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资科目二-中学课程
这是一篇关于中学课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与课程理论,课程设计与开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介绍详细,描述全面,希望对感兴趣的小伙伴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5-03-08 19:50:06中学课程
课程与课程理论
课程的词源与定义
课程的词源
我国,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宋代朱熹《朱子全书·论学》
西方,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博比特《课程》
课程的各种典型定义
课程即目标或计划
课程即学科
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课程即社会改造等观点
课程即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学科)、学生(儿童)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要求)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课程的类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课程内容固有属性)
学科课程
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强调知识本身的价值,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特点
强调知识本位,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
以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为核心编制课程
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活动课程
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使学生获得关于生活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特点
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
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分科
单学科,强调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综合
多学科的课程组织形式,促进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生的学习要求)
必修
必须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选修
个人选择,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题)
国家
统一性和强制性
地方
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校本
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影响学生的方式)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课程任务划分)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知识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
主要观点: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
代表理论:要素主义课程论、永恒主义课程论
活动中心课程论(儿童中心课程论、经验课程论)
杜威、克伯屈
课程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布拉梅尔德
学生应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社会中去,课程要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课程设计与开发
课程设计与开发概述
概念
指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过程
主要模式
目标模式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课程评价之父”
基本观点:课程编制的四段论
学校应该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确定教育目标
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选择教育经验
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组织教育经验
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评价教育效果
来源: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的研究和来自课程专家的建议
过程模式
斯滕豪斯
应该关注过程而不是目的
课程目标
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关键的准则
取向
普遍性目标
行为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
课程内容
以学科文化知识为中心,以间接经验为主
组织形式
直线式与螺旋式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文本表现方式
课程计划
中心、首要问题
编制各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依据
课程标准
意义
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范围、深度和结构
是教材编写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考试命题的依据
教材
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普适性
3.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
4.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5.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6.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课程实施
本质上是将课程理想变成现实的过程
课程实施的层次(古德莱德)
理想的课程(观念层次)
正式的课程(社会层次)
领悟的课程(学校层次)
运用的课程(教学层次)
经验的课程(体验层次)
课程实施的取向
忠实取向
相互适应取向
创生取向
课程评价
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
以目标为中心展开,关心预期目标
目的(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
关注非预期目标或实际结果
CIPP评价模式
斯塔弗尔比姆
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CSE评价模式
需要评定、选择方案、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基础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
教育要“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教育观念
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教师观
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对待学生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对待其他教育者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教学观
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
教学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
学习观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评价观
评价功能的转变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指标多元化
评价标准差异化
评价方法多样化
评价过程动态化
课程结构改革
对课程结构的规定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
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
综合实践活动
主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
性质和特征:必修课程、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改革的新进展
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三个方面
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六大素养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研制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特色: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课程设置九年一贯制,按“六三”学制或“五四”学制
作者:LY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