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七章德育(4规律、9原则)
这是一篇关于第七章德育(4规律、9原则)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九、德育模式,六、德育过程,五、德育内容,四、德育的历史形态:,三、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二、德育的功能,八、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七、德育原则(中小学),一、德育概述及性质。
编辑于2025-02-13 11:58:35第七章德育(4规律、9原则)
一、德育概述及性质
1.德育活动的实质是把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2.广义的德育主要指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3.性质:德育具有历史性、阶级性、社会性、民族性、继承性。
二、德育的功能
1.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基本功能:德育会对个体①生存、②发展、③享用功能(个体最高境界)发生影响。
2.德育的社会功能
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导向)
三、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1.我国德育的重点:
①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小学德育的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
②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③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德育的最高目标
2.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①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②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③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④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四、德育的历史形态:
①原始形态的德育(萌芽状态);
②古代学校德育;
③现代德育(现代德育是以现代工业社会和现代信息社会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五、德育内容
a德育内容的选择依据:
1.德育目标;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
3.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4.文化传统。
b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辅导。
六、德育过程
本质就是造就道德主体或再生产道德主体的过程。即促进个体道德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PS:德育过程≠品德形成 联系: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德育过程最终目标——使受教育者形成品德。 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对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调节与控制。 区别: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而品德形成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影响品德过程的因素有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
1.德育过程的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a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至、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品德情感——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品德意志——精神力量。 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b知、情、意、行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有时候缺乏意)
②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或者说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主要标志。
③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渐提高的过程。
七、德育原则(中小学)
1.导向性原则
为指导学生指明方向,即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社会主义方向)
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
孔子提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体现这一原则。
4.知行统一原则
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马卡连柯提出“平行教育原则”: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起去影响这个学生。
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马卡连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是前提)一个人”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9.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
八、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a我国学校德育途径是广泛多样的,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1、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最常用、最基本的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劳动、勤工俭学活动、社会政治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
b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
1.说服教育法(说理教育法)
①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说服的方式; ②运用事实进行说理教育的方式。(参观、访问和调查)
2.榜样示范法
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 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身正,虽令不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陶冶教育法
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墨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 方式:环境陶冶、情感陶冶、人格陶冶、艺术陶冶、科学知识陶冶,各种活动和交往陶冶等。 新增情境陶冶法:a人格感化(感化学生) b环境陶冶(“孟母三迁,良好的班风和校风”) c艺术陶冶(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
4.实际锻炼法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其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其方式主要有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
5.品德修养指导法
主要包括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等。 自我修养法:包括:①立志;②学习;③反思;④箴言;⑤慎独(最高境界)。
6.品德评价法
方式包括①奖励、②惩罚、③评比和④操作评定等。
7.角色扮演法
8.合作学习法
包括双人式学习、小组学习、小队式学习、跨小组的协作式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式学习、全班协作学习等。
九、德育模式
1.认知模式
a德育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b主张: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顺序从低到高发展,道德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 展及其行为的发生。
2.体谅模式
a由[英]彼得·麦克费尔所创,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b主要特色:该模式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时可能遭遇到的种种困难,以便于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
3.社会模仿模式
a班杜拉创立,即观察模仿他人。
b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环境。
4.价值澄清模式
a代表人物:拉斯、哈明
b这种模式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让学生自己选择,其目的是通过选择、赞扬和实践过程来增进赋予理智的价值选择。(减少价值混乱)
c价值澄清的目标之一就是使人们获得一种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使他们能以一种令人满意与明智的方式适应他们所处的不断变化的世界。
5集体教育模式
a教育的前提:尊重与信任
b教育原则:集体教育原则和前景教育原则(又名“明日快乐论”,以任务驱动实现目标)
c教育的手段和途径:劳动教育,辅之以合理惩罚
孔子提出的德育原则:(1)立志;(2)克己;(3)力行;(4)中庸;(5)内省:(6)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