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有机化学
详细梳理了有机化学中各类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内容主要包括习惯命名、系统命名、化学性质以及特定类型的化合物如烷烃、烯烃、二烯烃、炔烃、醛酮、脂环烃、芳烃和含氮化合物的详细知识。“化学性质”部分,概述了C原子数对沸点的影响、电子云对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及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历程。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有机化学90+!
编辑于2024-06-07 18:35:50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2.免疫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医学生满绩点不用担心✔️✔️✔️
人体寄生虫是指以人为宿主,寄居在人体内并获取营养的寄生虫。它们大多属于原生动物、线形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类别。以下是对人体寄生虫的详细介绍。期末复习,思维导图更有助于记忆。👍🏻👍🏻👍🏻
详细梳理了有机化学中各类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内容主要包括习惯命名、系统命名、化学性质以及特定类型的化合物如烷烃、烯烃、二烯烃、炔烃、醛酮、脂环烃、芳烃和含氮化合物的详细知识。“化学性质”部分,概述了C原子数对沸点的影响、电子云对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及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历程。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有机化学90+!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2.免疫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医学生满绩点不用担心✔️✔️✔️
人体寄生虫是指以人为宿主,寄居在人体内并获取营养的寄生虫。它们大多属于原生动物、线形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类别。以下是对人体寄生虫的详细介绍。期末复习,思维导图更有助于记忆。👍🏻👍🏻👍🏻
详细梳理了有机化学中各类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内容主要包括习惯命名、系统命名、化学性质以及特定类型的化合物如烷烃、烯烃、二烯烃、炔烃、醛酮、脂环烃、芳烃和含氮化合物的详细知识。“化学性质”部分,概述了C原子数对沸点的影响、电子云对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及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历程。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有机化学90+!
有机化学
第2章 烷烃
一.命名
习惯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正、异、新
系统命名:次序不能颠倒:1.选主链最长、支链最多 2.编号:从离取代基最近的一段开始编号 3.编号和最小 4.小的取代基先编号
二.物理性质
1.C原子数↑沸点↑,支链越多,沸点↓ 2.C一样时,对称性↑熔点↑ 3.溶解度:相似相溶
