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美学基础
马工程教材美学原理第二版2版编写组尤西林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500912期末考试重点知识点,包含绪论、审美的本质、审美活动经验、形式美、技术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多个章节,系统阐述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核心观点。
编辑于2025-02-27 15:47:18美学基础
绪论
Aesthetics:希腊文原意用感觉可以感知。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在1750年出版《美学》第一卷,在美学史上一般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王国维的“境界说”:以及他的《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等著作,对中国近现代美学以及对中国近现代整个学术界都有很大影响。
蔡元培:.北大校长期间大力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以美育代宗教说》
宗白华:把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特点归结为“充实”与“空灵”“无限”与“有限”的统一,《美学散步》,译《判断力批判》《欧洲现代画派化论选》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
中国当代的美学发展,最突出的景象是出现了两次美学热潮
(教材上的内容)
一、审美的本质
西方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1、毕达哥拉斯:美是数的和谐(数学的比例升华为“和谐”)
2、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美本身”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共同本质。“美是什么”所指的那个美,不是具体的感性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美的事物共同具有的抽象的、普遍的、客观的内容。
3、经验主义:美是主观的
4、黑格尔
5、康德:审美是人性的一种能力
中国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孟子: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美是人内在修养的自然呈现,而不是外在装饰。
孔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曾点气象
道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佛家:禅宗,禅修
马克思将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
审美本质
二、审美活动经验
审美经验概念
审美经验是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体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
审美经验是由审美活动构建起来的、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精神性关系,一种主体知觉对审美对象生成过程的忘我投入时的反应和感知
就静态角度而言,审美经验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知的结果和凝定
美是历史的范畴,没有永恒的美
几千年匆匆一瞥,可以清楚地看到没有什么不变的趣味,一切都在改变,人的审美趣味随着时代社会生活的改变而发生着变化
美属于时代,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风尚,也产生不同的审美经验。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环肥燕瘦
审美经验的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之间,也有不同的美。不同的种族和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经验的积淀,因而形成各自的民族和文化特性
审美经验的个性差异
不同种族文化的人
三、形式美
形式美的构成要素
色、形、声、质、味作为形式美的构成要素,是指能引起人的喜爱与好感的形式因素(视听味触觉)
形式美法则
含义: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人们从形式因素的各种组合中提炼、概括出了能引起人的普遍的审美愉快的形式规律,并称之为形式美法则
包括: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
四、技术美﹡
技术美范畴
技术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古代,技术是人的手艺、技巧和技能的总称,手工业生产时代技术与艺术没有严格区别,即技艺相通,如庖丁解牛
技术的美学范畴
马里内蒂:
柯布西耶:机械美学提出者
《走向新建筑》:未来的是机械的美,未来的世界基本是机械的、机器的时代。强调机械的美,高度赞扬飞机汽车和轮船等新科技结晶(二十世纪新时代的机械美学)
功能美
设计是一种文化整合
五、社会美
社会美的范围
社会实践活动的美、社会实践成果的美、社会实践主体即人的美
社会美的特征
社会交往中的美
具体体现为社会交流活动中:语言交流、形体交际、心灵交融
语言之美:体现为:语言的生动、准确、得体 (恰当的言语行为体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
形体之美:关于曾皙“鼓瑟希,锵尔,舍瑟而作”的描写
心灵交融之美:人与人之间交往,如伯牙子期
人物美:人自身显现出的美,具体包括人体美和人格美
人体美:侧重于外在。相貌、身材、姿态、动作、肤色、仪表……
中国:敦煌飞天;西方:断臂维纳斯
人格美:在人的形体、行为之中所体现出的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崇高的精神境界
孔颜乐处、曾点气象;浩然之气、大丈夫;苏格拉底坦然赴死……
人格美体现出明确的价值取向和对人的自由与超越的追求,其中所蕴含的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切,构成了人格美的精神内涵。
人格美往往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成为恒久的精神和道德典范
日常生活的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观点
英国费瑟斯通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
日常生活的美体现在:生活空间的装饰、人的服饰与行为、对生活中某些细节与瞬间的感悟和体验、某种生活氛围的营造与构建
节日欢庆的美
西方:狂欢 ;中国:中国文化中缺少西方的狂欢节传统,这与中国文化中的理性特质有关(农耕文化,节气。天文地理)中国人在节日中感受到的是浓浓的世间感,体验到的是现世生活的欢乐与愉悦
六、自然美
自然美的代表性模式
如画模式:自然美欣赏的伦理学模式
