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八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这是一篇关于第八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六、三结合教育,五、班主任工作,四、良好班集体的培养(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三、班级文化建设,二、班级管理,一、班级。
编辑于2025-02-13 11:58:57第八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一、班级
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艾拉斯莫斯。
2.地位: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3.班级的功能
①社会性功能
a传递社会价值,指导生活目标
b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功能
c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d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②个体化功能
a促进发展的功能
b满足需求的功能(一个好的班级能让学生产生归属感,满足安全需要)
c诊断功能
d矫正功能
二、班级管理
1.班级管理概念: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以班主任为主导,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班级学生群体活动。
2.班级管理的功能
①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功能
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基本功能
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知自理——重要功能
3.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
实现教育目的,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地发展。 其主要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4.班级管理的内容
(1)班级组织建设(①正式组织:三个层次:对全班负责的角色;对小组工作负责;对自身任务负责的角色非正式组织:积极型;娱乐型;消极型;破坏型)、结构(①直线式②职能式③直线职能式(我国中小学))、内容(①建立良好的班集体②指导班级建设)原则(①有利于教育的首要原则②目标一致的原则③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2)班级教学管理—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管理是班级教学管理核心
(3)班级制度管理
(4)班级活动管理
5.班级管理的方法
①了解学生(观察法、谈话法、调查法、书面材料分析法);
②说理法;
③自我管理法:d其他:情感激励法,实际锻炼法,创新管理法。
6.班级管理的模式
①班级常规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②班级平行管理——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③班级民主管理——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全员参与)
马卡连柯
④班级目标管理——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统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小组与班级目标相融合)
德鲁克提出
7.班级管理的原则
①方向性原则; ②全面管理原则; ③自主参与原则(“班干部能做的班主任不做,学生能做的班干部不做”); ④教管结合原则; ⑤全员激励原则; ⑥平行管理原则。
8.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a存在问题:
班主任的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b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①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③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三、班级文化建设
1.班级物质文化(基础);
2.班级行为文化(最活跃的因素);
3.班级制度文化(保障);
4.班级精神文化(灵魂)
四、良好班集体的培养(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
1.班集体概念:
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2.班集体的特征:
①明确的共同目标——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②一定的组织结构;
③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④集体成员之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3. 班集体的主要作用:
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
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4.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①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组建阶段)
②巩固期的合作群体阶段(核心初步形成:积极分子队伍壮大,班干部开始发挥核心作用)
③成熟的集体阶段(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四阶段: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形成期
5.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确立目标要注意渐进、有恒和多样。)
②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
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
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五、班主任工作
1.概念:
“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的人生导师”。
2.作用:
①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②班主任是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骨干力量;③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桥梁,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中介。
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②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表现在两个方面:(1)班主任的权威、权力和地位,构成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2)班主任的个性特征与人格魅力,构成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③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艺术家)。
4.a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b具体操作中的领导方式(常见):“教学中心”与“集体中心” c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一是职权影响力,二是个性影响力
5.班主任的任务——基本任务——带好班级、较好学生; 工作重心和经常性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首要任务——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中心任务(最终任务)——协调各方面力量,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6.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包括三个方面
a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
b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差异;
c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
了解学生的方法:
a观察法—班主任了解、研究学生最基本的方法
b谈话法
c调查法
d书面材料分析法—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最简易的方法
②有效地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④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⑤组织课外、校外和指导课余生活(课外、校外活动不是课堂活动的延伸)
a 课外活动的特点:
①自愿性②灵活性③综合性④实践性⑤自主性
b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①思想品德教育活动;②学科活动;③科技活动;④文化艺术活动;⑤体育活动;⑥社会活动;⑦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c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①群众性活动
②小组活动——特点: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机动
(1)学科小组
(2)劳动技术小组
(3)艺术小组
(4)体育小组
③个别活动
d课外活动实施中制定计划的要求:
①具有可行性②具有协调性③具有明确性
⑥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⑦操行评定:
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 一般步骤:(1)学生自评;(2)小组评议;(3)班主任评价;(4)信息反馈。
⑧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⑨个别教育工作
a先进生:
①严格要求,防止自满;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③消除嫉妒,公平竞争;④发挥优势,全面进步。
b 中等生工作;
c后进生:
①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③善于发掘其“闪光点”,增强其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④因材施教,对症下药;⑤要持之以恒。
⑩班会活动的组织
班会活动特点: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
a主题班会——最主要的班级活动形式;
b常规班会
c生活班会
⑪班级突发事件处理
原则:
①教育性原则;②客观性;③有效性;④可接受性;⑤冷处理
方法:
①沉着冷静面对;②机智果断应对;③公平民主处理;④善于总结引导
7.班主任的责任:
教育的责任、培养的责任、发现的责任、激活的责任、夯实的责任。
六、三结合教育
①(基础)家庭教育
a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
b特点:先导性、感染性、权威型、针对性终身性、个别性。
c一个人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第一批教育者是家长。
d在人的一生中,享受时间最长的教育也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
②(依托)社会教育:社区、文化团体和组织等
③(主导)学校教育:学校可以通过 与家庭相互访问、建立通讯联系、定时举行家长会、组织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等途径加强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配合的方式有: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