论的最高表现形式
制造业:伊萨德
从制造业出发,组合了其他的区位理论,并结合现代经济学的思考,希望形成一种统一的,一般化的区位理论。
他的基本观点是确定成本最小而效益最佳的地点
城市整体空间的组织理论
从城市功能组织出发
工业城市:戈涅
现代意义上按照城市活动类型进行分区的原则首先是由法国建筑师戈涅在工业城市规划设想中予以明确的表述
《雅典宪章》:柯布、CIAM
确立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原则。雅典宪章提出,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活动是研究及分析现代城市规划最基本的分类
从城市土地使用形态出发
同心圆理论:伯吉斯
五个同心圆
居中是中央商务区
第二环是过渡区,衰败了的居住区
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蓝领和低收入白领
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中产阶级
第五环是通勤区,富人,上层,中上层社会
还有一些小型卫星城
这些环并不是固定和静止的,在正常的城市增长条件下,每一环通过向外面一个环的侵入而扩展自己的范围
扇形理论:霍伊特
城市就整体而言是圆形的,城市的核心只有一个
城市将沿交通线路向外扩大,某类使用方式的土地从市中心附近开始逐渐向周围移动,由轴状延申而形成整体的扇形
对于任何的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继续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
相互协调的功能在特定地点彼此强化,不相协调的功能在空间上彼此分离,由此形成了地域的分化,使一定的地区范围内保持了相对的独特性,具有明确的性质,这些分化了的地区又形成各自的核心,从而构成了整个城市的多中心
城市并非是由单一中心而是由多个中心构成
从经济合理性出发
根据经济的原则和经济合理性来组织城市空间,是城市空间组织在市场机制下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
极差地租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城市土地必须按照最高,最好也就是最有利的用途进行分配
决定城市租金的要素:伊萨德
与中央商务区的距离
顾客到该地址的可达性
竞争者的数目和他们的位置
降低其他成本的外部效果
竞租理论:阿隆索
根据各类活动对距市中心不同距离的地点所愿意或所能承担的最高限度租金的相互关系来确定这些活动的位置
所谓竞租就是人们对不同位置上的土地愿意出的最大数量的价格
根据阿隆索的调查,商业位于市中心,随后依次为办公楼,工业,居住,农业
根据竞租理论,在单中心城市的条件下,可以得到城市同心圆布局的结论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讲,经济合理性并不是城市规划唯一依据,其最根本的原则应该在于社会合理性或者说基于公正,公平等公共利益的基础上。但经济合理性必须予以考虑
从城市道路交通出发
线形城市:索利亚玛塔
铁路时代的产物,提出城市建设的一切问题,均已城市交通问题为前提
工业城市:戈涅
高度重视城市的道路组织,提出城市的道路应当按照道路的性质进行分类,并以此来确定道路的宽度
巴黎总建筑师:埃涅尔
认为交通运输市城市有机体内富有生机的活动的具体表现之一
提出过境交通不穿越城市中心
交叉口两种组织方法
街道立体交叉枢纽
建设环岛式交叉口和地下人行通道
柯布
现代城市规划方案是汽车时代的作品
交通性干道三层交通体系
地下重型车
地面用于市内交通
高架道路用于快速交通
邻里单位:佩里,被汽车逼出来的
邻里单位应以城市交通干道为边界,该单位里不应有交通量大的道路穿越
斯坦,雷德帮规划
提出大街坊概念,形成人车完全分离的道路系统
交通分区:屈普
道路按功能进行等级划分并进行划区,区内以步行交通为主,从而实现整体的步行交通与车行交通的分离
交通是用地的函数:麦克劳林
城市交通产生于城市中不同土地使用之间相互联系的要求,因此,城市交通的性质与数量直接与城市土地使用相关
新都市主义,TOD模式
强调要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居住区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活动中心等围绕着公共交通的站点进行布局
从空间形态出发
《城市建筑艺术》:西谛
提出了现代城市建设中空间组织的艺术原则
罗西
组成城市空间类型的要素是城市街道,城市平面,重要纪念物
克莱尔兄弟
提出城市空间组织必须建立在以建筑物限定的街道和广场的基础上,而且城市空间必须是清晰的几何形状
只有其几何特征印记清晰,具有美学特征的并可能为我们有意识的感知的外部空间才是城市空间,只有城市的公共空间才能真正代表城市生活
组成城市空间核心要素是街区(列昂.克莱尔)
《拼贴城市》:柯林罗,弗瑞德科特
整体性的变化都是在局部演变的基础上不知不觉地,出人意料的形成的
拼贴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概括的方法,不和谐的凑合,不相似形象的综合,或明显不同的东西之间的默契
任何新的建设实际上就是在城市的背景和文脉中,由这种背景和文脉所诱发的
从城市生活出发
城市是人和活动集聚的场所
《马丘比丘宪章》
人与人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
邻里单位:佩里
邻里单位就是一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计划,包括住房,环境,公共设施,至少要包括以所小学,零售商店和娱乐设施
邻里单位的原则
规模
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该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实际面积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
边界
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的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开放空间
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系统,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机构用地
