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许倬云万古江河第一章思维导图
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涵盖所有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赶紧收藏一起学习吧!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黎明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特色,居室与建筑,肉食与衣着,生活资源与生活方式,编户齐民:国家组织与人民生活,南方的兴起——长江流域的发展极其与中原的融合,中国思想体系成形——孔子学说及诸子百家的辩证发展,中国秩序的发展与重组——地方文化与融合,华夏文明体系——西周封建与“三代”观念。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一章 古代以前:中国地区考古略说
孕育出中华文化的自然地理
文化分区
以沙漠、草原为主的蒙古地区
蒙古地区横跨中国的北方,草原上的牧人逐水草而居
森林、山地为主的东北地区
有大河和密集的大树林,那里的居民靠渔猎为生
以黄土高原、黄土平原为主的黄河中下游
坚定地固守在家乡,不愿迁移。他们艰苦耐劳、安土重迁,心态比较保守。
孕育了循规蹈矩、守分安命的儒家
湖泊、河流众多的长江中下游
居民的生活是快乐的,心态是活泼的,他们愿意变动,也不在乎变动。
出现的却是多思辨甚至是辩证式的老子和庄子,对宇宙充满了问题。
自北到南的沿海地区和岛屿
构成东南沿海特有的海洋文化雏形。中国东南沿海的海洋文化,发展出了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玉石文化
高山、盆地和纵行谷地的西南地区
往往高山顶住一种人,山腰的海子(高山湖泊)附近住一种人,而谷地里又居住着另一种人。这三种居民因地形不同,而有不同的生活形态。
遍布高山和高原的西北地区
这里的牧人有两种不同的放牧方式:一是藏区的垂直放牧,牧人夏天上山,冬天下山;另一是新疆和青海大草原上的平面放牧,牧人驱赶牛羊,逐水草而居。
文化交流路径
内部从东到西有三四条平行的道路,从南到北有许多隘口,以及沿海靠着季风和洋流带动的南北交通。
中华文化的一体性
中国的历史,没有一个地方的人群是真正的安土重迁,一波又一波大小移民潮,从东到西、从北到南,不断地彼此混合与彼此影响,终于同化成一个大同小异的中华文化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
早期
人类用石器与动物角骨加工的工具,采集、狩猎邻近的动植物,维持相当程度的群居生活。
中期
工艺水平均比较进步,而且石器用途渐有专门化趋向
晚期
人类体质:晚期智人
终于能制作细石器
人类能刮制磨光骨角工具,也知道磨制与钻孔。 细石器中,已有箭头,显示已发明弓箭,这使人类第一次具备手抛以外的远射能力。
人类开拓了精神生活的领域
装饰性物品
墓地
特点
一贯的传承谱系、制作方法
一致的东亚特色
农业与聚落
起源
文化
逐渐的
定居
发展
北方
粟作农业
黄土房屋
南方
稻作农业
竹木建筑
中国古代文化与两河古代文化发展的比较
两河
麦类耕作、大河河谷外围
中国
北方粟黍稷,南方稻作
河谷平原
城市
山地
复杂社会
农业革命与复杂社会的关系
两河地区发展的模式,与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良渚与仰韶诸文化发展的情形相同
复杂社会的出现
特质
财富积累
工艺人才
礼仪性建筑、物品
层级差异
中心聚落、防卫设施
实例
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
大凌河流域红山文化
江南良渚文化
古代传说与族群分合
多元叠合
黄帝传说的复杂性
五帝系统
古代传说与考古发现的关系
炎黄对抗即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的竞争
新石器文化的区系类型及聚合过程
区系类型
各地方文化逐步聚合
以燕山、长城南北地带为中心的北方
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