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资科目二-中学德育
这是一篇关于中学德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品德的心理结构与到道德发展理论,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德育的概念与内容,德育过程,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编辑于2025-03-08 19:55:51中学德育
品德的心理结构与到道德发展理论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三个阶段理论
前道德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
自律道德阶段
四个阶段理论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规则无约束力
权威阶段(6~8岁)
根据后果判断对错
可逆阶段(9~10岁)
规则可改变
公正阶段(11~12岁)
同情和关心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平
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自我意识增强
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道德理想与信念逐渐形成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中二年级是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或转折期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依从
认同
内化
影响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外部因素
家庭因素
学校因素
社会因素
同伴因素
内部因素
认知失调
态度定势
道德认知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有效的说服
灵活呈现正反论据
利用情感因素
以原有品德发展水平为基础
树立良好的榜样
尽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产生可接近感
要给学生呈现有吸引力的榜样,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要反复示范榜样行为,并给予学生指导
利用群体约定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奖励
选择具体的、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
选择恰当的奖励物
强调内部奖励
惩罚
适当的惩罚是有必要的,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给予某种厌恶刺激
撤销某种愉快刺激或剥夺某种权利
价值辨析
德育的概念与内容
概念
学校对学习者施加政治意识、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影响
我国学校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学校德育的内容
理想信念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三生”教育
生存教育
生活教育
生命教育
安全教育
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内涵
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联系
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德语过程是对品德的形成过程的调节与控制
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发展规律,才能有效的促进人的品德形成与发展
德育过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区别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在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
从德育过程的结果看,学生形成的品德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从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学生形成的品德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矛盾
社会通过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德育过程具有多种开端
知为开端、行为终结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实施多种开端的德育过程
最终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的内部矛盾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德育任务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社会性,德育因素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以及学生本身的可塑性等特点,都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是直线式的,而是波浪式的曲折前进,有时还会出现反复
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
概念
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要求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统一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因材施教原则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知行统一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
概念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贯彻要求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和了解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他们自觉地开展思想斗争,促使他们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德育途径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思政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校进行教育地基本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
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与时事政治的学习
班主任工作
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又特殊的途径
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
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
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注意时机
以诚待人
榜样示范法
选好示范的榜样
引导学校深刻理解榜样精神的实质,不要停留在表面模仿的层次上
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激励学生自觉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境界
情感陶冶法
创设良好的情景
与启发引导相结合
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实践锻炼法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给予适当的指导
坚持严格要求
及时检查并长期坚持
自我修养法
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和自觉性
指导学生掌握品德修养的标准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品德评价法
合理公正,实事求是,坚持标准
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注重宣传教育,奖励与处分要形成一定的声势,以便收到更好的效果
把奖励和教育结合起来,坚持以育人的目的,不为了奖惩而奖惩
作者:LYH