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资科目二-2024上·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这是一篇关于2024上·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编辑于2025-03-08 19:40:112024上·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选择题
1.陶行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伟大人民教育家”
提出了“小先生制”
创办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
2.教育家理论
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加涅关于学习类型的划分和教学观念及条件的转变的思想也是以知识结构和对学生的实质意义为逻辑起点的
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赞科夫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理论
瓦根舍因提出了范例教学理论
3.教育与生产劳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早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奴隶社会时出现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
学校的出现标志着教育第一次从生产活动中脱离出来,也标志着教育成为一种独立形态
4.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
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有正常的遗传素质为基础,发展才有可能
某些遗传素质有缺陷,某种发展可能永远就不能实现
5.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定义: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是人的资本形态
倡导此理论的学者重视教育投资的作用,认为教育不仅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一种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消费
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
人力资本理论体现了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6.培养人的质量规格
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7.现代学制类型
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从类型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8.中小学教材组织结构
螺旋式上升
直线式编写
9.科目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等
研究性学习属于必修课程
完成两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
10.品德评价法
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进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
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11.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阶段
①自我中心阶段:5~6岁以前,基本上处于无规则阶段,他们虽然已能接受外界的规则,但往往按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
②权威阶段:6~8岁的孩子绝对顺从权威,认为独立于自身之外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遵从权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行为
③可逆性阶段:9~10岁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大家共同约定的,只要大家同意,规则也可以修改
④公正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进入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开始倾向于以公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意味着他们能够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基于同情、关心来对道德情景中的事件做判断了
12.再认
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13.组织策略
为了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例如:列提纲、画系统结构图、画网络关系图、列知识框架图等
14.知觉的特性
选择性:是把知觉的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
有标记的地方容易被当作知觉对象优先区分出来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15.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同样清楚地知觉出来的对象和数目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16.意志的品质
意志的自觉性
果断性
自制性
坚韧性(坚持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17.心理防御机制
补偿是一种以某一方面的成功来弥补另一方面的失败的心理防御机制
18.学习动机
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直接动机:和学习活动直接相关联,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
间接动机: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前途相联系
作用的时间长短
远景性动机:动机行为与长远目标相联系
近景性动机:动机行为与近期目标相联系
19.道德情感
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20.合作学习
是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是一种由能力各异的多名学生组成小组,一起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
21.教学监控能力
是指教师为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辨析题
1.人格的可塑性
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想要改变它,是较为困难的事情
但是,人格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现实生活非常复杂,随着社会现实、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年龄增长、主观努力等,人格可能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
在经历重大事件或挫折时,往往会留下深刻烙印,从而影响人格的变化
所以人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可塑性
2.教学与智育
教学与智育有联系又有区别
智育主要通过教学进行,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
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才能全面实现
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培养人的特殊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教育目的是高层次概念,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是特定的受教育者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4.课堂中的人际关系
有效的课堂教学以积极的课堂互动为前提,而积极的课堂互动又以师生、学生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为前提
人际关系包括
师生关系:是课堂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以师生之间感情、认知、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
同伴关系:是同学之间进行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心理关系,是除教师以外的班级成员间关系的总和
学生个体之间的关系
班级内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
学生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班级群体关系:是由学生按照特定的目标和规范建立起来的集体,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社会性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简答题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有发展的潜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基本观点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2.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途径
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一般而言,模像直观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但是,这一结论只限于知识学习的初级阶段
加强词和形象的配合
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学校德育的陶冶法及其运用要求
含义:陶冶教育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
运用要求
创设良好的情景
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4.学校教育中课程的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
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设计的分学科展开,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
教材
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接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材料分析题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影响因素理论
遗传
含义: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如机体的形态、解构、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但不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和阶段
遗产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素质的可塑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如机遇、条件和对象
环境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教育(学校教育)
在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中,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实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从外部环境方面来说,它要求社会发展为个体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前提,依赖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依赖于社会发展的状况
从教育体统内部来说,它依赖于教育自身状况,包括学校的物质条件、师资队伍、教育管理者的水平等方面;依赖于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还要积极协调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影响,使其成为一股适合儿童需要的合力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含义:是指通过自我意识、自我态度,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思想,主动、自觉地而不是被动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认识和实践的特性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
2.先行组织者
含义: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在教学中的作用
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学习新的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其保持知识
具体表现
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中的重点部分
突出强调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关系,为新知识提供一种框架
能够帮助学生回忆起与新知识相关的已有知识,以便更好地建立联系
作者:LY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