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2课程组织
这是一篇关于2.2课程组织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设计的两种模式,课程评价(主要模式),课程内容,课程设计的概念。
这是一篇关于2.1课程概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由来及概念。
这是一篇关于1.7教育研究方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2.2课程组织
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过程
课程设计的两种模式
目标模式
代表人物:泰勒(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课程评价之父)——1949《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基本观点(泰勒原理: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确定目标:最关键的一步
选择经验
组织经验
评价结果
基本评价:目标模式提出并发展了一种至今最权威、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论,为课程设计的探究奠定基础。但是目标模式过分强调明确而具体的预设性教育目标。
过程模式
代表人物:斯腾豪斯
基本观点:鼓励学生探索具有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
基本评价:强调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内涵:课程目标是指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课程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取向: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
行为性目标取向:期待学生的学习结果,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
生成性目标取向: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目标,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
表现性目标取向:指在教育情境中每一位学生个性化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式: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
螺旋式:课程内容重复出现,能够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学科的逻辑结构相统一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式: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
横向式: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
逻辑循序与心理顺序
逻辑顺序: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
心理顺序: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
概念: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内容
培养目标:课程计划不仅要反应国家的教育目的,而且要体现学校在学生培养和发展上的特点和要求,这是课程设置的依据
教学科目的设置:是核心和首要问题
学科顺序
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编制原则
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
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课程标准
概念:课程标准是课程概念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前言
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附录
教材
概念: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语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内容的基础性与适切性
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统一
理论与实践统一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与横向联系
教科书的作用: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材设计的一般原则:1、方向性原则 2、完整性原则 3、适切性原则
制约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
社会因素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科学文化知识
课程评价(主要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泰勒——关注预期目标或预期结果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关注非预期目标或实际结果
CIPP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CSE评价模式——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