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体寄生虫学》第18章 昆虫纲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第18章 昆虫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 昆虫纲概述,2. 蚊,3. 白蛉,4. 蒙,5. 蚋,6. 虻,7. 蝇,8. 蚤,9. 虱,10. 臭虫,11. 蜚蠊,12. 毒隐翅虫。
编辑于2025-02-26 21:30:20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附录四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技术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病原学诊断技术,二、免疫学诊断技术,三、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四、组学技术。
这是一篇关于附录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寄生虫感染的应急处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2. 寄生虫病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中的地位,3. 重要寄生虫病暴发流行的应急处理方案。
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第19章蛛形纲知识图谱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蛛形纲概述,二、蜱,三、革螨,四、恙螨,五、蠕形螨,六、疥螨,七、粉螨,八、尘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附录四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技术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病原学诊断技术,二、免疫学诊断技术,三、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四、组学技术。
这是一篇关于附录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寄生虫感染的应急处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2. 寄生虫病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中的地位,3. 重要寄生虫病暴发流行的应急处理方案。
这是一篇关于《人体寄生虫学》第19章蛛形纲知识图谱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蛛形纲概述,二、蜱,三、革螨,四、恙螨,五、蠕形螨,六、疥螨,七、粉螨,八、尘螨。
《人体寄生虫学》 第18章 昆虫纲
1. 昆虫纲概述
定义
昆虫纲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种群数量最大的一个类群,与人类经济和健康关系密切,也是医学节肢动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主要特征
虫体分头、胸、腹3部分。
头部有触角1对。
胸部有足3对,故又称六足纲。
昆虫纲的形态
成虫体躯
左右对称,分为头、胸、腹3部分。
头部
功能: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结构:
触角:1对,司嗅觉和触觉。
复眼:1对。
口器:由上唇、上颚、舌、下颚及下唇组成,分为咀嚼式、刺吸式和舐吸式。
胸部
结构:
分前胸、中胸和后胸。
每胸节腹面有足1对,中胸和后胸背侧各有翅1对。
足:分为前足、中足和后足。
翅:多数昆虫的中胸及后胸各有翅1对,双翅目昆虫仅有前翅,后翅退化成平衡棒。
腹部
结构:
分节,通常由11节组成。
雌虫的尾端具有产卵器,雄虫的尾端具有外生殖器。
昆虫纲的生活史
胚后发育
从幼虫到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过程,经历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到生态习性、行为的一系列变化,称为变态。