σ键:头碰头:1.电子云呈轴对称分布 2.可以绕轴自由旋转 3.折叠程度高,键牢固
三.化学性质
卤代反应/取代反应:1.烷烃中碳自由基C为sp²杂化 2.氢原子活泼性顺序:叔H>仲H>伯H 3.自由基的稳定性:3º>2º>1º>CH₃· 4.卤素活泼性顺序:F₂>Cl₂>Br₂>I₂
溴代反应:只要有叔H存在,就与叔H反应 氯代反应:先叔H,再仲H,但两者差不多
第3章 烯烃和二烯烃
烯烃
一.系统命名:1.构造式 2.立体异构(顺反式/Z.E式)
π键:肩并肩:1.不能绕轴旋转 2.不太稳定
二.化学性质
1.发生在双键上的
①加成反应
a.催化加氢:催化剂:Pt.Pb.Ni 双键C上,烷基取代基越多,烯烃催化加氢越难,烷基取代基增大空间位阻,催化剂越不容易吸附,反应越难
b.亲电加成:双键C上,推电子基团(CH₃越多),加成反应越快;若是吸电子基团,反应↓ 亲电试剂:带正电荷的试剂,卤素,卤化氢,硫酸,水 Ι.加卤素:卤素活泼性顺序:F₂>Cl₂>Br₂>I₂ Ⅱ.加卤化氢:1.卤化氢反应活性顺序:HI>HBr>HCl(酸性) 2.产物遵循马氏规则:H加在含氢多的双键C上;有吸电子基团是时,不符合马氏规则(本质:中间C正离子的稳定性判断,正电荷越少,就越稳定) 3.过氧化物效应:(只有HBr)反马氏规则 Ⅲ.加浓硫酸:H¦OSO₃H ,符合马氏规则:除去烷烃中混合的烯烃 Ⅳ.加水:马氏规则 Ⅴ.加次卤酸:HOCl(Cl₂+H₂O)、HOBr (符合马氏规则,卤素带正电荷,加在含氢多的一侧)
鉴别烯烃、炔烃:烯烃可以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②氧化反应
a.高锰酸钾氧化
鉴别烯烃:高锰酸钾紫色褪去
b.臭氧氧化:两步:①烯烃的臭氧氧化②锌粉还原
c.催化氧化:生成环氧化物:乙烯+O₂→环氧乙烷
2.α-H上的卤代反应
1.高温:α-H可以被卤素取代 2.NBS:α-H的溴代试剂
二烯烃
1..共轭效应特点:①共平面性 ②键长趋于平均化 ③降低内能,分子稳定 ④共轭效应沿共轭链传递,不会减弱或消失(诱导效应会减弱和消失)
2.共轭体系的类型:π-π共轭>p-π共轭>>超共轭(σ-π,σ-p)
3.化学性质:与烯烃一样,有特例
亲电加成反应:低温—1,2-加成产物 高温—1,4-加成产物
DA反应—双烯合成反应: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与共轭二烯烃就行1,4-加成:生成环(有取代基不影响) -C=C-C=C-+C=C→双键断裂,单键变成双键
第4章 炔烃
一.命名
炔烃:与烯烃类似
烯炔:HC≡C-CH₂-CH=CH₂ 1-戊烯-4-炔
二.化学性质
1.加成反应
①加氢:双键、三键同时存在,三键先反应(位阻小) a.在催化剂:Pt.Pb.Ni,生成烷烃 b.活性较低的催化剂:Lindlar催化剂,Cram催化剂,产物停留在烯烃 ②亲电加成:㈠双键、三键同时存在,双键先反应;而共轭时,HC≡C-CH=CH₂,先三键 ㈡双键C上,推电子基团(CH₃越多),加成反应越快 a.加卤素:过量的氯、溴存在,可生成四卤代烷;而碘只能生成二碘烯 反应活性次序:F₂>Cl₂>Br₂>I₂ b.加卤化氢:马氏规则 卤化氢反应活性顺序:HI>HBr>HCl 过氧化物效应:(只有HBr)反马氏规则 c.加水:生成烯醇,不稳定,分子重排,生成醛酮 ③亲核加成 亲核试剂:带负电荷的试剂,如ROH,RCOOH,HCN,H₂O等 a.加醇,碱性条件下,与醇反应, 遵守马氏规则,H加在含H多的炔碳上,RO-加在含H少的炔碳上 b.加羧酸 RCOO¦H,马氏规则 c.加HCN,H¦CN,马氏规则
2.氧化反应
①高锰酸钾氧化 三键末端有H,就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末端无H酒被氧化为羧基 用较弱氧化剂CrO₃时,酯与双键反应三键可以保留 ②臭氧氧化 O₃和H₂O,三键两端均被氧化成羧基
鉴别炔烃:高锰酸钾紫色褪去
3.末端H的酸性和金属炔化物的生成
①酸性:≡CH存在,与金属钠或氨氢钠作用,增长碳链 ②金属炔化物沉淀的生成,与硝酸银的氨溶液或氯化亚铜的氨溶液,分别生成白色沉淀、棕红色沉淀,用于鉴别含末端氢的炔烃≡CH 再加入稀硝酸或稀盐酸,将缺化物分解,作为提纯
