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学习理论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章学习理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维果斯基),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斯杰),三、认知派学习理论,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联结派学习理论),一、学习概述。
编辑于2025-02-13 11:48:29第三章学习理论
一、学习概述
1.学习及其分类
a概念: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人(人特点:社会性、以语言为中介、积极主动性)。 如:见贤思齐、望梅止渴、杯弓蛇影、画饼充饥、入乡随俗、谈虎色变、上行下效、每天看报纸等属于学习,学生 每天早上做广播体操(自动化)则不属于学习。
因交通事故对车的恐惧--不恐惧到恐惧(行为潜能的变化)
b学习的分类
(1)加涅按学习水平分类:
①信号学习
对某种信号做出某种反应,S-R
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
eg听到铃声跑进教室、红灯停绿灯行
②刺激反应学习
桑代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 R-S 强化 行为频率增加
eg帮助他人得到表扬,多次表扬以后变得乐于助人
③连锁反应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
儿童学习打篮球,学会了一系列的接球、躲闪动作;学习体操动作
④言语联结学习
言语单位的联结
eg单词组合造句、三岁儿童背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⑤辨别学习
对相似的、易混淆的词做出正确的反应
eg学会区分“魑魅魍魉”等形近字
⑥概念学习
对刺激进行分类、并对同类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eg学生将“狗、猪、牛”等概括为“动物”
⑦规则或原理学习
概念之间的关系
eg学习“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面积=长×宽”
⑧高级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各种条件下应用规则或规则的组合去解题
eg根据已知条件证明三角形的度数
(2)加涅按学习结果分类:
①智慧技能(分为五小类: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学习,即“怎么做,”如学生通过计算将分数化为小数);
②认知策略(调控、注意等内部心理过程,即“怎样学习”,如通过谐音法记忆单词)
③言语信息(对事物的事实性信息的学习,如学生学习后,能说出“诚信”的概念)
④动作技能(身体动作,如学会游泳的动作)
⑤态度(如幼儿初入托儿所时害怕生人,几天后就不怕了)
(3)奥苏贝尔关于学习的划分
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收学习和发现学习;
从学习内容和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有意义学习
当前的学习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机械学习
当前的学习没有与已有知识建立某种有意义的联系
(4)从学习意识水平来说,美国心理学家阿瑟·S·雷伯将学习分为。
内隐学习
外显学习
(5)我国学者按学习内容,一般把学习分为
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学习
行为规范的学习
2.学生学习的特点:
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是一种接收学习;
②是主动建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③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多重目的性;
④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联结派学习理论)
核心观点:学习是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强化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观:教师是权威者、领导者
1.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猫开笼取食实验)——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
(1)学习的实质
形成情境与反应的联结(即S—R),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过程建立的。
(2)学习过程
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3)学习要遵循的三条重要的原则:
①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学习动机、兴趣准备);
②练习律;(重复)
③效果律(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反馈意见加强或减弱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强化、最重要
(4)试误说的教育意义:
强调“在做中学”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概念、原理、技能策略等。 ①教师允许学生犯错,并鼓励多次尝试,在错误中学习; ②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能搞“突然袭击”;(准备律) ③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练习律) ④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效果律)
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狗进食摇铃实验)
(1)反射
无条件反射: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本能反应。eg狗看见事物流口水,狗+食物(无条件刺激物)
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作用 :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eg狗听见铃声(中性刺激)流口水,狗+食物+铃声(条件刺激物)
(2)条件反射两大类
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光、声音等)的条件刺激; (人和动物都有) 如:草木皆兵、触景生情、望梅生津
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人类特有) 如:谈虎色变、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司机看红灯停。
(3)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一)获得与消退
①获得(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②消退(条件反射形成后,得不到强化)
(二)刺激泛化与分化
①泛化(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分不清,如杯弓蛇影)
②分化(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分得清);
(三)恢复
消退后,个体休息一段时间后,条件刺激再次出现,条件反射自动恢复。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迷箱实验)