变态类型
完全变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
不完全变态:经历卵、若虫、成虫3个时期。
幼虫或若虫
通常需要蜕皮数次,两次蜕皮之间的虫态称为龄期。
与医学有关的昆虫
目
双翅目、蚤目、虱目、蜚蠊目、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和膜翅目。
昆虫种类
蚊、白蛉、蒙、纳、虻、蝇、蚤、虱、臭虫、蜚蠊和毒隐翅虫。
2. 蚊
形态与结构
成蚊
体长:1.6~12.6mm。
颜色:灰褐色、棕褐色或黑色。
头部:
触角:分15节,雄蚊轮毛长而密,雌蚊轮毛短而稀。
口器:刺吸式,由上内唇、舌、上颚、下颚及下唇组成。
胸部:
翅:窄长,膜质,上覆鳞片。
足:细长,足上常有鳞片形成的黑白斑点和环纹。
腹部:
节数:10节。
外生殖器:雌蚊有尾须,雄蚊有抱器。
生活史
卵
形状:小,长不足1mm,多为灰黑色。
孵化:2~3天后孵出幼虫。
幼虫
俗称:“孑孓”。
发育:分4龄,1龄幼虫长约1.5mm,4龄幼虫长约12mm。
摄食:口器为咀嚼式,两侧有细长密集的口刷。
蜕皮:4次蜕皮后变为蛹。
蛹
形状:侧面观呈逗点状。
呼吸管:胸背两侧有1对呼吸管。
羽化:遇惊扰时迅速潜入水中,抵抗力强。
成蚊
发育:新羽化成蚊经1~2天发育,即行交配、吸血、产卵。
周期:自卵发育到成蚊约需9~15天,一年可繁殖7-8代。
生理与生态
滋生习性:成蚊产卵地点即幼虫滋生地,分为田塘型、缓流型、丛林型、污水型和容器型。
成蚊交配:羽化后1~2天交配,通常在吸血前交配。
吸血习性:雄蚊不吸血,雌蚊必须吸血,卵巢才能发育、产卵。
生殖营养周期:分3个阶段,正常情况下,两次吸血的间隔时间与其卵巢发育周期相一致。
栖息习性:雌蚊吸血后寻找阴暗、潮湿、避风的场所栖息。
季节消长和越冬:蚊的季节消长与温度、湿度和雨量等密切相关。
重要蚊种
嗜人按蚊:灰褐色,中型蚊种,主要滋生于水草多、有遮阴、水质清凉的静水或缓流小积水中。
中华按蚊:灰褐色,中型蚊种,幼虫主要滋生在稻田、缓流。
微小按蚊:棕褐色,小、中型蚊种,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广东、广西、贵州和四川。
大劣按蚊:灰褐色,中型蚊种,主要滋生于丛林边缘荫蔽的溪床积水、浅潭、小池等处。
淡色库蚊:色褐、红棕或淡褐,中型蚊种,幼虫主要滋生在污染的小型水体。
三带喙库蚊:棕褐色,小型蚊种,广泛滋生在稻田、沼泽、池塘、灌溉渠、洼地积水等。
白纹伊蚊:中小型黑色蚊种,有银白色斑纹,多滋生在居民点及其周围的容器和植物容器等小型积水中。
埃及伊蚊:深褐或黑色且具银白色或白色斑纹,主要滋生在室内及其周围容器积水中。
与疾病的关系
疟疾:由疟原虫引起,主要通过按蚊传播。
登革热:由登革热病毒引起,主要通过伊蚊传播。
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库蚊传播。
丝虫病:由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引起,主要通过库蚊和按蚊传播。
防制原则
环境治理:通过环境改造和环境处理改变滋生环境,减少人蚊接触机会。
化学防制: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幼虫和成蚊。
生物防制:放养食蚊鱼类和施放生物杀虫剂。
法规防制:利用法律或条例规定防止媒介蚊虫的传入和扩散。
3. 白蛉
形态
成虫:多为灰褐色,体长1.5~4.0mm,全身密被细毛。
头部:复眼大而黑,触角细长,分16节。
口器:较粗短,为刺吸式。
胸部:胸背隆起呈驼背状,翅狭长,被有细毛。
腹部:分为10节,第2-6节背板着生毛或竖立或平卧或两者混杂。
生活史
卵:棕褐色,长椭圆形,长约0.4mm,约1~2周孵化出幼虫。
幼虫:白色,呈小毛虫状,分4龄,以土壤中有机物为食,约3~4周化蛹。
蛹:体外无茧,尾端附着4龄幼虫蜕下的皮,淡黄色,约1~2周羽化为成虫。
成虫:羽化后即可交配,雄蛉一生可交配2~3次,雌蛉通常一生交配一次。
生态
滋生地:幼虫生活在土壤中,深度一般不超过10cm。
食性:仅雌蛉吸血,多吸人和哺乳动物血。
栖息与活动:成虫通常栖息于室内外阴暗、潮湿、避风的场所,活动时间通常从黄昏到次日黎明。
季节消长与越冬:通常每年出现约3~5个月,以4龄幼虫滞育越冬。
重要蛉种
中华白蛉:体长约3.0-3.5mm,淡黄色,竖立毛类。
与疾病的关系
内脏利什曼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主要通过白蛉传播。
