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1课程概述
这是一篇关于2.1课程概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由来及概念。
这是一篇关于2.2课程组织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设计的两种模式,课程评价(主要模式),课程内容,课程设计的概念。
这是一篇关于1.7教育研究方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2.1课程概述
课程的由来及概念
”课程“一词的由来
中国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其寓意为伟业,含义远远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围
宋代朱熹——《朱子全书·论学》,这里的“课程”指功课及进程
西方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博比特——《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诞生,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课程的概念
广义: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
狭义: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的类型
按内容属性分(属性动动学学)
学科课程——间接课程
主张分科设置:即从学科知识整体中选取关联密切的内容组成一门学科
特点:
逻辑性:知识由简到难
系统性:分章,分节
简约性: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
活动课程(经验课程)——直接课程
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设计课程
特点
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
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按组织方式分(组织分分合合)
分科课程(等同于学科课程)——单科形式
综合课程——学科整合,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内容组合起来
按实施要求分(要求选修必修)
必修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共性,必须修习
选修课程——培养学生个性,有选择的学习
两者在地位上同样重要
按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分(主体国地学校)
国家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
地方课程——通过课程满足地方发展的实现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校课程(校本课程)——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注:校本课程必须要编写,教材不一定需要
按课程任务分(任务基拓研研)
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基础能力
拓展型课程——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强调广度)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强调深度)
按课程呈现方式分(呈现显隐结合)
显性课程(公开课程)——计划内
隐性课程(潜在课程)——计划外,杜威的“连带学习”(校风、班风、校园环境、师生关系、座位编排、”课程表“本身
古德莱德的分类
理想的课程——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由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课程
领悟的课程——任课教师对正式的课程所领悟而形成的课程
运作的课程——教师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实际体验到的的东西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
主要观点
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其重要作用等
代表理论
结构主义课程论——布鲁纳——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
要素主义课程论——巴格莱——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
永恒主义课程论——赫钦斯——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使用学科的价值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杜威
主要观点: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提倡做中学,课程要考虑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化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主要观点: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学生:学生的年龄、知识、能力基础及其接受性会影响课程开发
社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有影响
学科特征:会影响课程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