第5章 脂环烃
一.命名
1.取代基简单的单环脂环烃
①构造式命名 a.饱和:“环某烷” b.不饱和:“环某烯(炔)”“环某二烯(炔)” 编号时要通过不饱和键,若双键上有取代基要从取代基的位置开始编号
②立体构型命名 环上有两个及以上的碳,每个碳原子上的基团又不相同,以环所在平面为分界线,相同基团在环面的同侧时,为“顺”,反之为“反”
2.取代基比较复杂的单环脂环烃 将环作为取代基“环某基”
二.化学性质
1.取代反应 C原子数≥5,与卤素发生取代反应,卤素取代环上的H
2.加成反应 C5以上环烷烃不反应
a.加卤素:开环加成,加在两端
b.加卤化氢:开环,环的断键部位从含H最多和最少的C之间断开,符合马氏规则
c.加氢:在催化剂:Pt.Pb.Ni作用下,环的断键部位从含H最多和次多的C之间断开
3.氧化反应 △环丙烷不能使KMnO4褪色,用于鉴别烯烃和环烃
第7章 芳烃
一.命名
1.单环芳烃
①一元取代、二元取代、三元取代:某苯,“苯某烯(炔)” ②取代基复杂或不饱和基团:将侧链当母体:“苯基” 先确定母体,其余做取代基
子主题
2.多环芳烃
萘,蒽,菲
二.化学性质
1.苯环上的反应
①取代反应
烷基苯比苯容易发生卤化,硝化,磺化 a.卤化反应:苯环上的H被Cl.Br取代,催化剂FeX₃,生成产物为邻.对位 b.硝化反应:苯与浓硝酸在浓硫酸催化共热,-NO₂取代H,二取代在间位 c.磺化反应:苯与浓硫酸共热,磺酸基-SO₃H取代H,二取代为间位产物 烷基苯较容易发生磺化,甲苯:⑴在常温生成邻.对位产物⑵加热生成对位产物 磺化反应是可逆反应,用于有机合成中占位 d.烷基化和酰基化反应(统称为弗-克反应):催化剂:路易斯酸,无水三氯化铝 Ⅰ.烷基化反应:苯与卤代烷,醇,烯烃等在AlX₃催化下,取代H(可能会重排,生成更稳定的产物) 烷基化反应特点:ⅰ:重排;ⅱ:生成多取代苯;ⅲ:可逆;ⅳ:有强吸电子基团(-CHO,-COOH,-NO₂-SO₃H)时不反应 Ⅱ.酰基化反应:芳烃与酰氯和酸酐在无水AlCl₃催化下生成芳酮 酸基化反应特点:ⅰ:无重排;ⅱ:非可逆;ⅲ:无多取代;
②氧化反应
③加成反应(催化加氢)
2.苯环测链上的反应
①α-H卤化:hν:取代支链上的H(FeX₃,△:取代苯环上的H:苯环卤带) ②α-H氧化:不论侧链是甲基还是其他多长烷基,只要有α-H,最后都被KMnO4氧化成-COOH,生成苯甲酸 (无α-H就不会被氧化)
三.亲电取代反应定位规律(图片) 定位规则:①两取代基为同类定位基:由强的决定 ②两个不同定位基:由第一类定位基决定
四.稠环芳烃 P105
萘
蒽
菲
五.芳香性和非非芳香烃
芳香性:①共平面体系②C的个数4n+2
非芳香烃:不含苯环,但有芳香性
第12章 含氮化合物
一.命名
二.化学性质
1.与氨基孤对电子相关反应 ①碱性 ②烃基化 ③酰基化 ④磺酰化 ⑤与亚硝酸的反应 a.伯胺 b.仲胺 2.芳环上的亲电取代 ①卤化 ②硝化 ③磺化 3.胺的氧化
第11章 羧酸和羧酸衍生物
羧酸
一.命名
二.物理性质
三.化学性质
①酸性与成盐反应 a.酸性 b.成盐反应 ②羧酸衍生物的生成 酰卤,酸酐,酯,酰胺 ③还原反应 ④α-H的反应 ⑤脱羧反应
羧酸衍生物
一.命名 酰卤和酰胺,酸酐,酯
二.化学性质
1.酰基C上的亲核加成-取代反应 ①水解反应 ②醇解反应 ③氨解反应 2.还原反应
第10章 醛 酮
一.醛酮命名
1.习惯命名:⑴醛:甲醛,乙醛 ⑵酮:先小后大,先脂后芳(与醚相反) 二乙基甲酮,甲基乙基甲酮,甲苯酮
2.系统命名 ①选择含有羰基所在最长碳链为主链 ②从靠近羰基端开始编号 ③醛:羟基C在端位,总为1,省略不写 酮:标明羰基的位次 ④把脂环和芳环作为取代基;当羟基C在脂环上,命名为“环某酮”而醛:环己基甲醛 ⑤不饱和醛酮,选包含不饱和键和羰基的最长碳链,优先包装羰基编号最小,命名“某几烯/炔某酮”(与烯炔类似)4-己烯醛,3-戊烯-2-酮 ⑥多元:二醛,二酮
二.醛酮结构:醛酮的C,O都是sp²杂化
三.化学性质
1.醛酮亲核加成