防制原则
控制成蛉:使用杀虫剂进行室内滞留喷洒。
改造环境:防止幼虫滋生,个人防护可使用细孔蚊帐、纱窗、涂擦驱避剂。
4. 蒙
形态
成虫:褐色或黑色,长1~6mm,头部近球形,复眼肾形。
口器:刺吸式,触角丝状分15节。
胸部:背面呈圆形隆起,翅短宽,翅上常有斑和微毛。
足:细长。
腹部:末端有尾须1对,雄蝶形成外生殖器。
生活史
卵:成虫褐色或黑色,长1~6mm,卵成块产于水中。
幼虫:分4龄,生活于水中、湿土或沙土中,经3~5周化蛹。
蛹:1周后羽化。
成虫:雌蒙寿命约1个月。
生态
滋生地:幼虫生活于水中、湿土或沙土中。
食性:仅雌蝶吸血,吸血对象为脊椎动物。
栖息与活动:成虫多栖息于树丛、竹林、杂草、洞穴、畜舍等避风、避光处。
季节消长与越冬:以幼虫或卵越冬。
与疾病的关系
丝虫病:传播常现丝虫病、链尾丝虫病和奥氏丝虫病。
防制原则
综合性防制措施:涂擦驱避剂或燃点艾草、树枝,搞好环境卫生,清除积水。
5. 蚋
形态
成虫:短粗,体长1.2~2.5mm,呈黑色或棕黑色。
头部:雄蚋两眼相连,雌纳两眼分离。
口器:刺吸式,触角粗短,如牛角状。
胸部:背面隆起,翅宽短,末端圆。
足:短粗。
生活史
卵:产于清净流水中的水草或石块上,聚集成堆,约5天孵化。
幼虫:有6~9龄,以尾部附着在物体上,以水中微小生物为食,3~10周发育成熟。
蛹:成熟幼虫在茧内化蛹,约2~6周羽化。
成虫:雌蚋寿命3-4周。
生态
滋生地:幼虫以尾部附着在物体上,以水中微小生物为食。
食性:仅雌蚋吸血。
栖息与活动:成虫栖息于野草及河边灌木丛,飞行距离一般为2~10km。
季节消长与越冬:以卵或幼虫在水下越冬。
与疾病的关系
丝虫病:传播盘尾丝虫病和奥氏丝虫病。
防制原则
消灭成虫:使用药物喷洒畜禽圈舍。
清除滋生地:清除有幼虫和蛹的水草、树叶、石块等。
6. 虻
形态
成虫:粗壮,体长6-30mm,呈棕褐色或黑色,多数有鲜艳色斑和光泽。
头部:一般有称为胛的瘤状物,雄虻两眼相接,雌虻两眼分离。
口器:舐吸式。
胸部:翅较宽,具横带、云雾斑或暗斑。
足:粗壮。
生活史
卵:产于稻田、沼泽、池塘的植物叶上,聚集成堆,约1周孵化。
幼虫:有4~13龄,滋生于水中或湿土中,约数月至1年成熟。
蛹:移至土中化蛹,经1~3周羽化。
成虫:雌虻寿命约3~4周。
生态
滋生地:幼虫滋生于水中或湿土中。
食性:雌虻通常嗜吸牛、马、骆驼等大型家畜的血。
栖息与活动:成虫栖息于草丛树林中,多见于河边植被上。
季节消长与越冬:以幼虫越冬。
与疾病的关系
皮肤损伤:虻幼虫叮咬农民的手脚,可引起皮肤损伤。
传染病:传播人畜共患的土拉弗氏菌病和炭疽。
防制原则
防护为主:药物杀灭为辅,涂擦驱避剂,喷洒杀虫剂。
7. 蝇
形态
成虫:体长4~14mm,呈暗灰、黑、黄褐、暗褐等色,或有蓝绿、青、紫等金属光泽。
头部:呈球形或半球形,复眼大,通常雄蝇两眼间距离窄或相接,雌蝇较宽。
口器:舐吸式,由基喙、中喙和口盘组成。
胸部:前、后胸退化,中胸特别发达。
翅:有6条不分支的纵脉和1条腋脉。
足:多毛,末端具爪、爪垫各一对和一个刚毛状的爪间突。
腹部:圆筒形,末端尖圆。
生活史
卵:乳白色,椭圆形或香蕉形,长约1mm,卵粒常堆积成块。
幼虫:乳白色,无眼也无足,多数为圆柱形,前尖后钝,分3龄。
蛹:圆筒形,初为黄白色,后转呈棕褐色至黑色。
成虫:羽化2~3天后进行交配,一般一生仅交配1次。
生态
幼虫习性:分为自生和寄生两类。
食性:成蝇的食性复杂,不食蝇类口器退化,不能取食。
活动与栖息:主要受温度和光照的影响,大多数蝇类在白天活动。
季节消长:一般可将蝇类分为春秋型、夏秋型、夏型和秋型。
越冬:蝇除卵外的各时期都可越冬。
常见蝇种
家蝇:体长5~8mm,灰褐色,幼虫主要滋生于腐败的植物、畜粪和垃圾中。
丝光绿蝇:体长5~10mm,呈绿色金属光泽,幼虫主要滋生于腐败的动物质中。
大头金蝇:体长8~11mm,躯体肥大,头宽于胸,幼虫常滋生在人畜粪便、禽粪、垃圾和腐肉中。
巨尾阿丽蝇:体长5~12mm,颊部黑色,幼虫主要滋生在半稀人粪尿中。
黑尾黑麻蝇:体长6~12mm,暗灰色,幼虫滋生在人畜粪便中。
厩腐蝇:体长6~9mm,胸部背面有4条暗黑色条纹,幼虫主要滋生在人畜粪便、腐败植物及垃圾中。
夏厕蝇:体长5~7mm,灰色,幼虫滋生于人、畜粪便以及腐烂植物质中。
厩螫蝇:体长5-8mm,暗灰色,幼虫主要滋生在禽、畜粪或腐败的植物质中。
与疾病的关系
传播疾病:机械性传播和生物性传播两种方式。
蝇蛆病:蝇幼虫寄生于人或动物的组织或腔道内而导致的疾病。
防制原则
环境防制:搞好环境卫生,清理蝇的滋生场所。
物理防制:用淹杀、闷杀、烫煮、堆肥等方法杀灭幼虫及蛹。
化学防制:使用杀虫剂杀灭幼虫和成蝇。
