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体寄生虫
人体寄生虫是指以人为宿主,寄居在人体内并获取营养的寄生虫。它们大多属于原生动物、线形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类别。以下是对人体寄生虫的详细介绍。期末复习,思维导图更有助于记忆。👍🏻👍🏻👍🏻
编辑于2024-12-14 12:08:40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2.免疫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医学生满绩点不用担心✔️✔️✔️
人体寄生虫是指以人为宿主,寄居在人体内并获取营养的寄生虫。它们大多属于原生动物、线形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类别。以下是对人体寄生虫的详细介绍。期末复习,思维导图更有助于记忆。👍🏻👍🏻👍🏻
详细梳理了有机化学中各类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内容主要包括习惯命名、系统命名、化学性质以及特定类型的化合物如烷烃、烯烃、二烯烃、炔烃、醛酮、脂环烃、芳烃和含氮化合物的详细知识。“化学性质”部分,概述了C原子数对沸点的影响、电子云对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及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历程。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有机化学90+!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2.免疫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医学生满绩点不用担心✔️✔️✔️
人体寄生虫是指以人为宿主,寄居在人体内并获取营养的寄生虫。它们大多属于原生动物、线形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类别。以下是对人体寄生虫的详细介绍。期末复习,思维导图更有助于记忆。👍🏻👍🏻👍🏻
详细梳理了有机化学中各类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内容主要包括习惯命名、系统命名、化学性质以及特定类型的化合物如烷烃、烯烃、二烯烃、炔烃、醛酮、脂环烃、芳烃和含氮化合物的详细知识。“化学性质”部分,概述了C原子数对沸点的影响、电子云对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及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历程。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有机化学90+!
人体寄生虫
第一篇 总论
一、宿主及其类型(考两个) 1.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2.中间宿主: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第一、二中间宿主) 3.保虫宿主:指某些寄生虫即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这些脊椎动物称为… 4.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保持幼虫状态 二、防治原则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篇 医学原虫学
原虫概论
生活史:1.传播方式 人际传播型、循环传播型、虫媒传播型 生理:2.原虫根据运动器的类型分类: 足运动、鞭毛运动、纤毛运动 3.生殖:①无性生殖:二分裂、出芽生殖 ②有性生殖:结合生殖和配子生殖 致病特点:4.增殖作用、毒性作用 机会性致病(原虫特有)
第九章 叶足虫 叶状伪足的运动细胞器,生活史分运动的滋养体期和不运动的包囊期,无性生殖
在人体肠腔内寄生的阿米巴包括溶组织内阿米巴 一、形态 1.滋养体(致病阶段):借助单一定向伪足运动,有一个球形的泡状核,从患者体内分离的滋养体常含有摄入的红细胞 2.包囊:滋养体在肠腔内形成的(滋养体在肠腔以外不能成囊),包囊前期->一核包囊->二次核分裂->成熟的四核包囊(感染期) 二、生活史:包囊->滋养体->包囊 1.人常因摄入四核包囊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感染:经口 2.肠内阿米巴病:在结肠,滋养体可侵入肠黏膜,吞噬红细胞,破坏肠壁,引起肠壁溃疡 3.肠外阿米巴病:脑,肝 4.滋养体的去向:①滋养体可随坏死组织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滋养体在体外只能短暂存活,即使被宿主吞噬也会通过上消化道时被消化液杀死) ②滋养体在肠腔内下移的过程中,形成包囊,经过二次核分裂形成四核包囊随粪便排出体外 ③侵入黏膜,血液传播,肠外寄生 三、致病 1.病理变化:典型的病理损害是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 2.临床表现:肠内阿米巴,肠外阿米巴 四、实验诊断 病原学检查:生理盐水涂片法:粪便检查 五、流行与防治 1.甲硝锉是治疗阿米巴首选药物 2.预防:杀灭包囊;保护水源、食物免受污染
第十章 鞭毛虫 以鞭毛作为运动器,具有一个泡状核
第一节 杜氏利什曼原虫 生活史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个时期,通过白蛉吸血传播(虫媒传播) 寄生于巨噬细胞
一、形态 1.无鞭毛体寄生于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巨噬细胞内 2.前鞭毛体寄生于白蛉消化道内 二、生活史 1.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需要两个宿主,分别是白蛉和人或哺乳动物 2.前鞭毛体(感染阶段) 3.感染方式是白蛉通过叮咬吸血来传播病原体:经皮肤 4.杜氏利什曼原虫侵入巨噬细胞的机制,首先黏附于巨噬细胞再进入细胞内,黏附的途径分两种:一种为配体-受体结合途径;另一种为前鞭毛体吸附的抗体或补体分别与巨噬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进入巨噬细胞 三、致病 1.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1)发热:多为长期不规则发热 (2)脾大、肝大、淋巴结肿大:导致就是随便大量破坏和增生、浆细胞增生、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变硬 (3)贫血:脾功能亢进,大量血细胞在脾内受到破坏,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造成全血细胞减少性贫血;免疫性溶血也是导致贫血的主要原因 (4)并发症:蛋白尿、血尿:肾功能降低;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肝、肾功能降低,浆细胞升高 2.淋巴结型利什曼病 3.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病 4.皮肤利什曼病 四、实验诊断 1.病原学检查:穿刺检查:涂片法(骨髓穿刺) 2.免疫血诊断法 五、流行 根据传播来源不同:1.人源型:病人为主要传染源 2.犬源型:犬为主要传染源 3.自然疫源型:传染源可能是野生动物 六、防治 1.治疗病人:注射五价锑剂葡萄糖酸锑纳 2.查治病人,杀灭病犬 3.传播媒介的仿制:消灭传播媒介白蛉