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邻里单位的界限,应该适当围绕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地方商业
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道路的交叉处或与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内部道路系统
整个街道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CIAM十次小组(TEAM10)
城市的空间组织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综合思想,必须以人的行为方式为基础,城市和建筑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的结构发展而来
任何新的东西都是在旧机体中生长出来的,一个社区也是如此,必须对它进行修整,使它重新发挥作用
所以任何一代人只能做有限的工作。每一代人必须选择对整个城市结构最有影响的方面进行规划和建设,而不是重新组织整个城市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五要素
路径
边缘
节点
地区
地标
认知地图或称心理地图,是观察者在头脑中形成的城市意象的一种图面表现,并随人们对城市的认识的扩展,深化而扩大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简雅各布斯
街道和广场是真正的城市骨架形成的最基本要素,它们决定了城市的基本面貌
街道要有生命力应当具备三个条件
街道必须是安全的
必须保持由不断的观察,街道眼
街道本身特别是人行道上必须不停的有使用者
街道生活的多样性四个基本规则
作为整体的地区至少要有两个基本功能,如生活,工作,购物,进餐等,且越多越好。不同的时间来往,按不同的时间表工作,来到同一个地点,同一个街道用于不同的目的,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同样的设施
沿着街道的街区不应超过一定的长度。短的街道与之交叉,这样在不同方向的街道之间就可以更容易进入,并且有较多的转角场所
不同时间的建筑物共存于“纹理紧密的混合”之中。街道应有相当高比例的老建筑物
街道上要有高度集中的人
《城市并非树形》: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
城市空间的结构应该是网格状的而不是树形的,任何简单化的提纯只会使城市丧失活力
城市规划方法论
综合规划方法论:麦克劳林,林德布鲁姆
理论基础是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
综合方法论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
分离渐进方法论:林德布鲁姆
基础是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结合
1959《“得过且过”的科学》
渐进方法论的原则
按部就班原则,保持规划内容发展演变的连续性
积小变大原则,逐步实现根本变革的目的
稳中求变原则,小变达到大变
综合规划方法论和渐进方法论是规划方法中的两个极端,一个强调整体结构的重组,一个强调就事论事的解决问题。综合规划方法要求采取综合分析和全面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从机构上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强调的是根本性的变革,渐进规划方法最大不足在于强调对现状的维持,过于保守
混合审视方法论:爱采尼
1967《混合审视:第三种决策方法》
混合审视
基本决策,指宏观决策,确定规划方向
项目决策,指微观决策,执行具体的任务
连续性城市规划:布兰奇
是1973年提出有关于城市规划过程的理论
对于规划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考虑今后最近的几年
倡导性规划方法论:达维多夫
达维多夫 和雷纳《规划的选择理论》
规划的终极目标应当是扩展选择和选择的机会
1960年代开始普遍开展的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就是建立在这个样的理论知识上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雅典宪章》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主题:功能城市——发表《雅典宪章》
提出了城市规划应当处理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的功能关系,并把该宪章称为现代城市规划大纲
认识到城市中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 ,提出了功能分区的思想和具体做法,并要求一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分区的划分和布置,建立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内涵
思想方法是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
最为突出的内容就是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城市活动可以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类,提出这是城市规划研究和分析的最基本分类
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逬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
现代城市规划从一开始就承继了传统规划对城市理想状况进行描述的思想,并受建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的支配,认为城市规划就是要描绘城市未来的蓝图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制定规划方案,各功能分区的“平衡状态”和建立“最合适的关系”,鼓励对城市发展终极状态下各类用地关系的描述,并且必须制定必要的法律以保证其实现
《马丘比丘宪章》