生物防制:应用蝇类天敌和致病生物灭蝇。
8. 蚤
形态
成虫:两侧扁平,棕黄至深褐色,体长一般为3mm左右。
头部:略似三角形,触角分3节,末节膨大,藏于触角窝内。
口器:刺吸式。
胸部:分3节,每节由背板、腹板各一块及侧板2块构成。
足:长而发达,跗节分5节,末节有爪1对。
腹部:前7节为正常腹节,每节由背板和腹板组成。
生活史
卵:椭圆形,长0.4~2.0mm,暗黄色,表面光滑。
幼虫:分3龄,蛆形,体白色或淡黄色,头部有咀嚼式口器和触角1对。
蛹:具成虫雏形,头、胸、腹及足均已形成,并逐渐变为淡棕色。
成虫:通常在吸血后进行交配,并在1~2天后产卵。
生态
滋生地:幼虫以尘土中宿主脱落的皮屑、成虫排出的粪便及粪便中未消化的血块等有机物为食。
宿主:蚤两性都吸血,通常一天需吸血数次。
季节消长与越冬:蚤类季节消长大致可分为5型。
重要蚤种
印鼠客蚤:主要宿主为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
谢氏山蚤:主要宿主为旱獭。
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主要宿主为黄鼠。
人蚤:宿主主要是犬、猫、猪、人、旱獭和野生食肉动物等。
与疾病的关系
鼠疫: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通常由蚤类在啮齿动物之间传播。
地方性斑疹伤寒: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主要在蚤类与鼠类之间传播。
绦虫病:某些蚤类可作为绦虫的中间宿主。
防制原则
堵塞鼠洞:清扫禽畜棚圈,保持室内地面、墙角光洁。
药物喷洒:用溴氰菊酯、二氯苯醚菊酯等药物喷洒室内及禽畜棚圈。
9. 虱
形态
人虱:成虫背腹扁平,体狭长,灰白色。
耻阴虱:成虫灰白色,体形宽短似蟹。
生活史与习性
卵:椭圆形,长0.8mm,乳白色。
若虫:外形与成虫相似,体较小,尤以腹部较短。
成虫:羽化后12小时即可交配,1~3天内即可产卵。
与疾病的关系
流行性斑疹伤寒: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人体虱为主要传播媒介。
战壕热:由五日热罗卡里马体引起,人体虱为主要传播媒介。
虱媒回归热:由回归热疏螺旋体引起,人体虱为主要传播媒介。
防制原则
个人卫生:勤换洗衣服、被褥单,勤洗发。
衣物处理:衣物可蒸煮、干热、熨烫等。
药物处理:用倍硫磷、二氯苯醚菊酯等喷洒、浸泡、药笔涂抹。
10. 臭虫
形态
成虫:体背腹扁平,卵圆形,红褐色,体长4-6mm。
头部:两侧有1对突出的复眼。
口器:刺吸式,下唇分3节。
胸部:前胸背板大而明显。
足:跗节分3节,末端具爪1对。
腹部:宽阔,外观可见8节。
生活史与习性
卵:黄白色,长圆形,长0.8~1.3mm。
若虫:与成虫外形相似,体较小,缺翅基。
成虫:羽化后1~2天即可交配,雌虫吸血后经数天开始产卵。
与疾病的关系
皮肤症状:叮咬后皮肤敏感性高的人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痛痒。
过敏反应:臭虫抗原与过敏性哮喘关系密切。
防制原则
消除栖息场所:填塞床椅、家具、墙壁、地板的缝隙。
药物杀灭:用倍硫磷、溴氰菊酯等药物杀灭臭虫。
物理方法:用沸水烫杀及蒸汽喷杀。
11. 蜚蠊
形态
成虫:背腹扁平,椭圆形,淡灰色、棕褐色或黑褐色。
头部:小且向下倾斜,复眼发达。
口器:咀嚼式。
胸部:前胸背板宽扁,翅2对。
足:粗大多毛,基节扁宽。
腹部:扁宽,最末腹节背板上着生1对尾须。
生活史
卵:雌虫产卵前先排泄一种物质形成坚硬、暗褐色的卵荚。
若虫:无翅,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
成虫:羽化后数天即可交配,约10天后开始产卵荚。
生态
食性:杂食性昆虫,以人和动物的各种食物、排泄物、分泌物以及垃圾等为食。
栖息与活动:多数种类栖息于野外,少数种类栖息于室内。
季节消长与越冬:北方地区多在4月中、下旬出现,10月开始越冬。
常见蜚蠊种类
德国小蠊:体长10~14mm,淡褐色,前胸背板上有两条直的暗黑色纵带。
美洲大蠊:体长28~32mm,红褐色,前胸背板淡褐色,中部有黑褐色蝶形斑。
黑胸大蠊:体长24~30mm,棕褐色,前胸背板与体色一致,无花纹。
与疾病的关系
病原体携带:可携带数十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寄生虫卵和原虫包囊等。
疾病传播:通过污染食物和餐具而传播。
防制原则
保持清洁卫生:及时清除垃圾,堵塞缝隙,妥善贮藏食品。
诱捕或化学药物:用诱捕器或化学药物杀灭成虫。