(1)学习的实质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2)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大类
应答性行为--经典性条件反射(被动的、不随意反应)
操作性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主动的随意反应)
(3)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①强化
a正强化:给一个愉快刺激,增强行为的出现概率。
斯金纳认为发现效果最好的强化方式是不定比(变比)强化。
b负强化: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eg成绩提高免去洗碗。”
④惩罚
正(呈现性)惩罚: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 eg小孩子过马路乱跑,打屁股;
负(移除性)惩罚:取消愉快刺激来来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eg不写完作业不能出去玩。
③消退:行为得不到强化直至消失的过程。如学生课堂捣乱,老师不予理会。
(4)负强化
① 回避条件作用:即将出现厌恶刺激信号时,有机体作出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 eg过马路听到喇叭声后迅速躲避;违章骑车时遇到警察赶快下车。
②逃避条件作用: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逃避行为,实际受到厌恶刺激带来的痛苦; eg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感觉屋内人身嘈杂时暂时离屋等。
(5)普雷马克原理/祖母法则: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eg写完作业可以看电视;
(6)强化物分类
一级强化: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如食物、水、安全、温暖等
二级强化:社会强化(社会接纳、微笑等)、信物(如金钱、奖品等)和活动(自由地玩, 听音乐、旅游等)
(7)强化程式
扇贝效应:固定时间强化产生扇贝效应。即根据奖励强化的固定时间形成工作的高峰、低峰,对策是变化奖励的品种、时间,从而形成间隔奖励。eg在学校里,一些固定流程会使学生产生扇贝效应。比如单元、期中、期末考试,每到此时,学生就会临时抱佛脚,开夜车加倍“努力”学习,充分利用“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道理。
(8)程序教学:将要学习的内容分解成一系列小问题,并将其按一定程序编排起来,构成由易到难的很多层次或小步子,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并回答问题,回答后教师立即反馈。
a理论基础:操作性条件反应与强化原理
a基本原理/有效学习的三个条件(多选):
①小步骤呈现学习材料 ②对学生的任何反应及时反馈 ③学习者自定学习步调学习
b程序教学的原则
①小步子原则 ②积极反应原则 ③自定步调原则 ④及时反馈原则 ⑤低错误率原则
c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基础
(9)行为塑造法(连续接近法):
a理论基础:操作性条件反应与强化原理
b通过不断强化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波波玩偶实验)
社会学习理论
1.三元交互论: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个体认知--环境--行为三者的交互作用。
2.学习的实质
观察学习,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3.观察学习的过程:
①注意:(首要阶段)学习者会注意和直觉榜样情境的各个方面
②保持:学习者把瞬间经验转化为符号概念,形成内部表征
③复现:(动作再现)个体将符号表征转变为符号概念
④动机:学习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刺激
三种强化
①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②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③自我强化(学生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
2.观察学习/榜样示范的效应
①习得效应:通过观察习得新的技能和行为方式;
②抑制效应与去抑制效应:观察者看到他人的不良行为受到社会谴责时,会暂时抑制该行为;(去抑制)观察者看到他人的不良行为未受到应有的惩处,其原本受到抑制的不良行为重新发作。
③反应促进效应:通过观察促进新的学习或加强原先习得的行为。
④刺激指向效应(环境加强效应):通过观察榜样行为,观察者将自己的注意指向特定的刺激。
⑤情绪唤醒效应:指看到榜样表达的情感,在观察者身上容易唤起类似的情感。
自我效能感理论
1.概念
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完成某项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2.分为
①结果期待: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导致的结果的推测(对结果的预测)
②效能期待: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能力的推测或判断(自己能否做到)
3.影响因素
①直接经验(自身成败经验)成功--提高自我效能感 反复失败--降低自我效能感
②替代经验
③言语劝说(暗示)
④情绪唤醒
4.增强方法
①体验成功
②找榜样
③外部强化
④自我强化
三、认知派学习理论
核心观点:主动地获取外界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教师观:设计者、指导者
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强调学习的内部过程及认知结构的建立,强调个体的意识,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处理环境刺激的内部过程和机制。
1.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苛勒的黑猩猩实验)
(1)学习是通过顿悟来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白鼠走迷宫)
(1)学习的主要观点:
①学习是有目的的,而不是盲目的
②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形成认知地图)
③在外不刺激(S)与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介变量(O),主张将行为主义S—R改为S—O—R,O代表机体的内部变化;
(2)教学启示:
潜伏学习是指动物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学习也会发生,只不过结果不太明显,是“潜伏”的,一旦受到强化,具备了操作的动机(需求),这种结果才通过操作而明显表现出来。
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知发现说)
(1)学习观
a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b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获转评)。
(2)教学观
a观点:
①教学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A主张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结构的一般理解。
B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
②掌握知识结构是促进学习的准备工作
③掌握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知觉思维
