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闻采访与写作
马工程教材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内容详实、条理清晰、易于理解,教材坚持学术性与实践性统一,既阐述新闻采写的基础理论、工作原则和专业规律,又具体介绍新闻采写的实践准则、方法与技巧。
编辑于2025-02-27 15:44:07新闻采访与写作
绪论
新闻: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
新闻线索
概念:是指可能成为新闻报道对象的某种事实所传递的信息,或是将要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所发出的信号
来源:记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当事人或知情人通报、目击者的诉说、政府的新闻发布
新闻线索只是新闻事实的某种信息或信号,并不等同于新闻事实本身
真想无法穷尽,只能无穷接近真相
黄色新闻:新闻专有名词,将新闻煽情化
当代新闻面临的挑战
社会变革对新闻采写的挑战
①直面不同群体利益矛盾,探索真相,发挥减压阀作用②捍卫和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播新技术对新闻采写的挑战
例①解决专业新闻生产与泛社会新闻生产的矛盾②解决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视觉化阅读与深度解读的矛盾
经济全球化对新闻采写的挑战
一、新闻采写的特征与原则
主要特征
①新闻采写特征的内在本质属性:新闻采写是具有社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
②新闻采写特征的外在行为方式:新闻采写是具有专业性的传播行为
基本原则
1 获取和呈现真实新闻信息的底线原则
2 注重新闻传播规律和公众利益并重的价值原则
3 讲究“传通”社会效益双赢的效果原则
什么是虚假新闻(以虚构事实为依据的新闻) 形成原因
①记者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②媒体管理制度存在把关不严的问题 ③媒体传播虚假新闻的犯错成本太低 ④新媒体环境对新闻进行事实核实的难度增大 ⑤媒体间无序竞争的结果
如何治理—记者素养/道德/专业精神
新闻报道流程:策划,采访,写作,编辑,审稿,印刷,发行
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
新闻稿步骤:寻找新闻线索,确定采访选题,选择并占有材料,理出观点,提炼主题,安排结构,写作成稿
二、新闻采写的主体记者
阶级社会里的任何新闻事业都是具有阶级属性的
记者的修养和职业道德
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是指在新闻报道和媒体工作中坚持的职业精神和道德准则。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分析应该主要包括客观性理念,自由与责任的观念,服务公众的意识,以及新闻自律与他律这几方面
新闻客观主义:源于美国,当时是对党派报纸的煽情主义的一种反省,以后逐步形成并确立为一种新闻理念和采访报道的方式。
新闻寻租:新闻寻租来源于经济学、政治学的权力寻租这一概念,在此是指媒介组织机构利用掌握的新闻报道权利,为自身谋取不正当的政治、经济利益。讨论较多的是商业方面的寻租现象
法治意识
记者的法治意识主要表现在记者需要掌握基本法律知识,依照法律程序进行新闻活动,不能利用职务之便违法犯罪。在新闻采写过程中,法治意识对记者有如下三点要求: 1)合法进行新闻采写活动记者一定要知晓法律的边界,采写活动在法律规定和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2)采写的内容要合法合规 ①在涉及法律事实的报道中,记者要保证报道内容与法律事实的一致性,在法律范围内中立、客观地报道事件,避免伤害当事人。 ②采写报道的行文中所使用的法律术语要符合标准,防止因法律术语运用不当误导受众,甚至导致诉讼纠纷。 (3)记者应学法、懂法、用法 ①记者日常应该积极学习法律法规,掌握并理解基本的法律常识,铭记宪法赋予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具体分为两个方面: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大胆地采写新闻,积极展开舆论监督,敢于惩恶扬善。 ②自身正当权利被侵犯时,要善于用法律保护自己。