中国:古人观看一,自然山水后与山水画相关联的比喻评价
西方:强调人对风景画的改造
比德模式:自然美欣赏的伦理学模式
比德之“比”,即比拟或象征,“德”则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格。比德即自然对象之美是儒家君子之人格美德的比喻或象征。
梅兰竹菊松山水石来象征君子的美德,不屈的品格
宇宙模式:自然美欣赏的宇宙论模式
毕达哥拉斯:美是数的和谐,侧重于外在自然物之美
庄子:侧重于内在自然本数,“道”
天成模式:自然美欣赏的存在论模式
七、艺术美
艺术概念:巴图提出“美的艺术”概念
美的艺术专指音乐、诗歌、绘画、雕刻和舞蹈以引起心灵快感为目的;农业、纺织等实用艺术(实用技术)则以满足实际需要为目的。
艺术分类PPT127
艺术美作为社会美的完美再现
1、艺术美作为技术美的完美再现
器物器形实用转变成为象征,精致代表技术越来越高
个人炫技
2、艺术美作为社会交往中的美的完美再现
社会美在艺术中获得典型再现
艺术美再现社会交往中的美主要呈现为两个方面:扬善和惩恶
扬善是对正面情感的歌颂和弘扬:《西厢记》对于人间真情的歌颂,使审美主体看到了爱情的美好,《聊斋志异》狐怪寄托了艺术家对人性至善的渴求
惩恶是抨击社会阴暗面以达到对正义的歌颂。鲁迅作品对人的劣根性的揭露,表达了作家对民族振奋的强烈渴望。毕加索《格尔尼卡》记录侵略者的种种暴行,呼唤世界和平。
3、艺术美作为人物美的完美再现
其人物塑造主要分为圣贤和英雄
圣贤:品德高尚且有威望的人—体态优雅的孔子雕像
英雄:是对历史和人类社会做出重要贡献、取得伟大成就的人(抗美援朝英雄……)
艺术美作为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1、如画景致
2、比德情节
3、宇宙本体的追问
4、天成模式
八、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与崇高(选判)
美学研究内容
美学讨论的美既包括狭义的美(优美),也包括广义的美
审美形态:优美,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儒家文化,杜甫),飘逸(道家文化,李白),空灵(禅宗,王维)……
崇高使人感动,优美则使人迷恋。(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前一句崇高,后优美
优美
概念
优美,也称阴柔之美,秀美。呈现为秀丽,宁静等
优美感的心理特征,表现出对象与主体之间的和谐
关于优美的研究
博克
《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开创了对崇高与优美进行比较研究的先河。
优美有以下方面
康德
崇高使人感动,优美则使人迷恋(鲜花怒放,溪水蜿蜒……)
儒家
文质彬彬、和,中和之美
姚鼐
视优美为阴柔之美:清风,云
不同领域的优美
自然中的优美:远山,溪流……
社会中的优美:互敬互爱,情感真挚……
艺术领域的优美:《春江花月夜》,民族舞
崇高
概念
崇高是一种突出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对立等为基本特征的审美范畴
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式,雄伟气势,给人鼓舞,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崇高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式(泰山、滔滔长江,心灵上的震撼)
关于崇高的研究
朗基努斯
《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明确提出并论述了崇高范畴。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博克
《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开创了对崇高与优美进行比较研究的先河。
庞大的体积(浩瀚无边的海洋);晦暗(如宗教神庙);力量(烈马);无限(一望无际的天空);空无、空虚孤寂
康德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一座顶峰积雪,高耸入云的崇山,狂风暴雨激发人们的欢愉,又充满着畏惧。
《判断力批判》崇高: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
崇高使人感动,优美则使人迷恋
孟子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 大
姚鼐
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是中国文学艺术中最普遍的审美风格与形态
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论述刚性美和柔性美
骏马秋风冀北 (崇高)
杏花春雨江南 (优美)
王国维
壮美
九、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喜剧
悲剧
概念
悲剧,又称悲剧性或悲剧美,是指具有值得同情、认同的个体,在特定必然性的社会冲突中,遭遇不应有却又不可避免的不幸、失败甚至死亡结局的同时,个性遭到毁灭或者自由自觉的人性受到伤害,并激起审美者的悲伤、怜悯与恐惧等复杂审美情感,乃至发生某种转变的一种审美形态。
基本要素:悲剧主角、悲剧事件、悲剧悖论、悲剧效果
类型
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普罗米修斯
性格悲剧: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项羽
社会悲剧:祥林嫂
美学意义上的悲剧
崇高性悲剧
悲剧主角以超前出现的强烈个性姿态与客观环境对抗,目的因脱离规律条件而表现为不能实现的理想愿望;悲剧主角目的无法实现的绝望境况与其执着追求目的的理想的强烈个性构成了悲剧与崇高的交叉。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屈原屡遭放逐投江自尽,泰坦尼克号
非崇高性悲剧
悲剧主角在既定现实的结构秩序中磨灭了个性和创造力,悲剧主角的个性不是超前,而是无个性。
《阿Q正传》,《项链》,《摩登时代》
喜剧
定义
喜剧,又称喜剧性或喜剧美,是指有这样那样的弱点、缺陷甚至虚假丑恶特性的人或对象,在特定的矛盾冲突或不和谐情景事件中暴露出自身的不协调与自相矛盾性,从而引人发笑的审美形态
四个基本要素:喜剧人物,喜剧事件,喜剧矛盾,喜剧效果
类型
肯定性喜剧:以丑的形式肯定或局部肯定人物的某种品质
《唐伯虎点秋香》《七品芝麻官》《宰相刘罗锅》
否定性喜剧:主人公的丑恶以美的形式出现,目的在矛盾冲突中暴露和鞭挞假恶丑的事物和无价值性。
《钦差大臣》《大独裁者》
十、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丑是一个特殊的否定性的审美范畴
狭义的丑与优美是相对立的
表现为道德恶行、精神洁癖、生理畸形,言语行为
特征:不完整,无规律,不和谐
丑的审美价值
1、对比和衬托美的价值
2、丰富和激活美的价值
3、丑作为审美形态的深刻意义
丑的审美范畴
作为丑的次级审美范畴或亚审美范畴的怪、荒诞、酷、恐怖等
十一、美育
最早提出“美育”的人是德国哲学家席勒《美育书简》,是历史上第一部以美育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著作,是美育理论形成独立系统的标志,被人称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
中国: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