1977秘鲁利马古文化遗址马丘比丘山上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认为《雅典宪章》所崇尚的功能分区没有考虑城市居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提出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这一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城市规划就是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
不仅承认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更进一步的推进其发展。“人们必须参与设计的全过程”,“人民建筑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强调了公众对环境的决定性作用
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思想,主张将来城区交通政策应使私人汽车从属于公共运输系统的发展,即在城市中确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原则
第二节 中国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1.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夏商周
夏
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迹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使用陶制的排水管及采用夯打土坯筑台技才等
商
城市基本形制在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已显雏形
商代晚期的殷墟,强化了与周边地区的融合,在中国都城建设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周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基本形成,各种有关城市建设的思想也层出不穷
西周
西周时期建设的洛邑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建设起来的,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其所确立的城市形制已基本具备了此后都城建设的特征
春秋战国
《周礼.考工记》
描述不同级别的城市,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记载了城市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规则
礼制思想的体现
《管子.乘马篇》
强调城市选址应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在城市形制上应因天才,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还提出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在城市内部应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以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
打破了城市单一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
《商君书》
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及山陵丘谷之间比例的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
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在都城建设方面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基本形成了大小套城的都城布局横式,即城市居民居住在称之为"郭" 的大城,统治者居住在有大城所包围的被称为"王城" 的小城中
鲁国曲阜完全按照周制进行建造,济南城打破了严格的对称格局,与水体和谐布局,城门分布不对称
伍子胥吴国阖闾城,遵循伍子胥的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思想,充分考虑江南水乡的特点,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
赵国国都充分考虑北方的特点,高台建设,壮丽的视觉效果和城市防御功能相得益彰
江南淹国淹城,城与河浑然一体,自然蜿蜒,利于防御
秦汉
秦
秦统一中国后,发展了象天法地的理念,即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在都城咸阳的规划建设中得到了运用
秦代城市的建设规划实践中出现了不少复道、甬道等多重的城市交通系统
西汉武帝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长安,尚未完全按照《考工记》形制,没有贯穿全城的对称轴线,宫殿与居民区相互穿插,城市整体的布局并不规则
王莽代汉
国都洛邑,长方形,宫殿与居民区相互分离,整个城市南北中轴线上分布宫殿,导入祭坛,明堂,辟雍等大规模的礼制建筑,突出皇权在城市空间组织上的统领性,《周礼》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三国
邺城
魏王曹操公元213年营建,已经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
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规划布局对此后隋唐长安的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
建业
孙权迁都建业,依自然地势发展,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皇宫位于城市南北的中轴上,重要建筑以此对称布局
形胜是金陵城规划的主导思想,是对《周礼》城市形制理念的重要发展,突出了与自然结合的思想
唐宋
唐
唐朝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体现了《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规则,先测量定位,后筑城墙,埋管道,修道路,规定坊里