与醛、脂肪族甲基酮和八个C以下环酮反应: ︱CN ①与HCN加成:-C=O+H-CN→-C-OH(可逆反应,弱碱条件提高反应速率) ︱OH ②与亚硫酸氢钠(NaHSO₃)加成:-C=O+NaHSO₃→-C-SO₃Na(白色固体)鉴别醛酮 在白色固体中加入稀HCl或稀Na₂CO₃,又可以还原为原来的醛酮:分离、提纯醛酮,保护-C=O
③与金属有机化合物加成 ⑴格氏试剂R-MgX ︱R ︱R -C=O+R-MgX→-C-OMgX(+H₂O)→-C-OH 甲醛→伯醇,烃基醛→仲醇,酮→叔醇 ⑵加炔钠HC≡CNa:引入三键 ④与氨的衍生物加成:-C=O+NH₂-G→-C=N-G+H₂O P图3(相册)鉴别,分离提纯醛酮,保护羰基
2.α-H的加成
①α-H的酸性和互变异构 酸性:醇>醛>酮>-C≡CH 互变异构:-CH-CHO→-C=CH-OH:醛酮→烯醇
②羟醛缩合反应:在稀碱作用下,含α-H的醛/酮的α-C与另一个醛/酮的羰基加成 生成的产物不稳定,加热会变成稀醇
③α-H的卤带反应和卤仿反应
a.碱催化:α-H被X取代 不对称酮反应次序:COCHR₂<COCH₂R<COCH₃ 卤仿反应:生成CHX₃,有CH₃CO-的醛酮或CH₃CH(-OH)-的醇结构 碘仿反应:卤素是碘,反应很快形成黄色固体沉淀碘仿:鉴别这种结构的醛酮或醇
b.酸催化:生成稳定的烯醇 不对称酮反应次序:COCHR₂>COCH₂R>COCH₃
3.醛酮的还原
①羰基还原为醇 a.催化加氢:醛酮在金属Pt,Ph,Ni催化下,若分子中还有C=C,C≡C,-NO₂,-CN等,同时被还原 b.化学还原剂还原:氢化铝锂LiAlH₄,硼氢化钠NaBH₄,异丙醇铝 氢化铝锂LiAlH₄还原性较强,还可还原-COOH,-COOR,-NO₂,-CN等,但是不可还原C=C,C≡C
②羰基还原为亚甲基 克莱门森还原:R-CO-R'+(Zn/Hg+HCl)→R-CH₂-R' 后改进被称为黄鸣龙还原
4.醛的氧化反应和歧化反应
①氧化反应 强氧化剂:KMnO₄,K₂Cr₂O7和浓硝酸(也不氧化酮)将-CHO氧化为-COOH 弱氧化剂:双键不受影响 a.托伦试剂:形成银镜,发生银镜反应:鉴别醛,酮 RCHO+Ag(NH₃)₂OH→RCOONH₄+Ag↓+NH₃↑+H₂O b.费林试剂:与脂肪醛生成砖红色Cu₂O沉淀:鉴别脂肪醛和芳香醛 RCHO+ FehIing试剂(加热)→RCOONa+Cu₂O↓+H₂O
②坎尼扎罗反应—歧化反应:无α-H的醛在浓碱作用下,自身氧化还原,一分子醛被氧化为羧酸(盐),一分子醛被还原为醇 两种不同结构的醛,发生交叉歧化,大分子生成醇,小分子生成羧酸盐
四.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①烷基是给电子基团,降低羰基C的正电性,不利于亲核加成 ②烷基是给电子基团,增加了空间位阻,不利亲核加成 ③亲核试剂亲核性↑,有利 反应活性:甲醛>醛>酮
第9章 醇 酚 醚
一.醇
1.命名
系统命名:次序不能颠倒:1.选主链最长、支链最多(包含-OH) 2.编号:从离-OH最近的一段开始编号(有不饱和键时,-OH先编号“某几烯/炔某醇”与烯炔命名类似) 3.取代基编号和最小 4.若含有芳基,看作取代基
2.结构:O:sp³不等杂化
3.物理性质:形成氢键,沸点高
4.化学性质
①与活泼金属反应(酸性) 醇的酸性(反应活性):甲醇>伯醇>仲>叔 各物质相对酸性:水>醇>-C≡C->NH₃
②酯的生成(酸性) R-CO¦OH+R'-O¦H→R-COO-R'+H₂O 也与无机酸:硝酸,硫酸,磷酸等反应
③卤代烃的生成(醇羟基反应):亲核取代 a.与HX作用 ROH+HX→RX+H₂O ROH反应活性:烯丙型>叔醇>仲>伯>甲醇(碳正离子稳定性) HX反应活性:HI>HBr>HCl b.与卢卡斯试剂作用:浓盐酸与无水氯化锌 生成的卤代烃不溶于水,出现浑浊现象:鉴别低级醇 反应快慢:苄醇>烯丙醇>叔醇>仲>伯>甲醇 反应产物可能会重排 c.与PX₃或SOCl₂作用:不会发生重排 直接生成相应的卤代烷
④脱水反应 a.分子内脱水,生成烯烃:高温 活性顺序:叔醇>仲>伯(叔醇只有分子内脱水) 遵循扎依采夫规则,但有时不遵循,发生重排生成更稳定的产物,用Al₂O₃不发生重排 b.分子间脱水,生成醚:低温