脱敏治疗:对蜚蠊变应原皮试阳性的哮喘和皮炎患者,可用蜚蠊重组变应原进行脱敏治疗。
12. 毒隐翅虫
形态
成虫:体长6.5-7mm,红褐色,有光泽。
头部:黑色,刻点粗大。
口器:咀嚼式。
胸部:前胸背板比头略窄,呈长圆形。
翅:前翅特化为鞘翅,长方形,比前胸背板大。
足:粗短,后足股节末端及各足跗节为黑色。
腹部:可见8节,前2节被鞘翅所掩盖。
生活习性
生活史: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有卵、幼虫(两龄)、蛹和成虫4期。
滋生地:多滋生在隐蔽潮湿的环境内。
捕食性:幼虫和成虫营捕食性生活,捕食稻田中的害虫。
活动时间:昼伏夜出,白天栖息于潮湿的草地或石下阴暗处。
致病
毒素:毒隐翅虫素(pederin),是一种复杂的非蛋白质物质。
皮炎:当虫体被压破或击碎时,毒素与皮肤接触引起毒隐翅虫皮炎。
症状:受损部位有灼热感、痒感及辣痛,严重者出现头痛、低热及附近淋巴结肿大。
流行与防制
分布:中国自1959年在四川首次报道以来,已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散发或暴发流行。
防制措施:清除杂草等滋生地,关好纱门纱窗,防止成虫飞入室内,切忌在皮肤上拍打压碎虫体。
《人体寄生虫学》第18章 昆虫纲
1. 昆虫纲概述
定义
昆虫纲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种群数量最大的一个类群,与人类经济和健康关系密切,也是医学节肢动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主要特征
虫体分头、胸、腹3部分。
头部有触角1对。
胸部有足3对,故又称六足纲。
昆虫纲的形态
成虫体躯
左右对称,分为头、胸、腹3部分。
头部
功能: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结构:
触角:1对,司嗅觉和触觉。
复眼:1对。
口器:由上唇、上颚、舌、下颚及下唇组成,分为咀嚼式、刺吸式和舐吸式。
胸部
结构:
分前胸、中胸和后胸。
每胸节腹面有足1对,中胸和后胸背侧各有翅1对。
足:分为前足、中足和后足。
翅:多数昆虫的中胸及后胸各有翅1对,双翅目昆虫仅有前翅,后翅退化成平衡棒。
腹部
结构:
分节,通常由11节组成。
雌虫的尾端具有产卵器,雄虫的尾端具有外生殖器。
昆虫纲的生活史
胚后发育
从幼虫到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过程,经历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到生态习性、行为的一系列变化,称为变态。
变态类型
完全变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
不完全变态:经历卵、若虫、成虫3个时期。
幼虫或若虫
通常需要蜕皮数次,两次蜕皮之间的虫态称为龄期。
与医学有关的昆虫
目
双翅目、蚤目、虱目、蜚蠊目、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和膜翅目。
昆虫种类
蚊、白蛉、蒙、纳、虻、蝇、蚤、虱、臭虫、蜚蠊和毒隐翅虫。
《人体寄生虫学》第18章 昆虫纲
2. 蚊
形态与结构
成蚊
体长:1.6~12.6mm。
颜色:灰褐色、棕褐色或黑色。
头部:
触角:分15节,雄蚊轮毛长而密,雌蚊轮毛短而稀。
口器:刺吸式,由上内唇、舌、上颚、下颚及下唇组成。
胸部:
翅:窄长,膜质,上覆鳞片。
足:细长,足上常有鳞片形成的黑白斑点和环纹。
腹部:
节数:10节。
外生殖器:雌蚊有尾须,雄蚊有抱器。
《人体寄生虫学》第18章 昆虫纲
2. 蚊
生活史
卵
形状:小,长不足1mm,多为灰黑色。
孵化:2~3天后孵出幼虫。
幼虫
俗称:“孑孓”。
发育:分4龄,1龄幼虫长约1.5mm,4龄幼虫长约12mm。
摄食:口器为咀嚼式,两侧有细长密集的口刷。
蜕皮:4次蜕皮后变为蛹。
蛹
形状:侧面观呈逗点状。
呼吸管:胸背两侧有1对呼吸管。
羽化:遇惊扰时迅速潜入水中,抵抗力强。
成蚊
发育:新羽化成蚊经1~2天发育,即行交配、吸血、产卵。
周期:自卵发育到成蚊约需9~15天,一年可繁殖7-8代。
《人体寄生虫学》第18章 昆虫纲
2. 蚊
生理与生态
滋生习性:成蚊产卵地点即幼虫滋生地,分为田塘型、缓流型、丛林型、污水型和容器型。
成蚊交配:羽化后1~2天交配,通常在吸血前交配。
吸血习性:雄蚊不吸血,雌蚊必须吸血,卵巢才能发育、产卵。
生殖营养周期:分3个阶段,正常情况下,两次吸血的间隔时间与其卵巢发育周期相一致。
