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资科目二-2023上·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这是一篇关于2023上·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编辑于2025-03-08 19:38:042023上·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选择题
1.陶行知
生活教育论
包括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2.教育的社会属性之一
永恒性:是指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永远存在
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
3.教育起源论
生物起源说
未能把人类教育活动与动物本能行为进行区分
否认了人类教育的目的性与社会性
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心理起源说
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
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
4.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水平和状况决定的
一定的社会教育必须与该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物质条件基础
另一方面,当教育的发展超过该社会生产力的承受能力时,将占用过多的资金和人力,社会必须对其进行调整,以使教育的发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环境对人的发展
外部条件、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如机遇、条件和对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孟母三迁”
6.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学习者)
教育中介(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③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8.布鲁纳《教育过程》
提出“结构教学论”
强调“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倡导发现法,把发现看作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
9.教师备课
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设计(考虑)教法
10.劳伊德·特朗普
“灵活的课程表”
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
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
11.榜样示范法
含义: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包括
伟人的典范
教育者的示范
学生中的好榜样
12.记忆
时间长短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人脑中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度环节
长时记忆
13.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并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5.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16.青春期学生
心理上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心理发展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
成熟性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成熟
幼稚性表现为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
由于成熟性与幼稚性并存,这一阶段的学生常常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即失衡性
17.适应问题
适应障碍是指明显的生活环境的改变所产生的短期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常有一定程度的行为变化
18.退行:是指一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放弃已学到的比较成熟的应对技巧和方式,而使用原先比较幼稚的方式与应付困难和满足自己的欲望
19.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过
依从→认同→内化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20.勒温教师领导方式
专断型
特征
对学生时时严加监视,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接受一切命令,遵守严厉的纪律,认为表扬会宠坏儿童,所以很少给予表扬
教师自己担负全部责任,计划学习活动,安排学习情境,指导学习方法,控制学习活动,不允许学生有任何意见
他们认为,没有教师的监督,学生就不可能自觉地学习
民主型
放任型
21.自律
自我促成的纪律
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形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
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的最终目标
辨析题
1.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
历史性
相对独立性
表现之一是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从各个方面吸收和利用以往历史阶段的教育成果和经验
教育的思想、制度、内容和方法等各个方面,不仅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而且与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有着渊源,都带有自己发展历程中的烙印
继承性
长期性
生产性
民族性
2.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德育过程)不同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发展过程)
德育过程是有目的地促进个体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
发展过程则是个体的思想品德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过程
二者属于教育与发展的过程
德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实施属于教育范畴,是社会现象;思想品德是人的精神素质的组成部分,其形成属于人的素质发展的范畴,是个体现象
德育过程是从外部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品德发展过程是在外部影响下,道德主体内部自己运动或自主构建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与外界教育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品德发展过程是道德主体与外界各种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3.人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
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及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进行的
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4.心理辅导
定义:是指教师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在适应与发展上的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正的过程
需要注意
学校心理辅导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辅导以正常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发展辅导为主要内容
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活动,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
简答题
1.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成为专门的和发达的劳动力
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为复杂劳动力
教育可以使得劳动力全面发展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力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或潜在的生产力
必须通过教育才能把前人类积累的科学经验和知识传递给年轻一代,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特点
课程目标的针对性
课程决策的民主型
课程开发的主体性
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校本课程实施的特色性
3.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
流畅性
即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在短时间内产生的观念越多,流畅性越好
灵活性(变通性)
即摒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而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的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独创性(独特性)
即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以及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4.良好性格的培养途径
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
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材料分析题
启发性教学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要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要求
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扬教学民主
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消退理论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某些捣乱行为,老师可以采取不予理睬的方式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
惩罚理论
惩罚指的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消除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惩罚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
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强化理论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是指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强化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增加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
在实际教学中应善用强化的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作者:LY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