唐朝长安城采用中轴线对齐的格局,整个城市布局严整,分区明确,充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中心,宫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长安城采用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最宽的是宫城前的横街和作为中轴线的朱雀大街
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朱雀大街两侧各有54各坊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长安城由外郭城,宫城,皇城组成。皇城亦为长方形,位于宫城以南,皇城与宫城之间是南北位置关系,不是环绕包含关系
中轴对称,东西两市,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三门,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坊墙,坊门朝开夕闭
宋
开始了城市中居住区组织模式的改变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建设中延绵了千年的里坊制度逐渐被废除
北宋中叶,开封城中已建立较为完善的街巷制
元明清
元
元大都采用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和轴线对称格局的基本格局
三套方城分别是内城、皇城和宫城,皇城位于内城的内部中央,宫城位于皇城的东部,左祖右社和前朝后市的典型格局
中轴线南北贯穿三套方城,突出皇权至上的思想
也有人认为元大都的城市格局还受到道家的回归自然的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表现为自然山水融入城市和各边城门数奇偶关系(东南西三面三门,北两门)
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形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明清
在元大都基础上,北部收缩2.5km,南部扩展0.5km,突出8Km中轴线,皇城南形成商肆
2.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背景与主要规划实践
中国近代社会和城市发展
现代商业的兴起,带动了轮船,铁路,公路为主要标志的交通业兴起和发展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主要类型
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在开埠通商口岸的部分城市规划:上海、广州、青岛、大连、哈尔滨
20年代末: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第一批城市规划:上海、南京、重庆、天津、杭州、成都、武昌、郑州、无锡,抗战爆发后,规划中断
南京首都计划
对南京进行功能分区,共计分为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住宅区六大功能
中央政治区是建设重点
道路系统规划拓宽原有部分道路,部分地区采用方格网加对角线方式,并将古城墙改造为环城大道
在行政中心和车站广场地段,规划建设中西合璧的建筑群
大上海计划
1929年公布,避开已经发展起来的租界地区
整个中心区的规划采用小方格和放射道路相结合的形式,中心建筑群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手法
大上海都市计划
运用国际上流行的"卫星城“、"邻里单位”、"有机疏散”以及道路分等分级等理论
1949年,三稿完成。提出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并进一步增加绿化的比重
运用了现代西方新的城市规划理论,代表近代中国城市规划最高成就
重庆陪都十年建设计划
3.我国当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
计划经济时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57)
国家建委颁布《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无审批),是新中国第一部重要的城市规划立法
改革开发初期
《全国城市规划会议纪要》
第一次提出要尽快建立我国的城市规划法制
第一次提出城市市长的主要职责,是把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好
1980《城市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有审批),《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两个部门规章为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提供了法律和技术的依据
1984《城市规划条例》是新中国城市规划专业领域的第一部基本法规
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标志着中国城市规划正式步入了法制化的道路
1990年代后
城市规划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强的工作,是国家指导和管理城市的重要手段
1999全国城乡规划工作会议,提出尊重规律,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尊重专家
2005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三节 世纪之交时期城市规划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1.全球化条件下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垂直性地域分工体系
原来的城市之间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部类为特征的水平结构改变为紧密联系且相互依赖的以经济活动的层面为特征的垂直结构
全球城市/世界城市
作为跨国公司的总部集中地,是全球或区域经济的管理/控制中心
都是金融中心,对全球资本的运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以满足跨国公司的商务需求