第二节 蓝氏贾第鞭毛虫 主要寄生于人和某些哺乳动物的小肠,贾第虫易在旅游者中引起感染,导致腹泻和体重下降,故也称“旅游者腹泻”
一、形态 1.滋养体:倒置梨形,两侧对称,虫体前后腹尾共四对鞭毛 2.包囊:囊壁厚,与虫体有明显间隙。未成熟包囊内含2个细胞核(无单核)成熟包囊含4个核 二、生活史 1.四核包囊为感染期,人或动物摄入包囊污染的水或食物而感染:经口 2.致病阶段,在十二指肠内,包囊托囊形成2个滋养体,寄生于十二指肠或小肠上段,滋养体借助吸盘吸附于小肠绒毛表面;在不利因素下,滋养体分泌成囊物质形成包囊随粪便排出体外 三、致病 大量虫体覆盖在小肠黏膜表面,吸盘对肠黏膜的机械损伤,竞争营养均可影响小肠的吸收功能 四、实验诊断 1.病原学检查:粪便检查,生理盐水涂片(直接涂片碘液染色) 2.免疫学检查:辅助诊断 五、防治 1.控制传染源:治疗病人和无症状带虫着 2.切断传播途径:粪便管理,防止水污染 3.治疗药物:甲硝锉
第四节 阴道毛滴虫
一、形态和生活史 1.仅有滋养体一个形态阶段:呈梨形,前端有一个泡状核,4根前鞭毛、1根后鞭毛,有一波动膜 2.寄生于女性阴道,男性尿道、前列腺,滋养体对外界抵抗力强 二、防治 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不用公共泳衣和浴具;慎用公共马桶
第十一章 孢子虫
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 卵形疟原虫、诺氏疟原虫
一、形态 1.虐原虫的基本形态包括细胞核、胞质和胞膜 血片经吉姆萨染色后,核呈紫红色,胞质为天蓝色,疟色素呈棕黄色 2.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各期的形态 (1)滋养体:按发育先后,滋养体有早、晚期之分 早期滋养体:核小,胞质少,中间有空泡,虫体多呈环状,又称环状体 虫体长大,胞质中出现疟色素。间日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有明显红色薛氏点;恶性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有紫褐色茂氏点,此时为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 (2)裂殖体: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核开始分裂但胞质为分裂即未成熟裂殖体 未成熟裂殖体胞质开始分裂,发育为成熟的裂殖体 (3)配子体: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发育长大,核增大而不分裂,胞质增多 雌配子虫体较大,胞质致密,疟色素多而粗大,核致密偏于虫体一侧或居中; 雄配子虫体较小,胞质稀疏,疟色素少而细小,核质疏松,核大、位于虫体中央 二、生活史 1.2个宿主(人,按蚊),3个周期 2.在人体内的发育:中间宿主 (1)红细胞外期:唾液腺中含有感染性子孢子的雌性按蚊吸人血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毛细血管,侵入肺细胞,先后发育为红细胞外期滋养体、未成熟裂殖体、成熟裂殖体(内含裂殖子),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在内发育 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有速发型子孢子和迟发型子孢子(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期后,才完成红细胞外期的裂体增殖)。处于休眠期的子孢子被称为休眠子(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无) (2)红细胞内期:红细胞外期的裂殖子进入血流很快侵入红细胞,在红细胞内增殖,经晚期滋养体、未成熟裂殖体、含裂殖子的成熟裂殖体 部分侵入红细胞的裂殖子不再裂体增殖,而发育成雌、雄配子 3.疟原虫在按蚊体内的发育:终宿主,虫媒传播 雌性按蚊吸病人血,仅雌、雄配子能在蚊胃内继续发育。在蚊胃内配子生殖,受精形成合子->动合子(穿胃壁上皮细胞)->形成卵囊(囊内进行孢子增殖)->子孢子(汇集于按蚊的唾液腺)->具有感染力的成熟的子孢子 三、致病 1.疟原虫的主要致病阶段是红细胞内期的裂体增殖期 2.潜伏期:疟原虫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间隔(间日疟原虫有休眠子) 3.疟疾发作:冷-热-汉,周期性寒战、高热和出汗退热 4.疟疾的再燃和复发 (1)疟疾的再燃:疟疾初发停止后,患者无再感染,仅体内残存的少量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繁殖而引起的疟疾发作;再燃与患者免疫力下降有关 (2)疟疾复发:疟疾初发患者红细胞内期疟原虫也被消灭,但未经蚊媒传播感染,经过数周至年,又出现疟疾发作;复发与肝细胞内休眠子复苏有关 5.并发症: (1)贫血:疟原虫寄生直接破坏红细胞;脾功能亢进,吞噬大量红细胞;免疫病理的损害,溶解正常的红细胞;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2)脾大 (3)凶型疟疾:脑型疟疾 四、免疫:带虫免疫 五、实验诊断 1.病原学诊断:血涂片,厚、薄血摸染色镜检 间日疟原虫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采血能提高检出率 2.免疫学诊断 六、防治 1.预防:蚊媒仿制,预防服药,疫苗:RST->R21/Matrix-M 2.治疗
第四篇 医学肢动物学
第十七章 概论
第十九章
第五节 疥螨
第三篇 医学蠕虫学
第十三章 吸虫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华支睾吸虫
第三节 布氏姜片吸虫
第四节 并殖吸虫
第五节 裂体吸虫:血吸虫
第十四章 绦虫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曼氏迭宫绦
第三节 链状带绦虫
第四节 肥胖带绦虫
第十五章 线虫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似蚓蛔线虫
第三节 毛首鞭刑线虫
第四节 蠕形住肠线虫
第五节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第六节 旋毛形线虫
第七节 丝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