栖息习性:雌蚊吸血后寻找阴暗、潮湿、避风的场所栖息。
季节消长和越冬:蚊的季节消长与温度、湿度和雨量等密切相关。
重要蚊种
嗜人按蚊:灰褐色,中型蚊种,主要滋生于水草多、有遮阴、水质清凉的静水或缓流小积水中。
中华按蚊:灰褐色,中型蚊种,幼虫主要滋生在稻田、缓流。
微小按蚊:棕褐色,小、中型蚊种,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广东、广西、贵州和四川。
大劣按蚊:灰褐色,中型蚊种,主要滋生于丛林边缘荫蔽的溪床积水、浅潭、小池等处。
淡色库蚊:色褐、红棕或淡褐,中型蚊种,幼虫主要滋生在污染的小型水体。
三带喙库蚊:棕褐色,小型蚊种,广泛滋生在稻田、沼泽、池塘、灌溉渠、洼地积水等。
白纹伊蚊:中小型黑色蚊种,有银白色斑纹,多滋生在居民点及其周围的容器和植物容器等小型积水中。
埃及伊蚊:深褐或黑色且具银白色或白色斑纹,主要滋生在室内及其周围容器积水中。
与疾病的关系
疟疾:由疟原虫引起,主要通过按蚊传播。
登革热:由登革热病毒引起,主要通过伊蚊传播。
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库蚊传播。
丝虫病:由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引起,主要通过库蚊和按蚊传播。
防制原则
环境治理:通过环境改造和环境处理改变滋生环境,减少人蚊接触机会。
化学防制: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幼虫和成蚊。
生物防制:放养食蚊鱼类和施放生物杀虫剂。
法规防制:利用法律或条例规定防止媒介蚊虫的传入和扩散。
《人体寄生虫学》第18章 昆虫纲
3. 白蛉
形态
成虫:多为灰褐色,体长1.5~4.0mm,全身密被细毛。
头部:复眼大而黑,触角细长,分16节。
口器:较粗短,为刺吸式。
胸部:胸背隆起呈驼背状,翅狭长,被有细毛。
腹部:分为10节,第2-6节背板着生毛或竖立或平卧或两者混杂。
生活史
卵:棕褐色,长椭圆形,长约0.4mm,约1~2周孵化出幼虫。
幼虫:白色,呈小毛虫状,分4龄,以土壤中有机物为食,约3~4周化蛹。
蛹:体外无茧,尾端附着4龄幼虫蜕下的皮,淡黄色,约1~2周羽化为成虫。
成虫:羽化后即可交配,雄蛉一生可交配2~3次,雌蛉通常一生交配一次。
生态
滋生地:幼虫生活在土壤中,深度一般不超过10cm。
食性:仅雌蛉吸血,多吸人和哺乳动物血。
栖息与活动:成虫通常栖息于室内外阴暗、潮湿、避风的场所,活动时间通常从黄昏到次日黎明。
季节消长与越冬:通常每年出现约3~5个月,以4龄幼虫滞育越冬。
重要蛉种
中华白蛉:体长约3.0-3.5mm,淡黄色,竖立毛类。
与疾病的关系
内脏利什曼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主要通过白蛉传播。
防制原则
控制成蛉:使用杀虫剂进行室内滞留喷洒。
改造环境:防止幼虫滋生,个人防护可使用细孔蚊帐、纱窗、涂擦驱避剂。
《人体寄生虫学》第18章 昆虫纲
4. 蒙
形态
成虫:褐色或黑色,长1~6mm,头部近球形,复眼肾形。
口器:刺吸式,触角丝状分15节。
胸部:背面呈圆形隆起,翅短宽,翅上常有斑和微毛。
足:细长。
腹部:末端有尾须1对,雄蝶形成外生殖器。
生活史
卵:成虫褐色或黑色,长1~6mm,卵成块产于水中。
幼虫:分4龄,生活于水中、湿土或沙土中,经3~5周化蛹。
蛹:1周后羽化。
成虫:雌蒙寿命约1个月。
生态
滋生地:幼虫生活于水中、湿土或沙土中。
食性:仅雌蝶吸血,吸血对象为脊椎动物。
栖息与活动:成虫多栖息于树丛、竹林、杂草、洞穴、畜舍等避风、避光处。
季节消长与越冬:以幼虫或卵越冬。
与疾病的关系
丝虫病:传播常现丝虫病、链尾丝虫病和奥氏丝虫病。
防制原则
综合性防制措施:涂擦驱避剂或燃点艾草、树枝,搞好环境卫生,清除积水。
《人体寄生虫学》第18章 昆虫纲
5. 蚋
形态
成虫:短粗,体长1.2~2.5mm,呈黑色或棕黑色。
头部:雄蚋两眼相连,雌纳两眼分离。
口器:刺吸式,触角粗短,如牛角状。
胸部:背面隆起,翅宽短,末端圆。
足:短粗。
生活史
卵:产于清净流水中的水草或石块上,聚集成堆,约5天孵化。
幼虫:有6~9龄,以尾部附着在物体上,以水中微小生物为食,3~10周发育成熟。
蛹:成熟幼虫在茧内化蛹,约2~6周羽化。
成虫:雌蚋寿命3-4周。
生态
滋生地:幼虫以尾部附着在物体上,以水中微小生物为食。
食性:仅雌蚋吸血。
栖息与活动:成虫栖息于野草及河边灌木丛,飞行距离一般为2~10km。
季节消长与越冬:以卵或幼虫在水下越冬。
与疾病的关系
丝虫病:传播盘尾丝虫病和奥氏丝虫病。
防制原则
消灭成虫:使用药物喷洒畜禽圈舍。
