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七章心理健康
这是一篇关于第六章心理健康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二、学生心理辅导,一、心理健康概述。内容详实、条理清晰、易于理解,是你不可或缺的学习助手。
编辑于2025-02-13 11:50:42第六章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概述
1.心理健康的内涵:
健康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等。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三个等级: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知情一哥,自己适龄)
①智力正常
②情绪健康
③意志健全
④人格完整
⑤自我评价正确
⑥人际关系和谐
⑦社会适应正常
⑧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3.心理健康教育:
从内容上看,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
从性质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
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
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
4.心理将康教育的意义:
①心理将康教育是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学校是心理将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②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③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和补充。
5.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a原则:
教育性、全体性、差异性、主体性、整体性、发展性、活动性、保密性。
b途径:
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和心理辅导的活动课;
②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③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④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咨询应把握的原则:①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②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③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④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⑤小组辅导。
二、学生心理辅导
1.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概念:
①学校心理辅导强调面向全体学生;②辅导以正常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发展辅导为主要内容;③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活动,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
2.心理辅导的原则:
①面向全体学生;②预防与发展向结合;③尊重与理解学生; ④发挥学生主体性;⑤个别对待学生;⑥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
3.心理辅导的目标
学会调适(基本目标)
寻求发展(高级目标)
行为改变的方法
①强化法:
培养新的适应行为。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②代币奖励法:
用一种象征性的强化物如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作为代币。
③行为塑造法:
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复杂的行为。
④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
⑤处罚法。
⑥自我控制法:
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等来改善自身行为。
5.行为演绎的基本方法
①全身松弛法(全身松弛训练,雅各布松):
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
②系统脱敏法(沃尔帕):
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其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③肯定性训练(自信训练、果敢训练)
肯定性训练是通过角色扮演以增强自信心,然后再将学得的应对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
6.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①认知疗法:
意在通过改变患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善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②来访者中心疗法(罗杰斯):
治疗者集中于来访者的内部心理,对来访者始终持坦诚和谐、无条件积极关注和感情移入性理解的基本治疗态度,就能开发这种自我实现倾向,使之成为治疗资源。
③理性—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艾利斯)
特点:一是具有人本主义倾向,强调“人能够自己救自己”;二是教育的倾向即教育是一种治疗模式,强调理性、认知的作用。
7.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心理因素。
8.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生活适应问题。大一新生中比较常见,家庭、受教育环境、成长经历等相差很大,到大学后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方面都面临全面的调整适应。
(2) 学业问题。而在一些重点院校还有这样的特殊原因:由于学生们在原先所读中学都非常优秀,但是—进大学就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一个“普通人”,彼此实力相当,优越感的丧失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而与 此同时,又有部分学生则感到考入大学如释重负,因而即使感到竞争的危机、就业的压力,也提不起努力学习的劲头。
(3)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有的则因人格因素,带来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
(4)恋爱与性的问题。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对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 发生矛盾和冲突,同时对性发育成熟缺乏心理准备,由此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5) 性格与情绪问题。大学生由于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控制和调试能力较低,并由此导致心理和行为偏差。不过大多数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成功化解了自己的低落情绪,迅速呈现出积极的精神面貌;但是一部大学生却难以化解,甚至走向极端。
8.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对策
(1)首先,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科学有效地发现那些可能有心理问题 的学生及其心理问题的特点和严重程度,做到学生心理问题及时发现、早期干预和有效控制。
(2)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营造增进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①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 ②举办有针对性的讲座及工作坊 ③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活动 ④构建好学生、学生工作干部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三级工作机制,保证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得到及时妥 善和专业帮助。
(3)开展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同时为学生设立多种渠道与心理老师进行交流,如可通过热线电话、电子邮件、网络平台、书信等方式,让学生可以随时宣泄自己的情绪,及时解决问题。
9.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1)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既要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又要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既要开展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要根据不同情况,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
(3) 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既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又要组织大学生参加陶治情操、磨炼意志的课外文体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5) 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又要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
人们持有不合理信念总结起来有三个特征:
绝对化要求:如学生要求(我必须每次都是第一名)、
过分概括化(一次考试不理想便认为是自己不行,从而导致自备、指责、情绪消沉)、
糟糕至极(人一旦遇到挫折,就产生一种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的预期的非理念的信念,从而陷入悲观、抑郁的情绪中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