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因此,这些城市是知识创新的基地和市场
是信息、通信、交通设施的枢纽
纽约2030规划
从土地使用,水资源,交通,能源,空气,气候变化等六个方面制定了全市未来发展的战略性行动纲领
复兴规划
充分运用了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可能与需要,为城市的转型提供基础,也充分发挥了场所营造的效应,是这些衰败的地区重新成为产业和人口以及市民活动的场所
三种类型
中央商务区的重塑
洛杉矶,芝加哥城市中心改造
把边缘变为中心,英国伦敦码头区建设和美国“边缘城市”
城市更新和滨水地区再开发
消除城市衰败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通过创造新的吸引点,提升城市集聚能力
公共空间的完善和文化设施建设
2.知识经济和创新城市
高科技园区四种基本类型
高科技企业的集聚区
与所在地区的科技创新环境紧密相关,可以较大的促进科技和产业的创新
科技城
完全是科学研究中心,与制造业并无直接的地域联系
技术园区
往往只是从事高技术产品的生产,缺少基本的研发内容,本质仍然是制造业基地
科技都会
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一项计划,仍然主要来自传统的国际性大都会(巴黎,伦敦,东京)
企业集群
具有共性和互补性
几种产业更需要形成地方性的联系
新产业,需要与当地专家或顾客面对面的交流
非标准化或为顾客定制的产品为主的制造业,需要与顾客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生产过程连续的,炼油,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等
三个主要特点
同业和相关产业的很多公司在地理上集聚
有支撑的制度结构
企业在地方网络中密集的交易,交流和互动
比特城
E-托邦
基于传统乌托邦基础提出的概念
3.加强社会协调,提高生活质量
不同群体对城市需求的差异性
全球城市居民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
掌握了先进技术和服务技能的全球化进程的参与者
被排斥在全球化进程之外的人群
场所营造
以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为主要内容
成为完善社会协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工作
其大量内容逐步转变为城市设计的核心
市民社会
在市场的经济力量和国家的强权力量之外,社会民众共同形成的一种自治性质的力量
城市治理
如何更好的发挥市场经济力量,国家强权力量和市民自治力量
1995《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四个特征
是一个过程
协调
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
持续的互动
一个好的治理或能称为善治
善治的基本要素
合法性
透明性
责任性
法治
回应
有效
影响居民社区归属感的主要原因
社区生活条件的满意程度
对社区的认同度
社区内的社会关系
在社区的居住年限
社区活动的参与
4.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共同的未来》
1987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1996全球人类住区报告
满足当代人需求
经济需要
社会,文化,健康需要
政治需要
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最低闲度的使用或消耗不可再生资源
对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使用
城市废物应保证限制在当地和全球废物池的可接受范围内
《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对策》规划原则
土地使用和交通
缩短通勤和日常生活的出行距离,采取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紧凑发展形态
自然资源
提高生物多样化程度
能源
显著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更多的采用可再生能源
污染和废弃物
更多采用闭合循环的生产过程,提高废弃物的再生与利用程度
有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循环使用土地和建筑
首先使用衰败地区和闲置的土地和建筑,尽量减少将农业用地转换成城市用地
改变过去在城市边缘和郊区大规模建设低密度居住区的作法
避免在城市之外建设零售业和校园风格的办公/商务园区
改善城市环境
鼓励紧凑城市
在提供中心服务的范围内要很好的结合公共交通和步行路
较高的密度和紧凑城市形态的适当结合可以减少对汽车的依赖
优化地区管理
旧区复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内容
国家政策应当鼓励创新
街道应当看城市场所,而不只是运输通道
高密度
高密度开发(并不必然是高层开发)可以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加强城市规划与设计
美国精明增长
保持大量开放空间和保护环境质量
内城中心的再开发和城市内零星空地的开发
在城市和新的郊区地区,减少城市设计创新的障碍
在地方和邻里中创造更强的社区感,在整个大都市地区创造更强的区域相互依赖和团结的认识
鼓励紧凑的,混合用途的开发
创造显著的财政刺激,使地方政府能够运用建立在州政府确立的基本原则基础上的精明增长规划
以财政转移的方式,在不同的地方之间建立财政的共享
确定谁有权作出控制土地使用的决定
加快开发项目申请的审批过程,提供给开发商更大的确定性,降低改变项目的成本
在外围新增长地区提供更多的低价房
建立公私协同的建设过程
在城市的增长中限制进一步向外扩张
完善城市内的基础设施
减少对私人小汽车交通的依赖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的规划实践
欧洲出现建立在多用途紧密结合的“都市村庄”模式基础上的“紧凑城市”
美洲“新都市主义”,目标是建立一种人口相对比较密集,限制小汽车使用和鼓励步行交通,具有积极城市生活和地区场所感的城市发展模式
豪尔总结的可持续发展两种模式:英国式的紧凑发展模式,美国式的“新都市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