④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结构
b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冻结城墙)
①动机原则;
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好奇心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人与人和睦共处的需要)
②结构原则;
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来呈现
③程序原则;
内:学生心智发展水平 外:教材难度及逻辑 要求教学要按一定顺序开展。
④强化原则。
对学生进行反馈,有适合的强化时间,强化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环节
(3)发现学习
a含义:学习者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b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检验假设---形成结论
b发现学习的优缺点
优点
①促进智力发展; ②激发学习的兴趣; ③有利于学生掌握发现的方法和策略; ④有利于保持记忆。
局限性
①效率很低; ②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理科教学; ③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发现需要、发现经验等,否则会变成形式主义; ④布鲁纳也承认,一个人不能只凭发现去学习。
4.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认知学习理论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非人为的联系,指内在的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逻辑基础上的联系;实质性指虽表达的语词不同,但确是等值的。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客观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性
②学生可理解认知范围内,符合身心发展规律
主观条件
②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④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3)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①表征学习(符号学习);
对于一个符号/一组符号的学习
②概念学习;
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或本质属性。eg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③命题学习。
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2.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者策略
(1)认知同化理论
1.含义: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已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学习者接受知识的心理过程就是概念同化过程。
2.条件/影响因素:固有概念/可辩别性/清晰稳定
3.同化的模式:
①上位学习:向上学
②下位学习
③组合学习
(2)先行组织者策略
1.含义:先于学习任务出现的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的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
2.目的:为新的学习任务和旧知识间搭建一座桥梁,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间的可辩别性,以促进类属性的学习。
3.类别
①陈述性组织者
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是“上位关系”;
②比较性组织者
指通过比较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旧知识的异同,增加新旧知识的可辨认性,在比较性组织者之后的新知识的学习是“并列组合学习”
3.接受学习
1.含义:
接受学习是教师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接受和理解事物意义的学习,学生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获得新知识。
2.评价
优: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间接知识,而且这样的知识是系统、完整精确的,也便于贮存和巩固。
不足:①不利于促进智力发展; ②不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③不有利于学生掌握发现的方法和策略; ④不有利于保持记忆。
5.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累积学习理论)
a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①信息的三级加工(信息流)
第一级:瞬时记忆(环境刺激--感受器--感受登记)
第二级:短时记忆(被感觉登记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
第三级:长时记忆(经过复述的信息进入第三级加工)
②期望事项和执行控制
期望事项:指学习动机
执行控制系统:指认知策略
b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 (东街活宝会盖做饭) (气住编辑提钱翻墙)
①动机阶段
期望、激发学习动机
②了解\理解\领会阶段
注意和选择性知觉(领会)eg老师声音抑扬顿挫,手势引起注意
③获得\习得阶段
所学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并编码和存储(习得)
④保持阶段
已编码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储存
⑤回忆阶段
进行信息的检索、提取
⑥概括阶段
总结规律+实现学习的迁移、应用
⑦操作阶段
反应发生阶段。学生通过作业表现其操作行为
⑧反馈阶段
证实预期,获得强化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维果斯基)
核心观点:①知识是动态的,不确定的、主观的 ②情境性 ③已有经验基础上“生长'新知识 教师观:合作者、帮助者
学习者能够主动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社会互动对于智慧建构很重要。即建构主义的核心关键词是“建构”和“互动”。
1.思想渊源
a皮亚杰:人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变化和建构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中发展。
b布鲁纳:强调个体的主动性
c维果斯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中的重要作用
d杜威:教育就是经验的生长和改造,学生应该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去探索新知,产生新观念。
2.理论取向:
a个人认知建构主义
①来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②关注:主动建构性,即个体如何建构认知经验和情感经验
③基本观点: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一个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丰富、调整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