清除滋生地:清除有幼虫和蛹的水草、树叶、石块等。
《人体寄生虫学》第18章 昆虫纲
6. 虻
形态
成虫:粗壮,体长6-30mm,呈棕褐色或黑色,多数有鲜艳色斑和光泽。
头部:一般有称为胛的瘤状物,雄虻两眼相接,雌虻两眼分离。
口器:舐吸式。
胸部:翅较宽,具横带、云雾斑或暗斑。
足:粗壮。
生活史
卵:产于稻田、沼泽、池塘的植物叶上,聚集成堆,约1周孵化。
幼虫:有4~13龄,滋生于水中或湿土中,约数月至1年成熟。
蛹:移至土中化蛹,经1~3周羽化。
成虫:雌虻寿命约3~4周。
生态
滋生地:幼虫滋生于水中或湿土中。
食性:雌虻通常嗜吸牛、马、骆驼等大型家畜的血。
栖息与活动:成虫栖息于草丛树林中,多见于河边植被上。
季节消长与越冬:以幼虫越冬。
与疾病的关系
皮肤损伤:虻幼虫叮咬农民的手脚,可引起皮肤损伤。
传染病:传播人畜共患的土拉弗氏菌病和炭疽。
防制原则
防护为主:药物杀灭为辅,涂擦驱避剂,喷洒杀虫剂。
《人体寄生虫学》第18章 昆虫纲
7. 蝇
形态
成虫:体长4~14mm,呈暗灰、黑、黄褐、暗褐等色,或有蓝绿、青、紫等金属光泽。
头部:呈球形或半球形,复眼大,通常雄蝇两眼间距离窄或相接,雌蝇较宽。
口器:舐吸式,由基喙、中喙和口盘组成。
胸部:前、后胸退化,中胸特别发达。
翅:有6条不分支的纵脉和1条腋脉。
足:多毛,末端具爪、爪垫各一对和一个刚毛状的爪间突。
腹部:圆筒形,末端尖圆。
生活史
卵:乳白色,椭圆形或香蕉形,长约1mm,卵粒常堆积成块。
幼虫:乳白色,无眼也无足,多数为圆柱形,前尖后钝,分3龄。
蛹:圆筒形,初为黄白色,后转呈棕褐色至黑色。
成虫:羽化2~3天后进行交配,一般一生仅交配1次。
《人体寄生虫学》第18章 昆虫纲
7. 蝇
生态
幼虫习性:分为自生和寄生两类。
食性:成蝇的食性复杂,不食蝇类口器退化,不能取食。
活动与栖息:主要受温度和光照的影响,大多数蝇类在白天活动。
季节消长:一般可将蝇类分为春秋型、夏秋型、夏型和秋型。
越冬:蝇除卵外的各时期都可越冬。
常见蝇种
家蝇:体长5~8mm,灰褐色,幼虫主要滋生于腐败的植物、畜粪和垃圾中。
丝光绿蝇:体长5~10mm,呈绿色金属光泽,幼虫主要滋生于腐败的动物质中。
大头金蝇:体长8~11mm,躯体肥大,头宽于胸,幼虫常滋生在人畜粪便、禽粪、垃圾和腐肉中。
巨尾阿丽蝇:体长5~12mm,颊部黑色,幼虫主要滋生在半稀人粪尿中。
黑尾黑麻蝇:体长6~12mm,暗灰色,幼虫滋生在人畜粪便中。
厩腐蝇:体长6~9mm,胸部背面有4条暗黑色条纹,幼虫主要滋生在人畜粪便、腐败植物及垃圾中。
夏厕蝇:体长5~7mm,灰色,幼虫滋生于人、畜粪便以及腐烂植物质中。
厩螫蝇:体长5-8mm,暗灰色,幼虫主要滋生在禽、畜粪或腐败的植物质中。
与疾病的关系
传播疾病:机械性传播和生物性传播两种方式。
蝇蛆病:蝇幼虫寄生于人或动物的组织或腔道内而导致的疾病。
防制原则
环境防制:搞好环境卫生,清理蝇的滋生场所。
物理防制:用淹杀、闷杀、烫煮、堆肥等方法杀灭幼虫及蛹。
化学防制:使用杀虫剂杀灭幼虫和成蝇。
生物防制:应用蝇类天敌和致病生物灭蝇。
《人体寄生虫学》第18章 昆虫纲
8. 蚤
形态
成虫:两侧扁平,棕黄至深褐色,体长一般为3mm左右。
头部:略似三角形,触角分3节,末节膨大,藏于触角窝内。
口器:刺吸式。
胸部:分3节,每节由背板、腹板各一块及侧板2块构成。
足:长而发达,跗节分5节,末节有爪1对。
腹部:前7节为正常腹节,每节由背板和腹板组成。
生活史
卵:椭圆形,长0.4~2.0mm,暗黄色,表面光滑。
幼虫:分3龄,蛆形,体白色或淡黄色,头部有咀嚼式口器和触角1对。
蛹:具成虫雏形,头、胸、腹及足均已形成,并逐渐变为淡棕色。
成虫:通常在吸血后进行交配,并在1~2天后产卵。
《人体寄生虫学》第18章 昆虫纲
8. 蚤
生态
滋生地:幼虫以尘土中宿主脱落的皮屑、成虫排出的粪便及粪便中未消化的血块等有机物为食。
宿主:蚤两性都吸血,通常一天需吸血数次。
季节消长与越冬:蚤类季节消长大致可分为5型。
重要蚤种
印鼠客蚤:主要宿主为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
谢氏山蚤:主要宿主为旱獭。
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主要宿主为黄鼠。
人蚤:宿主主要是犬、猫、猪、人、旱獭和野生食肉动物等。
与疾病的关系
鼠疫: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通常由蚤类在啮齿动物之间传播。
地方性斑疹伤寒: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主要在蚤类与鼠类之间传播。