三、新闻采写的客体新闻事实
新闻眼
新闻敏感,又称“新闻眼”或“新闻鼻”,是指合格记者拥有的特殊职业敏感。具体而言,记者敏锐地发掘、辨别和预料新闻事实的能力就是新闻敏感。
在新闻采写实践中,记者的新闻敏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作用: ① 能快速发掘新闻事实。 ② 能准确地判断新闻事实的价值所在及其价值大小。 ③ 能科学预见某些重大新闻事实。
新闻敏感从何而来: ① 新闻敏感来源于高度的职业责任感。 ② 新闻敏感来源于对形势以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深入了解。 ③ 新闻敏感来源于对知识、资料和实际情况的积累与研究。
新闻价值: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
媒体定位
借鉴市场营销中的市场定位理论提出的概念,其含义:是指媒体根据受众 对产品质性的认知和重视程度,给媒体产品确定一定的时长地位,即为媒体产品打造一定的特色,树立一定的形象,以满足受众的某种和需求和偏好
四、新闻采写的成果事实
报道立意:又称报道主题,即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报道立意彰显着报道者的写作意图,反映着报道者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同时还指导着报道结构的形塑和报道素材的选择与组织。
(1)既要“接地气”,又要“高远”(2)精心选择新闻角度,是指新闻报道的切入点、侧重点。它通常包含三层含义:①选题角度;② 选材角度;③ 表现角度。
新闻语言
基本要求:
① 具体形象② 准确鲜明③ 简练生动④ 通俗易懂
注意问题:
① 坚守政治底线,新闻语言绝不能违反国家利益和主流价值观。
② 坚守法律与社会伦理底线,新闻语言必须乎法律规定。另一方面,新闻语言要合乎社会的伦理要求,绝不能使用低俗、媚俗、恶俗等有悖于社会公序良俗的用语。
③ 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新闻语言的运既要恪守其基本要求,同时也要探索其新的表达方式。事实证明,只要符合媒体定位和编辑方针,符合受众的理解力,新闻语言就有着广阔的创新空间。
特写
特写,又称特稿,是一种专门描绘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富有特征的一个片段或一个侧面的新闻文体。
数据新闻
五、新闻发现
情感对新闻的影响:
六、新闻选题与采访策划
深度采访:1985年,深度报道的出现第一次大面积地将中国社会深层次的问题通过媒体呈现出来,改变了以往媒体选题非黑即白非表扬即批评的单纯宣传性模式。
采访/新闻策划
采访策划又被称为报道策划,大致包含三个环节:报道思想的策划、报道内容的策划及报道体裁的策划
采访策划的作用: ① 有利于媒体生产出具有强传播力、高质量的新闻作品,以提升媒体的市场竞争力。 ② 有利于提高记者的新闻专业水平、职业创造力,以增强其职业成就感。
采访策划的误区: 采访策划是指对新闻报道活动整体的设计和规划,并非对新闻事实本身进行设计和制造。也就是说,采访策划的对象是采访和报道活动,而非新闻事实本身。前者是新闻事实在前,采访策划在后;后者是策划在前,新闻事实在后
选择报道角度
不仅与媒体的价值倾向、记者的新闻价值观有关,也取决于记者的新闻业务能力。 对新闻事实而言,可供选择的报道角度很多。 (1)按事实的不同侧面可分为:① 事实的正面影响;② 事实的负面影响;③ 人们对事实不同的理解等。 (2)按事实的不同层面可分为:① 事实的表面现象;② 事实的直接原因;③ 事实更深层次的背景等。记者总是力求选择那些最具有新闻价值且最能体现报道思想的角度。精选报道角度,通常可使报道效果事半功倍。
七、采访的类型
包括当面采访(当面采访是指记者直接面对采访对象进行访问的采访方式。)、电话采访(记者借助电话等通信工具与被采访者进行交流对话的访问方式)、网络采访(以互联网的兴起为背景)
观察的目的是通过对现场场景、表象、行为、细节的获取和捕捉,以更好地反映客观新闻事实。
文献采集是指在不与采访对象接触的情况下,通过寻找和搜集与采访对象和新闻事实相关的文本、视频、音频等各种材料,来获取新闻信息并验证信息真伪的采访活动。文献采集属于间接采访,是记者用来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体验式采访
