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资科目二-中学生学习心理
这是一篇关于中学生学习心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的认知基础,学习概述,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
编辑于2025-03-08 19:52:39中学生学习心理
学习的认知基础
注意
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2.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3.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4.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广阔而稳定的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4.重视集中注意的自我训练
感觉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数值上呈反比
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嗅觉、温度、视觉
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感觉后效(感觉后像)
感觉补尝
联觉
知觉
知觉的一般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分类
物体直觉
社会直觉
常见的社会知觉偏差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刻板效应
晕轮效应
投射效应
错觉
记忆
记忆的分类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记忆的其他分类
记忆的品质
敏捷性
持久性
准确性
准备性
记忆的过程
识记
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
保持
再现(再认和回忆)
遗忘
艾宾浩斯: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
遗忘曲线:最初的遗忘速度最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影响遗忘的因素
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学习的程度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记忆材料的重要性
识记方法
时间因素
识记者的态度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遗忘理论
痕迹衰退说(消退说)
干扰说
压抑说
提取失败说
同化说
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1.提升记忆能力的方法(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2.有效进行复习的方法
思维
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思维的品质
广阔性
深刻性
独立性
批判性
逻辑性
严谨性
灵活性
敏捷性
思维的分类
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直观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的逻辑性
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
思维的指向性
集中思维
发散思维
思维的创新程度
常规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
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
思维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
比较与分类
抽象与概括
具体化与系统化
问题与问题解决
问题的概念
问题解决的概念
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
目的性
序列性
认知性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式策略(尝试策略)
启发式策略(启发式)
手段-目的分析法
逆向工作法(逆推法)
爬山法
类比思维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
2.知识经验与迁移
3.思维定势(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4.原型启发
5.动机强度与情绪状态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给学生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水平
创造性
创造性的特征
流畅性
变通性(灵活性)
独创性(独特性)
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
智力
个性
环境
原有知识
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途径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表象与想象
种类
无意想象
没有目的,不由自主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
阅读文学作品时产生的想象
创造想象
独立创造新形象
幻想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学习概述
学习的概念及分类
学习的概念
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活动
学习是有机体获得后天经验的过程
学习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比较持久的
“改变”既包括行为由坏向好的变化,也包括由好向坏的变化
学习的分类
学习主体分类
动物学习、人类学习、机器学习
动物学习和人类学习的本质区别
动物的学习主要以间接的方式获取经验;人类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以间接的方式获取经验
动物学习局限于第一信号系统,以实物为中介;人类学习主要是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作用
动物学习仅限于消极适应环境变化,以满足其生理需要;人类学习不仅是为了适应环境,更要认识世界、改变世界,具有积极主动性
加涅提出的学习分类
按学习层次分类
信号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
连锁学习
言语联结学习
辨别学习
概念学习
规则或原理学习
解决问题学习
按学习结果分类
语言信息的学习
智慧技能的学习
认知策略的学习
动作技能的学习
态度的学习
阿瑟·雷伯提出的学习分类
内隐学习
外显学习
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分类
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根据知识反映事物的层次划分)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根据知识的表征方式和作用划分)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地转移划分)
知识学习的分类
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的获得
知识直观
灵活选用各种直观形式,包括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词与形象的配合
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知识概括
明确概括的目的方向性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
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
对学习材料进行合理组织
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知识的巩固
知识的提取
技能的学习
操作技能
概念与特点
动作对象的客观性
动作执行的外显性
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操作定向
操作模仿
操作整合
操作熟练
操作技能的培养途径
心智技能
概念和特点
动作对象的观念性
动作执行的内潜性
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
冯忠良三阶段模型
原型定向
原型操作
原型内化
加里培林五阶段模型
活动的定向阶段
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出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
无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
内部语言活动阶段
心智技能的培养途径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核心观点: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联结-试误说)
对学习实质的认识
形成S-R联结
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的规律
准备率
练习率
效果率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获得与消退
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
信号系统理论
第一信号系统:直接作用感官“望梅生津”
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言和文字为条件刺激“谈虎色变”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对学习实质的认识
学习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提高反应概率的手段
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强化是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重要手段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主要原理
强化
正强化
负强化
普雷马克原则
消退
惩罚
正惩罚
负惩罚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对学习实质的认识
人类的学习实质是替代性学习
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
强化的类型
直接强化
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
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对学习实质的认识
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布鲁纳的认识-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观
对学习实质的认识
不是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获得、转化和评价
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提倡发现学习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
结构原则
程序原则
强化原则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分类
学习材料与原有知识的关系
机械学习
有意义学习
学习进行的方式
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接受学习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与学习任务本身相比,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
加涅
学习的实质
是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各种过程的复合
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维果斯基
知识观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最终答案
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使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个体针对具体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的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知识有着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背景而构建起来,受制于特定情景下的学习历程
学生观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指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在具体问题面前,每个学生都会基于自己的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
学习观
学习的主动构建性
学习的社会活动性
学习的情境性
教学观
教师是学生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活动,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提供给学生丰富的信息资源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心力融汇一体的人,也就是即用感情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的知情合一的人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提倡有意义的学习,关注的是学习内容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提倡让学生自由学习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学习的促进者”
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同理心
真诚
尊重和接纳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定义与功能
定义
学习需要
学习期待
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的关系
功能
激发功能(引发作用)
指向功能(定向作用)
维持功能(维持作用)
调节功能(调节作用)
学习动机的分类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直接近景动机和间接远景动机
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
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着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
学习动机的理论
强化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缺失性需要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成长性需要
认知和理解的需要
审美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成就动机理论
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力求成功者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
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难的任务
成败归因理论
基本观点
韦纳认为人们倾向于将活动失败归因于: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界因素
教育启示
习得性无助感及其教育启示
自我效能感理论
基本观点
功能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学习的成败经验
替代性经验
言语劝说
情绪唤醒
成就目标理论
自我价值理论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的分类
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划分)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划分)
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式和范围划分)
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划分)
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划分)
学习迁移的理论
早期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沃尔夫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德
概括化理论,贾德
关系转换说,格式塔心理学家
现代迁移理论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
迁移的产生式理论,辛格莱、安德森
迁移的情景性理论,格林诺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相似性
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性
学习过程与学习目标的相似性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原有认知结构
学习者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
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概括水平
学习策略的水平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
定势支配个体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后继的同类问题
定势既可以成为正迁移或负迁移的心理背景,又可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心理背景
促进迁移的教学
精选教材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
记忆术
位置记忆法
缩减和编歌诀
谐音联想法
关键词法
视觉联想法
做笔记
提问
生成性学习
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组织策略
归类策略
纲要策略
元认知策略
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
监控策略
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
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灵活利用零散时间
环境管理策略
注意调节自然条件
设计好学习空间
努力管理策略
排除学习干扰
努力维持意志
不断自我激励
资源利用策略
学习工具的利用
社会人力资源的利用
作者:LY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