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资科目二-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制度,教育目的,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编辑于2025-03-08 19:49:16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内涵
“教育”一词的由来
《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的概念
广义:泛指一切影响人德智体美劳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形态
1.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根据自身形式化程度/规范化程度)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
生活性、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和终身性
学校教育
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组织性、可控性、教育的专门性
社会教育
自愿性、自主性、伸缩性、灵活性、持久性和巩固性
3.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与信息社会教育(根据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起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
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中介)
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培养人: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目的性:无目的的偶然影响不是教育
社会性:先天本能不是教育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
历史性
时代性
阶级性
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发展不平衡
生产性
长期性
教育的功能
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根据教育作用的对象划分)
个体功能:促使个体社会化、促使个体个性化
社会功能:社会变迁功能、社会流动功能
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根据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
正向功能:促使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功能: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根据教育作用呈现的形式划分)
显性功能: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与之相吻合的结果,标志:计划性
隐性功能:伴随显性功能出现的非预期且具有较大隐蔽性的功能,例如:不公平的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
劳动起源论
教育的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特征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外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近代社会的教育(19世纪以后)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中国的教育思想
孔子《论语》
《学记》: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西方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问答法(又称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论灵魂》,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论著,世界第一部研究教育法的论著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
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
《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卢梭《爱弥儿》
康德《康德论教育》首次在大学中讲授
裴斯泰洛奇
第一位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第一位将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付诸实践
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
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传统三中心论:“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四阶段教学理论:清楚、联想、系统、方法
斯宾塞《教育论》,主张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杜威
实用主义教育学
《民主主义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
教育无目的论
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论著,对我国教育有广泛影响
马卡连柯《教育诗》《父母必读》《论共产主义教育》,核心思想: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可夫
《教学与发展》,“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原则
高难度
高速度
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
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
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得到一般发展
布鲁纳
《教育过程》
强调学科结构,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认为学科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
倡导发现学习法
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原理》
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布卢姆
《教育目标分类学》
教学目标: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
提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被称为教育思想泰斗
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突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中国教育思想
蔡元培
民主主义教育家
五育并举
军国民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
世界观教育
美育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晏阳初
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黄培炎
我国职业教育之父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教育
教学做合一
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
1.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选择
4.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教育的经济功能)
1.促进经济增长
2.推动科技发展
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3.提高劳动者素质
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1.总体资本可以分为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人力资本的形式主要靠教育,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
3.人力资本的收益大于物力资本的收益
教育与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影响教育宗旨和目的
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
1.维系社会政治稳定(首要政治功能)
2.提高社会政治文明水平
3.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4.培养社会政治人才(发挥政治功能的最基本途径)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
2.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3.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4.文化观念影响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对文化的影响(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递和保护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
2.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
3.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教育发展
人口就业结构影响教育发展
教育对人口的影响(教育的人口功能)
教育是调整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育可以促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
教育有助于人口流动和迁移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
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
要求循序渐进
阶段性
是指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
要求有针对性,不能“一刀切”
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不是匀速直线前进
人的发展的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段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人的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成熟的水平不同
要求抓住关键期,“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个别差异性
群体角度看、个体角度看
要求因材施教
互补性
机体某一方面受损,其他方面可能超常发展;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
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人的发展的动因
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
单因素论
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
教育万能论
多因素论
两个或多个因素影响个体身心发展
内发论与外铄论
内发论: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孟子、霍尔、威尔逊、格赛尔、弗洛伊德、高尔顿
外铄论:主要依靠外在力量
荀子、洛克、华生、斯金纳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因素——生理前提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制约着教育培养人的重点和方向
4.遗传因素具有可塑性
5.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不起决定性作用
环境——现实基础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
2.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可能是自发、盲目的,也有可能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
3.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
教育(学校教育)——主导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教育有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
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的自身状况,物质条件、教师素质、管理水平、精神条件等
家庭环境的效应
社会发展状况
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
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显示状态的决定因素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述
概念
广义:指一个国家为现实其国民教育目的而建立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影响因素(学制建立的依据)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特点
客观性
规范性
历史性
强制性
现代学制的类型
双规学制:英、法、德
单轨学制:美
分支型学制:苏联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学制
壬寅学制
癸卯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
壬戌学制
我国当前的学制
从层次结构上看: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普通中学具有双重任务:一方面要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另一方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
从类别结构上看: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
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的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的概念:国家同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公共性、基础性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和核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教育目的强调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是一个由抽象到具象不断细化的过程,是教育目的层层落实的过程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定向功能)
激励功能
评价功能
调控功能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客观依据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主观依据
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
教育目的的理论
社会本位论
强调以社会发展需要
个人本位论
强调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需要
其他教育目的理论
生活本位论
教育无目的论
宗教本位论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这是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
坚持接受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强调某些方面的素质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
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造成的
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也是根本途径
全面发展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方向统帅)
是学校通过教育者和学生的交往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加政治意识、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影响,使学生通过内化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意义
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基本任务
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公民,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观
使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智育(认识基础)
意义
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知识基础,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保证
智育是对个体心智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促进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基本任务
向学生系统的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培养和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体育(物质前提)
根本任务:增强学生体质
学校体育的特点是:教育性和基础性
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意义
学校体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地生长发育
体育与智育、德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是密切联系的
发展青少年体育,既是普及的需要,也是提高的需要
基本任务
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技能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其健康水平
使学生掌握身体运动锻炼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运动锻炼的方法,增强身体运动能力
使学生掌握身心发展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保健习惯
发展学生良好的品德,使学生养成文明的习惯
美育(协调各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质
主要包括:形式教育、理想教育和艺术教育
体现为: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自然美四个方面
意义
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新精神
有助于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有助于促进学生身体健美发展
有助于学生培养和形成劳动的观点
基本任务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和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劳动技术教育(实践基础)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
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意义
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有助于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和能力,为未来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奠定基础
基本任务
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初步具有劳动与技术意识
五育之间的关系
相互独立
相互促进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上全面地、生动活泼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从发展特征上看,素质教育具有全面性、主体性、可持续性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历史法
实验法
行动研究法
叙事研究法
作者:LY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