绦虫病:某些蚤类可作为绦虫的中间宿主。
防制原则
堵塞鼠洞:清扫禽畜棚圈,保持室内地面、墙角光洁。
药物喷洒:用溴氰菊酯、二氯苯醚菊酯等药物喷洒室内及禽畜棚圈。
《人体寄生虫学》第18章 昆虫纲
9. 虱
形态
人虱:成虫背腹扁平,体狭长,灰白色。
耻阴虱:成虫灰白色,体形宽短似蟹。
生活史与习性
卵:椭圆形,长0.8mm,乳白色。
若虫:外形与成虫相似,体较小,尤以腹部较短。
成虫:羽化后12小时即可交配,1~3天内即可产卵。
与疾病的关系
流行性斑疹伤寒: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人体虱为主要传播媒介。
战壕热:由五日热罗卡里马体引起,人体虱为主要传播媒介。
虱媒回归热:由回归热疏螺旋体引起,人体虱为主要传播媒介。
防制原则
个人卫生:勤换洗衣服、被褥单,勤洗发。
衣物处理:衣物可蒸煮、干热、熨烫等。
药物处理:用倍硫磷、二氯苯醚菊酯等喷洒、浸泡、药笔涂抹。
《人体寄生虫学》第18章 昆虫纲
10. 臭虫
形态
成虫:体背腹扁平,卵圆形,红褐色,体长4-6mm。
头部:两侧有1对突出的复眼。
口器:刺吸式,下唇分3节。
胸部:前胸背板大而明显。
足:跗节分3节,末端具爪1对。
腹部:宽阔,外观可见8节。
生活史与习性
卵:黄白色,长圆形,长0.8~1.3mm。
若虫:与成虫外形相似,体较小,缺翅基。
成虫:羽化后1~2天即可交配,雌虫吸血后经数天开始产卵。
与疾病的关系
皮肤症状:叮咬后皮肤敏感性高的人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痛痒。
过敏反应:臭虫抗原与过敏性哮喘关系密切。
防制原则
消除栖息场所:填塞床椅、家具、墙壁、地板的缝隙。
药物杀灭:用倍硫磷、溴氰菊酯等药物杀灭臭虫。
物理方法:用沸水烫杀及蒸汽喷杀。
《人体寄生虫学》第18章 昆虫纲
11. 蜚蠊
形态
成虫:背腹扁平,椭圆形,淡灰色、棕褐色或黑褐色。
头部:小且向下倾斜,复眼发达。
口器:咀嚼式。
胸部:前胸背板宽扁,翅2对。
足:粗大多毛,基节扁宽。
腹部:扁宽,最末腹节背板上着生1对尾须。
生活史
卵:雌虫产卵前先排泄一种物质形成坚硬、暗褐色的卵荚。
若虫:无翅,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
成虫:羽化后数天即可交配,约10天后开始产卵荚。
生态
食性:杂食性昆虫,以人和动物的各种食物、排泄物、分泌物以及垃圾等为食。
栖息与活动:多数种类栖息于野外,少数种类栖息于室内。
季节消长与越冬:北方地区多在4月中、下旬出现,10月开始越冬。
常见蜚蠊种类
德国小蠊:体长10~14mm,淡褐色,前胸背板上有两条直的暗黑色纵带。
美洲大蠊:体长28~32mm,红褐色,前胸背板淡褐色,中部有黑褐色蝶形斑。
黑胸大蠊:体长24~30mm,棕褐色,前胸背板与体色一致,无花纹。
与疾病的关系
病原体携带:可携带数十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寄生虫卵和原虫包囊等。
疾病传播:通过污染食物和餐具而传播。
防制原则
保持清洁卫生:及时清除垃圾,堵塞缝隙,妥善贮藏食品。
诱捕或化学药物:用诱捕器或化学药物杀灭成虫。
脱敏治疗:对蜚蠊变应原皮试阳性的哮喘和皮炎患者,可用蜚蠊重组变应原进行脱敏治疗。
《人体寄生虫学》第18章 昆虫纲
12. 毒隐翅虫
形态
成虫:体长6.5-7mm,红褐色,有光泽。
头部:黑色,刻点粗大。
口器:咀嚼式。
胸部:前胸背板比头略窄,呈长圆形。
翅:前翅特化为鞘翅,长方形,比前胸背板大。
足:粗短,后足股节末端及各足跗节为黑色。
腹部:可见8节,前2节被鞘翅所掩盖。
生活习性
生活史: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有卵、幼虫(两龄)、蛹和成虫4期。
滋生地:多滋生在隐蔽潮湿的环境内。
捕食性:幼虫和成虫营捕食性生活,捕食稻田中的害虫。
活动时间:昼伏夜出,白天栖息于潮湿的草地或石下阴暗处。
致病
毒素:毒隐翅虫素(pederin),是一种复杂的非蛋白质物质。
皮炎:当虫体被压破或击碎时,毒素与皮肤接触引起毒隐翅虫皮炎。
症状:受损部位有灼热感、痒感及辣痛,严重者出现头痛、低热及附近淋巴结肿大。
流行与防制
分布:中国自1959年在四川首次报道以来,已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散发或暴发流行。
防制措施:清除杂草等滋生地,关好纱门纱窗,防止成虫飞入室内,切忌在皮肤上拍打压碎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