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课程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之课程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比较系统全面地归纳整理了关于这一章节的知识点。
这是一篇关于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之教育与教育学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概括了教育与教育学的知识点,是备考的好资料。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课程
概述
概念
广义:学生在校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某一门学科
词源
斯宾塞
博比特
课程的类型
按课程的内容属性
学科课程(分科课程)
间接经验的学习
按照学科逻辑体系构成的知识体系
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直接经验的学习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一种课程形态
按课程的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
某一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组织
综合课程
综合两个或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按课程管理开发主体
一级:国家课程 必修课
二级:地方课程 可选修可必修
三级:校本课程 选修
按课程任务
基础型
拓展型
研究型
按课程实施要求
必修课
选修课
按课程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
班风学风
校园环境建筑风格
规章制度
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影响课程的开发
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编制
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影响课程的设计,编排,开发等
课程的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知识中心)★
1. 赫尔巴特
2. 观点
1 | 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分科教学
2 | 以学科本身逻辑体系进行编排
3 | 极爱实在课程开发中起主导作用
3. 优缺点
有利于系统知识的学习
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个体差异性
学习者中心★
1. 杜威
1 | 学生是课程的中心
2 | 学校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
3 | 学校教育以活动或问题反思为核心
4 | 以学生心理发展顺序进行编排
5 | 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主导作用
有利于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不利于系统知识的学习
社会中心
布拉梅尔德
课程设计
课程要素
课程目标
如何设计
课程内容
如何选择
课程实施
如何实施
课程评价
如何评价
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纵向与横向
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顺序
直线式与螺旋式
课程设计模式
泰勒目标模式
学校应努力达到什么目标
确定课程目标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如何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 (教学计划)
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指导思想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中心问题) 课时安排 开设顺序 学周安排 考察制度和实施要求
地位:课程的总体计划 指导思想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 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 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前言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附录
地位: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教材与教科书
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制的 直接用于教学的书籍工具
地位: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学生在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编写原则★ ★ ★
1. 科学性和思想性
2. 基础性
3. 适用性
4. 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与教学法要统一
5. 兼顾统一年级各门学科之间的关系 和统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衔接
6. 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课程资源
广义:泛指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因素
狭义:仅指形成教学的直接来源
分类
空间分布
校内
校外
存在方式
显性
隐性
存在形态
物质形态
精神形态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开展社会调查
观察学生
开发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
研究学生的共性和个性特征
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建立课程资源数据管理库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
是达到预期目标的基本途径
失落是课程改革 实施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忠实取向
相互调试取向
课程创生取向
课程实施的结构
1. 安排课程表
安排课程表应遵循的原则
整体性
迁移性
生理适宜
2. 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 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 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 规定教学单元
6. 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7.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
评价围绕目标而展开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斯克利文
从预期结果转向实际结果
CIPP评价模式
背景 输入 过程 成果
新课程改革
新课改历程
理论基础及核心理念
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思潮
建构主义思潮
多元智能理论
核心理念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 ★ ★
课程功能:知识本位▶️双基+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课程结构:学科本位▶️均衡 综合 选择
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课程实施:死记硬背➡️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课程评价:甄别选拔➡️促进学生发展
课程管理:国家集权➡️国家 地方 学校三级
新课改的具体内容★
课程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结构:九年一贯制课程体系 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分科和综合相结合 高中分科为主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必修课 特点 均衡性 选择性 综合性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
课程评价:发展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
课程管理:国家 地方 学校三级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