⑤氧化脱H:伯,仲醇的α-H较活泼 a.氧化反应 在酸性KMnO₄(紫色变成棕色沉淀),酸性重铬酸钾(橙红色变成绿色): C上有两个H:伯醇:先氧化成醛,再氧化成酸 C上有一个H:仲醇:氧化成酮,不能再被继续氧化 C上无H:叔醇:不被氧化:鉴别叔醇与伯,仲醇 b.脱H:Cu(弱氧化剂):使伯醇氧化保留到醛,仲醇生成酮 P相册图2
二.酚
1.命名:根据官能团的优先次序命名
2.结构:C/O原子都是sp²杂化
3.化学性质
⑴酚羟基的反应 ①酸性:H₂CO₃>酚>水>醇 苯酚可以和NaOH反应生成水 酚芳环上的取代基不同时,酸性不同,给电子基使酚的酸性减弱,吸电子基使酚的酸性增强 ②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 ③酚醚的生成:通常先把酚转化成酚盐,与卤代烃(R-X)制的相应的醚,有吸电子基团时反应比较容易进行 ④酯的生成:酚与酸酐或酰氯制备酚酯比较容易
⑵芳环上的反应 ①苯酚与溴水在常温下反应,生成2,4,6-三溴苯酚(白色沉淀)鉴别苯酚 ②硝化反应,苯酚与稀硝酸在室温下,生成邻、对位产物:邻硝基苯酚,形成分子内氢键;对硝基苯酚形成分子间氢键沸点高:水蒸气蒸馏的方法将两者分离 ③磺化反应:苯酚和浓硫酸:室温生成邻、对位产物;高温生成对位产物 ④弗-克反应:烷基化反应,先生成对位产物,若对位被占则生成邻位产物
⑶酚的氧化反应:在空气中氧化,苯酚生成对苯酚
三.醚
1.命名
⑴习惯命名:先小后大,先芳后脂 (二)甲醚,甲基叔丁基醚,苯甲醚 ⑵系统命名:把烃基看作母体,把烷氧基作为取代基:“某”烃氧基“某”烃 3-甲氧基己烷,环氧乙烷
2.结构:O原子sp³杂化
3.化学性质
⑴弱碱性:能接受H生成盐 也可以与BF₃,AlCl₃,RMgX生成络合物
⑵醚键断裂:烷基单醚与HX生成一个卤代烃和一个醇(HX过量时只有卤代烃);混醚与HX反应大的变成醇,小的变成卤代烃(苯环变成酚)
⑶过氧化物的生成:储存在棕色瓶中,再加还原性铁丝
4.环氧乙烷 乙烯+O₂→环氧乙烷 环氧乙烷与格氏试剂反应生成醇:环氧乙烷+RMgX→RCH₂CH₂OMgX+H₂O→RCH₂CH₂OH+HOMgX:增长碳链
第8章 卤代烃
一.命名 卤原子做取代基,按之前的命名规则
二.化学性质
1.亲核取代反应:SN α-C反应 反应活性:R-I>R-Br>R-Cl>R-F
①水解反应 R-X+NaOH→R-OH+NaX ②醇解反应(醚的生成) R-X+R'ONa→R-O-R'+NaX ③氰解反应 R-X+NaCN→R-CN(腈类化合物)+NaX ④氨解反应 RX++2NH₃→RNH₂+NH₄X---→R₃N(季铵盐) ⑤与硝酸银反应 R-X+AgNO₃→R-ONO₂+AgX↓ 鉴别不同卤代烃:AgI:黄色沉淀,AgBr:浅黄色,AgCl:白色 反应活性:3º>2º>1º ⑥卤原子交换反应 R-X+X'-→R-X'+X-
2.消除反应:E β-H反应 R-CH₂-CH₂-X+NaOH(醇/△)→RCH=CH₂+H₂O 对于仲烷和叔烷消除反应遵循扎伊采夫规则:从含H少的β-C上消除H原子 但有时候左右两边H一样时,实质是生成稳定的产物(共轭效应)
3.与金属反应 R-X+Mg→RMgX(格氏试剂):P相册图1
三.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1.双分子亲核取代(SN2):①反应一步完成②无中间体生成③两种分子参与决速④通常发生构型的反转 2.单分子亲核取代(SN1):①反应分两步完成②有中间体碳正离子生成③一种分子参与决速④常伴有重排反应发生 3.影响因素
四.消除反应历程
1.双分子消除E2:①两种试剂参与决速②反应速率与卤代烷浓度和碱浓度成正比③一步完成 2.单分子消除E1:①与碱浓度无关②形成碳正离子中间体③重排 SN1.E1.E2反应活性顺序:叔卤代烷>仲>伯>甲基卤代烷 而SN2与之相反
五.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
1.乙烯型和苯基型卤代烃 2.烯丙型和芐基型卤代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