④应用:探究性学习、随机通达教学
b社会建构主义
①来源: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②关注: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社会互动性)和建构情境(情境性)
③基本观点: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 学习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知识的内化
④应用:情境式教学、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认知学徒制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a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允许学生质疑)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③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立起来的,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b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自主学习,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重组、改造,用以解释新信息,建构属于自己个人意义的知识内容。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合作学习,学习是内化社会文化中的相关知识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③学习的情境性。
探究学习,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知识才能真正被理解。
c学生观
①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力;
②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教学应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c教学观
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活学生原有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
3.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
①抛锚式学习
a以问题为中心,将知识抛锚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这里的“锚”通常是一个故事、一段历险经历或学生感兴趣的一系列问题。
b教学过程: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②支架式教学
a指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理论基础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b基本环节:进入情境——搭建支架,引导探索——独立探索
c根据教学中的支架是否具有互动功能,可以将支架分为互动式支架(教师示范、出声思维;提出问题)和非互动式支架(改变教材、书面或口头的提示与暗示)两大类。
③随机进入教学(随机通达学习)
a斯皮罗把学习分为两种: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适合这种模式)
b指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以便使学习者对概念获得新的理解。
c具体操作:呈现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④认知学徒制
教师带领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教师经常给学生师范。
⑤自上而下的教学
呈现有关问题——学生尝试解决——小组内探索,发现子任务及完成子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问题得以解决
4.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②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③强调“写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④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⑤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 ⑥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
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因材施教;
②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启发学生能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如合作学习
③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师生之间成为共同的学习伙伴和合作者。
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斯杰)
核心观点:①知情合一的人 ②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教师观:促进者、助产士、催化剂 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与需要 让学生快乐学习开心学习
人本主义重视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教学的结果。
1.人格观:马斯洛
①人的发展源于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际自我+理想自我)
②自我实现: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是个体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学校教育的目的
2.治疗观:罗杰斯“来访者”中心疗法
①真诚一致
②无条件积极关注(尊重、关注和接纳);
③同理心(移情性理解)。
3学习观:有意义自由学习
a分类:
认知学习:只发生在“颈部以上”,只涉及心智,不涉及情感
经验学习:全身投入,兴趣、情感---自发性、主动性---有意义学习
b含义:不仅增长知识,而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使个人行为、态度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c主要特征:
①个人参与:认知和情感都投入学习(全神贯注);
②自我发动:学习是自发的,具有主动性
③全面发展;使学生的行动、人格、态度、认知等全面发展
④自我评价:学习是否有助于自我实现
d原则:自由学习。教师提供资源,提供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e罗杰斯VS奥苏贝尔
奥苏贝尔:新旧知识联系---只涉及理智,不涉及个人意义---认知学习
罗杰斯:学习内容与个人关系---经验学习
4.教学观:非指导性教学
①传统:教师---知识传授者 学生---被动 非指导:教师---学习促进者,“以学生为中心”
②含义:“学习的促进者”---学生自身学习潜能,教师提供环境、资源,方法---主动性,潜能---自我实现
③条件:良好的心理氛围(真诚一致、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同理心)
5.应用
自主地位 情感
教师促进作用
有意义学习,自由学习
师生友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