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哟!
第二章 -四书五经,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哟!
第三章 -董仲舒,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太学
1. 简介
汉武帝时期,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创办的中央官学
为五经博士招收弟子,标志太学正式成立,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正式确立
2. 特点
(1) 教师与学生
教师(博士)、学生(博士弟子)
(2) 培养目标“ 经明行修”的官吏
掌握儒经,有“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的修行
(3) 教学内容
统一教材学习儒经,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4) 教学形式
1||| 个别,小组教学
2||| “ 大都授 ”的集体上课
3||| 次第相传(高业生教授低业生)
(5) 考试
1||| 设科射策
设:设置
科:评定学生的等级
射:用射箭的过程形象描写学生的答题过程
策:出的试题
2||| 没有严格的授课和年级制度,学生取得的等级是授官的依据
3. 评价
(1) 第一所完备规制,史实详尽可考的学校
(2) 用教育强化官方意识形态,始于太学
(3) 太学生反抗宦官——》学生运动史第一页
(4) (局限性)太学教学中排除异己学说——》束缚思想发展
鸿都门学
1. 简介:东汉时期,汉灵帝创办的中央官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2. 性质
(1) 代表宦官利益,宦官集团与官僚集团斗争的产物
(2) 内容:诗、赋、书、画,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3. 意义
(1) 打破了儒学独尊传统,以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促进了学校的多样化
(2) 新的办学形式,为后世提供经验
(3) 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郡国学(地方)
汉武帝时期的地方官学,始于“文翁兴学”(蜀郡太守文翁送地方官吏到京城学习,后回蜀郡为官为教,促进蜀郡经济发展,汉武帝对此赞赏,普遍设立)
2. 办学目的
培养本郡官吏,向朝廷推荐优秀学生
通过“乡射”、“乡饮酒”活动,进行道德教化
汉武帝对郡国学大加赞赏,普遍设立,东汉时期郡国学极盛一时
经学教育
中国古代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始于汉武帝时期,以太学的正式确立和察举制的制度化为标志,此后历朝历代沿续
2. 表现
(1) 学校:太学、郡国学、四门学、国子学等
(2) 选官制度:察举制、科举制——》以儒学取仕
(3) 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分,还形成了家法与师法等,并定期召开经学会议,统一教材
(1) 有利于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
(2) 儒家的入仕、仁政的政治思路有利于国家稳定,提升官吏质量
(3) 排除异己学说,最终也使儒学自身走向僵化
董仲舒
三大文教政策
汉武帝时期,汉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治上出现安定的局面。想把无为政治变成积极进取的政治,儒家“文事武备”与汉武帝政治愿望相符,于是采纳了董仲舒的《对贤良策》中建议
2. 政策
(1) 总纲领,“推明孔氏,罢黜百家”其它学说成为从属地位,不可取代儒学的官学地位
(2) “兴太学以养士” 通过兴办太学,操纵教育大权,决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独尊儒术”的重要步骤
(3) “重视选举,选贤任能” (量材(儒经)而授官,录德(儒家的道德观)而定位),促进儒学独尊的地位
3. 措施
(1) 立五经博士
(2) 创办太学
(3) 确立察举制(制度化)
4. 影响
(1) 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汉代之后各个朝代重教兴学
(2) 促成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教育为中央集权服务
(3) 结束了百家争鸣,实现了私学的统一,教育的儒学化
教育作用(人性论)
(1) 将人性和善 区别开来,善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2) 性三品
1||| 圣人之性
无需教育也能达到善性(皇帝)
2||| 中民之性
教育引领向善(绝大多数)教育对中民之性起作用
3||| 斗筲之性
教化无用,刑罚
道德教育
(1) 德育的作用
德教是立政之本。强调道德教育为主,刑罚为辅
(2) 内容 (三纲五常)
1||| 是董仲舒伦理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
2|||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3||| 五常:仁、义、礼、智、信
4||| 成为两千多年来封建道德教育中心内容
(3) 原则和方法
1||| 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言行正义,不谋私利;弘扬道义,不计功绩;国家利益大于个人利益
2|||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仁;对个体生命价值和权利尊重
义: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用仁德来安抚他人,用义理来约束自我;强调主体道德自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3||| 必仁且智
“仁”与“智”的相统一,强调道德修养中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4||| 强勉行道
努力进行道德修养,最终取得良好的成效。强调品行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