局限性:①实施的前提是获得对方的许可 ②并非所有新闻都可以体验③记者的预设难免会有所侧重和有所忽略,如若把握不好,会损害新闻的客观公正。④在记者参与后,原有群体的行为或机构负责人的态度可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使记者的体验可能并不符合真实情况。
隐性采访
八、采访的准备
新闻线索的来源
(1)来自会议的线索(2)来自“跑线”范畴的线索(3)来自其他媒体的线索(4)来自社会“报料”的线索(5)来自文献材料的线索(6)来自人际交往的线索(7)来自各类社会活动的线索
采访对象的约定
采访对象至少有以下7个选项:A.事故亲历者(伤员);B.现场目击者;C.抢救治疗者(医院和急救中心的医生);D.事故责任者(施工单位负责人);E.调查处理者(警方现场调查人员);F.伤亡者家属;G.政府管理者。在实际操作中,限于事发突然、截稿期紧迫、管理者态度等多重因素,选择采访对象往往不能随心所欲,一般情况下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时就要优先选择最重要的采访对象。对于突发事件,人们首先关心的是“发生了什么”,因此A最重要,但如上述情况A不能说话,就只能转而求B,而且要快,否则目击者离开再找就很难。其他采访对象也要根据轻重缓急和相关程度进行筛选。)可见采访对象的选择是十分重要而不容回避的问题。上述7个选项,也适用于大多数事件性
①商定采访时间地点②商定采访时长③确定参与人员④灵活应对变化
以政策规章为背景
(1)宏观政策 宏观政策指中央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它与新闻发生的政策环境密切相关,涉及新闻产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此类背景资料大部分都可以预先搜集获取。 (2)地方政策法规 地方政策法规指具体的、用于一市一地甚至一单位的政策条文与法制规章。它对所在地方或组织机构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而成为很多新闻事件的重要背景。 (3)党政领导的相关要求 党政领导的相关要求指虽未形成正规的政策条文,却能够产生有导向作用的会议精神、领导讲话、官方评论等背景资料。在我国当下社会,这类信息往往影响较大,因而也成为某些新闻产生的动因或背景。
采访计划
九、采访的实施一访问
访问同一般社会交往有区别,具有明显的公共性、主控性和代表性的特征。
提问的基本类型:
开放式提问:对话的氛围比较和缓,有利于受访者自由发挥,甚至会主动向记者提供一些没有问到的内容
封闭式提问:简单、具体,有利于受访者回答,同时让其难以回避
提问的要求:简洁、具体、有逻辑、要看环境氛围
(1)正问法,又称开门见山法,适用于采访对象忙碌演播室记者招待会等特殊场合 (2)侧问法,又称迂回法,适用于不善言辞有疑虑顾忌以及可能提供不实信息的受访者 (3)激将法,又称反问法或故意错问法、重要、关键、不能回避的。 (4)假借法,是指记者通过假设环境或借用他人的表述作为依据进行提问的方法。 (5)盘问法——追问:1、新闻元素(时间地点...)2、细节(不等同于故事,是故事的场景动作语言...)3、故事(不是经历,是事件中参与的若干人物)4、对人物的点评,观点意见
↑适用于①彻底弄清一件事的来龙去脉②挖掘典型的事例和生动的细节③探索关键的实质性材料和采访中的疑点
十、现场观察
采访记录的整理:
①事物发生的先后顺序②不同事件性质③可按不同的问题归纳④不同的人物特点⑤设想的稿件内容进行整理
采访记录的核实:1、向受访者核实 2、与其他信源核实 3、现场调查核实
十二、消息写作
消息的构成,即组成一篇消息的基本要件,通常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尾等部分。
消息的特点①事实简明②注重时效③倒金字塔结构为主④更为客观 ⑤由消息头:消息有自己的外在标志,称为“电讯”或“本报讯”,用于承担相应的发稿责任,显示消息出处,接受社会监督 ⑥一事一报
标题
导语
十五、其他报道形式
调查/深度性报道
是以调查事件来龙去脉、揭示某些涉及公众利益的事件及其原委为己任的一类报道
特点:①题材具有负面性②内容体现深刻性③调查呈现艰难性④采写不强调时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